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
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 В'ячеслав Чорновіл | |
---|---|
利維夫州議會主席 | |
任期 1990年4月—1992年4月 | |
前任 | 職務未設立 |
繼任 | 米科拉·霍林 |
烏克蘭人民代表 | |
任期 1990年5月15日—1999年3月26日 | |
烏克蘭人民運動黨第二任主席 | |
任期 1992年12月4日—1999年3月25日 | |
前任 | 伊凡·費多羅維奇·德拉赫 |
繼任 | 亨納迪·烏多文科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蘇聯蘇維埃烏克蘭基輔州葉爾基 | 1937年12月24日
逝世 | 1999年3月25日 烏克蘭基輔州波里斯皮爾 | (61歲)
死因 | 車禍 |
國籍 | 蘇聯→ 烏克蘭 |
政黨 | 烏克蘭人民運動 |
配偶 | 奧萊娜·安東尼夫[1] 阿泰娜·帕什科[2] |
兒女 | 安德里·切爾諾維爾 塔拉斯·切爾諾維爾 |
母校 | 基輔大學 |
獲獎 | 烏克蘭英雄 舍甫琴科國家獎 智者雅羅斯拉夫王子勳章 |
簽名 |
維亞切斯拉夫·馬克西莫維奇·喬爾諾維爾(烏克蘭語:В'ячесла́в Макси́мович Чорнові́л,羅馬化:Viacheslav Maksymovych Chornovil;1937年12月24日—1999年3月25日),烏克蘭政治人物和前蘇聯異見人士。作爲前蘇聯著名的烏克蘭持不同政見者,他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多次因爲政治觀點被捕。喬爾諾維爾從1992年起是烏克蘭人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從1995年起擔任報紙Chas-Time的主編。作爲20世紀80至9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喬爾諾維爾爲當代烏克蘭的獨立奠定了道路。 喬爾諾維爾出生於烏克蘭基輔州(現切爾卡瑟州),原是報紙和電視台的記者,後來因持不同政見而被解僱並當局被判處強迫勞動。1988年,他創立了烏克蘭第一個不信仰共產主義的政黨——烏克蘭人民運動,並於1991年競選獨立後的烏克蘭第一任總統,但輸給了列昂尼德·克拉夫朱克。199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後,喬爾諾維爾成為總統列昂尼德·庫奇馬最重要的反對者之一。儘管他本有望在1999年總統選舉中與庫奇馬競逐,但他在一場車禍中突然離奇死亡,結束了總統競選。喬爾諾維爾被認為是1991年烏克蘭重新獲得獨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早年生活
[編輯]喬爾諾維爾出生於出生於烏克蘭中部基輔州村莊耶爾基[3](今切爾卡瑟州)。
大學期間,喬爾諾維爾最初就讀於基輔大學語言學院,第二年後轉入新聞學院。
1958年,因喬爾諾維爾持與當時主流不同的觀點,他休學前往日丹諾夫(現馬里烏波爾)進行高爐建設工程,後在基輔共青團工作。1960年他以「鮑里斯·赫林琴科的公共主義」為主題進行了畢業論文答辯,並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
三度入獄(1960年代—1985年)
[編輯]在1960年至1964年間,喬爾諾維爾在利維夫和基輔的多家報紙和電視台工作。1964年,他搬到維什霍羅德,參與基輔水電站的建設。同年,喬爾諾維爾通過了國立德拉戈馬諾夫師範大學研究生院的考試,但因政治信仰而未被正式錄取。
第一次入獄
[編輯]1965年9月5日,喬爾諾維爾與伊凡·久巴 、瓦西里·斯圖斯參加謝爾蓋·帕拉傑諾夫的電影《遠祖的陰影》首映式,在首映式上抗議當局逮捕烏克蘭知識分子。這導致他受到警方搜查。由於拒絕在霍林兄弟的審判中出庭作證,喬爾諾維爾被當局判處三個月的強迫勞動。喬爾諾維爾寫成了紀實集《心靈的災難》(又名二十名「罪犯」的肖像)[4],書中包含了1965年被捕的60個人的材料。該書在國外出版後,國際社會紛紛發出聲援囚犯的呼聲。喬爾諾維爾被控誹謗罪,並被判處在最高安全級別監獄服刑三年[5]。
1967年,喬爾諾維爾因紀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而獲得大赦,18個月後獲釋。1969年出獄後,喬爾諾維爾與阿泰娜·帕什科結婚。1970年,他設法在外喀爾巴阡州氣象站找到了一份觀測員的工作,之後在敖得薩的考古探險中擔任挖掘員,又在利維夫的一個火車站擔任稱重員。與此同時,喬爾諾維爾創辦了地下雜誌《烏克蘭先驅報》[6]。1971年起,喬爾諾維爾在烏克蘭自然保護協會利維夫部門工作。
第二次入獄
[編輯]1972年,他因參與烏克蘭獨立運動而第二次入獄。這次,喬爾諾維爾被判處六年監禁和三年流放[7]。他在蘇俄莫爾多瓦共和國的政治犯集中營服刑,期間他經常參加抗議、示威和絕食活動。喬爾諾維爾的一半牢期是在集中營的懲罰牢房或單獨監室中度過的。
1975年,喬爾諾維爾想要放棄蘇聯公民身份並移居加拿大,但未獲允許。同年,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與鮑利斯·彭森一起撰寫了《集中營日子的編年史》(1975年),該書被秘密從集中營轉移到國外,於1976年在《如是》雜誌上出版。1976年,他加入了以監督蘇聯遵守1975年赫爾辛基協議為目的成立的烏克蘭赫爾辛基小組[8]。
1978年,喬爾諾維爾被流放到蘇聯遠東地區,乘坐數千英里的火車,然後步行到達雅庫特的恰潘達村。他在當地一家國營農場當工人,後來在紐爾巴擔任供應商。他寫了一本關於政治犯在集中營中爭取地位的鬥爭(1977-1978)的小冊子,題為《只有一年》。在傳到國外的手稿中,冊子僅被恢復了部分內容。1978年,他獲准加入國際筆會。
第三次入獄
[編輯]1981年4月,喬爾諾維爾再次被捕,罪名是「強姦未遂」,被判處五年監禁[9]。為表抗議,他進行了長達120天的絕食。在法庭上的講話中,他指責克格勃和警方提供的證據不實。他於1983年被釋放,但由於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檢察官的反對,他不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後來,喬爾諾維爾還是回到了烏克蘭,1985年5月,他在利維夫的一家建材廠擔任司爐。
政治活動(1985年—1999年)
[編輯]1980年代末,喬爾諾維爾積極參與烏克蘭民族運動,成為烏克蘭人民運動的第一任領導人。他之後推動了幾項面向全國的政治行動,其中之一是在1990年1月21日舉行的,紀念1919年烏克蘭統一的人鏈活動。
1991年,喬爾諾維爾競選烏克蘭總統,但落敗。1994年和1998年,他做為烏克蘭人民運動的黨員,當選最高拉達代表,同時擔任該黨領袖。
199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號召黨員支持弗拉迪米爾·拉諾沃伊,他尊稱拉諾沃伊為傑出經濟學家,最終喬爾諾維爾的得票率位居第四。
