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帕夫洛維奇·斯維斯圖諾夫:修订间差异
小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俄罗斯帝国将军; 已移除{{uncategorized}}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no footnotes|time=2015-10-16T05:55:16+00:00}} |
{{no footnotes|time=2015-10-16T05:55:16+00:00}} |
||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1830-1903)({{lang-ru|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Свистунов}}),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帝俄]]名將、[[特維爾]]公爵、炮兵上將,出身於諾曼諾夫皇朝旁支斯維斯圖諾夫家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亦因戰功取代[[嫡庶|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當主|家長]]。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大博弈|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尔马河战役|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一生有三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但由於其施政重賞嚴罰的手法極端,對他的評價亦兩極化。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感情良好,但無生養子嗣。 |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1830-1903)({{lang-ru|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Свистунов}}),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帝俄]]名將、[[特維爾]]公爵、炮兵上將,出身於諾曼諾夫皇朝旁支斯維斯圖諾夫家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亦因戰功取代[[嫡庶|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當主|家長]]。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第十次俄土戰爭]]、[[大博弈|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尔马河战役|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一生有三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但由於其施政重賞嚴罰的手法極端,對他的評價亦兩極化。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感情良好,但無生養子嗣。 |
||
== 早年 == |
|||
斯維斯圖諾夫出生於特維爾一個破落貧窮的貴族家庭,雖然父系和母系均為顯赫的貴族家庭,但因為是旁支的原因,出身與一般小貴族差不多。在15歲前,他接受的是一般的沙俄貴族教育,但他比起書畫和詩歌,他更熱衷於歷史和政治。因此在16歲時,被父親安排至聖彼得堡的炮兵學院,在學院中因思想新穎、且反應敏捷而被提拔。1849年6月7日,年僅19歲已經修畢了所有課程從軍校以少尉頭銜畢業,並前往軍隊服役。1850年,其父去世,斯維斯圖諾夫並無錢財[[葬礼|殮葬]],僅與17歲的弟弟迪米德里一同挖洞將父親遺體埋在家族[[墳墓]]旁邊。1851年4月8日,單人匹馬前往戰事最劇烈的[[高加索|高加索戰區]]服役,被晉升為中尉。斯維斯圖諾夫對於高加索地區官員的貪污腐敗感到驚訝,決定另外挑選士兵訓練,並遇上了當時也在高加索地區服役的科馬羅夫,兩人日後成為摯友。 |
|||
== 崛起 == |
|||
斯維斯圖諾夫親自率領部下在高加索種田,將瓦哈奇哈拉由一個不到八百人的小鎮,變成一座具有完整防禦工事和炮兵掩護,民兵一千二百、居民四萬多的大城鎮,糧倉充實、更在城鎮各處種滿了可食用植物。挖了兩千口井,以泵將水抽上地面,並統一供水。而南方二十五公里遠的阿爾戈則形成強烈對比,遍地白骨、不見莊稼、一片荒涼,僅餘下防禦工事的殘垣斷壁。斯維斯圖諾夫判斷遲早瓦哈奇哈拉會被掠奪,因此把部隊中僅有的130匹馬分為兩梯次,一梯次65匹馬,共分13隊斥侯被派往周邊方圓十二公里地區探索和巡邏,並建立十二個哨站長期觀察,將整個地區轉化為一個巨大[[要塞]]。對周邊流民和仍在城外者一律邀請進城,並不設關卡驗明身份,也不收關稅。瓦哈奇哈拉二十四小時皆門戶大開,市兵如常站崗,商戶如常營業,每晚燈火通明。其上司米盧廷對此舉感到不滿和震驚,指責斯維斯圖諾夫等同讓聖戰軍乘虛而入,威脅要將他撤換,斯維斯圖諾夫不理會。1852年2月12日,伊瑪目國哈桑‧穆拉德率四千八百人的軍隊北上至瓦哈奇哈拉,斯維斯圖諾夫下令摧毀周邊[[橋樑]],並主動出撃,僅對鎮民聲稱守城。山崗上的哨站以步兵炮轟擊聖戰軍,聖戰軍攀上山崗時,炮撃班早已離去。並派騎兵於聖戰軍後方偷襲,隨時從山谷中衝出砍殺。更預先鋸斷森林內的樹木,在聖戰軍進入林區後,立即引爆在森林中的[[炸藥]],令巨木倒塌,引起[[森林大火]],以聖戰軍的戰法對付聖戰軍。哈桑‧穆拉德率部突出森林,在沒見到半個敵人的情況下,自軍已經傷亡逾六百人,回軍時被斯維斯圖諾夫於巴倫迪截撃,以二十六門四十六磅野戰炮,十八門86毫米霰彈炮密集排射,一百餘人的擲彈兵從兩翼提供火力支援。 |
|||
== 索引 == |
|||
{{reflist}} |
|||
== 參考來源 == |
== 參考來源 == |
||
第6行: | 第15行: | ||
*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Шабанов В. П.'' Кавалеры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ордена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1725 — 1917. Т. 3. — М., 2009. — С. 264. — ISBN 978-5-89577-145-7 |
