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0行: | 第20行: | ||
|laterwork=哲學學者、教師 |
|laterwork=哲學學者、教師 |
||
}} |
}} |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йдгардт;1784年10月25日-1845年8月27日),俄羅斯帝國步兵中將,1842年至1845年擔任高加索總督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йдгардт;1784年10月25日-1845年8月27日),俄羅斯帝國步兵中將,1842年至1845年擔任[[高加索總督區|高加索總督]],1842年至1844年兼任駐軍總司令,1832年至1845年在高加索地區服役,與[[帕夫·赫里斯托福羅維奇·馮·葛拉必|帕維爾·加拉必]]一同在[[高加索戰爭]]中期抵擋伊瑪目國[[伊玛目沙米勒]]擴張。並中止了前幾任官員大規模進行掃蕩的戰略,改為慢性削弱的方式來令伊瑪目國的擴張受阻。以倒灌海水的方式大規模摧毀耕地,令[[盐碱地|鹽鹼地]]大面積出現,剋制伊瑪目國的遊撃軍。實施[[經濟制裁]],劃出隔離帶包圍,並建築[[棱堡]]鎮守,禁止外來人接近。採用南北夾攻戰術,當沙米勒南下時,則從北方攻擊根據地,反之北上時,則由南方攻擊。伊瑪目國並不具有同時兩線作戰之兵力,其攻勢最終受阻。其繼任者[[:ru:Воронцов, М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米哈伊爾‧沃龍佐夫]]親王一改其戰略,主動與伊瑪目國決戰,最終在達戈山谷一戰葬送了80,000士兵,高加索駐軍僅餘3,000多人。沃龍佐夫親王逃出生天後羞愧地大嘆,列加爾頓若在,不致如此大敗<ref>Громенко С. В.156</ref>。1845年8月27日,列加爾頓因[[腦中風]]於[[莫斯科]]猝逝,享年60歲。其孫女奧麗加‧鮑里索芙娜‧列加爾頓嫁與著名[[內務大臣]][[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彼得‧斯托雷平]]。<ref>Громенко С. В.158</ref>。 |
||
== 早年 == |
|||
1784年10月25日,列加爾頓生於莫斯科,為家中次子。是[[察里津]]貴族列加爾頓伯爵家宗家後裔,其父伊凡·列加爾頓伯爵為樞密院議員,母伊琳娜·米爾斯基。幼時沈默寡言,不善言辭,喜歡獨處。 |
|||
== 軍事生涯 == |
|||
=== 拿破崙戰爭 === |
|||
1798年,列加爾頓以書記官身份前往[[哈米納]]棱堡中服役,同年12月升任少尉。1805年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所屬部隊無陣亡者。1808年參加[[芬蘭戰爭]],因功被提升為上尉。1812年,加入[[近衛兵|近衛兵團]],任[[後勤|後勤官]],並在[[俄法戰爭]]期間留守首都[[聖彼得堡]]。在俄軍反攻時,加入[[彼得·維特根施泰因]]元帥之軍團,參加[[別列津納河戰役]]。在俄軍西征時,參加[[呂岑會戰 (1813年)|1813年呂岑會戰]]、[[包岑會戰]],所屬部隊戰損極低,一場會戰只出現個位數字傷亡,引起維特根施泰因注意,對他予以嘉許。 |
|||
列加爾頓之後返回近衛兵團在皇帝[[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亞歷山大一世]]麾下參加[[德勒斯登戰役]]、[[萊比錫戰役]],因戰鬥英勇及戰傷,獲越級晉升為中校。1813年10月23日,隨[[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施瓦岑貝格親王]]軍隊前往[[巴伐利亞]]中途迷路,部隊到達[[慕尼黑]]時,大軍早已出發。因此列加爾頓及部下滯留巴伐利亞,負責後勤工作,直至戰爭結束。戰後被送上軍法審判,被判無罪。 |
|||
=== 第七次俄土戰爭 === |
|||
=== 十一月起義 === |
|||
=== 高加索戰爭 === |
|||
== 參考來源 == |
== 參考來源 == |
