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修订间差异
小 →承繼問題 |
小 →承繼問題 |
||
第156行: | 第156行: | ||
[[File:Grand Duke Constantine Pavlovich of Russia.JPG|thumb|200px|right|康斯坦丁大公]] |
[[File:Grand Duke Constantine Pavlovich of Russia.JPG|thumb|200px|right|康斯坦丁大公]] |
||
[[File:Nik. Pavl. by V. Golike.jpg|thumb|200px|right|[[尼古拉一世 (俄國)|尼古拉]]大公]] |
[[File:Nik. Pavl. by V. Golike.jpg|thumb|200px|right|[[尼古拉一世 (俄國)|尼古拉]]大公]] |
||
[[File:Grand Duke Michael Pavlovich of Russia.JPG|thumb|200px|right|邁克爾 |
[[File:Grand Duke Michael Pavlovich of Russia.JPG|thumb|200px|right|邁克爾大公]] |
||
由於亞歷山大突然駕崩,加上他本人沒有子嗣,因此承繼權便落入'''[[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三弟'''[[尼古拉一世 (俄國)|尼古拉·帕夫洛維奇]]'''大公、四弟'''[[邁克爾·帕夫洛維奇]]'''大公之手,按道理應該由長兄[[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自動承繼沙皇之位。可是康斯坦丁大公早年已經向亞歷山大表達自己放棄承繼權的意願,並且寫了一封正式信件交予亞歷山大。產生了由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之間的承繼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兩人的軍權遠遠不成比例。<br />'''康斯坦丁'''直接管轄的整編軍隊包括:<br />'''''[[華沙]]大軍團<br />[[烏拉爾]]大軍團<br />[[烏克蘭]]大軍團<br />[[哥薩克]]大軍團<br />[[布里亞特]]軍團<br />[[諾夫哥羅德]]軍團<br />[[薩拉托夫]]軍團<br />[[格魯吉亞]]軍團''<br />共350,000萬人<br />'''加上因為亞歷山大暴斃而繼承的[[近衛軍|近衛軍團]]和[[克里米亞]]大軍團共有接近480,000人的大軍。 |
由於亞歷山大突然駕崩,加上他本人沒有子嗣,因此承繼權便落入'''[[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三弟'''[[尼古拉一世 (俄國)|尼古拉·帕夫洛維奇]]'''大公、四弟'''[[邁克爾·帕夫洛維奇]]'''大公之手,按道理應該由長兄[[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自動承繼沙皇之位。可是康斯坦丁大公早年已經向亞歷山大表達自己放棄承繼權的意願,並且寫了一封正式信件交予亞歷山大。產生了由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之間的承繼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兩人的軍權遠遠不成比例。<br />'''康斯坦丁'''直接管轄的整編軍隊包括:<br />'''''[[華沙]]大軍團<br />[[烏拉爾]]大軍團<br />[[烏克蘭]]大軍團<br />[[哥薩克]]大軍團<br />[[布里亞特]]軍團<br />[[諾夫哥羅德]]軍團<br />[[薩拉托夫]]軍團<br />[[格魯吉亞]]軍團''<br />共350,000萬人<br />'''加上因為亞歷山大暴斃而繼承的[[近衛軍|近衛軍團]]和[[克里米亞]]大軍團共有接近480,000人的大軍。 |
||
2012年11月16日 (五) 11:45的版本
(神聖王)亞歷山大一世 Александр I | |
---|---|
亞歷山大一世 全俄罗斯大皇帝和独裁者 | |
統治 | 1801年3月23日至1825年12月1日 (24岁253天) |
加冕 | 1801年3月24日(23歲)[1] |
前任 | 保羅一世 (俄國)(父親) |
繼任 | 名義上: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弟)[2] 實際上:尼古拉一世(弟) |
配偶 | 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芙娜皇后 |
子嗣 | 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女大公 葉麗薩維塔·亞歷山德羅芙娜女大公 |
