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11年台灣南部颱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1年台灣南部颱風
1911 Formosa Typhoon(英文)
1911年8月26日下午9時的天氣圖,顯示颱風位於台灣南部
1911年8月26日下午9時的天氣圖,顯示颱風位於台灣南部
概況
形成日期1911年8月21日或之前
消散日期1911年8月29日或之後
最低氣壓≤937.1 hPa
影響
財產損失 美屬菲律賓約50,000披索
死傷人數 日治臺灣290人死262人傷
影響地區 美屬菲律賓
日治臺灣
 大清
191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1911年台灣南部颱風(英語:1911 Formosa Typhoon),台灣中央氣象局編號為B051號颱風,是1911年8月吹襲台灣南部的颱風。行經臺灣時,對南部造成嚴重影響,造成至少290人死亡,262人傷,多處房舍倒塌損毀,為日治初期影響最大的颱風。

其中,臺南府城公共建設損毀約八成,包含第一代木造西市場建築倒塌、赤崁樓五子祠損壞等,災情嚴峻。早期房舍多為木造建築,在這次風災中損失慘重,故也影響後續公共建築的重建紛紛改以磚造、鋼筋混泥土等較堅固之材料工法。[參⁠ 1]:78-80

氣象歷史

[编辑]

1911年8月下旬,在太平洋南方形成一颱風,此颱風行經菲律賓、台灣和東亞大陸,帶來不小的災情影響。

8月21日,關島雅蒲島的氣象觀測顯示,一股颱風集結在馬里亞納群島西面,朝西或西北偏西方向移動。

8月23日,颱風開始影響菲律賓,在吕宋東部遠離颱風約500英里(805公里)的地區都受到颱風的环流所影響,出現氣壓下降和風向改變的情況。

24日,菲律賓北部小島巴士古觀測到颱風來臨的跡象。26日凌晨,巴士古氣象台的氣壓開始暴跌,風力不斷加大,錄得降雨。在0時至7時,風向由東北偏北風轉為北風,再轉為西北偏北風。26日上午7時,氣壓記錄試紙跌穿715毫米汞柱(953.3百帕)的試紙下限。8時,風向轉為西北,但開始停雨。8時20分,巴士古進入颱風風眼,天空平靜並看到太陽,持續風速下降到4級,但仍時有強陣風。9時,風力突然上升,風向由西北變為西南偏西。其後數小時吹持續颶風,風向改為西南。中午12時,氣壓試紙顯示氣壓回升到715毫米汞柱(953.3百帕)以上,其後氣壓持續回升,風力減弱,颱風逐漸遠離巴士古。

由於氣壓試紙跌穿下限,因此在當地所錄得最低氣壓無法得知,但據記錄的氣壓曲線估計,巴士古錄得的最低氣壓可能達到690毫米汞柱(920百帕)或以下。

颱風掠過巴士古以後,開始接近台灣,恆春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氣壓不斷下降。8月26日晚上10時,恆春整點最低氣壓702.9毫米汞柱(937.1百帕),最大10分鐘持續風速每秒34.4米。據中央氣象局所製的路徑圖顯示,颱風沒有登陸恆春,而是在非常靠近恆春的西部海面掠過,其後或登陸台灣西南部地區。27日早上4時45分,台南錄得最低氣壓726.8毫米汞柱(969百帕),最大10分鐘持續風速每秒38.2米(一説每秒54.5米[參⁠ 2]),為台南有記錄以來最高持續風速,台南於27日的24小時雨量為384.9毫米。日累積雨量第4名。[參⁠ 1]:81

颱風期間台南總雨量為423.8毫米,恆春總雨量515.4毫米

恆春氣象台首席學家指岀,此颱風的強度極其強大,幾乎沒有房屋不受到損壞,可惜風速杯被吹走,因此無法記錄到最大風速,但他估計,最大風速可以達到每秒70米。

颱風經過台灣以後,以西北北方向移動登陸中國,28日其殘餘雲帶位於上海西南方,以西北方向移動,29日移動至上海以西,並於內陸消散。

影響

[编辑]

菲律賓

[编辑]

79間房屋完全損毀,78間嚴重受損,366間輕微受損。28隻家畜和62隻小型動物死亡,30艘小船損壞。巴士古鎮的建築物、公立學校、修道院和教會所受到的破壞嚴重。教會被吹塌,只剩下光禿禿的牆壁。有三分之一以堅固材料所做的房屋遭到破壞。估計總共的損失超過50,000披索

臺灣

[编辑]

颱風導致南部及北部水災慘重,造成至少290人死亡,262人傷,23,601間房屋全倒,22,686間半倒。因早期多為木造建築,臺灣總督府在此災後的公共建築重建計畫,改以以磚造、鋼筋混泥土。如臺北城因颱風遭遇水患,如大稻埕等地房屋傾倒影響甚劇,因而政府藉此實施市區改正、街屋改建計畫,例如引進歐洲建築的建築、立面風格元素等,進行街道重建。

隔年1912年,因颱風水災受到影響的北斗、南投、大溪等地也紛紛擬定市區改正計畫[參⁠ 3]

臺南受到風災影響,災情慘重。經初步統計府城地區建物災情:在私人建築方面,民房有86戶全倒或半倒,另有多處泡水房舍,6棟倉庫毀壞。公共建築的部分,臺南廳舍達八成損毀[參⁠ 4],包含臺南廳事務室、庶務課,以及東、西兩座市場等,古蹟如赤崁樓五子祠損壞、兩廣會館屋頂裝飾陶器人物均剝落。安平地區則近兩百戶房屋全倒或半倒,2人受傷、2人身亡,港內船支有4艘翻覆。[參⁠ 1]:80-81

當時府城最大規模的市場——西市場,整個初代木造建築全毀。故於1912年重建西市場時,考慮到耐用性,採用當時臺灣最先進的R.C.工法,興建有三棟樓,其中中央棟為兩層之建築。[參⁠ 1]:82

暴風雨亦造成濁水溪鐵橋流失,縱貫鐵道不通。[參⁠ 5]:83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參:

  1. ^ 1.0 1.1 1.2 1.3 陳秀琍. 《臺南西市場》. 臺南市文化局、聚珍臺灣. 2021. 
  2. ^ Philippines. Monthly Bulletins, Weather Bureau, 1911
  3. ^ 曾憲嫻. 〈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到都市計畫〉. 《臺灣學通訊》. 2011-12-10, (第60期): 6-7. 
  4.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南區氣象中心. 2023-07-05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5. ^ 緒方武歲 (编). 《臺灣大年表》. 臺北市: 緒方武歲/臺北印刷株式會社. 1938.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