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單板滑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单板滑雪
一名单板滑雪选手
起源美国密歇根州马斯基根(1964年)
特征
分類户外
器材滑雪板
雪靴
存在
奧運1998
帕運會2014
正在進行的半管賽

單板滑雪是冬季奧運其中一項比賽項目,設有男、女子項目。滑雪板的發展受到啟發於滑板雪橇衝浪滑雪。起源於1960年代,並且在1998年長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為在冬季奧運會的正式項目。[1]並且在2014年索契冬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冬季帕運會的正式項目。[2] 該運動在美國知名度(以設備銷售衡量)在2007年達到頂峰。[3]

歷史

[编辑]

它起源於20世紀1960年代初的美國,當時,有一位美國父親把兩塊的滑雪板綁在一起,偶然中就發明了由雙腳踩在同一塊滑雪板的「新式滑雪板」。 這種滑雪方式雖然最初被視爲「另類運動」,但僅短短一年就流行於全國,並且傳播至歐洲各國。在世界各地中,這種「另類運動」被改裝成不同的運動。1980年代,單板滑雪風靡起來,出現各地區性、國際性的比賽,如美國就於1982年舉辦了第一次的全國賽,1年之後,世界錦標賽賽更出現。

國際單板滑雪總會也在1990年成立,在1994年被國際滑雪總會承認單板滑雪為正式的冬季運動之一,並在長野冬季奧運中被列入正式的比賽項目。直到都靈冬季奧運,單板滑雪共設6個小項,包括:男子個人半管賽(Halfpipe)、女子個人半管、男子個人平行大曲道賽 (Parallel Giant Slalom)、女子個人平行大曲道、男子個人、女子個人,當中,後兩者是都靈冬季奧運中新增的小項。

冬季奧運中的單板滑雪

[编辑]

U形场地技巧

[编辑]

單板滑雪中的U形场地技巧賽小項分為男、女子個人小項,比賽場地是於雪地中挖出一段凹陷的壕溝作為滑道,深度3至4、長度是110米,兩側呈85度傾斜。運動員要利用下滑時的速度,在凹陷的壕溝做出一些指定的動作,如:跳躍、翻滾等,5名裁判按照運動員動作的「純熟度」和「難度」打分。其中,兩名裁判負責打「整體印象分」,其他3名裁判打「創意藝術分」、「基本技巧分」以及「翻滾技巧分」評分,各裁判可從0.1分到10分評定運動員的分數。

當中,運動員都要出席第一場的比賽,成績最為出色的6位運動員可直接晉身決賽,而在第6名之後的運動員要參與第二場的比賽,賽事中6位最先的運動員晉級決賽賽,其餘的則被淘汰出局。

在決賽時,出線的12位運動員要參與兩次的滑行,在兩次滑行中得分最高的運動員則為優勝者。若出現相同分數的情況,裁判會從運動員的「整體印象分」決定,「整體印象分」得分較高者,排名較高。如「整體印象分」也是不謀而合,就會由5位裁判的「最高分次數」而定,最多者為勝。如果「最高分次數」都依照無異,就要再比賽一次,以定最終的排名。

平行大曲道

[编辑]

平行大曲道是單板滑雪的另一個小項,平行大曲道小項採取一對一的比賽,以提高比賽的刺激性。比賽所用的賽道與高山滑雪相同。運動員要進行多場的比賽,首場是為資格賽,以一對一的比賽型式進行。在資格賽中,每個運動員只要滑行一次,運動員需要以最快的時間到達終點。所用時間最短的16位運動員出線對抗賽,繼續以一對一的比賽型式進行。於資格賽第一名的運動員會對第16名的運動員、第3名的運動員會對第14名的運動員,依此類推。得勝者出線另一場的對抗賽,較遲到達終點的運動員會被淘汰出局,經多次的對抗賽後,最後餘下兩位運動員,爭奪金牌

在一次的對抗賽中,運動員要比賽兩次,若兩次皆勝則出線,各勝一之的話,會以兩次滑行的總時間合計,時間最少者出線。如果運動員在一次的比賽未能完成比賽被取消成績,時間是以對手的所得時間中加上5%。如在第二次的比賽中未能完成賽事或被取消資格,第二次比賽中成功完成比賽的運動員為勝利者。當兩位運動員都在第二次的比賽中未完成比賽,會以通過旗門較多者為勝。

坡面障碍技巧

[编辑]

坡面障碍技巧是一项冬季滑雪运动,在这项运动中,运动员在各种有障碍物的赛道上滑雪或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的比赛中,选手通过裁判对滑雪动作的评分来取得成绩。

參考資料

[编辑]
  1. ^ Snowboard equipment and history.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15 [April 2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2. ^ About IPC Snowboard.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March 2016 [April 2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3. ^ Sheridan, Tom. Is Snowboarding Melting in Popularity?. Orange County Register. February 22, 2015: News 3 [5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