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元汴
謝元汴(1612年—1668年),又作謝元忭[1],字梁也,又字途野,號霜崖,廣東潮州府澄海縣人,明末及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幼隨父謝宗侯侍養隴州。六歲父攜歸鄉授學,性聰敏,九歲能屬文。父卒,母守節撫之。十歲祖父謝應詔卒於官,家中落。謝元汴以孤子奉母,性至孝,能承母意。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廣東鄉試舉人[1],崇禎十六年(1643年)赴試京師,因兵亂道路阻絕,由鎮江轉蘇杭,遊虎丘、西湖而歸。當科會試改至八月,遂再赴禮闈,成癸未科進士。以念母,請假歸。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陷京師,謝元汴得悉崇禎帝自縊,北向慟哭。又遇土賊黃海如攻陷澄海,不能歸,遂由揭陽至潮州。有僕人來,始知妻劉氏罵賊而死,家人分竄,有俠護送母至南澳得脫。八月間道走漳州,迎母至潮州,僦屋而居。謝元汴不意數月之間,國破家亡,憂時念亂,形諸叱咤。母知其意,勗以大義。
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謝元汴投袂而起,辭母趨赴,九月至福州,授兵科給事中,上《朋黨策》,十一月奉旨宣慰兩廣,充冊封二藩副使,順道奉母回潮州。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經肇慶、梧州,遂抵桂林,有降紳依鄭芝龍意彈劾謝元汴,遂革職還潮州聽勘。永曆年間,復任兵科給事中[2]。永曆三年(1649年)五月奉命以監軍募兵平遠,聯絡宗人謝志良、謝志友等。永曆四年(1650年)廣州破,永曆帝出逃南寧,入東吁,謝元汴仍往來潮州、惠州之間,日謀抗清。永曆六年(1652年)郝尚久反正,謝元汴與李士淳、羅萬傑等響應,永曆八年(1654年)九月郝尚久兵敗,謝元汴乃奉母躲避於豐順之大田,授徒以食。居大田七年,期間曾至廣州,知永曆帝已亡,反清勢力逐漸衰敗,遂謀奉母歸潮州。但家已被戍兵所占,聞知潮州府知府吳穎優禮賢士,作詩貽吳穎為請,乃得還。吳穎欲以謝元汴任鄉飲賓,清朝刑部尚書杜立德與謝元汴是同年進士,貽書勸駕,皆不受。康熙七年(1668年)十一月卒,年五十七,而母尚存。著《霜山草堂詩集》,入清為禁書[3]。
家族
[編輯]祖父謝應詔,由舉人官至隴州知州;父謝宗侯,崇禎六年舉人。
弟謝元漢。子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