王朝 | 羅曼諾夫王朝 |
父親 | 保羅一世 (俄國) |
母親 | 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皇后 |
簽名 |
亚历山大一世·帕夫洛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 (俄国)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傷感,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是俄羅斯歷史上(包括蘇聯)領土最大的時期[3]。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然而相對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亞歷山大一世的自理能力缺乏,甚至嚴重到了穿禮服和整理文件也需要侍從幫忙的程度,而且他喜歡把瓶子倒過來放的習慣,也難以令人理解。
年少時期
亞歷山大一世於1777年12月23日在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出生。他的父親是保羅一世 (俄國),祖母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他因為父親與祖母不和的關係,從小就被祖母命令與父親分離,並且得面對因此接踵而至的宮廷鬥爭,因此使他養成了異於常人的性格。在弟弟君士坦丁出生後,兩人被送至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處接受教育,由祖母親自規劃他們的生活。因此,造成了亞歷山大一世與他的父親關係疏離。在十七歲的時候,亞歷山大一世與弟弟君士坦丁被派往西伯利亞戰場學習軍事,次年返回聖彼得堡。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他十九歲時駕崩,其父保羅一世 (俄國)登基,亞歷山大一世被封為皇儲,然而父子關係仍然疏離。根據亞歷山大一世之友波蘭親王阿丹·薩托立斯基[4]所著之回憶錄:「陛下與父親每個月見面的次數不超過十次,而且兩人即使在宴會這樣的喜慶場合會面,也絕不交談。」
然而,其父自己獨斷獨行制訂政策,在歐洲戰場上連續戰敗,都引起了貴族們的嚴重不滿。當時由潘寧公爵和聖彼德堡總督彼得·帕愣開始策劃暗殺保羅一世,問題是兩人沒有軍權,而且謀殺沙皇是極嚴重的罪,一旦被發現必被滅門。於是,兩人開始接觸身為皇儲的亞歷山大,希望他能夠支持該次行動。亞歷山大在兩人的勸說下,終於同意了叛亂。1801年3月23日,保羅一世被彼得·帕愣暗殺於聖馬可堡壘(現今米哈伊洛夫宮)寢室。1801年3月24日凌晨,亞歷山大率兵進入冬宮,正式宣佈保羅一世猝死的消息,同時即位成為俄羅斯帝國新一代沙皇。並以他仰慕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作為帝號,是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征伐生涯
平定叛亂
在亞歷山大即位後,不滿之聲隨即傳遍了整個俄國,指責他篡位的親王和大公們紛紛舉兵。對此,亞歷山大手中只有僅僅三萬士兵,他面對是多達二十至三十萬的貴族聯合軍。為此他乘保羅一世 (俄國)的葬禮時安撫部份貴族,並且逐漸分化瓦解他們的勢力。同時公佈新的貴族法,宣佈貴族們重新擁有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的各項特權,同時推翻其父在位期間受貶職的軍官的法令,讓他們恢復原職,以此獲得了大批貴族的支持。可是格魯吉亞親王貝爾·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卻堅持舉兵,他聚集號稱三十萬的軍隊於別爾哥羅德,其堂兄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寄信勸阻他不要輕舉妄動。可是對方還是於1801年6月12日起兵,自任盟主。6月14日凌晨,沙皇的軍隊到達,一舉突襲親王的親兵營,活捉了親王。號稱三十萬的大軍因潰不成軍而投降,亞歷山大僅用了三天就平定了叛亂。當叛亂平定時,沙皇表示不大規模追究參與者責任,但格魯吉亞國必定要被清除,於是命令參與叛亂的軍隊反過去攻陷格魯吉亞。1801年12月12日,俄羅斯眾親王、大公、元帥齊集聖彼德堡冬宮,正式承認亞歷山大一世為全俄羅斯大皇帝和獨裁者。至此,俄羅斯帝國完成統一。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6月,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維爾伯爵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使節,前來請求俄國參與第三次反法同盟,對此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大力反對,認為出兵會白白耗費國力。