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
外观
(重定向自七子之歌·澳门)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月16日) |
闻一多的作品 | |
写作日期 | 1925年3月 |
---|---|
主题 | 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及大連) |
形式 | 新詩 |
出版者 | 《现代评论》 |
出版日期 | 1925年7月4日 |
全文阅读 | |
维基文库中的《七子之歌》 |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间創作的一組共七首新詩,題材分別包括清政府割讓、租借給列強的七處土地: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及大連)。
创作背景
[编辑]因为清朝落后腐败,晚清皇帝昏庸无能而被列强侵略。闻一多在到美国留学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学期间心感悲愤,終在1925年写下《七子之歌》组诗,以寄思国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淩,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聞一多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他在美國生活將近三年,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激發起他的不满。因此,在這段時間裡,他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一方面懷念故乡,一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這組《七子之歌》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一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
“七子”取自《诗经》《邶风·凯风》: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序
相关变迁
[编辑]地点 | 变迁 |
---|---|
澳门 | 1557年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租借澳門,直至1887年葡萄牙王國與清政府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將澳門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香港 | 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北京條約》,割让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的部份;1898年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1941年,香港被日軍於二戰中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日本投降後,1945年8月30日,英國恢復對香港的管治。1997年7月1日,英國將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 |
九龙 | |
臺灣 |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讓臺灣。1945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實施軍政管理。后来第二次国共内战和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臺灣問題形成並持续至今。 |
广州湾 | 1899年,法國向清政府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租借廣州灣99年。1943年二戰時被日軍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法國移交給中國。 |
旅顺及大连 |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讓包括旅順、大連在内的遼東半島,隨後三國干涉還遼,中日簽訂《遼南條約》,清政府贖回遼東半島。1898年3月27日,俄羅斯帝國以迫日還遼有功,向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租借25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軍在旅順會戰後奪取旅順口軍港,1905年日俄簽訂《樸茨茅斯條約》,日本管治旅順和大連。1945年日本投降,根據雅爾達協定,旅順港由蘇聯佔領,至1955年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 |
威海卫 |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軍攻占威海衛,占領威海衛直到1898年。1898年,英國向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租借威海卫。1930年10月,中国收回除劉公島外的威海卫,置威海卫行政区,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劉公島至1940年由英國移交中國。 |
歌曲使用
[编辑]由李海鷹在1997年作曲、容韻琳領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1]。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新兵都要學唱《七子之歌》[2]。
参考文献
[编辑]- ^ 李海鹰:七子之歌,它唱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 / 唱响40年. 搜狐网. 2018-12-28 [2019-11-24] (简体中文).
- ^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25周年特别节目 “莲花卫士”护濠江(下集). 軍事紀實. 2024-12-20. 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防軍事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