*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Шабанов В. П.'' Кавалеры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ордена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1725 — 1917. Т. 3. — М., 2009. — С. 264. — ISBN 978-5-89577-145-7 |
||
* ''Милютин Д. 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енерал-фельдмаршала графа Дмитрия Алексеевича Милютина. 1868 — начало 1873. — М., 2006. |
* ''Милютин Д. 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енерал-фельдмаршала графа Дмитрия Алексеевича Милютина. 1868 — начало 1873. — М., 2006. |
||
{{Authority control}} |
|||
[[Category:俄國政治人物]] |
|||
[[Category:俄國軍事人物]] |
|||
[[Category:歐洲公爵]] |
|||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将军]] |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将军]] |
2015年10月16日 (五) 13:17的版本
亞歷山大·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1830-1903)(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авлович Свистунов),全名亞歷山大·加里爾·康斯坦斯諾維奇·帕夫諾維奇·斯維斯圖諾夫,帝俄名將、特維爾公爵、炮兵上將,出身於諾曼諾夫皇朝旁支斯維斯圖諾夫家特維爾-迪爾馬科申-維亞濟馬分支,亦因戰功取代宗家成為斯維斯圖諾夫家第十六代家長。於克里米亞戰爭、高加索戰爭、第十次俄土戰爭、中亞征服中均有出戰,除了在阿爾馬河戰役作為上尉執掌炮兵營時戰敗外,再無敗績。一生有三十年時間都在高加索地區服役,在平定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後,1881年開始推動高加索地區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穩定了自1817年以來長達六十多年戰亂不斷的高加索地區。但由於其施政重賞嚴罰的手法極端,對他的評價亦兩極化。1856年7月娶遠房表妹柳德米拉‧納什金娜為妻,兩人感情良好,但無生養子嗣。
早年
斯維斯圖諾夫出生於特維爾一個破落貧窮的貴族家庭,雖然父系和母系均為顯赫的貴族家庭,但因為是旁支的原因,出身與一般小貴族差不多。在15歲前,他接受的是一般的沙俄貴族教育,但他比起書畫和詩歌,他更熱衷於歷史和政治。因此在16歲時,被父親安排至聖彼得堡的炮兵學院,在學院中因思想新穎、且反應敏捷而被提拔。1849年6月7日,年僅19歲已經修畢了所有課程從軍校以少尉頭銜畢業,並前往軍隊服役。1850年,其父去世,斯維斯圖諾夫並無錢財殮葬,僅與17歲的弟弟迪米德里一同挖洞將父親遺體埋在家族墳墓旁邊。1851年4月8日,單人匹馬前往戰事最劇烈的高加索戰區服役,被晉升為中尉。斯維斯圖諾夫對於高加索地區官員的貪污腐敗感到驚訝,決定另外挑選士兵訓練,並遇上了當時也在高加索地區服役的科馬羅夫,兩人日後成為摯友。
崛起
斯維斯圖諾夫親自率領部下在高加索種田,將瓦哈奇哈拉由一個不到八百人的小鎮,變成一座具有完整防禦工事和炮兵掩護,民兵一千二百、居民四萬多的大城鎮,糧倉充實、更在城鎮各處種滿了可食用植物。挖了兩千口井,以泵將水抽上地面,並統一供水。而南方二十五公里遠的阿爾戈則形成強烈對比,遍地白骨、不見莊稼、一片荒涼,僅餘下防禦工事的殘垣斷壁。斯維斯圖諾夫判斷遲早瓦哈奇哈拉會被掠奪,因此把部隊中僅有的130匹馬分為兩梯次,一梯次65匹馬,共分13隊斥侯被派往周邊方圓十二公里地區探索和巡邏,並建立十二個哨站長期觀察,將整個地區轉化為一個巨大要塞。對周邊流民和仍在城外者一律邀請進城,並不設關卡驗明身份,也不收關稅。瓦哈奇哈拉二十四小時皆門戶大開,市兵如常站崗,商戶如常營業,每晚燈火通明。其上司米盧廷對此舉感到不滿和震驚,指責斯維斯圖諾夫等同讓聖戰軍乘虛而入,威脅要將他撤換,斯維斯圖諾夫不理會。1852年2月12日,伊瑪目國哈桑‧穆拉德率四千八百人的軍隊北上至瓦哈奇哈拉,斯維斯圖諾夫下令摧毀周邊橋樑,並主動出撃,僅對鎮民聲稱守城。山崗上的哨站以步兵炮轟擊聖戰軍,聖戰軍攀上山崗時,炮撃班早已離去。並派騎兵於聖戰軍後方偷襲,隨時從山谷中衝出砍殺。更預先鋸斷森林內的樹木,在聖戰軍進入林區後,立即引爆在森林中的炸藥,令巨木倒塌,引起森林大火,以聖戰軍的戰法對付聖戰軍。哈桑‧穆拉德率部突出森林,在沒見到半個敵人的情況下,自軍已經傷亡逾六百人,回軍時被斯維斯圖諾夫於巴倫迪截撃,以二十六門四十六磅野戰炮,十八門86毫米霰彈炮密集排射,一百餘人的擲彈兵從兩翼提供火力支援。
索引
參考來源
- Волков С. В. Генералите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генералов и адмиралов от Петра I до Николая II. Т. 2. Л — Я. — М., 2009. — С. 465. — ISBN 978-5-9524-4167-5
- Пономарёв В. М., Шабанов В. П. Кавалеры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ордена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 1725 — 1917. Т. 3. — М., 2009. — С. 264. — ISBN 978-5-89577-145-7
- Милютин Д. 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генерал-фельдмаршала графа Дмитрия Алексеевича Милютина. 1868 — начало 1873. — М.,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