而且新成立的法國實力未明,貿然出兵只會導致大的損失,應該斷然拒絕。對此亞歷山大一意孤行,認為必須參加,並且曾經公開訓斥庫圖佐夫。1805年8月9日,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對抗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的擴張。1805年11月亞歷山大回應應弗朗茨二世的求援,親自帶兵進入歐洲,結果卻在1805年12月2日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又稱「三皇會戰」)中遭受慘敗,損失接近四分之一的遠征軍。亞歷山大本來打算衝進戰場親自與拿破崙一決高下,但被其弟康斯坦丁大公強行拉回陣地後方。亞歷山大最終在臣下的拚命保護下突圍離開戰場,而康斯坦丁大公更親率冬宮近衛軍殿後,身受重傷。此役總共導致二十位俄軍將領死亡,亞歷山大聽聞消息後傷心得在軍營中哀嚎,向士兵立誓生死與共,激勵他們化悲憤為力量。並且在回國後親自登門向庫圖佐夫認錯。
第四次反法同盟
北歐戰場
簽訂提爾西特條約後,亞歷山大依約定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表示支持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此戰爭中俄軍運用大量非正規戰術,例如夜襲、放火燒林、污染水源等戰略,只一個月就攻下了大部分芬蘭。昏庸無能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更連連逃跑,甚至在赫爾辛基戰役中擁有對方十倍軍力時仍然逃跑。俄軍司令之一的傑米多夫將軍(ru:Демид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嘲笑瑞典軍:「我們在和智力低下的小孩打仗,而且這些小孩的領導人是隻智力低下的膽小兔子。」亞歷山大在戰爭早期就撤兵支援中東戰線,只留下少量部隊繼續攻擊。最終俄軍於1809年9月在劣勢兵力下戰勝瑞典和英國的聯合軍,雙方簽署《弗里德里克斯哈姆條約》。瑞典割讓芬蘭,阿道夫被臣子廢黜,卡爾十三世即位。而阿道夫在他去世前要求其外孫卡爾·歐根王必定有一天要攻打俄國收服失地,但他的外孫向他表達不願意以七萬軍隊挑戰俄羅斯的百萬軍隊,拒絕向外祖父發出承諾。阿道夫最後病逝於瑞士聖加侖,享年五十九。
亞洲戰場
出兵鄂圖曼
遠征中亞
第六次反法同盟(第一次、第二次俄法戰爭)
第六次反法同盟,俄國國內又以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為分界線,分別稱為第一次俄法戰爭、第二次俄法戰爭。又稱為神聖王東征。始於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侵俄,終於1814年4月11日拿破崙退位。是一場歐洲兩大國以及各自附庸國之間的戰爭,兩個國家都擁有超過一百萬的總兵力以及廣闊的領土,此戰最終死傷人數高達一百多萬人,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死傷最慘重的戰爭。戰爭雙方互相進行屠殺行為是死傷慘重的重要原因。戰事最終以拿破崙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結束。
法軍入侵俄國
防守階段
反攻階段
俄軍東征
在俄法戰爭結束後,俄國國內為是否應該追撃拿破崙而進行討論。保守派以庫圖佐夫為首,認為應該要休養生息,不再進行戰爭。對此以亞歷山大為首的主戰派仍然一意孤行決定追撃,庫圖佐夫這次一改以往保守的作風,決定支持亞歷山大。但是他在出征前提出一起出征的要求,理由是「老臣已經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就請讓老臣在最後盡忠吧!」
1812年12月20日,亞歷山大一世率軍開始東征。[5]
以下為遠征軍軍團架構:
方面軍 | 總指揮 | 兵力 | |
---|---|---|---|
1 | 近衛軍團 | 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 85,000人的近衛軍團,其餘15,000人留在聖彼得堡留守。 |
2 | 中央軍團/中央方面軍 | 俄羅斯皇家陸軍總司令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 | 包括莫斯科大軍團、烏拉爾大軍團、格魯吉亞軍團、庫爾斯克軍團、別爾哥羅德軍團等共計150,000人 |
3 | 伏爾加方面軍 |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大元帥 | 包括哥薩克大軍團、布里亞特軍團、貝加爾軍團、諾夫哥羅德軍團、薩拉托夫軍團等共計120,000人 |
4 | 烏克蘭方面軍 | 彼得·維特根施泰因親王 | 烏克蘭大軍團、高加索大軍團共計45,000人 |
總共400,000的士兵分為四個方面挺進,預定於波蘭華沙再度集合。
以下是亞歷山大的出征演講:
“ | 將士們!
