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H·C·羅賓斯·蘭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89年的羅賓斯·蘭登

霍華德·錢德勒·羅賓斯·蘭登(英語: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1926年3月6日—2009年11月20日)是一位美國音樂學學者、記者、史家及廣播主持人,以發掘海頓作品以及莫扎特音樂的研究而聞名。

蘭登本身亦是音樂家之子,他在高中時即對海頓的創作產生興趣,決定以海頓研究做為自己的志向。在所求學的對象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海頓研究權威卡爾·蓋靈格英語Karl Geiringer。蘭登在1947年取得音樂學學位畢業,之後前往歐洲。1949年他創建了海頓學會(Haydn Society),該會旨在發表並記錄海頓的作品。在其後數十年的生涯中,蘭登往來於各地的檔案館與資料庫,持續探索海頓生平與音樂創作的相關史料。對於許多幾乎已被遺忘的海頓作品,蘭登為之立註、著書,甚至改編樂譜並進行演奏錄音。他的著作《海頓:編年史與作品》(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於1976年至1980年間分五冊發表,可以說是集其研究大成的作品。

在海頓領域外,蘭登及其學會亦著力於莫扎特音樂之研究。蘭登本人寫有五本著作,這些著作對莫扎特生平的諸多謎團和猜想做出了解釋。迄1996年止,蘭登已有26本專書著作,另外他也為《泰晤士報》等報章雜誌撰稿。蘭登在廣播界亦有作品,他在BBC的電台、電視台均有節目,其選題受一般觀眾的注意與喜愛。1970年代起,蘭登間或在美、英等地的大專院校講演授課。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蘭登在波士頓出生,父親威廉·格林內爾是一位作家,母親多蘿西婭·勒巴倫·羅賓斯則是音樂家。[1][2]蘭登在高中時萌發對海頓音樂的興趣,這從此成為他一生的志業。

我的高中老師名喚馬蒂亞斯·庫珀,我告訴他,我對海頓的交響曲很感興趣,我很樂意研究它們。庫珀則說,那麼我應該深入研究海頓(的作品)。⋯⋯海頓需要自己的作品全集目錄。所有主要的作曲家都有這樣的目錄,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甚至是布克斯特胡德,但海頓沒有。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曾經做過這個計畫,但因為花費太高、關注度太低而被擱置⋯⋯[3]

即使在高中時期蘭登的角度,海頓音樂已淡出大眾視野整整一百年之久。羅伯特·舒曼曾這樣寫道:「今天我們已無法從海頓處獲取任何新知⋯⋯他已不再受矚。」[4]19世紀末,情形似乎開始有所轉圜,休伯特·帕里認為,所有音樂家都應該認識海頓的交響曲,「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是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5]然而即使是20世紀中期,在已知的海頓750首作品中,甚至只有10首是有紙本樂譜可循的,可見時下大眾仍缺乏對於海頓作品全貌的認識。[6]

蘭登立定決心,將自己的研究重點轉向海頓領域。首先他開始學習幾項樂器,另外則是配器法、和聲學以及幾種外語,另外還有歷史。[7]1943年至1945年間,他在斯沃斯莫爾學院進修,向Alfred Swan學習音樂理論,向哈爾·麥克唐納英語Harl McDonald學習作曲,另向威斯坦·休·奧登學習英語文學。[8]不過,出於私德問題,蘭登遭到學院勒令休學(該校是一所貴格會學校)。[6]1945年至1947年間,就讀於波士頓大學,在那裏他的學習對象包括Hugo Norton以及卡爾·蓋靈格等人,後者是當代公認的海頓研究權威。[9]1947年,蘭登自波士頓大學取得音樂學士學位畢業。[1]

職業生涯

[編輯]

大學畢業後,蘭登本有意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卻在1947年夏季前往歐洲。透過校際廣播系統(Intercollegiate Broadcasting System),他在當地取得了國外研究代表的工作身分。[10]當時由於徵兵令將近,蘭登主動前往維也納(由美軍佔有)並志願入伍,加入美國陸軍第五軍團,擔任隨軍史官。[6]這個職位使他得以在維也納繼續從事寫作和研究。[9]

1949年,蘭登與鍵琴演奏家、學者Christa Fuhrmann成婚,同時他服役期滿,選擇返回波士頓繼續學術研究。[註 1]在波士頓期間,他與一群好友(包括蓋靈格在內)成立了海頓學會。[3]學會成立的宗旨有二,其一是為全本海頓作品發行一個新的修訂版本,其二則是海頓音樂的大量錄音。不出一年時間,學會就推出了第一份錄音:《和諧彌撒》(Harmoniemesse),錄音立刻宣告售罄。[註 2][10]之後蘭登利用一份親戚的贈與返回維也納,在那裏他有更多的材料,可以推出其它的錄音計畫,學會的活動據點自此也從波士頓移往維也納。[6]同時,蘭登前往歐洲中部,繼續海頓史料的研究。

