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戰役: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1行: | 第11行: | ||
|combatant2={{flagicon|Austria|empire}} [[奧地利帝國|奧地利]]<br />{{flagicon|Prussia|1803}} [[普魯士]]<br />{{flagicon|Russia}} [[俄羅斯帝國]] |
|combatant2={{flagicon|Austria|empire}} [[奧地利帝國|奧地利]]<br />{{flagicon|Prussia|1803}} [[普魯士]]<br />{{flagicon|Russia}} [[俄羅斯帝國]] |
||
|commander1={{flagicon|France}}[[拿破崙一世|拿破崙]]<br />{{flagicon|France}}[[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
|commander1={{flagicon|France}}[[拿破崙一世|拿破崙]]<br />{{flagicon|France}}[[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
||
|commander2={{flagicon|Austria|empire}} [[卡爾·菲利普 (施瓦岑貝格親王)]] |
|commander2={{flagicon|Austria|empire}} [[卡爾·菲利普 (施瓦岑貝格親王)]]<br />{{flagicon|Russia}}亞歷山大一世 |
||
|commander3={{flagicon|russica}}亞歷山大一世 |
|||
|strength1=135,000人 |
|strength1=135,000人 |
||
|strength2=214,000人 |
|strength2=214,000人 |
2012年11月13日 (二) 15:37的版本
德勒斯登戰役 | |||||||
---|---|---|---|---|---|---|---|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德勒斯登戰役 | |||||||
| |||||||
参战方 | |||||||
法蘭西帝國 |
奧地利 普魯士 俄羅斯帝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拿破崙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
卡爾·菲利普 (施瓦岑貝格親王) 亞歷山大一世 | ||||||
兵力 | |||||||
135,000人 | 214,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大約損失10,000人 |
總共大約損失38,000人 及40門大砲 |
德勒斯登戰役發生於1813年8月26日-8月27日於德國德勒斯登附近。結果 在拿破崙帶領下,法國擊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普俄奧聯軍。然而拿破崙卻沒有贏的徹底,造成日後戰鬥的艱辛;幾天後,側翼軍團被圍被迫投降後,雙方又發生了庫爾姆戰役(Battle of Kulm)。
起因
8月16日,拿破崙已經派出元帥聖西爾的軍團在德勒斯登修築堡壘,以提供他迂迴反法同盟軍隊時,有基地使用。在敵軍會合之前,拿破崙計畫去攻擊他們的補給線,並徹底擊敗他們。他擁有300,000人的軍隊可對抗聯軍的450,000人。但是盟軍避開了拿破崙的主力軍,轉而攻擊他下屬指揮的軍團。(特拉成堡計畫(Trachenburg Plan))8月23日,爆發葛羅比忍戰役(Battle of Großbeeren),於柏林南側,瑞典的卡爾王儲(他曾是法國的元帥,也是拿破崙的元帥之一。)擊敗他以前的同僚 烏迪諾元帥。緊接著在8月26日中,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在卡茲巴區戰役(Battle of Katzbach)擊敗了元帥麥克唐納。
戰鬥
在卡茲巴區戰役爆發的同一天,施瓦岑貝格元帥率領超過200,000人的波西米亞的奧地利軍(其中還包括奧皇、俄羅斯沙皇以及普魯士國王)進攻聖西爾。但是拿破崙出其不意地並迅速抵達戰場和增強防禦這波攻擊。 數量上超過的2:1,拿破崙第二天(8月27日)攻擊轉向聯軍的左側並贏得一場印象深刻的勝利。然後突然,他的軍隊却並未徹底圍困敵軍,最後讓施瓦岑貝格逃走了。 聯軍大約損失了38,000人和40門火砲。法國則大約10,000人傷亡。一些拿破崙的著名軍官描述他是"在戰鬥的期間他暴露在猛烈陰冷的雨當中。"[1]
後續發展
旺達姆元帥自主指揮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卻不支持聖西爾元帥和其他元帥一起追擊撤退的施瓦岑貝格,正如同他所了解的,皇帝將如願。這造成了三天後的庫爾姆戰役。
註解
- ^ Memoirs of the Duke of Rovigo. Petersw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