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时期:修订间差异
小 →其他地方势力 |
|||
第231行: | 第231行: | ||
| rowspan=2|{{tsl|ru|Волконские|沃尔孔斯基家族}} |
| rowspan=2|{{tsl|ru|Волконские|沃尔孔斯基家族}} |
||
| {{tsl|ru|Волконский, 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Хромой|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沃尔孔斯基}} |
| {{tsl|ru|Волконский, 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Хромой|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沃尔孔斯基}} |
||
| [[博羅夫斯克|博罗夫斯克]]督军 |
| [[博羅夫斯克|博罗夫斯克]]督军<br>[[雷利斯克]]和[[奥廖尔州|奥廖尔]]等地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
| 1610年2月6日<br>(作为[[叔伊斯基家族|叔伊斯基皇朝]]官员就职) |
| 1610年2月6日<br>(作为[[叔伊斯基家族|叔伊斯基皇朝]]官员就职) |
||
| 1610年8月10日<br>(博罗夫斯克被[[图希诺阵营]]攻陷,领袖战死) |
| 1610年8月10日<br>(博罗夫斯克被[[图希诺阵营]]攻陷,领袖战死) |
2022年4月16日 (六) 04:26的版本
俄罗斯历史 |
---|
混乱时期(俄语: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拉丁化:Smutnoye Vremya)或动乱时代、空位时期、大動亂時代,是俄国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交替期间的混乱时期。狭义由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至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成立,广义由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至1618年俄波战争结束。因沙皇伊凡四世駕崩後,其數子亦相繼亡故,引發繼承危機。俄罗斯內部政局動盪、贵族起兵、农民起义,波蘭立陶宛聯邦及瑞典帝國相继入侵,導致俄罗斯处于無政府狀態,特别是在俄罗斯南部和中部地区,造成严重伤亡、社会和经济混乱[1]。在15年间(1598-1613),沙皇皇位转移了6次,因为动乱造成近一百万至一百二十万人死亡,俄罗斯一些地区的人口甚至减少超过一半[2]。
戈东诺夫王朝晚期开始战事不断,自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去世后,俄国政局完全失控,俄国内部裂解为数个阵营互相交战,1610年波兰短暂平定俄国内乱,并扶持了亲波兰的七波雅尔政权,以波兰储君瓦迪斯瓦夫为沙皇。但因为波兰王齐格蒙特三世欲征服俄国而陷入了全面战争。波兰虽然起初连战连胜,因为波兰瑟姆制度的牵制和后勤的限制,以及俄国内部各军的坚决抵抗,无法对广大的占领地进行有效统治,俄国依靠广大国土纵深和大量的人力物资成功摧毁波兰立陶宛驻军。1612年9月4日,俄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收复首都莫斯科,并选举出罗曼诺夫家族的米哈伊尔任沙皇。但战争并未因此而停止,当年冬天齐格蒙特三世再次出兵入侵,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保卫战被打败,及后双方互有攻守。在1615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登陆利沃尼亚入侵普斯科夫,最终被击退,1618年,波兰储君瓦迪斯瓦夫发动宣称战争失败后,双方和谈,结束了战争。
概要
