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國太平洋空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平洋空軍
Pacific Air Forces
(PACAF)
太平洋空軍徽章
存在時期1944年8月3日至今
國家或地區 美國
部門 美國空軍
種類一級司令部
直屬 美國印太司令部
駐軍/總部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
別稱PACAF
參與戰役
  
  
Asiatic-Pacific Campaign(1944–1945)
Japan(1945–1952)
  • 韓戰(1950–1953)
  • 越戰(1961–1973)
  • Expeditionary Service
Cambodia(1973)
指揮官
指揮官 凱文·施耐德 英語Kevin Schneider上將
副指揮官 勞拉·倫德曼英語Laura Lenderman 中將
著名指揮官厄爾·帕特里奇上將
飛機
攻擊機A-10C雷霆二式攻擊機
電戰機E-3B/C空中預警機
戰鬥機F-15C/D鷹式戰鬥機, F-16C/D戰隼戰鬥機, F-22A猛禽戰鬥機, F-35A閃電II戰鬥機
多用途直昇機HH-60G黑鷹通用直升機, UH-1N雙休伊直升機
運輸機C-12休倫運輸機, C-17A運輸機,C-37A運輸機英語Gulfstream V, 波音C-40「快船」運輸機, C-130H力士運輸機
空中加油機KC-135R空中加油機

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s,簡稱PACAF) 是美國空軍的一個一級司令部,同時擔負美國印太司令部的空軍職能,總部位於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是美國空軍兩個海外一級司令部之一,另一個是美國駐歐非空軍,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司令部,迄今已有60多年,並曾多次參戰。

太平洋空軍的轄區是整個亞太地區,東起美國西海岸,西至非洲東海岸和阿拉伯半島,覆蓋約半個地球,包括日本韓國夏威夷阿拉斯加關島台灣等約44個國家和地區,轄區內生活著20億民眾。太平洋空軍擁有約45,000名空軍人員,共有4支編號航空隊、9個主基地和近375架各式戰機。

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F-22A
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F-16C/D
於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起飛的C-17
於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升空的F-15C
關島 安德森空軍基地B-1與MH-60S海鷹
第90戰鬥機中隊英語90th Fighter Squadron部署於艾爾森空軍基地F-22
部屬於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美國空軍第18聯隊英語18th WingKC-135R正在為67戰機中隊英語67th Fighter SquadronF-15C執行空中加油
部屬於韓國烏山空軍基地F-16C/D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部署於橫田空軍基地內的C-130運輸機

主要部隊

[編輯]

歷史

[編輯]

遠東空軍時期

[編輯]
不要與Far East Air Force (United States)英語Far East Air Force (United States)混淆。這是1941年10月28日-1942年2月5日駐菲律賓與荷屬東印度的美國陸軍航空兵部隊

1944年6月15日,美國第十三航空隊編入了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中。幾乎在同一時間,George Kenney英語George Kenney中將在他的原第五航空隊司令部基礎上創建了遠東空軍(Far East Air Forces,FEAF),[1],同時前進指揮所(Advanced Echelon)成為第五航空隊的新司令部。[2]1944年8月3日,遠東空軍正式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開始戰鬥值班。1944年10月,澳大利亞空軍以澳大利亞第一戰術航空隊英語Australian First Tactical Air Force名義編入遠東空軍。[3] 隨著麥克阿瑟掌握太平洋地區全部美軍的指揮權,1945年7月14日,美國第十三航空隊編入了遠東空軍。[4]而遠東空軍則隸屬於遠東美軍英語U.S. Army Forces Far East[5]

二戰結束時,遠東空軍部署於東至夏威夷,西至印度,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的廣闊戰區的數百條島嶼跑道與中國、緬甸等機場。為適應和平時期重新部署,1945年12月6日遠東空軍改稱美國陸軍太平洋航空司令部(Pacific Air Command, United States Army,PACUSA)。部署調整為:

太平洋空軍管理並指揮戰區內所有的陸軍航空兵。[6][7][8]

1945年11月,第509混成航空大隊英語509th Composite Group離開了提尼安島北機場英語North Field (Tinian),部署到新墨西哥羅斯威爾陸軍航空兵機場英語Walker AFB,把原子彈投送轟炸能力由遠東轉移到美國本土。不久,1946年6月7日第八航空隊轉隸新成立的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英語Strategic Air Command

