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克拉倫登伯爵喬治·維利爾斯
非常尊敬的 第四代克拉倫登伯爵喬治·維利爾斯 KG,KP,GCB,PC | |
---|---|
外交大臣 | |
任期 1853年2月21日—1858年2月26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女皇 |
首相 | 阿伯丁伯爵 巴麥尊子爵 |
前任 | 羅素伯爵 |
繼任 | 莫爾斯伯里伯爵 |
任期 1865年11月3日—1866年7月6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女皇 |
首相 | 羅素伯爵 |
前任 | 羅素伯爵 |
繼任 | 德比伯爵 |
任期 1868年12月9日—1870年6月27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女皇 |
首相 | 威廉·格萊斯頓 |
前任 | 德比伯爵 |
繼任 | 格蘭維爾伯爵 |
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 | |
任期 1840年10月31日—1841年6月23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女皇 |
首相 | 第二代墨爾本子爵 |
前任 | 霍蘭男爵 |
繼任 | 喬治·格雷爵士 |
任期 1864年4月7日—1865年11月3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 |
首相 | 巴麥尊子爵 羅素伯爵 |
前任 | 卡德維爾子爵 |
繼任 | 戈申子爵 |
愛爾蘭總督 | |
任期 1847年5月22日—1852年3月1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 |
首相 | 羅素伯爵 |
前任 | 巴斯博羅伯爵 |
繼任 | 艾格林頓伯爵 |
貿易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846年7月6日—1847年7月22日 | |
君主 | 維多利亞 |
首相 | 羅素伯爵 |
前任 | 達爾豪斯侯爵 |
繼任 | 陶頓男爵 |
掌璽大臣 | |
任期 1840年1月15日—1841年8月30日 | |
總理 | 第二代墨爾本子爵 |
前任 | 巴斯博羅伯爵 |
繼任 | 白金漢和錢多斯公爵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00年1月12日 英國倫敦 |
逝世 | 1870年6月27日 英國倫敦 | (70歲)
政黨 | 自由黨 |
配偶 | 凱瑟琳·格里姆斯頓(1839年結婚) |
兒女 | 8 |
母校 | 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
第四代克拉倫登伯爵喬治·威廉·弗雷德里克·維利爾斯 KG,KP,GCB,PC(英語: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Villiers, 4th Earl of Clarendon,1800年1月12日—1870年6月27日)是來自維利爾斯家族的一位英國外交官和政治家。
作為其傑出外交生涯的一部分,他曾三度擔任外交大臣。維利爾斯是結束克里米亞戰爭而召開的巴黎會議中的主要英方代表。
背景和教育
[編輯]維利爾斯出生於倫敦,是喬治·維利爾斯和特蕾莎·帕克的兒子。他十六歲時升入劍橋,並於1816年6月29日進入聖約翰學院。[1]1820年,作為伯爵的長子,根據當時的大學章程,他得以攻讀碩士學位。[2]
職業生涯
[編輯]同年,維利爾斯被任命為英國駐聖彼得堡大使館隨員。他在那裡呆了三年,並獲得了對他未來職業生涯有幫助的外交實踐知識。大英百科全書稱他是「一個異常英俊的人,演講時優美而引人入勝,有着對語言的熟練掌握,以及非凡的寫作能力」。1823年返回英國後,他被任命為海關專員,並在這個崗位上任職約十年。1831年,他被派往法國,試圖談判一項商業條約,但徒勞無功。[2]
駐西班牙大使
[編輯]1833年8月16日,維利爾斯被任命駐西班牙大使。費爾南多七世在維利爾斯抵達馬德里後的一個月內就去世了,當時兩歲的女王伊莎貝拉根據西班牙古老的女性繼承習俗繼承了王位,但她的繼位受到了已故國王的兄弟唐·卡洛斯的挑戰。唐·卡洛斯援引波旁王朝的薩利克法,但費爾南多在女兒出生前就放棄了該法。伊莎貝拉二世和她的母親、攝政王克里斯蒂娜,成為君主立憲制的代表,唐·卡洛斯則代表天主教專制主義。自1830年法國革命以來,歐洲的專制權力與憲法權力之間的衝突在西班牙爆發為內戰,根據1834年4月22日簽署的四重條約,法國和英國承諾捍衛憲法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王位。六年來,維利爾斯代表英國政府繼續援助西班牙自由黨政府。他被不公正地指控支持拉格蘭哈的革命,這場革命將克里斯蒂娜王太后趕出王國,並將埃斯帕特羅提升為攝政王。毫無疑問,他支持自由黨領袖,如埃斯帕特羅,反對法國宮廷的陰謀;但英國政府的目標是在真正的民族和自由主義基礎上確立伊莎貝拉為女王,並保護她免受最終破壞其政權的外國影響。[2]
從1820年起,奴隸制在西班牙殖民地被宣布為非法,但該制度仍未根除。維利爾斯在泰晤士報記者大衛·特恩布爾的幫助下,將奴隸制從西班牙殖民地中清除。1835年,西班牙人重申了他們結束奴隸制的承諾。[3]
繼承伯爵領地,內閣職務
[編輯]維利爾斯於1838年獲得巴斯勳章,以表彰他在西班牙任職所做的貢獻。他還在他的叔叔去世後繼承了克拉倫登伯爵的頭銜。次年,離開馬德里後,他娶了一位年輕的寡婦,凱瑟琳·福斯特-巴勒姆夫人,她是第一代維魯拉姆伯爵詹姆斯·格里姆斯頓的長女。[2]
1840年1月,他進入墨爾本勳爵的輝格黨政府擔任掌璽大臣,從同年秋天霍蘭德勳爵去世後,他還擔任蘭開斯特公國大臣一職,直到1841年該部被解散。克拉倫登和霍蘭德認為,友好的英法關係對於促進歐洲的和平與自由主義很重要。克拉倫登不情願地支持外交大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將親法國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驅逐出敘利亞,但他並沒有辭職,因為這可能會破壞他最近加入的內閣。[2]
在羅伯特·皮爾爵士執政期間(1841-1846年),克拉倫登對自由貿易的勝利和廢除穀物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弟弟查爾斯·佩勒姆·維利爾斯是穀物法最早的擁護者之一。克拉倫登在1846年約翰·羅素勳爵的第一屆政府中接受了貿易委員會主席一職。[2]