1998年烏克蘭議會選舉,他領導的烏克蘭人民運動獲得9.4%的選票,位居第二,僅次於烏克蘭共產黨。喬爾諾維爾同時是獨立社會政治報紙《追逐時間》的創始人,並於1995年至1999年擔任主編[10]。
1999年,烏克蘭人民運動因內部分歧而險些解散。有人猜測,未能成功解散烏克蘭人民運動黨導致了喬爾諾維爾死亡[11]。
逝世及紀念
[編輯]1999年3月25日,喬爾諾維爾和他的助手葉夫亨·巴甫洛夫在波里斯皮爾附近開車時,他們的車被一輛卡車正面撞上,兩人當場死亡。數萬名烏克蘭人參加了他的葬禮。烏克蘭內政部進行的官方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事故純屬意外,沒有發現任何謀殺的證據。然而,喬爾諾維爾的一些支持者稱他的死為政治謀殺,並呼籲將肇事者繩之以法[12]。
2003年,烏克蘭國家銀行為喬爾諾維爾發行了面值為2赫里夫尼亞的紀念幣。
2006年8月23日,時任烏克蘭總統尤申科為喬爾諾維爾紀念碑揭幕,並下令對他的死亡進行新的調查。2006年9月6日,內政部部長尤里·盧岑科宣布,根據他所掌握的信息來看,他個人認為喬爾諾維爾是死於謀殺而非單純的車禍[13][14]。盧岑科進一步表示,調查目前由烏克蘭總檢察長辦公室和烏克蘭國家安全局進行,這兩個執法機構不受盧岑科的控制,同時他暗示檢察官辦公室和安全部門的「某些人」正在阻撓調查[15]。然而,8月9日,烏克蘭總檢察長梅德韋科在新聞發布會上評論稱,盧岑科的結論基於不可靠的信息[16]。
2009年3月25日,在鮑利斯波爾的紀念碑附近舉行了另一場葬禮,包括時任基輔市長列昂尼德·切爾諾韋茨基等人為紀念碑上獻花,以紀念喬爾諾維爾逝世10周年[17]。
2009年,烏克蘭發行了專門紀念喬爾諾維爾的郵票[18]。
拓展閱讀
[編輯]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
參考來源
[編輯]- ^ Арештована коляда, або Погром 12 січня 1972-го (Arrested Kolyada or the Pogrom of January 12, 197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烏克蘭真理報 2011年1月12日
- ^ Події за темами:На 81-му році життя померла Атена Пашк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AN (2012-03-20)
- ^ Вячеслав Чорновіл. АВТОБІОГРАФІЯ. [17 січня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2).
- ^ Applebaum, Anne. Gulag: A History. New York: Doubleday, 2003. p. 552
- ^ Ukraine | History, Geography, People, & Languag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英語).
- ^ "Ukraine Herald, issue 1, January 1970", A Chronicle of Current Events (13.9, item 17), 30 April 1970.
- ^ "Arrests in the Ukraine, March 1972", A Chronicle of Current Events (24.3), 5 March 197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The Helsinki Groups, December 1976", A Chronicle of Current Events (43.6), 31 December 197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Killing the Spirit of Helsinki, TIME Magazine, December 1, 1980
- ^ In Ukrainian: From Soviet to Ukrainian: historical changes in Ukrainian journalism // Media Sapiens, 2015. 08. 21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Свобода, Радіо. «Той, що пробудив Кам’яну державу». У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у презентували фільм про В’ячеслава Чорновола ["The one who woke up the Stone State." A film about Vyacheslav Chornovil was presented in Dnipropetrovsk]. Радіо Свобода. 2008-02-05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烏克蘭語).
- ^ Chas.org.ua (烏克蘭語)
- ^ National Radio Company of Ukraine News Repor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8.
- ^ Ukrainian Government Archives. [2017-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Буковина Інфо – Політика, Економіка, Культура, Спорт, Аналітика, Інтерв'ю, Персоналії. [201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烏克蘭語).
- ^ The Day Weekly Digest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5-22.
- ^ Events by themes: Anniversary of Viacheslav Chornovil deat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AN-photo services (2009-03-25)
- ^ Ukraine issues stamp devoted to politician, rights advocate Vyacheslav Chornovil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5-24., Ukrinform (20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