今天,朕正式宣佈!朕即將向拿破崙和法國宣戰!法國人踐踏我們的土地,糟蹋我們的妻子兒女,現在朕要他們為血洗俄羅斯付出慘痛的代價!只有向法國宣戰,我們的國家才能前進,我們斯拉夫民族才能振興! 我們已經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無數的考驗!祟高堅忍的斯拉夫民族將和這些自大無恥的、卑劣的法國人戰爭!讓他們償還血債!朕的命令只有一個!全軍,前進![6]
|
” |
——亞歷山大一世 |
亞歷山大一世的東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東歐戰場)
1813年1月8日,亞歷山大一世僅僅用了十多天就把華沙公國完全撃敗。這場突襲戰屬於壓倒性的勝利,亞歷山大成就了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兩位俄國大帝未竟的事業,成功征服了整個波蘭,並將它納入俄國領土。可是此時庫圖佐夫的病情急劇惡化,身體肥胖的庫圖佐夫還曾經在馬上摔下來,所以俄軍特地在一張床加上車輪,製成一張床車,讓庫圖佐夫睡在床車上上戰場。庫圖佐夫因此將指揮權交出,由康斯坦丁大公指揮整個方面軍。征服波蘭後,亞歷山大禁止士兵劫掠,但是可以對境內的法國貴族和富豪家庭進行一切的掠奪和攻擊行為,士兵們不但不會被責罰,還會得到讚賞。波蘭的反對力量並未被俄軍完全清除,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率領兩萬軍隊逃出了波蘭,向拿破崙求救。
第二階段(中歐戰場)
第二階段又被稱為德意志解放戰爭,開始時間眾說紛紜[7]。亞歷山大一世攻陷柯尼斯堡後,擁戴腓特烈·威廉三世。委任普魯士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元帥和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上將策劃反攻行動。並讓普魯士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拿破崙此時已經率領軍隊離開法國,準備攻向普魯士。俄軍不斷引誘法軍深入,亞歷山大本人也曾於德勒斯登戰役戰敗。腓特烈·威廉三世看到俄軍接連敗退,十分驚恐,更私通拿破崙,不過被亞歷山大得知後,亞歷山大向他解釋這不過是戰略,因為將法軍引到廣大平原上才方便殲滅。
最終拿破崙真的因為孤軍深入,在各個軍團被俄奧英三軍牽制的情況下,於1813年10月16日在萊比錫戰役(又稱為民族大會戰或萊比錫民族大會戰)強行與俄奧普三國聯軍作戰,亞歷山大作為三國聯軍總帥出戰,指揮奧地利菲利普元帥所率領的奧軍和布呂歇爾元帥所率領的普軍對拿破崙進行包圍,而拿破崙衝進包圍圈而不自覺,戰事因俄軍主力部隊的投入而使法軍死傷慘重,成功將拿破崙大部分的軍隊包圍殲滅,不過最終拿破崙也是因為俄軍的失誤才能撃破防線而逃去。[8]亞歷山大以兩個方面軍共200,000的兵力加上230,000的聯軍撃敗拿破崙,一雪奧斯特里茲戰役之恥。至此,拿破崙的優勢兵力被徹底消滅,萊比錫一役失敗後更代表了拿破崙和他的各個軍團之間的聯繫會被分斷、逐一被聯軍撃破。德意志南部有俄國兩個方面軍和奧軍七成的兵力在對其附庸國進行掃蕩戰,德意志北部的重鎮但澤和漢諾威落入俄軍手中,北部戰線全線失守,大局已定。
縱使拿破崙在柏林戰役(1814年)早期撃敗布呂歇爾元帥的追撃,但亞歷山大在柏林戰役(ru:Сражение при Бриенне)又再使用了圍而不攻的戰術,拿破崙顧慮到未來的發展,決定率軍突圍。亞歷山大派出一萬哥薩克騎兵,告訴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拿下拿破崙的人頭[9]。連番追撃下迫得拿破崙要進行肉搏戰,隨後亞歷山大再派出一萬哥薩克騎兵包抄拿破崙。拿破崙不願再戰,趕忙逃去。是次戰役迫使拿破崙撤入西歐,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姪卡維奧·奈波穆克親王更率領軍隊於途中對拿破崙落井下石,反被拿破崙討伐。
1814年1月17日,亞歷山大進入柏林後,迫使普魯士和奧地利奉他為盟主,更在其間調集高達三十萬的大軍進入德意志地區,令在德意志地區的俄軍數目上升至六十二萬人,震懾歐洲諸國[10]。為了避免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更命令尼古拉大公和尼基季奇將軍率領西伯利亞諸軍南下[11]。以警告鄂圖曼俄國有能力同時對法蘭西第一帝國和鄂圖曼兩大帝國開戰。馬哈茂德二世蘇丹主動求和,承諾不會進攻俄國,條件是俄軍撤軍,最後兩國達成協議,回到雙方邊界線上。俄國至此成為歐洲實力最雄厚的陸權國家,連法國首相塔列隆也向俄國暗中求和。但亞歷山大不屑一顧,引用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名言「朕即國家」,改成「朕即歐洲」回應,暗示了他進攻法國的決心。
第三階段(西歐戰場)
