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胰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Pancreas
胰脏
胰臟(黃色)及與其相連之消化器官的示意圖
1:胰头
2:胰腺钩突
3:胰腺切迹
4:胰体
5:胰前
6:胰下
7:胰上缘
8:胰前缘
9:胰下缘
10:网膜结节
11:胰尾
12:十二指肠
基本信息
发育自胰腺芽英语pancreatic bud
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
动脉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英语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英语Sup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splenic artery英语splenic artery
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英语Pancreaticoduodenal veins, pancreatic veins英语pancreatic veins
神经胰腺叢英语Pancreatic plexus, 腹腔神經節英语celiac ganglia, 迷走神经[1]
淋巴Splenic lymph nodes英语Splenic lymph nodes, celiac lymph nodes英语celiac lymph nodes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lymph nodes英语superior mesenteric lymph nodes
标识字符
拉丁文Pancreas
希腊文Πάγκρεας (Pánkreas)
MeSHD010179
TA98A05.9.01.001
TA23114
FMAFMA:7198
格雷氏p.1199
解剖學術語

胰脏(英語:pancreas)也称胰腺,旧称脊椎动物具有外、内分泌功能的腺体;外分泌由腺泡、连通肠腔的导管组成,腺泡分泌多种消化,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碳酸氢盐等离子和水,合称胰液。经导管进入十二指肠的胰液可消化脂肪蛋白质,是机体重要的消化液;内分泌由胰岛所组成;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生长抑素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维持血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物胰臟结构概论

[编辑]

脊椎动物的胰由肠上皮细胞特化。一些低等脊椎动物的胰与结合在一起。

圆口纲胰的外分泌部与肝结合,而内分泌部形成独立结构,内含B细胞和许多颗粒细胞,排列在的胆导管周围,这是最早的胰内分泌组织。

软骨鱼的胰外分泌部与肝分开,胰的内分泌腺小而分散,位于外分泌部的小导管周围,或伸入外分泌部组织内。

硬骨鱼的胰,多为分散性腺体,分布于肠系膜上或埋于肝内。

两栖动物无尾目哺乳动物,多是定形的腺体,胰岛分散于外分泌部之间。

的胰岛有含A细胞的黑胰岛;含B细胞的光胰岛;含A、B和D细胞的混合胰岛3种类型。

人类胰臟結構

[编辑]
人体胰脏实际解剖照

人胰呈灰红色、细长,横卧于腹后壁和后。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弯内,胰体占据大部,胰尾延伸到。重约90克,外披结缔组织,膜深入胰内,将胰分成许多小叶。胰管横贯于胰,在总胆管附近开口于十二指肠,或与总胆管汇合入肠。供应胰的血液来自脾、肝和肠系膜上动脉,胰静脉经门静脉入肝。胰岛的毛细血管经小静脉后又进入围绕腺泡的毛细血管,所以靠近腺泡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胰岛细胞释放的激素

胰头

[编辑]

胰颈

[编辑]

胰体

[编辑]

胰尾

[编辑]

胰管

[编辑]

正常胰管平均直径0.2-0.3厘米,若有直径扩大现象,应怀疑胰头处有肿瘤压迫而使胰管扩张。

血供

[编辑]

组织学与功能

[编辑]
一个胰岛,此图使用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来显示胰岛中不同细胞类型的位置

胰的内分泌部分叫做胰岛(朗罕氏小岛),是不规则的细胞群,散布在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成人胰岛约100~200万个。胰岛内无导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每个胰岛细胞都与毛细血管接触,胰岛细胞有A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多种类型。

胰岛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降低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胰岛α-细胞分泌升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和升糖素互相反馈,控制血糖稳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就会导致糖尿病。胰的腺泡每天製造約1200~1500c.c.的胰液,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胰液包括可分解蛋白質醣類脂質核酸酵素胰淀粉酶脂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核酸酶,以及可中和胃酸的微鹼性的碳酸氫鈉

名称

[编辑]

胰脏是古希腊解剖学家、外科医生赫罗菲拉斯发现的,数百年后,另一位古希腊解剖学家卢夫斯将其命名为pancreas。希腊文pan意为全部,kreas意为肉。

胰脏在清末民初旧称“膵脏”,“膵”字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西医学家宇田川玄真日语宇田川玄真新创造的漢字,形旁“月”表示肉,对应希腊文的creas,声旁“萃”有“汇集、全部”之意,对应希腊文的pan。

“胰”字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并未用来指胰脏。宋代广韵·脂韵》中提到“胰,夹脊肉也。”

中醫

[编辑]

因近現代當時西方來華學者對中醫解剖名稱未有深刻理解,因此翻譯西方解剖中的Spleen時,所對應之中医臟器名稱多有模糊或訛誤之處,西學者甚或翻譯成“甜肉”一詞,而難經中,“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难经正义》“散膏,胰,附睥之物,形长方,重约三、四两,横贴胃后。”《黄庭经•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 (太倉指胃)其中所述散膏、脾長之型態與位置,較貼近現代醫學所指稱之脾臟(Spleen),但亦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的“”其实对应的是现代医学的胰脏,因为中医理论将“脾”与“”和人体的消化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1. ^ Nosek, Thomas M. Section 6/6ch2/s6ch2_30. Essentials of Human Physiolog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