2015年11月19日 (四) 08:26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11月7日)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 | |
---|---|
昵称 | 沈思者將軍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1784年10月25日
逝世 | 1845年8月27日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 (60歲)
效命 | 俄罗斯帝国 |
军种 | 俄羅斯帝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798–1845 |
军衔 | 中將 |
统率 | 俄羅斯帝國陸軍 |
参与战争 | 拿破崙戰爭 第六次俄土戰爭 芬蘭戰爭 第七次俄土戰爭 1830年革命 高加索戰爭 |
其他工作 | 哲學學者、教師 |
亞歷山大·伊凡諾維奇·列加爾頓(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йдгардт;1784年10月25日-1845年8月27日),俄羅斯帝國步兵中將,1842年至1845年擔任高加索總督,1842年至1844年兼任駐軍總司令,1832年至1845年在高加索地區服役,與帕維爾·加拉必一同在高加索戰爭中期抵擋伊瑪目國伊玛目沙米勒擴張。並中止了前幾任官員大規模進行掃蕩的戰略,改為慢性削弱的方式來令伊瑪目國的擴張受阻。以倒灌海水的方式大規模摧毀耕地,令鹽鹼地大面積出現,剋制伊瑪目國的遊撃軍。實施經濟制裁,劃出隔離帶包圍,並建築棱堡鎮守,禁止外來人接近。採用南北夾攻戰術,當沙米勒南下時,則從北方攻擊根據地,反之北上時,則由南方攻擊。伊瑪目國並不具有同時兩線作戰之兵力,其攻勢最終受阻。其繼任者米哈伊爾‧沃龍佐夫親王一改其戰略,主動與伊瑪目國決戰,最終在達戈山谷一戰葬送了80,000士兵,高加索駐軍僅餘3,000多人。沃龍佐夫親王逃出生天後羞愧地大嘆,列加爾頓若在,不致如此大敗[1]。1845年8月27日,列加爾頓因腦中風於莫斯科猝逝,享年60歲。其孫女奧麗加‧鮑里索芙娜‧列加爾頓嫁與著名內務大臣彼得‧斯托雷平。[2]。
早年
1784年10月25日,列加爾頓生於莫斯科,為家中次子。是察里津貴族列加爾頓伯爵家宗家後裔,其父伊凡·列加爾頓伯爵為樞密院議員,母伊琳娜·米爾斯基。幼時沈默寡言,不善言辭,喜歡獨處。
軍事生涯
拿破崙戰爭
1798年,列加爾頓以書記官身份前往哈米納棱堡中服役,同年12月升任少尉。1805年參加第三次反法同盟,所屬部隊無陣亡者。1808年參加芬蘭戰爭,因功被提升為上尉。1812年,加入近衛兵團,任後勤官,並在俄法戰爭期間留守首都聖彼得堡。在俄軍反攻時,加入彼得·維特根施泰因元帥之軍團,參加別列津納河戰役。在俄軍西征時,參加1813年呂岑會戰、包岑會戰,所屬部隊戰損極低,一場會戰只出現個位數字傷亡,引起維特根施泰因注意,對他予以嘉許。 列加爾頓之後返回近衛兵團在皇帝亞歷山大一世麾下參加德勒斯登戰役、萊比錫戰役,因戰鬥英勇及戰傷,獲越級晉升為中校。1813年10月23日,隨施瓦岑貝格親王軍隊前往巴伐利亞中途迷路,部隊到達慕尼黑時,大軍早已出發。因此列加爾頓及部下滯留巴伐利亞,負責後勤工作,直至戰爭結束。戰後被送上軍法審判,被判無罪。
第七次俄土戰爭
十一月起義
高加索戰爭
參考來源
- Дондуков-Корсаков А. М.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 службе на Кавказе. // «Старина и новизна». Кн. 5 и 6.
- Громенко С. В. Густав Олизар и его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Крыма //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наследие Крыма. — 2006. — № 15. — С. 158—159;
- Минчик С. С. Грибоедов и Крым. — Симферополь: Бизнес-Информ,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