在西歐戰役開始前,瑞士被俄奧聯軍攻佔。聯軍繞過比利時大舉入侵法國本土,在第一場戰役明西奧之役中亞歷山大破解拿破崙的線列方陣,這是他第三次撃敗拿破崙,也是聯軍第三次撃敗拿破崙,接下來法國和聯軍互有攻守。此時亞歷山大收到庫圖佐夫寄來的遺書,內容主要是對亞歷山大作出規勸,以及祝賀亞歷山大成就俄國歷代沙皇也無法實現的霸業,最後則是因為無法親眼見證而道歉。因為戰爭阻礙交通的關係,亞歷山大收到這封信時庫圖佐夫已經死去數月。亞歷山大性情大變,他鼓動俄國士兵的復仇心理,在法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搶掠。宣佈絕不留情命令,對法國採用焦土政策,以報復法軍侵略俄國。
在查潘諾易斯戰役和蒙馬特支援戰中令拿破崙兩連敗,加上萊比錫戰役、柏林戰役(1814年)和明西奧之役共令拿破崙五連敗。聯軍中也只有普魯士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元帥在拉昂戰役曾經撃敗拿破崙,此等戰功令亞歷山大在各種意義上都足以成為聯軍之首。1814年3月29日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攻至巴黎城下,亞歷山大之妹符騰堡皇后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前來懇求亞歷山大不要屠城。在本尼格森伯爵和迪比奇參謀長的說情下,經過一夜的勸說,亞歷山大終於同意「放棄抵抗者不死」的原則。
1814年3月31日巴黎城破,雙方在市區進行巷戰,巴黎近年整修的狹窄街道使人數眾多的俄軍被牽制。拿破崙更要求90萬新兵入伍,但只有一小部分入了伍。拿破崙率軍突圍不成,由米歇爾·內伊元帥率領四百名皇室親衛隊保衛下潛逃往法蘭西島楓丹白露宮,可是在那裡迎接他的是康斯坦丁大公和奧地利菲利普元帥的二十萬軍隊,拿破崙自知無法取勝,將皇位傳給兒子拿破崙二世後無條件投降。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同月13日,在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領土被聯軍瓜分管治。巴黎交由俄軍掌管,亞歷山大率領五十萬軍隊通過巴黎凱旋門。但他並沒有受到巴黎市民的歡迎,市民們只是安靜地看着這位下令殺害了數十萬法軍的沙皇帶領軍隊入城,並在被命令敬禮時向他敬禮。拿破崙本人也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上。
在戰爭結束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的廣大領土。開拓了俄羅斯歷史上領土最大的時期。在亞歷山大率領大軍返回俄國後,沿途人民高呼萬歲(ypa)。波蘭親王阿丹·薩托立斯基在回憶錄中記載:「沿途的人民大聲高呼萬歲,其帶來的震撼並非言語所能形容,由涅曼河到聖彼德堡,都是對沙皇陛下的讚頌!能夠侍奉陛下令我感到無比的自豪!」當亞歷山大回到俄國後,正式宣佈戰爭結束,由第六次反法同盟獲得勝利。
在攻陷巴黎後,亞歷山大從此之後不再進行任何歐洲戰爭,俄國在1815年只是名義上參加第七次反法同盟,因為當俄國打算出兵時,拿破崙已經兵敗滑鐵盧。希臘獨立戰爭時也因為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勸說下,不出兵支援希臘。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於戰後代表歐洲各國(不包括英國[12])請亞歷山大上大帝尊號,亞歷山大以「亞歷山大大帝永遠只有一個」為由拒絕,因此最後訂明神聖王尊號,完整意思是極其偉大的君主、上帝神權的最高捍衛者。
改革
社會改革
亞歷山大廢除了所有俄國傳統的酷刑,改以歐洲盛行的絞刑、斷頭台、斬首和槍斃來執行較為人道的死刑,減低了死刑犯的所受的痛苦。但對他人施加酷刑使人死亡者,根據法律應對他使用同樣的酷刑使其死亡。同時他禁止貴族殺害農奴和對農奴犯下性罪行。殺害農奴者需處死,農奴犯罪需交由法律審判,不可私自殺害。前者的確有效地保障了農奴的生命安全,但後者卻因為牽涉面太大,而且難以定罪,因此最終往往不了了之。
軍事改革
經濟改革
文化改革
为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命,亚历山大采取自由主义的政策,设立所谓“非正式委员会”解决各类问题。1802年设各部大臣制。1803年颁布自由耕作法,宣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有可能得到解放。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
缔造聯盟
