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會議
瓦窯
背景
[編輯]繼九一八事變及華北事變後,中日戰事日緊。然而,中國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抗爭戰線。中國工農紅軍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自1934年10月起開始「長征」,處於掙扎求存的艱難時期。而國民革命軍則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堅持「安內攘外」的政策,並未視抗戰為第一要務。四川、兩廣、東北等地更有軍閥勢力與中央分庭抗禮,貌合神離。
另一方面,德國納粹黨的上台讓斯大林認識到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於是,在1935年7月,由季米特洛夫主持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決議,這改變了蘇共中央1928年共產國際六大以來「第三時期理論」指導下的「左」傾政治路線。
該次會議有高自立(周和生)、王明、康生、林育英等中共代表參加。其中林育英在參會後,化名「張浩」,扮作商人,經過三個半月的跋涉,到達陝北瓦窯堡與中共中央會合,成功傳達了「統一戰線」的七大會議精神[2]。中共領導人決定就地召開會議貫徹蘇聯的指示。
與會者
[編輯]出席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劉少奇、秦邦憲(博古)、鄧發、李維漢、張浩(林育英)、彭德懷、何克全(凱豐)、吳亮平、楊尚昆、郭洪濤、李德等十餘人[1]:424。
會議結果
[編輯]12月25日,會議通過張聞天起草的《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3][4],該決議概要如下:
- 目前形勢的特點(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人民面臨着亡國滅種的大禍)
- 黨的策略路線(堅持工農主力,同時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蔣介石)
- 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
- 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原為蘇維埃工農共和國)
- 黨內的主要危險是關門主義
- 為擴大與鞏固共產黨而鬥爭
會議還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
後續
[編輯]12月27日,毛澤東在瓦窯堡黨的活動份子會議上作出《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5][1]:424。毛澤東根據瓦窯堡會議精神,闡述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思想[1]:425。毛澤東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1]:425。又指出必須預防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復辟。
不過,瓦窯堡會議並未把蔣介石陣營納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會議雖然都指出地主買辦營分裂之可能,提出要利用敵人內部「爭鬥」「缺口」之方針,但是由於沒有看到1935年華北事變後,特別是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蔣介石之對日態度已由軟弱趨向強硬,由一味妥協退讓趨向抵制,而繼續把他看成是「賣國賊頭子」,仍舊採取「反蔣抗日」方針[1]:425。
在1936年9月,中共中央發佈《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才真正由「反蔣抗日」轉變為「逼蔣抗日」,為日後西安事變埋下伏筆。
影響
[編輯]中共的政治路線在瓦窯堡會議發生重大轉變,放棄了從1931年1月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四中全會以來蘇聯指導下的教條主義,而以彈性務實的政策爭取群眾最廣泛的支持。富農、小資產階級、甚至民族資產階級都成為中共爭取的對象[6]。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周天度; 鄭則民; 齊福霖; 李義彬; 等. 中華民國史: 第八卷 (1932–1937). 李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07. ISBN 978-7-101-08001-8.(簡體中文)
- ^ 中國近代史專題.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抗战历史的几个问题. Youtube.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22-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3).
- ^ 中央檔案館 (編).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册 (1934–1935).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598–623. ISBN 7-5035-0303-3.(簡體中文)
- ^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2: 137–156.(繁體中文)
- ^ Short, Philip. Mao: A Life.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1-02-01: 337–339. ISBN 978-0-8050-6638-8.(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