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營地大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營地大街
 
       
RUA DOS MERCADORES
營地大街,老店有遠來餅家和新中央酒店(左後綠色建築)
道路長度310米(1,020呎)
車速限制60公里每小時
地點澳門大堂區
起點關前後街、草堆街
主要路口
終點天通街、紅窗門街

營地大街(葡萄牙語:Rua dos Mercadores;古稱澳門大街澳門街,又稱大街),是澳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其北端在關前後街口由草堆街起,南端越過新馬路以後至天通街與紅窗門街之間,共長310米。

名稱由來

[編輯]

此條街道的官方名稱為大街,後又稱為營地大街,其名源於此地曾是軍隊紮營之地。但軍隊紮營原因的說法有三,其一此地曾是明朝軍隊紮營之地,以限制葡萄牙人之活動。其二是英法戰爭時期,英國藉口協助保護澳門免受法國入侵,曾強行在此駐紮而得名。其三是在十九世紀之初,由於海盜橫行,清政府曾駐紮兵營在此保護居民。另外,營地大街又稱澳門街,曾是澳門中外客商匯聚進行商業活動的街道,其葡文名稱Rua dos Mercadores(意即「商人街」)亦由此而來。

沿革

[編輯]

最早期的營地大街,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岸,附近一帶的許多水口(較深的水道)則供外國商船停泊上落貨物和上岸進行貿易。最初葡萄牙人獲准在澳門活動,並在1557年開始在澳門築屋居住,形成澳門半島南面海岸一條狹長地帶,即澳門街,也是當時澳門唯一的街道。[1]後來隨貿易擴展,營地大街不單成為繁盛的貿易市場,亦可說是中國人與葡萄牙人之間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線。澳門最早期只有營地大街作為商業街道,其後與關前街和草堆街組成繁盛的商業街區。後商賈們並同組成三街會館,供商人間聯絡感情和溝通商情。當時的清政府利用三街會館發佈公告,其後的澳葡政府亦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隨着時間的流逝,營地大街的地理位置亦由於沖積和填海造地成為內陸。昔日營地大街的重要商業地位已不再,但如今仍與新馬路十月初五日街等共同構成澳門重要的商業購物區。

文化意涵

[編輯]

珠江三角洲一帶流傳着「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的說法,此澳門舊稱說明了澳門的空間和地位。而當中「澳門街」所指的,便是此歷史悠久的營地大街。由於營地大街曾是中國人與葡萄牙人之間一道非正式的分界線,故《澳門街道歷史考察研究》亦稱之為「文化種族的分界線」。營地大街的文化涵意可想而知。

附近老店

[編輯]
街道上的舊唐樓
街道上的西洋建築
  • 遠來餅家(1920年至1984年為大型茶樓,為當時眾多大型茶樓之一;後改為經營傳統餅食,原址於1994年被售出並已拆卸,現於原址對面繼續經營。詩人鄭妙珊為家族成員之一。)
  • 金馬輪餅家/茶餐室
  • 景然棧燒臘店
  • 世界書局(已結業)
  • 勝利茶餐廳
  • 巧華機器洗衣(已結業)
  • 新中央酒店
  • 龍棧飯店(今新龍棧飯店)
  • 煒記衣車公司

沿途主要街道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澳門五百年. 亞洲電視本港台. 2010年1月30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