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苗栗𪹚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苗栗火旁龍
苗栗𪹚龍
苗栗市五文昌廟前的𪹚龍
表記
客語白話字 Mèu-li̍t pong liùng
臺灣客拼meuˇ lid bong liungˇ
客家話拼音mêu2 lid6 bong1 liung2
字面意思苗栗炸龍
𪹚龍展的客家藍染龍
𪹚龍活動
2009年苗栗市𪹚龍活動的大型看板

苗栗𪹚bàng[1]客家话Mèu-li̍t pong liùng)為臺灣苗栗縣元宵節的主要核心活動,指臺灣客家人在苗栗發展出來的傳統元宵客家舞火龍活動之一,為「北天燈、中𪹚龍、南蜂炮、東玄壇、西乞龜」[2]之一,其中「𪹚龍」即苗栗𪹚龍。[3]

歷史

[编辑]

臺灣客家人過農曆新年,是要從正月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而客家人稱元宵節為「正月半châng-ngie̍t-pan」,也稱「燈節」。客家俚諺中有「月半大過年Ngie̍t-pan thai ko ngièn.」,說明了客家人過元宵比正月初一(春節)還熱鬧的景象。這天家家除了吃湯圓(不同於元宵)、吃菜包(又稱「豬籠粄chû-lùng-pán」)、上燈、賞燈、猜燈謎等過節習俗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傳統活動——「𪹚龍」。「𪹚龍pong liùng」為臺灣客語詞,意即「炸龍」。𪹚龍不僅有迎春納福的意涵,更保有傳統習俗及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

苗栗𪹚龍是源於苗栗地區的迎龍慶典而演變而來,是相當熱鬧的元宵迎新年慶典,之後更將舞龍神化為「迎龍」活動,期望藉神龍帶來祥瑞之氣,帶給民眾平安吉祥、五穀豐收。「𪹚龍」就是用鞭炮炸龍,採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每年快接近元宵節時,很多龍隊開始出來練習,到了元宵節那天則進入高潮。臺灣各地皆有舞龍之民俗活動,唯獨苗栗客家發展出「𪹚龍」的習俗。

「𪹚龍」七部曲[4]

[编辑]
  1. 糊龍(fù liùng):由龍主取材製龍,於正月初九(天公生)前完成。
  2. 牽龍(khiên liùng):舉辦「牽龍安座」儀式,讓「客家龍神」從客庄的守護神提昇至客家的守護神。
  3. 祥龍點睛:祈求天神賜降神靈瑞氣,附於龍身,藉神龍繞境參拜,護祐蒼生。
  4. 迎龍(ngiàng liùng):客家人相信「神龍」登門參拜,等於「神明造訪」能為地方消災,給家戶帶來好運。
  5. 跈龍(thèn liùng):即跟著龍走,帶來平安吉祥。
  6. 𪹚龍(pong liùng):龍愈𪹚愈旺,迎龍時燃放鞭炮,有恭迎神龍的靈氣驅邪納吉之意,一方面慶賀助興,一方面增加年節熱鬧氣氛。
  7. 化龍返天:過元宵節後,龍隊須返回龍籍點睛的宮廟「謝神化龍」,其意功德圓滿送龍神返天。

備註

[编辑]
  1. ^ 𪹚:寫作「⿰火旁」,有「炸」之意思,因部分系統無法顯示𪹚,又常分寫作「火旁」。
  2. ^ 也稱「北𪹚龍」,因苗栗在不同情況下可分別歸類於北臺灣中臺灣,所以稱「中𪹚龍」。若加上北部平溪的天燈,則合稱為「北天龍」。
  3. ^ 玉清宮苗栗(火旁)龍. 臺灣宗教百景. [202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6) (中文(臺灣)). 
  4. ^ 苗栗市公所觀光旅遊資訊網-火旁龍七部曲。檢自 https://www.mlcg.gov.tw/mlcg_travelnew/cp.aspx?n=415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