愛爾蘭中尉
[編輯]克拉倫登曾兩次獲得印度總督職位和一次加拿大總督職位,但他拒絕了,因為這意味着要離開英國和歐洲政壇。
1847年,克拉倫登被說服接受愛爾蘭總督一職。內閣希望廢除該職位並轉變為愛爾蘭國務卿。克拉倫登在大饑荒的第二年到達愛爾蘭,此時農業犯罪增加了兩倍,天主教神職人員公開敵視,政府需要採取非常措施來保持控制權。1848年的法國革命引發了進一步的動亂,最終引發一場失敗的叛亂。克拉倫登此後一直擔任愛爾蘭總督,直到1852年。1848年9月,女王在議會兩院的演講中明確認可了克拉倫登的貢獻——這是第一次有公務員獲得這一榮譽;1849年3月23日,克拉倫登被授予嘉德勳章(此時通過特殊命令,克拉倫登還保留了巴斯勳章)。[2]
外交大臣
[編輯]1853年1月,克拉倫登接替約翰·羅素勳爵擔任阿伯丁勳爵政府的外交大臣,該部於去年12月剛剛成立。此時,英國已經捲入克里米亞戰爭。克拉倫登不負責發動戰爭,但他支持並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和他從小就在西班牙認識的歐仁妮皇后保持着密切的關係。沙皇尼古拉一世則不相信法國和英國可以成功地合作對抗俄羅斯。[2]
當克里米亞戰爭於1856年結束時,克拉倫登勳爵作為第一位英國全權代表出席了巴黎會議並談判和平條約,這是自卡斯爾雷勳爵出席維也納會議以來,英國外交大臣第一次親自出席如此級別的會議。克拉倫登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皮埃蒙特-撒丁作為同盟國加入會議,並將保持中立的普魯士排除在外。克拉倫登確保盟軍堅持要中和黑海,並且阻止俄羅斯試圖保留南比薩拉比亞的企圖。於此同時,此次會議急於轉向其他話題,也許其最重要的成就,著名的海上強國宣言,該宣言廢除了私掠,確定了封鎖權,並將俘獲權限制在敵艦上的敵方財產上。克拉倫登被指控放棄了基於歐洲舊海事法的英國交戰權。但他的行動得到了英國內閣的同意,英國內閣認為,保持舊制度將會容易讓英國龐大的商船隊受到攻擊,即使是海上第二強國的巡洋艦也會受到攻擊,如果對中立國強硬執行,這對英國不利。[2]
當帕默斯頓勳爵在1859年組建自由黨政府時,約翰·羅素勳爵表示只有擔任外交大臣的情況下才同意繼續在內閣任職,因此沒有適合克拉倫登的高級職位。克拉倫登於1864年5月以蘭開斯特公國大臣的身份重新進入內閣。他在羅素的第二屆政府(1865-66年)中第二次擔任外交大臣,並在1868年格萊斯頓政府成立的初期第三次擔任外交大臣。1870年6月27日,他在崗位上去世。[2]
家庭
[編輯]1839年6月4日,維利爾斯與喪偶的凱瑟琳·福斯特-巴勒姆夫人結婚,並育有八個孩子:
- 康斯坦斯·維利爾斯夫人(1840–1922年),與第十六代德比伯爵弗雷德里克·斯坦利結婚
- 愛麗絲·維利爾斯夫人(1841–1897年)
- 艾米莉·特蕾莎夫人(1843–1927年)
- 海德勳爵愛德華·海德(1845–1846年)
- 第五代克拉倫登伯爵愛德華·維利爾斯(1846–1914年)
- 喬治·帕特里克·海德(1847–1892年)
- 弗洛倫斯·瑪格麗特夫人(1850–1851年)
- 弗朗西斯·海德·維利爾斯(1852-1925年)
引注
[編輯]- ^ Villers,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VLRS816GW). A Cambridge Alumni Databas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Clarendon,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Villiers, 4th Earl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6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34–435. 1911.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來自
- ^ Manuel Llorca-Jaña, 'Turnbull, David (1793?–185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ct 2009 accessed 1 Aug 2014
延伸閱讀
[編輯]- Hamilton, John Andrew. Villiers,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Lee, Sidney (編).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58. London: Smith, Elder & Co: 347–350. 1899.
- David Steele. "Villiers,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fourth earl of Clarendon"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9) doi:10.1093/ref:odnb/28297
- Cecil, Algernon.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ies 1807-1916 (1927) pp 220–255. online
- Sir Herbert Eustace Maxwell: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4. Earl of Clarendon. London: Arnold, 1913. online
- George Villiers Clarendon: First report on the commercial relations between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addressed to ... the lords of the committee of privy council for trade and plantations: with a supplementary report, by John Bowring. London, 1834
外部連結
[編輯]- Hansard 1803–2005: the Earl of Clarendon在國會中的貢獻
Category:倫敦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