混乱时期前,一系列事件已造成了俄罗斯的不稳定。1598年,留里克王朝的最后继承人,沙皇费奥多尔一世去世。皇后伊琳娜·戈东诺娃自称摄政,但9天后即交权给兄长鲍里斯·戈东诺夫,自己退隐到修道院。鲍里斯继位,成为俄罗斯沙皇[1]。鲍里斯面临饥荒 (1601-03年)、波雅尔的反对,以及波兰人支持的皇位觊觎者挑战[1]。
1591年,俄罗斯沙皇费奥多尔一世的同父异母兄弟、有王位继承权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離奇身亡。1604年,一个自称是德米特里的人出现,并且得到了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
戈东诺夫在世时得以维持其政权[1]。但1605年4月,戈东诺夫去世,其子费奥多尔二世继位,但支持假德米特里的暴徒杀死费奥多尔二世,并于 1605 年 6 月,立德米特里为沙皇,史称“伪德米特里一世”[1]。
由于采取亲波蘭的政策,德米特里触怒了俄罗斯大贵族。在权势贵族瓦西里·叔伊斯基的率领下,德米特里被杀,叔伊斯基即位,号称瓦西里四世(1606—1610)[1]。
1607年,另一个伪德米特里出现,再次得到波兰的支持。1610年,波兰军队攻占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同時瑞典軍隊自瑞屬芬蘭開始入侵北邊,1611年诺夫哥羅德城被瑞典攻佔,隔年瑞典已佔領了俄羅斯所有波羅的海出海口,其後俄羅斯正式割給瑞典。而由於西吉斯蒙德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继承俄罗斯皇位,后来又改变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罗斯沙皇。但是波兰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罗斯贵族们召集的军队驱逐。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7年瑞典和俄羅斯議和,簽訂斯托爾波沃條約。1619年波蘭獲得了斯摩棱斯克和切爾尼戈夫。
混乱时期各阵营
在位皇室
皇号 | 姓名 | 生卒 | 即位 | 退位 | 备注 |
---|---|---|---|---|---|
戈东诺夫皇朝1598年—1605年 | |||||
鲍里斯一世 | 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戈东诺夫 | 1552年8月12日- 1605年4月23日 |
1598年2月27日(当选沙皇) 1598年9月1日(正式加冕) |
1605年4月23日 (病逝) |
留里克皇朝绝嗣后继任沙皇 前沙皇费奥多尔一世之妻舅 首位鞑靼人沙皇 首位波雅尔沙皇 |
费奥多尔二世 | 费奥多尔·鲍里索维奇·戈东诺夫 | 1589年- 1605年6月20日 |
1605年4月23日(父逝自动继位,未加冕) | 1605年6月20日 (六月十日宫廷政变,被弑) |
在位最短时间的登基沙皇 第二位鞑靼人沙皇 |
伪德米特里一世朝1605年—1606年 (宣称留里克皇朝) | |||||
德米特里一世 | 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留里克(自称) 格里戈里·博格达诺维奇·奥特列皮耶夫(可能的原名) |
1582年10月19日(自称)- 1606年5月27日 |
1605年6月10日(次日正式加冕) | 1606年5月27日 (五月二十七日宫廷政变,被弑) |
自称是伊凡四世的幼子乌格里奇的德米特里 在波兰立陶宛贵族的支持下争位 皇后姆尼舍克是天主教徒 |
叔伊斯基皇朝1606年—1610年 (宣称留里克皇朝) | |||||
瓦西里四世 |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叔伊斯基 | 1552年- 1612年9月22日 |
1606年5月29日(当选沙皇) 1606年6月11日(正式加冕) |
1610年7月29日 (七月十九日宫廷政变,被废) |
第二位波雅尔沙皇 成为沙皇前是俄国最大地主 门第制中的首席名门 成为皇室时俄国国土分裂,地方势力军阀化 1598年—1605年作为戈东诺夫王朝封臣 1605年—1606年作为伪德米特里一世朝封臣 |
瓦萨皇朝(七波雅尔)1610年—1612年 | |||||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 | 弗拉季斯拉夫·齐格蒙托维奇·瓦萨 (由皇父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三世代为摄政) |
