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印尼人
日裔印尼人 インドネシアの日本人 Orang Jepang di Indonesia | |
---|---|
总人口 | |
19,612人(2019年)[1] | |
分布地区 | |
雅加达、峇厘岛 | |
语言 | |
日本语、各种印尼语言 | |
相关族群 | |
日本人 | |
注释 | |
上方所列出的人口数据仅包括日本国民。 |
印度尼西亚(印尼)和日本早在17世纪便已经有规模有限的经贸往来,到了19世纪更出现日本人大举移民荷属东印度的现象[2]。至2013年10月,在印尼定居的日本国民共有19,612人[1],不过早期印尼日裔移民的后代(即“日系印尼人”或“印尼日系人”)却未计算在内[3][4]。
移民史
[编辑]荷属东印度公司利用日裔雇佣兵来巩固其在马鲁古群岛的统治的事迹在德川幕府颁布锁国政策之前便已经为人熟知[5]。早期东印度群岛的日裔居民当中,其中一个就是曾在1629年至1632年期间统治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荷属东印度总督雅克·斯贝克斯的女儿萨尔切·斯贝克斯[2]。1898年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荷属东印度定居的日本人共有614人,当中包括166男,448女[6]。
在东印度群岛的日裔居民人数上升之际,日本政府也于1909年在巴达维亚开设领事馆,不过在领事馆运作的头几年,领事馆所进行的人口统计却是比较随意的[7]。领事馆的报告显示,截至1909年,在巴达维亚定居,并已向领事馆登记的日本移民共有782人(领事馆还估计有400个在巴达维亚定居的日本移民还没有登记),截至1910年在棉兰定居的日本移民则有278人(包括57男,221女)[8]。在约1872年至1940年期间,大批日本妓女(唐行小姐)曾经到东印度群岛的妓院工作[9],而自1920年代后期以来,冲绳县渔民也开始前往西里伯斯北部定居。美娜多曾经设有一所日本人小学,在1939年的时候该校收录的学生有18人[10]。1945年荷属东印度日占时期结束之后,大约有3000名大日本帝国陆军士兵选择留在印尼,和当地人民并肩战斗,在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当中对抗荷兰殖民者,后来其中三分之一的日裔士兵阵亡(很多阵亡的日裔士兵身后都在卡利峇塔烈士墓园安葬),另外三分之一的日裔士兵则在战斗结束后继续留在印尼[11][12]。
日本制造商(特别是电子产品制造商)自1970年代起便开始在印尼开设工厂,这掀起了新一股日本人移民潮,当时移居印尼的日本人主要是和大型日资公司有联系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3]。很多在苏拉威西岛定居的日裔印尼人也在1990年代后期回流日本,并在日本从事水产加工业[14],他们当中大约有1200人在2004年便已经在茨城县大洗町定居[15]。另外,虽然很多日裔侨民在1998年因为黑色五月暴动和与之相关的政治乱局而逃出印尼[16],不过十年后日本人仍然是雅加达规模第二大的外籍社群,仅次于韩国人[13]。
经济及就业状况
[编辑]和东南亚地区其他日本人社群一样,迟至一战时期,荷属东印度的日本人社群主要从事的行业也是卖淫业[17]。这种色情行业的遗迹仍然可以在泗水一条位于古老的唐人街的街道——日本花街(Jalan Kembang Jepun)找到[18]。虽然荷属东印度已于1912年取缔卖淫业,不过当地看来仍然有很多日裔妇女继续秘密从事这门行业[8]。然而,到了1930年代,当地日本人社群的集中从事的经济活动已大有改变,变成农业、水产业和日本进口货的经销[10]。 21世纪的日裔印尼人一般都是投资电器制造业的商人[13]。
社会融合状况
