跳转到内容

彼得·本南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彼得·本南森
Peter Benenson
出生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1921-07-31)1921年7月31日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格兰伦敦
逝世2005年2月25日(2005岁—02—25)(83岁)
 英国英格兰牛津
知名于国际特赦组织创始人
配偶玛格丽特·安德森(?-1972年;2名子女)
苏珊·布斯(1973年[1]-2005年;2名子女)[2]
父母哈罗德·本南森(父)
弗洛拉·本南森英语Flora Solomon(母)

彼得·本南森(英语:Peter Benenson,1921年7月31日—2005年2月25日),原名彼得·詹姆斯·亨利·所罗门(英语: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是一名英国律师人权活动家,也是人权组织国际特赦组织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拒绝所有荣誉,但在80多岁时,主要是为了取悦家人,他在2001年接受英国骄傲奖英语Pride of Britain Awards的终身成就奖[3]

早期生活

[编辑]

本南森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犹太大家庭[4],是英国人哈罗德·本南森(Harold Solomon)和俄国人弗洛拉·本南森英语Flora Solomon的独子;彼得·本南森后来采用了他母亲婚前的姓氏。他的军官父亲在本南森9岁时因长期伤病而逝世,他在上伊顿公学之前由威斯坦·休·奥登私人辅导。16岁时,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为西班牙内战中的孤儿建立一个救济基金。他尊从临终前的祖父——俄罗斯金融家格里戈里·本南森(Grigori Benenson)的意愿,使用了母亲的婚前姓氏本南森。

他就读于牛津大学贝里欧学院,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学业。他在信息部的情报兵团英语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Kingdom)工作,并在那里遇到了的第一任妻子玛格丽特·安德森(Margaret Anderson)。二战期间,他在布莱切利园的测试室工作。他被列为RSM本南森,在41号房担任密码员[5]

职业生涯

[编辑]

1946年复员后,本南森开始作为大律师执业,之后加入工党,并于1950年参加斯特里汉姆的选举,1951年、1955年和1959年参加希钦英语Hitchin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的选举,但都没有成功。他是一群于1957年成立人权和法律改革组织-JUSTICE英语Justice (organisation)的英国律师中的一员。他在1958年病倒而搬到意大利休养,并于同年皈依罗马天主教会

行动主义

[编辑]

本南森说,他对报纸上关于两名来自科英布拉的葡萄牙学生因在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执政期间举杯为自由干杯而遭判处七年监禁的报导感到震惊与愤怒,尽管该报导中的“干杯”部分尚未得到证实[6]。当时,葡萄牙由专制的新国家政权统治,反政权的谋叛被葡萄牙国家警察大力镇压,并被视为反葡萄牙人。他给《观察家报》的编辑大卫·阿斯特英语David Astor写了一封信。1961年5月28日,本南森题为〈被遗忘的囚犯英语The Forgotten Prisoners〉的文章被发表,文中要求读者写信表示对所有因政治或宗教信仰而被监禁的人的支持。为了协调这种写信运动,1961年7月,在本南森和其余六人的会议上,国际特赦组织在伦敦成立,这些人包括一名保守党、一名自由党和一名工党议员[7][8]。行动反应非常热烈,以致于在这一年内有十几个国家都成立了各种写信团体。

国际特赦组织

[编辑]

本南森最初被任命为国际特赦组织的总书记,但由于其健康状况不佳而在1964年卸任。到了1966年,国际特赦组织面临内部危机英语Harry letters affair,于是为他设立了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一顾问职位。1966年,在一份英国在也门也使用酷刑的报告之后,他开始指控英国政府已经渗透进国际特赦组织的管理层中[9]。一个调查组织成立,于1967年在丹麦的赫尔辛格报告。这些指控被驳回,本南森因此从国际特赦组织辞去职务。他后来谴责该机构一昧的谴责以色列。

虽然本南森再也没有在国际特赦组织中活跃,但他后来亲自与其他高官达成和解,包括肖恩·麦克布赖德

个人生活

[编辑]

本南森与第一任妻子玛格丽特·安德森的婚姻于1972年已离婚告终。他于1973年与苏珊·布斯(Susan Booth)结婚,并有两个孩子[1][2]

逝世

[编辑]

2005年2月25日,本南森因肺炎而在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英语John Radcliffe Hospital逝世,享年83岁。他曾住在附近的纽纳姆科特尼英语Nuneham Courtenay,死后被葬在那里的公墓[1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Peter Benenson. benensonsociety.org.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2. ^ 2.0 2.1 Philip Steele. Activists (20th century lives). 2011 [2022-05-28]. ISBN 978-1-44-8832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3. ^ Lifetime Achievement, Peter Benenson, Founder of Amnesty International. Pride of Britain Aw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7 September 2012). 
  4. ^ Peter Benenson hero file. Moreorless : Heroes and killers of the 20th century.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06). 
  5. ^ COLOSSUS B.Jack Copeland and others. Page 2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edition 2010.
  6. ^ Shipsey, Bill. The "Toast to Freedom" That Led to Amnesty International. Huffington Post. 22 September 2011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1). 
  7. ^ Tracy McVeigh. Amnesty International marks 50 years of fighting for free speech. The Observer. 29 May 2012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8. ^ Childs, Peter; Storry, Mike, eds. (2002). "Amnest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p. 22–23.
  9. ^ Clark, Ann Marie. Diplomacy of Conscience: Amnesty International and Changing Human Rights Norm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P. 2010: 15. ISBN 978-1400814183. 
  10. ^ McFadden, Robert D. Peter Benenson, Founder of Amnesty Group, Dies at 83. The New York Times. 28 February 2005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来源

[编辑]
  • Pincock, S.: Peter James Henry Solomon Benenson (obituary). Lancet, 2 April 2005; 365: 1224.

外部链接

[编辑]
非营利组织职务
前任:
国际特赦组织主席
1961年-1966年
继任:
艾瑞克·贝克英语Eric Baker (activ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