海頓學會持續推出此前少有關注的作品錄音,他們也開始接觸莫扎特作品,例如C小調彌撒及《依多美尼歐》。[12]此時期蘭登持續遊歷中、東歐,尋找更多的海頓手稿稿件。[12]這些史料是蘭登後來為海頓歌劇、彌撒所編輯的鑒註(critical edition)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很多作品仍鮮為當代大眾所知。以四幕歌劇《哲學家的靈魂》(L'anima del filosofo)為例,該劇便是在1951年才首次演出。[13]透過蘭登與學會的研究,這些作品進而得以為人所知。

蘭登的第一本著作《約瑟夫·海頓的交響曲》(The Symphonies of Joseph Haydn)於1955年出版。[6]該書以時序對海頓的交響曲作品進行編排,做討論與分析,也提出包括其在海頓創作生涯的意義,以及18世紀音樂史所具有之地位等主張。[8][14]迄此,蘭登的研究開始受到實務領域的注意。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法國號手在演奏海頓第56號交響曲時,經常對於其中的高音域感到困擾,蘭登提出的資料則表明,海頓時代的法國號(自然號)事實上擁有高一個八度的音域,最終此問題透過仿古樂器的再製得到了解決。[10]

蘭登開始為一些著名的刊物撰稿(例如《音樂美國》),但他最主要的合作對象仍是《泰晤士報》,雙方的關係起自1950年代早期。[3]出於個人的學術地位,蘭登能取得鐵幕國家的音樂材料,他的報導也因此受到重視。[3]1957年起,蘭登成為該報的特約記者,任職至1961年止。[1]另外他也開始參與BBC的電台和電視製作,其內容深入淺出,受一般觀眾的肯定。[15]

1976年至1980年間,蘭登出版了自己的重要作品《海頓:編年史與作品》,共五冊。[3]新格羅夫辭典》將此書以及1955年的《交響曲》譽為「海頓研究的標的」。[8]《泰晤士報》的書評也對《編年史》讚譽有加。[16]

在海頓研究之外,蘭登對莫扎特的生平及音樂研究也有相當程度的投入。相較於在海頓領域所著的專書,蘭登所寫的五本莫扎特著作更面向普羅大眾,這些書籍的銷量十分好,也有許多不同語言的版本,使他獲得了國際知名度。[12]電影《阿瑪迪斯》當中薩列里的「惡行」,或是康絲坦采的「禍水」形象,業已深入大眾視野,在蘭登筆下則有不同之見解。[12]

蘭登在中年時期始於歐美各地講學,在紐約、加州、佛蒙特州,以及威爾士等地均有他的足跡。[1][2]

晚年

[編輯]

蘭登的生涯晚期在奧地利、義大利和不列顛等國活動。1984年他在南法的拉巴斯唐斯定居,1994年與第二任妻子分居,晚年他與女友Marie-Noëlle Raynal-Bechetoille同居。[14][10]

1990年,蘭登與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共同策劃了一檔電視節目《大師》(Maestro),講述威尼斯的音樂遺產。該節目共5集:〈威尼斯與嘉布里耶利家〉、〈克勞迪奧·蒙台威爾第的世界〉、〈威尼斯與韋瓦第〉、〈威爾第和威尼斯的劇院〉、〈20世紀的威尼斯音樂〉。其中,〈20世紀〉是關於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頓等人的創作,與蘭登向來的研究領域所去甚遠。[12]

蘭登從未表態退休,不過在去世前二年所做的一次訪問中,他曾表示自己已不再從事研究了。「我偶而做一些校對性質的工作,但實際上我是近乎退休了。我已經八十一歲了,退休也不為過吧。」[3]

蘭登在拉巴斯唐斯逝世,享年83歲。[14]

評價

[編輯]

紐約時報》在訃聞中稱許蘭登「是一位嚴肅而多產的學者,但也深諳讓音樂學深入人心的訣竅。」[14]學者查爾斯·羅森英語Charles Rosen認為,蘭登的《編年史》是海頓研究的一大推力。不過羅森也同時指出,蘭登的書寫是「雜亂無章的⋯⋯部分的內容就像是單純和友人一道翻閱海頓的樂譜,隨意地指出自己感興趣的一些部分。」[17]蘭登的研究並非無懈可擊,1933年他曾經被偽造的六首「海頓」鋼琴奏鳴曲所欺。[10]此外他在專業領域以外的主張,有時也被認為不夠嚴謹,《格羅夫》便指出他在韋瓦第J·C·巴赫貝多芬等領域的不足。[8]不過,蘭登樂於肯認自己在研究期間獲得的幫助,包括第一任妻子Christa,以及第二任妻子Else Radant(1957年結婚)所給予的協助。