[编辑]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初时把当地的日本移民归类为“外国东方人”[6],令他们在迁徙、居住地和就业这三方面受到限制;不过到了1898年,他们又被归类为“荣誉欧洲人”,令他们在法律上和殖民统治者平等,也令他们摆脱上述的限制[17]。虽然当地日本人在法律上和殖民者平等,不过本地人心目中对日本人的印象却不算很好[6]。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尼被日本占领期间,很多日本军官都迫当地妇女嫁给他们为妾[2]。他们生下的孩子都在战后时期成长,通常他们都会发现自己因为血统的关系而成为欺凌对象,也会因为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会优先取录土著而受到官方歧视[19]。
在雅加达的大威查雅中心(Grand Wijaya Center)和M栋商场,专为日本侨民服务的商店星罗棋布,比如餐厅、售卖进口食物产品的超市;另外M栋也以居酒屋林立而闻名[20]。
通婚
[编辑]在印尼居住并享有当地永久居留权的日本人共有759名,当中以与印尼男性通婚的日本女性居多[4]。在峇厘岛,经当地日本领事馆登记的日籍居民人数由1987年的43人上升至1995年的595人,再上升至2006年的1,755人和2010年的2,225人。领事馆平均每年会接获100宗婚姻登记个案,当中以日本女性和当地男性结婚的个案居多。领事馆每年也会办理10至12宗离婚申请[21]。在日本女性和印尼男性通婚的个案当中,部分出嫁的日本女性在留学期间认识她们的丈夫,他们可能是在男方到日本留学期间结识,或者是在双方在同一个英语国家(例如美国或澳洲)留学期间结识。[22]。也有其他日本女性以游客身份前往印尼(特别是峇厘岛),并在此认识她们的丈夫。日本是峇厘岛其中一个旅客来源大国,与印尼男性通婚,且在峇厘岛定居的日本女性也有很多;在1994年曾经有一名研究这个现象的学者粗略估计当时这类日本女性大约有400人[23][24]。
到印尼旅行的日籍旅客当中,年轻的都市女性占了一大部分;她们认为峇厘是一个具有怀旧情调(而不是异国情调)的旅行目的地,会令人想起日本过去的景象,也能够令她们回复“真正自我”,免受日本都市生活的压抑。当中部分女性首先会到峇厘岛(特别是库塔和乌布地区)旅行,然后又会重访当地,最后会在多次到访之后和当地男子结婚[25]。有时这种旅行的形式是“浪漫旅游”或“女性性旅游”,在这些旅行当中,女性会和俗称为“库塔牛仔”(Kuta Cowboys)的男性性工作者发生关系[26][27][28]。这些女性成婚之后,会以日语、印尼语和丈夫、子女和孙子女沟通,也有人会以英语和这些亲属沟通,但是这个情况比较少见。和夫家其他亲属沟通的时候,她们使用印尼语的频率远高于使用其他语言的频率[29]。
大众文化
[编辑]《雅加达新闻》是印尼唯一一份日文报章,由曾经于1981年至1986年期间担任《每日新闻》雅加达支局局长的草野靖夫在1998年创立。草野在苏哈托倒台后返回印尼,并发现被苏哈托政权查禁的很多出版物都纷纷复刊,因此他便决定创办一份报章,向日文读者提供关于印尼民主进程,而且准确、深入的资讯。该报创刊初期每日发行量仅达50份[16],至2015年该报发行量已大幅增加到每日6500份[30]。
1990年代列米·西拉多(Remy Sylado)所写的连载小说《日本之花》(Kembang Jepun)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背景,故事讲述一个艺妓和她的印尼裔丈夫参加由苏布里雅迪(Soeprijadi)领导的反日革命。这本小说是一部集中描写日裔角色的印尼流行文化作品,并获当地一家出版社在2003年完整出版[31][32]。2007年兰芳(Lan Fang)所写的小说《日本花女》(Perempuan Kembang Jepun)的题材和《日本之花》相若,而且都由同一家出版社发行;故事以1940年代泗水日本花街为背景,讲述一个前艺妓被一个爪哇商人调戏、利用,终于成为他的妾侍的故事[33][34]。2014年印尼武术动作片《突击死亡塔2:黑金任务》的故事也涉及到一个以雅加达为基地的日本黑帮[35]。
教育
[编辑]印尼设有数所为日本人而设的学校,当中包括三所日本人学校(雅加达日本人学校、万隆日本人学校及泗水日本人学校)和两所补习授业校(峇厘补习授业校及望加锡补习授业校)[36]。棉兰本来也有一所日本人日校,但已关闭[37]。
参见
[编辑]注脚
[编辑]- ^ 1.0 1.1 外务省(2022).
