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外观
(重定向自秦小篆)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6月9日) |
小篆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战国至今 |
用于官方文字 | 秦国、秦朝 |
语言 | 古代汉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姊妹体系 | 隶书、六国文字 |
小篆是一种汉字字体,是汉字在古文字阶段的最后一种字体。小篆以西周籀文为基础,发展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后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时采用的字体。两汉以来,小篆的地位逐渐被隶书取代,是为隶变。此后,小篆的应用场景仅限于印章、书法艺术等领域。
历史
[编辑]西周周宣王曾整理籀文,规范汉字书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在籀文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变化。秦国一系文字的特点是字形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较低,如石鼓文。随着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大约在秦献公迁都栎阳时期,秦小篆从秦系文字正体中脱胎而生。
与此同时,东方六国文字的变化不断加剧,与秦小篆的分歧越来越大。有感於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决定實行“書同文”政策,統一全中国的文字書寫規範。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奉命对秦小篆进行整理,编成字书《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确认了小篆字体的标准字形。这是继殷商甲骨文、西周籀文后,汉字的第三次大整理。
在秦系文字正体发展为秦小篆的同时,秦系文字俗体则发展为隶书。小篆作为正式场合的主要字体,隶书作为辅助字体。秦朝灭亡、西汉建立后,小篆的地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时,人们普遍只认识隶书而不了解篆书。小篆的使用范围逐渐退缩至印章、瓦当、碑额、墓志盖等领域,更多地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非实用字体。
-
汉永奉无疆瓦当
唐朝李阳冰擅写小篆,推动小篆书法的复兴,但仍未摆脱秦代小篆的风貌。直到清代,伴随着金石学的发展,邓石如熔铸秦汉篆隶为一体,成为小篆书法复兴的先驱,涌现出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家。
小篆的風格
[编辑]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