对外政策方面,参加第三、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的会战中失败。1807年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得到法国支持,赢得了和瑞典、土耳其的战争,夺得芬兰和高加索的领地。1812年击退拿破仑对俄罗斯的远征。在维也纳会议上,作为有力的领导人之一,结成神圣同盟。1820年左右受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影响,排斥欧洲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公然推行反动政策,加强对国内和国外自由主义力量的压制,改善了俄国的经济,使俄国迅速从拿破仑东征的影响下恢复过来。
承繼問題
由於亞歷山大突然駕崩,加上他本人沒有子嗣,因此承繼權便落入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維奇大公、四弟邁克爾·帕夫洛維奇大公之手,按道理應該由長兄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自動承繼沙皇之位。可是康斯坦丁大公早年已經向亞歷山大表達自己放棄承繼權的意願,並且寫了一封正式信件交予亞歷山大。產生了由康斯坦丁和尼古拉之間的承繼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兩人的軍權遠遠不成比例。
康斯坦丁直接管轄的整編軍隊包括:
華沙大軍團
烏拉爾大軍團
烏克蘭大軍團
哥薩克大軍團
布里亞特軍團
諾夫哥羅德軍團
薩拉托夫軍團
格魯吉亞軍團
共350,000萬人
加上因為亞歷山大暴斃而繼承的近衛軍團和克里米亞大軍團共有接近480,000人的大軍。
而尼古拉只是握有:
聖彼德堡大軍團
莫斯科大軍團
高加索大軍團和北歐一部分的兵力。
尼古拉的總兵力大約只有160,000人,是康斯坦丁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尼古拉不敢立即繼位。總參謀長漢斯·卡爾·馮·弗裡德里希·安東·迪比奇也勸尼古拉不要輕舉妄動。於是變成兩人互相推舉對方為新一代沙皇的狀況。而承繼可能最低的四弟邁克爾則在撃敗拿破崙後退隱成一名文學家、詩人,旅遊歐洲大花金錢,生活放蕩。因此在之前便被康斯坦丁命人把他抓回華沙,委以職務。邁克爾這次便被康斯坦丁任命為特使,告知尼古拉他無意即位。
在邁克爾從華沙出發後,西伯利亞諸軍共六個大軍團和二十七個小軍團的長官也表示願意擁戴康斯坦丁即位,原因是尼古拉太年輕,只有二十九歲,經驗不及四十六歲的康斯坦丁。以及康斯坦丁有率軍征戰中亞、北歐和撃敗拿破崙等大戰功,而尼古拉多數只是留守聖彼德堡和在與奧斯曼帝國的戰鬥中獲勝,康斯坦丁比尼古拉更有能力帶領歐洲最強大的俄國陸軍。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同時也表示願意擁戴康斯坦丁即位。因為費奧多羅芙娜太后和亞歷山大的遺孀伊麗莎白·阿列克謝耶芙娜皇后出面為尼古拉說情,軍隊反對的情況才沒有繼續惡化下去。
邁克爾於12月20日到達了聖彼德堡,並交出康斯坦丁的金質元帥權杖、波蘭與東歐總督勳章、佩劍和誓言書以保證康斯坦丁不會承繼沙皇之位。並且促請尼古拉先即位,告知他康斯坦丁平定動亂後也會趕到聖彼德堡。於是尼古拉以沙皇名義即位,不過就在這期間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3,000官兵屯駐在元老院廣場,開始了武裝起義。翌日,尼古拉一世和迪比奇元帥調動約一萬的士兵鎮壓起義軍,並逮捕了首領先彼斯捷爾等人。五天後,副首領穆拉維約夫再次發動起義,但最終亦失敗被殺。
1825年12月26日,康斯坦丁保護着亞歷山大一世的棺木到達聖彼德堡,並與弟弟邁克爾一起正式將尼古拉扶上帝位,康斯坦丁公開宣讀了自己向已故沙皇亞歷山大表達放棄承繼權的信件。更為了避免軍權過大,將手下幾十萬的軍隊交給尼古拉掌握。尼古拉向他歸還金質元帥權杖、波蘭與東歐總督勳章、佩劍,並且向他保證他將會得到除了權和立法權外所有管治波蘭的權力。更賜稱號「皇室之盾」。尼古拉於當日正式即位,是為尼古拉一世。十七日後,亞歷山大正式下葬於彼得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寫:
“ | 極其偉大的沙皇、聖主上帝神權的最高捍衛者、俄羅斯保衛者、歐洲救世主、全俄羅斯、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陶立克克森尼索沙皇,格魯吉亞、亞美尼亞沙皇,高加索、烏克蘭、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普斯科夫的領主,兼斯摩棱斯克、立陶宛、沃里尼亞、波多利亞、波希米亞、瓦拉幾亞、摩爾達維亞和芬蘭大公;愛沙尼亞、立窩尼亞、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薩莫吉希亞、季米特、別洛斯托克、卡累利阿、特維爾、尤格拉、彼爾姆、維亞特卡、保加爾以及其他區域的王公;下諾夫哥羅德的領主和大公,切爾尼戈夫、梁贊、波洛茨克、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烏多利亞、奧勃多利亞、孔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齊斯拉夫國君和所有北部區域的君主;伊弗里亞、卡塔林尼亞、卡巴爾德尼亞土地和亞美尼亞區域的君主;切爾卡斯亞和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襲領主和統治者;突厥斯坦的君主;挪威王位繼承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施托爾曼、迪特馬爾申和奧爾登堡公爵亞歷山大·帕夫洛維奇安葬於此。 | ” |