- ^ 2.0 2.1 2.2 Damar 2005.
- ^ 目黒(2005),第49页.
- ^ 4.0 4.1 松尾(2004),第83页.
- ^ Worrell 2012.
- ^ 6.0 6.1 6.2 Shiraishi & Shiraishi 1993,第8页
- ^ Murayama 1993,第89页
- ^ 8.0 8.1 Murayama 1993,第90页
- ^ Yamazaki 2005.
- ^ 10.0 10.1 吹原(2007),第27页.
- ^ 畠山、保阪(2004),第676–677页.
- ^ 共同通信社(2008).
- ^ 13.0 13.1 13.2 The Jakarta Post 2008.
- ^ 目黒(2005),第50页.
- ^ 目黒(2005),第62页.
- ^ 16.0 16.1 Hara 2009.
- ^ 17.0 17.1 Shiraishi & Shiraishi 1993,第9页
- ^ Omar 2004.
- ^ 吹原(2007),第28页.
- ^ Hara 2008.
- ^ Toyota & Thang 2012,第346页.
- ^ 松尾(2004),第84页.
- ^ 铃木(1997),第341页.
- ^ Yamashita 2003,第87, 97页.
- ^ Yamashita 2003,第94页.
- ^ Toyota 2006,第171–172, 178页.
- ^ The Jakarta Globe 2010.
- ^ Harvey 2002.
- ^ 松尾(2004),第87页.
- ^ Bina Komunika Asiatama.
- ^ Sidik 2009.
- ^ Sylado 2003.
- ^ Iwan 2007.
- ^ Lan Fang 2006.
- ^ Jenkins 2014.
- ^ 外务省(2015b).
- ^ 文部科学省(2013).
参考资料
[编辑]书目、论文、报告
[编辑]- Murayama, Yoshitada.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Penetration of the Dutch East Indies. Shiraishi, Saya; Shiraishi, Takashi (编). The Japanese in colonial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Publications 3. Cornell University. 1993: 87–110. ISBN 978-0-87727-402-5.
- Shiraishi, Saya; Shiraishi, Takashi. The Japanese in Colonial Southeast Asia: An Overview. Shiraishi, Saya; Shiraishi, Takashi (编). The Japanese in colonial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Publications 3. Cornell University. 1993: 1–20. ISBN 978-0-87727-402-5.
- Toyota, Mika. Consuming Images: Female Japanese Tourists in Bali, Indonesia. Meethan, Kevin; Anderson, Alison; Miles, Steven (编).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narratives of place and self. CAB International. 2006: 158–177. ISBN 978-0-85199-678-3.
- Toyota, Mika; Thang, Leng-Leng. Reverse Marriage Migration': A Case Study of Japanese Brides in Bali (PDF) 21. 2012 [2014-0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1-12).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number=
被忽略 (帮助) - Yamashita, Shinji. Japanese and Balinese Tourism: Brides Heading for the Isle of the Gods. Bali and beyond: exploration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Berghahn Books. 2003: 87–101. ISBN 978-1-57181-257-5.
- Yamazaki, Tomoko. Sumoto-Schwan, Yukiko; Schwan, Friedrich B. , 编. Sandakan Bordell Nr. 8: Ein verdrängtes Kapitel japanischer Frauengeschichte. München: Iudicium Verlag. 2005. ISBN 3-89129-406-9 (德语).
- 鈴木一代. 日系インドネシア人の文化・言語習得:居住地決定との関連性について. 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39回総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39回総会. 東京: 日本学会事務センター: 341–355. 1997 [2016-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日语).
- 長洋弘. 二つの祖国に生きる—インドネシア残留日本兵乙戸昇物語. 草の根出版会. 2005. ISBN 978-4-87648-225-2 (日语).
- 畠山清行; 保阪正康. 陸軍中野学校終戦秘史. 新潮社. 2004. ISBN 978-4-10-115522-7.
- 吹原豊. エスニックコミュニティの成立と発展:大洗町における定住インドネシア人共同体の事例 (PDF). 地域文化研究. 2007, 5: 21–36 [2016-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8-10) (日语).
