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卡爾斯巴德決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卡爾司巴德敕令
思想家的俱乐部

卡爾斯巴德決議(德語:Karlsbader Beschlüsse)指1819年8月31日德意志邦聯议会通过的反民族主义、反自由主义決議,包括四项法律。

背景

[编辑]

這個會議以對抗拿破崙戰爭後的自由與民族運動為目標。卡爾斯巴德位於波希米亚,屬於奧地利帝國。由於卡爾斯巴德是一個著名的度假勝地,所以常有許多秘密的會議會在此召開,以迴避公眾的注意。這個決議由奧地利外交人員與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所支持。這個決議案的雛形在1819年8月1日由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共同訂定。

对梅特涅来说,学生联盟的奢侈铺张和愚蠢行为给他带来了天赐良机。1819年7月,他在托普里茨会见了普鲁士国王,在征得国王的同意后,他在8月召集德意志各大国的大臣在卡尔斯巴德会晤。八国政府代表在卡尔斯巴德通过了决议,并在9月提交给法兰克福的议会审批。在惴惴不安的各国君主面前,梅特涅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可怕的德意志图景:最近的事件很有代表性,在德意志中心酝酿着一个可怕的阴谋,各国只有立即采取联合行动才能将其粉碎。各国丝毫没有迟疑,立即采取行动,正式颁布了此前在卡尔斯巴德起草的决议。《卡尔斯巴德决议》规定:整个德意志教育体系都要受到警察的监督;禁止参与政治俱乐部或者会议;媒体要受到严格的审查,没有相应的许可不得出版少于20页的小册子;邦联内所有成员国政府在必要时要通过军事管制来执行这些法令。还要在美因茨成立委员会,密切关注民主精神的各种表现形式。

此时的梅特涅已经背离了在维也纳确认的不干涉他国原则。正如小国所担心的那样,邦联议会开始篡夺各国君主的职能。冯·西贝尔尖锐地指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虽然不再是德意志皇帝,但却被梅特涅推举成为“德意志警察系统全能的首脑”并拥有相应的所有权力。

梅特涅本可以更进一步,但法兰克福颁布的《卡尔斯巴德决议》并没有得到小国的普遍认可。符腾堡国王梅特涅的傲慢挑战做出了回应,进一步给予国民宪法自由,并把自己置于“纯粹德意志联盟”的领导地位,以抵抗奥地利和普鲁士对德意志自由的侵犯。

這個決議起源於當時德語區多次不同的革命事件,但最终保守派的諷刺作家、俄國沙皇的代理人奥古斯特·冯·科策布遇刺[1]成为导火索。

内容

[编辑]

儘管威脅到德意志邦聯會員國的權力,這個決議還是在1819年9月20日在德意志邦聯議院中以大幅度的差距表決通過。這個決議禁止了公開的自由主義文章與大學學生組織,同時進行嚴格的新聞審查、派遣大學學監駐校、並解僱有自由與民族主義倾向的大学教授。除此之外,也在美因茨建立中央調查委員會,處理新聞與言論自由的審查。

卡尔斯巴德决议通过的四项法案包括[2]

  • 大学法:设立国家全权代表即学监,监视大学生和教授,解雇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的教授,解散大学生协会。
  • 新闻法:展开严格的新闻审查,预检一切少于20印张的所有著作,一切被取缔报章的编辑5年内禁止就业。
  • 在美因茨设立邦联中央机关,查究“革命颠覆活动”。
  • 临时执行权:邦联有权在各邦发生动乱时进行干涉。

最后一项法案允许奥地利干涉德意志诸邦,镇压当地的自由主义运动。1848年,邦联议会解散,卡尔斯巴德决议就此失效[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illiamson, George S. What Killed August von Kotzebue? The Temptations of Virtue and the Political Theology of German Nationalism, 1789–1819.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000, 72 (4): 890–943 [2020-03-27]. ISSN 0022-2801. doi:10.1086/3185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2. ^ 2.0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汇编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一) 1.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74. 1998. 

书目

[编辑]
  • Manfred Brümmer: Staat kontra Universität. Die 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 und die Karlsbader Beschlüsse 1819–1848. Böhlau, Weimar 1991, ISBN 3-7400-0172-0.
  • Eberhard Büssem: Die Karlsbader Beschlüsse von 1819. Die endgültige Stabilisierung der restaurativen Politik im Deutschen Bund nach dem Wiener Kongreß von 1814/15. Gerstenberg, Hildesheim 1974, ISBN 3-8067-0510-0 (Zugleich Dissertation an der Universität München vom 1972).
  • Andreas C. Hofmann: Deutsche Universitätspolitik im Vormärz zwischen Zentralismus, ›Transstaatlichkeit‹ und »Eigenstaatlichkeitsideologien« (1815/19 bis 1848), Phil. Diss.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2014, durchges., um einige Abb. gek. Online-Fassung, Univ.bibl. München 2015/16, ISBN 978-3-00-050740-3, http://edoc.ub.uni-muenchen.de/1964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er v. a. Kap. 2.
  • Ernst Rudolf Huber: Deutsche Verfassungsgeschichte. Seit 1789. Teil 1: Reform und Restauration. 1789 bis 1830. Durchgesehener Nachdruck der 2. verbesserten Auflage. Kohlhammer, Stuttgart u. a. 1990, ISBN 3-17-002501-5, S. 732–734.
  • Gerhard Lingelbach: Demagogenverfolgung. In: Albrecht Cordes, Heiner Lück, Dieter Werkmüller, Ruth Schmidt-Wiegand (Hrsg.): Handwörterbuch zur deutschen Rechtsgeschichte. 2., völlig überarbeitete und erweiterte Auflage. Band I, Schmid, Berlin 2008, ISBN 978-3-503-07912-4, S. 945–946.
  • Rudolf Stöber: Deutsche Pressegeschichte. Einführung, Systematik, Glossar. UVK Medien, Konstanz 2000, ISBN 3-89669-249-6, S. 133–135 (Reihe Uni-Papers 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