1595年6月9日- 1648年5月20日 |
1610年7月19日(当选沙皇) 1610年8月27日(贵族拥戴下宣誓加冕,未正式加冕) |
1612年10月(七波雅尔政权崩溃) 1612年12月16日(缙绅会议议决废位) 1613年2月21日(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选沙皇) |
首位波兰人沙皇 首位瑞典人沙皇 首位天主教沙皇 首位非俄罗斯土地出生沙皇 伊凡三世外来孙,因祖母卡塔齐娜·雅盖隆卡之权 在位早期几乎统一俄国 在位期间与俄国反抗势力进行全面战争 维持对沙皇皇位宣称至1634年 |
1613年2月21日,罗曼诺夫皇朝成立,1614年统一俄罗斯全国,混乱时期结束 |
地方势力
本表收录标准以混乱时期曾经独立于皇室的俄国地方势力为主。
主要地方势力
势力 | 领袖 | 头衔 | 始于 | 终于 | 备注 |
---|---|---|---|---|---|
图希诺政权 | 伪德米德里二世(图希诺贼) | 俄罗斯沙皇国沙皇皇位觊觎者 | 1607年6月22日 | 1610年12月21日 (被臣下弑杀) |
冒充自己是伪德米德里一世 与叔伊斯基家族争夺沙皇皇位 科罗缅斯克战役战败后名存实亡 |
伊凡·德米特里耶维奇(小贼) (卡卢加战役后成为伊凡·扎鲁茨基的傀儡君主) |
1610年12月21日 (自动继父位,未加冕) |
1614年7月16日 (领袖被罗曼诺夫皇朝处以绞刑) |
领袖从未实际掌权 在位仅两个多月,图希诺政权即告崩溃 | ||
扎鲁茨基军 | 伊凡·马丁诺维奇·扎鲁茨基 (1611年2月后奉伊凡·德米特里耶维奇为合法沙皇) |
顿河哥萨克阿塔曼 | 1604年3月 (获选阿塔曼) |
1614年5月17日 (根据地阿斯特拉罕陷落,兵败被俘) 1614年7月16日 (领袖被罗曼诺夫皇朝处以刺刑) |
混乱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地方势力 最后一支拥有根据地的地方势力 1607年—1611年作为图希诺政权臣下 1611年加入第一民兵 余部加入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巴罗夫涅夫的部队,在俄国境内流窜作案 |
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军 | 伊凡·伊萨耶维奇·博洛特尼科夫 (奉伪德米德里为合法沙皇) |
起义军总督 | 1606年6月 | 1607年10月10日 (根据地图拉陷落,兵败被俘) 1608年10月18日 (领袖被叔伊斯基皇朝处以剜双目后淹死) |
混乱时期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
土尔扈特人 | 和鄂尔勒克 | 土尔扈特汗 | 1606年7月 | 1609年2月3日 (接受招抚方案) |
伪德米特里一世去世后,叔伊斯基皇朝终止互市和俄兵侵占鄂木斯克牧地,因此起兵 最终叔伊斯基皇朝让步,答应土尔扈特人要求 |
诺盖叛乱军 | 沙·塔拉克-米尔扎(Шай Тарак-мирза) | 努拉丁 | 1608年7月14日 (俄罗斯喀山军团与本地鞑靼王公合作击溃叛乱) |
诺盖人乘博洛特尼科夫起义,打算趁机摆脱俄罗斯人统治 在鞑靼王公帮助下,俄罗斯人镇压了这次叛乱 | |
鞑靼叛乱军 | 没有明显领袖,各自为战 | 各大米尔扎 | 1606年8月 | 第一次鞑靼叛乱 响应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军和诺盖叛乱军 由鞑靼王公托扬·埃尔马舍托夫和伊凡·沃罗滕斯基合力镇压 | |
阿卜杜勒·阿里汗 (起兵时年仅12岁,起义军傀儡君主) |
起义军自称鞑靼大汗 | 1610年7月 | 1612年5月12日 (领袖兵败被米尔扎巴约什·拉兹吉尔德耶夫俘杀) |
领袖从未实际掌权 第二次鞑靼叛乱 乘俄罗斯中央政权瓦解而独立 目标为从俄罗斯独立,恢复鞑靼人的汗国 被第二民兵联合亲俄鞑靼王公镇压 | |
埃纳莱·埃马梅特维奇·舒古罗夫 | 自称喀山贝伊 | 1607年11月4日 (获图希诺政权封为贝伊一叛) 1610年7月 (再叛) 1615年2月17日 (再三叛) |
1608年6月18日 (第一次被招降) 1612年6月4日 (第二次被招降) 1616年8月5日 (领袖兵败被罗曼诺夫皇朝处斩) |