1946-1950年間,遠東空軍的任務是占領日本、對抗弱小的蘇聯遠東航空力量、在西太平洋試驗場進行大量原子彈爆炸試驗。陸航意欲證明核武及戰略轟炸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制勝武器,只有空軍遠程轟炸機能作有效原子打擊;而海軍則欲阻止陸航壟斷核武投射權力,並引證水面軍艦能夠有效抵禦核爆。

FEAF Emblem, 1954

隨著美國空軍作為一支獨立軍種的創建,1947年1月1日太平洋陸航改稱為遠東空軍(Far East Air Forces,FEAF)。同時,夏威夷的第7航空隊撤銷。[9]

韓戰時期

[編輯]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參戰。遠東空軍在喬治·斯特拉特邁耶英語George E. Stratemeyer中將指揮下立即參戰,開始對北朝鮮展開地毯式轟炸。[10]

1950年6月戰鬥序列

[編輯]

戰爭之初的力量[11][12][13]

冷戰時期

[編輯]
C-124加州準備裝載F-104運往台灣, 1958年.

朝鮮戰爭停戰後,遠東空軍在日本與韓國的力量逐漸衰減。1955年3月1日,第20航空隊撤銷。[11]

1954年7月1日,在夏威夷成立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PACAF),並隸屬於遠東空軍。1956年7月1日改稱太平洋空軍/遠東空軍後方(Pacific Air Force/FEAF(Rear))。1957年7月1日,遠東空軍正式撤到夏威夷改稱太平洋空軍(Pacific Air Forces,PACAF)。[11]

五十年代中期的兩次台灣海峽危機牽累了太平洋空軍極大精力。1955年解放軍三軍聯合作戰奪取一江山島後,美國遠東海軍與太平洋空軍出動重兵掩護大陳島撤退;同時美國為了維護台灣海峽軍事平衡,通過了福爾摩薩決議案,許諾在解放軍進攻馬祖島金門島時,將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主要城市。1958年台海危機高潮中,太平洋空軍出動F-104C進駐清泉崗空軍基地以確保台灣海峽上空的制空權。[14]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是否應該確保馬祖島金門島不被共軍奪取而不惜為此與中國、蘇聯展開同歸於盡的核大戰成為激烈交鋒的政治議題。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理察·尼克森指控John F. Kennedy不願承諾為了這兩個亞洲大陸沿岸幾公里內的國民黨人(Nationalist)占據的前沿小島在被共產黨進攻時使用美國的核武器。[15]為此,甘迺迪在就職演說中宣布要為冷戰前沿的盟友們承擔無底線的義務:「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忍受任何重負,應付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以確保自由的存在與實現。這是我們矢志不移的事...」,帶領美國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越南戰爭

1960年,太平洋空軍維持約35個中隊的備戰威懾力量,部署在6個國家的10個空軍基地。[11]

1966年2月8日,美國空軍第327航空師在台灣重新編成。新的327航空師是由1955年在台灣創立的第13臨時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13 (Provisional))改編而成,構成了美國空軍在台部隊的主體。

越南戰爭

[編輯]
峴港的第421戰術戰鬥機中隊的F-4E
在泰國的第561戰術戰鬥機中隊的F-105F/G-1-RE
1971年在藩朗的第352戰術戰鬥機中隊的F-100F-20-NA352d

1960年代初期,隨著甘迺迪發動在南越特種戰爭,太平洋空軍司令部開始調整部署與編制,並協助武裝西貢政權空軍。1964年東京灣事件,美國藉此正式派遣美國陸海軍全面參加南越戰事,並對北越的城市與交通動線展開地毯式戰略轟炸。戰術空軍司令部英語Tactical Air Command指揮戰鬥機中隊進駐南越的峴港藩朗、泰國的呵叻北欖坡等空軍基地。[16]

美國從本土調集大量的戰術空軍部隊,部屬於菲律賓、日本、台灣、韓國等地,以輪戰方式進駐南越與泰國前沿部署。[16]

1962年,太平洋空軍司令部組建了第二航空師英語2d Air Division,作為在南越的空軍指揮機構。隨著戰事不斷擴大深化,1966年4月1日組建了美國第七航空隊負責南越的空軍指揮任務。

1968年越戰高潮時,太平洋空軍的部隊如下:[17]