因為在他死後,沙俄開始衰落,領土開始不斷喪失,因此其全稱是歷代沙皇最長的。但其墓誌銘卻很短,只有一句:「我征服了死亡」。
影響
亞歷山大去世後,為俄國留下龐大的遺產,包括龐大的軍隊、龐大的財產、龐大的領土。在他統治俄國期間,權力從貴族回到沙皇手中,實現了中央集權。但在將皇權極大化的同時,他又允許自由主義在俄國發展。他又親自率領軍隊征服歐洲宣揚軍威,而且還展開報復性的屠殺。以極端強硬的手法強迫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認同他作為東歐和中歐之主,對亞洲則連連威迫鄂圖曼帝國割地求和,和英帝國在中亞展開了長期的大博弈,撃敗拿破崙一世更將俄國的國威推進至頂峰。種種行動使他在位期間的俄國變為一個絕對主義國家。
不過這樣子的鐵腕政策在他駕崩後引發重大問題,首先是過於龐大的軍隊,超過一百萬的大軍並非常人所能指揮。亞歷山大將軍權集於沙皇一人身上,但後世的沙皇並沒有他的軍事才能,就連其弟尼古拉一世 (俄國)也只有能力指揮全國軍隊的一部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只是粗通軍事,這種近乎軍國主義的傾向最終令俄國陷入了一種嚴重的極權主義時代。為了供養如此龐大的軍人階層,就必須加重對平民的徵收,可是加重對平民的徵收會導致人民起義,人民起義又得用軍隊鎮壓,用軍隊鎮壓又得供養如此龐大的軍人階層,造成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
個人形象
亞歷山大的軍事才能是獲得當時歐洲普遍承認的,而且他極受士兵的愛戴,根據波蘭親王阿丹·薩托立斯基所著之回憶錄所著:「他帶領軍隊作戰時充滿霸氣,只要他一聲令下,即使是拿破崙的大軍,我們也會義不容辭地衝過去,因為我們深信著沙皇!我們深信他會帶領我們獲得勝利!」亞歷山大生在和拿破崙同一個時代,而且雙方都是罕見的戰爭天才,導致當時的歐洲社會熱烈討論著他們之間誰優誰劣。亞歷山大曾經慘敗於拿破崙(奧斯特里茲戰役),亞歷山大也曾經令拿破崙慘敗(第六次反法同盟),導致比較他們之間誰優誰劣是一個永遠的辯題。不過根據結果論,最終拿破崙還是亡國,波旁王朝成功復辟,勝利者是亞歷山大。俄羅斯民眾因此一直對亞歷山大一世引以為傲,列夫·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也曾形容他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強者。
亞歷山大還有打壓強權、保護弱小的英雄主義傾向,他在位期間則屢次恐嚇歐洲列強,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還經常挑釁奧斯曼帝國和大英帝國,在國內則將俄國二十個叛亂的貴族家族一個不留地完全肅清;但對一般平民、農奴等則十分關心,也十分關注傷兵和老兵們的權益,因此他在人民的心目中是十分受歡迎的,尤其在戰勝拿破崙後,人民對他的個人崇拜達到了頂點。
雖然種種親民政策令貴族的權益受損,但在亞歷山大的多番肅清下,貴族們也下放權利予一般平民。而且亞歷山大將軍隊和貴族土地國有化後,也以一個莊園作為單位補償順從的貴族以及獎賞作戰有功之人。亞歷山大平衡各方利益使亞歷山大時代社會十分穩定,沒有人民起義的事件,因此他的個人形象可以概括為對外強硬,對內寬容,對敵殘忍,對民仁慈。
亞歷山大一世平日就算連吃什麼食物也要問皇后的意見,而且常常出外時該去哪裡也無法自己決定。他還有不通人情世故的一面,因為他從小的生活就十分規律性,加上他毫無表情變化,因此他即位早期不能被人們所理解。這些情況一直要到羅斯沃夫公爵之女索尼婭就任他的近身侍從女官時才有改善。他還有諸多特徵,例如:沒有方向感、粗心大意、常常傷感、無故大笑、不擅言詞。但俄羅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亞歷山大這些表現顯示出他可能是一名資優人士。
家庭生活
亞歷山大早年在失去父親的情況下成長,加上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對他灌輸反對父親的思想,使他與父親的關係十分疏離。不過,他與兄弟姊妹的關係超越了歷代沙皇,兩位弟弟君士坦丁和尼古拉始終如一地跟隨他南征北討,並未如前幾任皇室因為兄弟之間爭位而引起一連串的紛爭,反而各自領一個方面軍作為亞歷山大的元帥到處征戰。他與母親費奧多羅芙娜太后,更是關係緊密,幾乎只要在聖彼德堡居住時,就會每天去拜謁太后。妹妹中與他關係最好的是葉卡捷琳娜長公主(後來的亞歷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ru:Александра Павловна))。葉卡捷琳娜長公主和亞歷山大兄弟三人從小就往在一起,據尼古拉一世回憶,公主活潑的性格在他們年少時帶給他們不少快樂,長公主在1801年因病離世,享年十七歲。