獲獎與榮譽

[編輯]

作品

[編輯]

蘭登的著作等身,1996年慶祝他70歲生日時所發行的一套作品集,收錄其(有出版紀錄的)作品共516項,包括28本專書在內。其中由蘭登自行羅列的主要著作清單如下:

  • 約瑟夫·海頓的交響曲,1955年
  • 莫扎特伴侶(與唐納德·米切爾合編),1956年
  • 約瑟夫·海頓收集的信件和倫敦筆記本, 1959年
  • 107 首海頓交響曲的批判版,完成於 1968 年
  • 十八世紀音樂論文集,1969年
  •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部紀錄片研究,1970年
  • 海頓:編年史和作品,1976-80年:
    • 卷。 3、海頓在英國,1976年
    • 卷。 4、海頓:創造的歲月,1977年
    • 卷。 5、海頓:晚年,1977年
    • 卷。 1、海頓:早年,1978年
    • 卷。 2、海頓在埃斯泰爾哈薩,1980年
  • 海頓:紀錄片研究,1981年
  • 莫扎特與共濟會, 1982年
  • 亨德爾和他的世界,1984年
  • 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1988年
  • 海頓:他的生活和音樂(與大衛·溫·瓊斯),1988年
  • 莫扎特:黃金歲月,1989年
  • 莫扎特綱要(編輯),1990年
  • 莫扎特與維也納,1991年
  • 威尼斯五個世紀的音樂, 1991年
  • 維瓦爾第:巴洛克之聲,1993年
  • 莫扎特散文, 1995年
  • High C 中的喇叭(回憶錄),1999年
  • 18 世紀音樂的學術版本(歐洲多家出版社)

註釋

[編輯]
  1. ^ 針對這「第一次」婚姻,有研究指出這並非蘭登首次結婚,但也有不同的意見。
  2. ^ 演出的陣容包括Trude Konrad(女高音)、Imgard Dornbach-Ziegler(女低音)、Ludwig von Haas(男高音)、Heinrich Seebach(男低音)、Karl Otto Bortzi(管風琴)、慕尼黑大教堂合唱團等,由Ludwig Berberich指揮。[11]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1. ^ 1.0 1.1 1.2 1.3 "Landon, Howard Chandler Robbins", Who Was Who, A & C Black, online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accessed 2013-02-04. 需付費查閱
  2. ^ 2.0 2.1 "H. C. Robbins Landon", Gale Database: Contemporary Authors Online, accessed 2013-02-04. 需付費查閱
  3. ^ 3.0 3.1 3.2 3.3 3.4 3.5 Robins, Bryan. "An Interview with H. C. Robbins Lando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9-08., Early Music World, 2009, accessed 2013-02-04.
  4. ^ Schumann 1983,第94頁
  5. ^ Hodgson, Anthony. "Tribute Evening for HCR Landon, Hatchlands Park, 2011-10-06", Haydn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ccessed 2013-02-05. 需付費查閱
  6. ^ 6.0 6.1 6.2 6.3 6.4 Anderson, Martin. "H.C. Robbins Land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2010-01-11.
  7. ^ Church, Michael. "The man who discovered Hayd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1999-07-13.
  8. ^ 8.0 8.1 8.2 8.3 8.4 Morgan, Paula. "Landon, H. C. Robbins",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2013-02-04. 需付費查閱
  9. ^ 9.0 9.1 "H. C. Robbins Land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Times, 2009-11-25.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Obituary of H. C. Robbins Land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11-25.
  11. ^ 4709964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orldcat, accessed 2013-02-05.)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Millington, Barry. "Obituary: HC Robbins Land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Guardian, 2009-11-25.
  13. ^ Joseph Haydn : Orfeo ed Euridice (L'anima del filosofo) 1951 edition, Boston.
  14. ^ 14.0 14.1 14.2 14.3 Kozinn, Allan. "H. C. Robbins Landon, Haydn and Mozart Scholar, Dies at 8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1-26.
  15. ^ Tracey, Edmund. "Hellfire and sugar – Music", The Observer, 1964-09-20, p. 26.
  16. ^ Ratcliffe, Michael. "The enchanted castle", The Times, 1978-11-23, p. 22.
  17. ^ Rosen 2000,第58–9頁
  18. ^ APS Member History. search.amphilsoc.org.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文獻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