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毛里斯·巴列奧洛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毛里斯·巴列奧洛格

喬治·毛里斯·巴列奧洛格(法語:George-Maurice Paléologue,1859年1月13日—1944年11月23日)是一名法國外交官、史學家和散文作家。他在法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出任法國駐俄羅斯帝國大使期間,他支持了俄國對德國的動員,這最終將其引向了全面戰爭

出身

[編輯]

毛里斯是瓦拉幾亞革命者亞歷山德魯·帕里奧洛古之子,其父因於1848年瓦拉幾亞革命嘗試刺殺格奧爾基·比貝斯庫親王而流亡法國。亞歷山德魯是伊利沙伯·巴卡雷斯庫的三個私生子之一,其母親的家族是波雅爾。他和他的兄弟們後來由伊利沙伯的姐妹佐伊撫養,並使用了娘家姓氏帕里奧洛古。毛里斯的家庭與拜占庭的巴列奧略王朝之間的關係有些可疑,這一家族在17世紀末時開始稱自己為巴列奧略王朝的後裔。[1]他們來源於君士坦丁堡的法納爾人,爾後遷徙至瓦拉幾亞並成為波雅爾。德國學者馬丁·克魯修斯認為這一法納爾巴列奧略家族的譜系是真實的。[2]

履歷

[編輯]

毛里斯於1880年進入法國外交部工作,最初被題名為駐丹吉爾、北京和羅馬的領事秘書。1901年成為全權大使。1907年至1912擔任駐索菲亞大使,1914年至1917年擔任駐俄大使。在亞歷山大·米勒蘭內閣中,毛里斯曾擔任其外交部秘書長。在其外交使命之外,他還為書刊《兩世界評論》寫過小說和散文且常常造訪羅薩莉·馮·古特曼的文學沙龍。

法國歷史學家儒勒·伊薩克曾強烈指摘毛里斯玩忽職守,而毛里斯則以「通訊不暢」為由為自己辯護,在其著作《大戰時的沙皇俄國》中也是如此。1937年,他接受歷史學家皮耶爾·勒努萬的採訪,期間毛里斯承認「他曾判斷大戰是不可避免且必須的」。這意味着他對挑起戰端負有責任,因為他並沒有及時照會本國政府,這是一項重大的失誤。列夫·托洛茨基在《俄國革命史》中曾多次引用巴列奧洛格在任時的見聞。

毛里斯去世後被安葬於帕西公墓,位於第十六排,羅曼諾夫皇族格奧爾基·米哈伊洛維奇伯爵母子墳塋之後。

參考來源

[編輯]
  1. ^ Neagu Djuvara, Între Orient şi Occident. Ţările române la începutul epocii moderne, Humanitas, Bucharest, 1995, p.131-132
  2. ^ Mihail Dimitri Sturdza, Grandes familles de Grèce, d'Albanie et de Constantinople,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et généalogique, Paris, chez l'auteur, 1983, p. 3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