  • 日本(第五航空隊)
  • 南韓 (第五航空隊)
  • 菲律賓 (第13航空隊)
  • 台灣 (第13航空隊)
  • 南越 (第7航空隊)
  • 泰國(第7/13航空隊)

1970年,尼克森總統開始實行越南戰爭越南化英語Vietnamization,即出錢出槍讓越南人打越南人,美國不再秉持甘迺迪「付出任何代價,忍受任何重負,應付任何艱辛,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的無限無條件支持任何盟友的立場。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在越南的參戰規模日益收縮。1970年,在泰國成立了第7/13航空隊聯合司令部(joint Seventh/Thirteenth Air Force headquarters ),直接對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報告,1973年2月,太平洋空軍完全撤出越南。一直到1976年從東南亞撤出為止。[17][18] 1973年8月15日空襲柬埔寨,是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在越南戰爭的最後一個篇章。

美國空軍第18聯隊英語18th Wing44戰機中隊英語44th Fighter Squadron派駐台灣台中清泉崗基地F-4C戰鬥機,主要任務為加強台灣的空防能力,攝於1973年10月2日

1973年11月14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宣布從台灣撤出第374戰術空運聯隊英語37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C-130運輸機共65架及3000名飛行員與地勤。

1974年6月時,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由越戰時期的86萬多人驟減為16.4萬人(分別為:日本5.8萬、南韓4.0萬、台灣0.6萬、泰國3.1萬、菲律賓1.7萬、海上2萬)

1975年4月10日,駐台灣清泉崗基地美國空軍第18聯隊英語18th Wing44戰機中隊英語44th Fighter Squadron總共24架的F-4幽靈II戰鬥機和450名地勤人員,分別撤往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及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1975年5月31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從台灣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撤出最後一支戰鬥機部隊:美國空軍第18聯隊英語18th Wing 67戰機中隊英語67th Fighter Squadron共18架F-4D戰鬥機撤回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1976年太平洋空軍在泰國的軍事基地全部移交給泰軍。1979年,由於中美建交,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被迫撤出在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台南基地的核轟炸與戰術空軍部隊。[17]

冷戰後期

[編輯]

2022年3月,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Kenneth S. Wilsbach上將首先透露美軍F-35戰機已經接近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殲-20隱身戰機,他同時說殲-20和空警-500相關的指揮和控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ENERAL GEORGE CHURCHILL KENNEY. www.af.mil. [202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2. ^ Griffith 1998,第174–175頁.
  3. ^ Stephens 2001,第168–170頁.
  4. ^ Kenney 1949,第537–538頁.
  5. ^ Globalsecurity.org, PACAF History Fact She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Chronology of the Occupation. [2016-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7. ^ HyperWar: Army Air Forces in WWII: Volume VII: Services Around the World [Chapter 17]. ibiblio.org. [2016-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0). 
  8. ^ USAF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24日). 
  9. ^ PACAF page, AFHR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24日). 
  10. ^ American Caesar, Douglas MacArthur 1880–1964, William Manchester, Little, Brown, 1978.
  11. ^ 11.0 11.1 11.2 11.3 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PACAF History Factshee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24日). 
  12. ^ Final Cut: The Postwar B-17 Flying Fortress: The Survivors, Scott A. Thompson, Pictorial Historie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13. ^ Ravenstein, Charles A. (1984). Air Force Combat Wings Lineage and Honors Histories 1947–1977. Maxwell AFB, Alabama: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ISBN 0-912799-12-9
  14. ^ Second Taiwan Strait Crisis. www.globalsecurity.org. [202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15. ^ AllPolitics - 1960 Debates Overview. web.archive.org. 2008年9月13日 [2017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9月13日). 
  16. ^ 16.0 16.1 Futrell, Robert F. with the assistance of Blumenson, Martin (1991)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Southeast Asia: The Advisory Years to 1965,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riority in Korea. Annapolis: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933-9.
  17. ^ 17.0 17.1 17.2 Schlight, John (1996) A War Too Long: The History of the USAF in Southeast Asia, 1961–1975,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8. ^ Glasser, Jeffrey D. (1998). The Secret Vietnam War: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Thailand, 1961–1975. McFarland & Company. ISBN 0-7864-0084-6.
  19. ^ American F-35 Had An Encounter With China’s Chengdu J-20 In East China Sea: US General - Defence Aviation Post. 2022年3月19日 [2022年4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5月16日).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