亞歷山大1793年娶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生下两个女儿,分別是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長公主和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次公主,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是俄國有名的「賢后」,她最有名的一對名句分別是:在三皇會戰後,為鼓勵失意的亞歷山大而說:「堂堂沙皇(亞歷山大)竟然不及一個法國矮子(拿破崙),這像話嗎?」亞歷山大聽後立即發誓十年內一定要撃敗拿破崙復仇。以及在撃敗拿破崙後,亞歷山大回到俄國後,群臣爭相慶賀,可是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卻說:「不過打敗了一個法國矮子而已,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可見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的不平凡。
親屬
妻子: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次女: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弟
二弟康斯坦丁·帕夫洛維奇大公
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維奇大公,後來的尼古拉一世 (俄國)
四弟邁克爾·帕夫洛維奇大公
妹
長妹亞歷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二妹埃萊娜·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三妹瑪麗亞·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四妹凱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五妹奧爾加·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六妹荷蘭王后安娜·帕夫洛芙娜
注釋
- ^ 因為在其父死後,法律上自動由皇儲繼位,因此亞歷山大加冕與即位日並不是同一日。
- ^ 因為在亞歷山大暴斃後,法律上自動由康斯坦丁繼位,因此繼位者名義上是康斯坦丁,但他主動放棄繼承權,因此由尼古拉一世繼位。
- ^ 在維也納會議上正式簽署領土協議前,俄國實際擁有這些領土
- ^ 此人是亞歷山大的心腹好友,他的回憶錄是研究亞歷山大一世時代的重要史料。
- ^ 由於反攻倉猝,接近四成軍隊都尚未重組到整編狀態。
- ^ 原文的自稱是本沙皇,但為了譯出這個名稱的潛在意思,以朕代替。
- ^ 普遍有在近衛軍團在1月5日進入東普魯士開始、1月20日全軍進攻開始、2月5日解放東普魯士三種見解
- ^ 波蘭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元帥也於該次戰役中戰死
- ^ 亞歷山大承諾,一旦取下拿破崙人頭,立即能封為公爵、賜錢一億盧布
- ^ 當時俄軍的數量是法軍的四倍,普奧英聯軍的兩倍半左右,歐洲的總兵力比俄軍還少
- ^ 當時俄國國內已經空虛,但因為顧慮到中國天理教之亂,清朝無暇北伐。因此俄國才調集軍隊全力對付鄂圖曼。
- ^ 因為英國政府極力反對亞歷山大干涉東歐和中歐事務,因此更不可能認同亞歷山大上大帝尊號。
參考資料
- Kluchevsy,A History of Russia,vol.5
- Hugh Seton-Watson,The Russian Empire:1801-1917
- Basil Dmytryshyn,Imperial Russia:A Source Book,1700-1917
- 蘇聯科學院出版 Speransky:Proekty i Zapiski
- Alexander I's Manifesto on the Succession,August28,1823
- Basil Dmytryshyn,Costantine's Renubciation of His Right to the Throne,26 Jan 1822
延伸閱讀
前任: 父親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 |
俄罗斯皇帝 | 继任: 弟 君士坦丁一世或尼古拉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