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鱼石螈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鱼石螈

鱼石螈属
化石时期:365–360 Ma
泥盆紀晚期
250px
保存于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馆英语Moscow Paleontological Museum的鱼石螈骨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演化支 四足形類 Tetrapodomorpha
演化支 始四足类 Eotetrapodiformes
演化支 希望螈类 Elpistostegalia
演化支 堅頭類 Stegocephalia
属: 鱼石螈属 Ichthyostega
模式種
史氏鱼石螈 Ichthyostega stensioei
Säve-Söderbergh, 1932
其他物种[1][2]
  • 埃氏鱼石螈 I. eigili
    Säve-Söderbergh, 1932
  • ?†科氏鱼石螈 I. kochi
    Säve-Söderbergh, 1932
  • 华氏鱼石螈 I. watsoni
    Säve-Söderbergh, 1932
異名
  • Ichthyostegopsis
    Säve-Söderbergh, 1932
  • Ichthyostega stensiöi
    Säve-Söderbergh, 1932
  • Ichthyostegopsis wimani
    Säve-Söderbergh, 1932

魚石螈屬學名Ichthyostega)是一支生活在泥盆纪晚期的堅頭類四足动物,为化石纪录最早的四足动物类群之一。拥有和四肢,帮助牠们在沼泽的浅水中游动。尽管鱼石螈因有四肢和足趾而常被称作“四足动物”,但牠们比真正的四足动物冠群(即四足总纲)更为原始,更准确地称法为“坚头类四足动物”或“幹-四足动物”(表示为四足动物幹群成员)。同样的,尽管牠们无疑具备两栖动物的部分构造和习性,但在狭义上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两栖动物,因为第一支现代两栖动物(滑体亚纲)出现在三叠纪。直到20世纪末,其他早期坚头类化石以及与鱼石螈密切相关的鱼类化石被发现后,才确定鱼石螈为鱼类和四足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并结合了二者的特征。

2012年的研究表明,鱼石螈有着不寻常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更近似海豹一类的鳍脚动物,而非过去假设的蝾螈[3]

歷史及分類

[编辑]

1932年,Gunnar Säve-Söderbergh英语Gunnar Säve-Söderbergh 描述了来自格陵蘭東部泥盆纪晚期的四種魚石螈和一个属于 Ichthyostegopsis 的种 I. wimani。不過 Ichthyostegopsis 被認為只是魚石螈的異名,因為牠們形態上的差別不大。1931年比較了14個這些物種的標本後,發現只有在頭顱骨的比例、形態及形狀上有所不同。於1933-1955年間只發現了一個額外的標本。

魚石螈與同在格陵蘭東部發現的棘螈Acanthostega)非常接近。魚石螈的頭顱骨比棘螈的更近似魚類,但其腹部則較強壯及適合陸地生活。魚石螈亦有更多支撐的肋骨及強壯的脊骨關節突

传统观点认为,鱼石螈属是以其命名的魚石螈目(Ichthyostegalia)的一部分,屬於迷齿亚纲[4];然而该目实为原始四足动物幹群中的一个並系群,因此未被现代学者普遍采用。系統發育分析显示,鱼石螈的分类位置处于其他原始堅頭類四足动物幹群之间。根據2012年伯克利加州大学学者 Swartz 所做的一项系統發育分析,早期堅頭類的演化樹如下:[5]

希望螈类

潘氏鱼属 Panderichthys

坚头类

提塔利克鱼属 Tiktaalik

希望螈属 Elpistostege

散步鱼属 Elginerpeton

孔螈属 Ventastega

棘石螈属 Acanthostega

鱼石螈属 Ichthyostega

瓦切螈科 Whatcheeriidae

圆螈科 Colosteidae

厚蛙螈属 Crassigyrinus

斜眼螈总科 Baphetoidea

冠群四足類 Tetrapoda

Stegocephalia
Elpistostegalia

形態特徵

[编辑]

魚石螈約長1.5米,後肢上有7趾。前肢上的趾數則不清楚,有可能與後肢一樣。牠的尾巴上有鰭及鰭條。

適應陸地生活

[编辑]

原始的四足總綱(如魚石螈和棘螈)與其他像肉鰭魚類的動物不同。肉鰭魚類雖然有肺部,但主要仍然用來呼吸。魚石螈則可能是用肺呼吸。原始四足總綱的皮膚很特別,可以幫助維持體液及防止脫水,但肉鰭魚類則不能。再者,肉鰭魚類利用其身體及尾巴來運動,而鰭只是用作平衡;魚石螈則利用四肢運動,用尾巴平衡。

魚石螈的體型較大及重,並不適合在陸地上行動。但是,其巨大的胸腔是由交錯的肋骨組成,對比其祖先,牠的骨骼結構較為堅硬,而且更為衍化的脊柱及四肢足以從水中抽起整個身體。這種解剖上的改變明顯是要演化來適應在陸地上缺乏浮力的環境。牠的後肢腳很小,明顯不足以支撐其體重。詹妮弗·克拉克(Jennifer A. Clack)指魚石螈及其親屬會走上陸地取暖,就像是科隆群島海鬣蜥海豹恆河鱷般,大部份時間回到水中攝食、繁殖或冷卻身體。若是這樣,牠需要強壯的前肢拉身體上岸,堅實的胸腔及脊柱來支撐身體。幼螈則能夠更容易的在地上行走。

由於早期四足總綱的不能在水以外的地方生存,所以生殖是在水中進行。牠的幼蟲及體外受精都須在水中進行。大部份陸地的脊椎動物都發展成體內受精的,包括所有羊膜動物及一些兩棲類的直接受精,及有尾目般間接受精。

魚石螈之后分化的离片椎类石炭蜥類發展至完全能在地上行走,但鱼石螈和牠们之間卻存在2-3千萬年的化石空白期,即古生物學上經典的「柔默空缺」

目:堅頭類

泥盆紀晚期相继出现的肉鳍鱼后代。
  • 潘氏魚 Panderichthys:适合在淤泥浅滩中生活。
  • 提塔利克魚 Tiktaalik:鱼鳍类似四足动物的脚,能使其走上陸地。
  • 魚石螈 Ichthyostega:四足具备。
  • 棘螈 Acanthostega:四足各有八趾。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aramo, Mikko. Taxonomic history of the genus †Ichthyostega Säve-Söderbergh, 1932.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Blom, 2005. [24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0). 
  2. ^ Ichthyostega. Paleofile. [24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Stephanie E. Pierce; Jennifer A. Clack; John R. Hutchinson. Three-dimensional limb joint mobility in the early tetrapod Ichthyostega. Nature. 2012, 486 (7404): 524–527. PMID 22722854. doi:10.1038/nature11124. 
  4. ^ 守护糖分快乐的蟾蜍,什么时候成了生态杀手?. 澎湃新闻 (新浪科技). 2020-11-26 [202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1) (中文(简体)). 
  5. ^ Swartz, B. A marine stem-tetrapod from the Devonian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PLoS ONE. 2012, 7 (3): e33683. PMC 3308997可免费查阅. PMID 22448265. doi:10.1371/journal.pone.0033683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