- 松尾慎. インドネシア日系人の言語選択の実態とその要因 (PDF). 大阪大学言語文化学 (大阪大学言語文化学会). 2004, 13 (1): 83–99 [2016-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08) (日语).
- 目黒潮, 茨城県大洗町における日系インドネシア人の集住化と就労構造 (PDF), 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 2005, (17): 49–78 [2007-08-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28) (日语)
新闻报道、网页
[编辑]- Changing Faces. The Jakarta Post. 2008-03-28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3).
- Damar Harsanto. Shining Japan: From mercenaries and sex workers to entrepreneurs. The Jakarta Post (Jakarta). 2005-05-12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5).
- Hara, Chisato. Exploring 'izakaya' in Blok M. The Jakarta Post. 2008-04-23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3).
- Hara, Chisato. 'Jakarta Shimbun' a bridge to Indonesia. The Jakarta Post. 2009-11-30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5).
- Harvey, Claire. 'Kuta Cowboys' strutting their stuff for lovelorn visitors. The Jakarta Post (Denpasar). 2002-05-05 [201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Iwan Sulistiawan. Lang Fang: Another figure in Indonesia's literature. The Jakarta Post. 2007-02-20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Jenkins, Mark. 'The Raid 2' movie review: A splashy, if convoluted, sequel.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4-03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New Documentary Capture’s Kuta Cowboys’ Gigolo Lifestyles. The Jakarta Globe. 2010-04-26 [201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2).
- Omar Prihandono. Surabaya: All together now at Kya-Kya Kembang Jepun. The Jakarta Post. 2004-07-18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9).
- Sidik Nugroho. Wartawan dan Geisha Tertawan Cinta. OkeZone. Media Nusantara Citra. 2009-06-29 [201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0) (印度尼西亚语).
- Worrell, Simon. The world's oldest clove tree. BBC News. 2012-06-23 [2012-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 秋篠宮ご夫妻、英雄墓地に献花. 産経ニュース (ジャカルタ: 共同通信社). 2008-01-19 [201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日语).
- インドネシア共和国基礎データ. 東京: 外務省. 2022-02-24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日语).
- 過去に指定・認定していた在外教育施設. 東京: 文部科学省. 2013-08 [2016-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4) (日语).
- 新聞紹介. じゃかるた新聞. ジャカルタ: PT. Bina Komunika Asiatama. [2015-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日语).
- 諸外国・地域の学校情報(国・地域の詳細情報):インドネシア. 東京: 外務省. 2015-12 [2016-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日语).
延伸阅读
[编辑]- Yoshida, Masanori. Cross-Cultural Marriage in the Global Age: Young Japanese Women in Indonesia. Adachi, Nobuko (编). Japanese and Nikkei at Home and Abroad: Negotiating Identities in a Global World. Cambria Press. 2010: 237–262. ISBN 978-1-60497-686-1.
- Astuti, Meta Sekar Puji, Apakah mereka mata-mata? Orang-orang Jepang di Indonesia, 1868- 1942, Yogyakarta: Ombak, 2008, ISBN 978-979-3472-83-6, OCLC 222248003 (印度尼西亚语)
- Lan Fang. Perempuan Kembang Jepun. Gramedia Pustaka Utama. 2006. ISBN 978-979-22-2404-7. OCLC 79853543 (印度尼西亚语).
- Sylado, Remy. Kembang Jepun. Gramedia Pustaka Utama. 2003. ISBN 978-979-22-0137-6. OCLC 66408790 (印度尼西亚语).
- 鈴木一代. 日本-インドネシア国際児の言語・文化習得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PDF). 埼玉学園大学人間学部. 2001-12: 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日语).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issue=
被忽略 (帮助) - 栃窪宏男. 二つの祖国を生きた・日系インドネシア人. サイマル出版会. 1983. ISBN 978-4-377-20609-8 (日语).
- 内野好郎. 小林英夫; 柴田善雅; 吉田千之輔 , 编. 戦後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人団体ー引揚げから企業進出まで. ゆまに书房. 2008. ISBN 978-4-8433-2749-4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