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小说)
秧歌 | |
---|---|
原名 | 秧歌 |
作者 | 张爱玲 |
类型 | 小说 |
系列 | 张爱玲典藏 |
语言 | 中文 |
故事背景地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发行信息 | |
封面设计 | 吴欣洁 |
出版机构 | 今日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954年 |
出版地点 | 香港 |
页数 | 205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957-33-2620-5 |
《秧歌》是张爱玲于1955年创作的小说,描写小村庄农人金根一家在饥饿之中挣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后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小说最初以英文写作发表,后由张爱玲本人译成中文。[1][2]
故事简介
[编辑]该书描写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农村生活,农民面对乡村干部、军人、农会等多方剥削,艰难渡日。故事背景设定于土改完成之后。以谭村的农民金根和其妻月香为主要人物。金根为人讷言而善良,是村里的劳模——劳动模范。月香则精明而善于处事,本在上海帮佣维生,后因听信人民政府“穷人翻身”的说法而“还乡生产”。其时各路的重利盘剥虽已解除,却又由地方政府总其成,又常有些不得不参加的政治活动。村民虽由原地主手中分得田地、农具、及一些无用奢侈品,但因政府的统购统销,稼穯维艰,对自身经济情况并无助益。在贫困的小乡村中,乡亲们相濡以沫,但普遍性的困顿使大家谁也帮不了谁。反不如本来还有土财主时可堪救济。村里的领导王霖同志,和下乡取材的剧作家顾冈对于自身的过去各有心病,对于并不知其底细的对方也有所提防。在人为的饥馑中,所有人都因基本生理需求不得满足而气怒,原有的人情礼数只会拖累自己。顾冈不得不经常借故到镇上,进点私房点心解饥。这样的行为改变了周遭的人对他的看法。最终,为了给四乡的军属拜年,农会给每家摊派半只猪和四十斤年糕的不乐之捐。因搜刮过甚,激起民变,王同志不得不率同民兵对粮仓中抢粮的老百姓放枪,民众逃散。事后为求卸责,声称是“反革命份子”所为。金根负伤,夫妇出逃,女儿阿招在混乱中被人群踩踏致死。月香求金根之妹金花收留未果。逃不动的金根为免祸延妻子,趁隙投水自尽。一无所有的月香复逃回两夫妻的家中。当晚有个女人烧掉了村中的粮仓,自己也被民兵赶入火海之中。王同志又征了一笔钱善后,顾冈利用整个故事写成了剧本。[3]
写作背景及争议
[编辑]陈子善称,张爱玲于1950年夏季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4],李开第、魏绍昌、袁良骏三人也曾经提及张爱玲参加过土改,惟祝淳翔在《东方早报》的文章认为此事可疑[5],也有人认为《秧歌》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写的,惟陈晓勤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则认为此说不正确[6],而美国新闻处的相关负责人也否认了这种讲法[7]。关于张爱玲描述土改真实性的问题,中国大陆以外的意见一般认为真实,而中国大陆的早期意见则是质疑,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所转变[8]。
评价
[编辑]此书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书名大可以题作“饿”字,——写的真细致,忠厚,可以说是写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
参考资料
[编辑]- ^ 张爱玲的英文遗稿:未迎合美国当时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新闻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张爱玲《北地胭脂》签赠本中的前尘往事. 环球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3.0 3.1 张爱玲,《秧歌》,台湾:皇冠出版社,1954年第一版
- ^ 张爱玲参加过土改吗?-东方早报、祝淳翔. 观察者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 ^ 祝淳翔. 张爱玲参加过土改吗?. 东方早报.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 ^ 陈晓勤. 宋淇与张爱玲 张爱玲是否“平生足迹未履农村”. 南方都市报.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 ^ 高全之. 张爱玲与香港美新处/专访麦卡锡 (百度文库). [2020-08-12] (中文).
- ^ 黄勇. 「真實」的書寫?──張愛玲土改小說論 (PDF). 21世纪网络版. 2004, (2004年三月号第24期) [2019-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土改截然不同的表现,就自然要牵涉到小说真实与否,谁更真实的问题,该问题历来争议颇大,然大致上可就地域划分为海外与国内两派观点,前者多数认为其“真”,后者则持相反意见,直到近年来有所改变。
- ^ 张爱玲曾邮寄《秧歌》给胡适 被赞"平淡而近自然"-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