第三次鞑靼叛乱 舒古罗夫两降三叛,参加了混乱时期鞑靼地区的主要战事 曾多次在起义军和俄国政权间转换阵营 1607年—1608年作为图希诺政权臣下 1610年—1612年作为阿卜杜勒·阿里政权臣下 被罗曼诺夫皇朝镇压 | |
托木斯克军/ 托扬军/ 秋明军 |
托扬·埃尔马舍托夫 | 尤什塔王公(世袭头衔) 托木斯克督军(官方职衔) 托扬汗(部下拥戴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称汗,本人推辞) |
1604年1月20日 (继承父位) 1610年9月 (不承认七波雅尔政权而独立) |
1612年3月12日 (撤去编制,加盟第二民兵) |
混乱时期最大亲俄鞑靼军阀 混乱时期最大穆斯林军阀 西伯利亚三大督军之一 最盛期占有近半俄属西伯利亚 1604年—1605年作为戈东诺夫王朝封臣 1605年—1606年作为伪德米特里一世朝封臣 1608年—1610年作为名义上的叔伊斯基皇朝封臣,实际私下兼并土地,莫斯科皇廷无法约束 |
利亚普诺夫家族 | 普罗科皮·彼得罗维奇·利亚普诺夫 | 波雅尔 | 1606年9月18日 (起兵叛离叔伊斯基皇朝) |
1606年11月15日 (战败向叔伊斯基皇朝投降) |
响应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军 |
第一民兵/ 第一届全俄缙绅会议 |
第一民兵领袖及第一届全俄缙绅会议政府领袖 | 1611年1月 (普罗科皮·利亚普诺夫起兵叛离七波雅尔政权) |
1611年7月22日 (利亚普诺夫被部下弑杀) |
响应格尔莫根牧首号召起兵 宣称作为俄国合法政权,反对七波雅尔政府 内部派系林立,各自为战 军政合一,政府首脑兼任总司令 主要掌权者为俄罗斯贵族,忽视其他出身者利益 | |
伊凡·扎鲁茨基 | 第一届全俄缙绅会议政府哥萨克代表 | ||||
德米特里·特鲁别茨科伊 | 第一届全俄缙绅会议贵族代表 | 1611年6月30日 (脱离第一民兵,召开第二届全俄缙绅会议) | |||
第二民兵/ 第二届全俄缙绅会议 |
第二届全俄缙绅会议政府领袖 主掌御印官(Лорд печати) |
1611年6月30日 (第二届全俄缙绅会议召开) 1611年9月 (库兹马·米宁在下诺夫哥罗德号召成立第二民兵) |
1612年12月20日 (第二民兵撤销编制) 1613年2月21日 (缙绅会议选出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第二民兵原部成为罗曼诺夫皇朝皇家军队) |
宣称作为俄国合法政权,反对七波雅尔政府 军政分离 不重阶级出身重能力,用人唯才 主要由俄国东北部小贵族和平民组成,阶级差异不大,相当团结 实际控制地域比第一民兵更广阔 收复首都莫斯科,攻灭七波雅尔政权,成功复国 核心成员与其后代成为罗曼诺夫皇朝权贵,影响力一直持续至尼康宗教改革时期 |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 | 第二民兵总司令官 扎赖斯克督军(官方职衔) 苏兹达尔地主(基于封赏和血统继承) 波扎尔斯克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
库兹马·米宁 | 第二民兵司令官 下诺夫哥罗德行政首长(自称,缙绅会议追认) |
其他地方势力
- 本表仅收录混乱时期事实上至少掌控一州或一领地之地方势力
- 有专用名词之势力以专用名词命名
- 世袭家族势力,以家族名命名
- 如领袖非世袭领主或根据地并非在领袖自己的世袭地,以(根据地+军)命名
- 如该势力领袖无领地有官职,则以(官职+军)命名
- 如该势力领袖无领地无官职,则以(领袖姓氏+军)命名
- 横跨数个地区的势力以根据地首府定位所属地区
势力 | 领袖 | 头衔 | 始于 | 终于 | 备注 |
---|---|---|---|---|---|
俄罗斯中部地区地方势力 | |||||
扎赖斯克军 | 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波扎尔斯基 | 扎赖斯克州长兼督军 | 1609年6月14日 (作为叔伊斯基皇朝官员就职) |
1611年2月16日 (扎赖斯克被波兰将领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攻陷,残余部队逃到梁赞加入第一民兵) |
|
格列波夫家族 | 谢苗·马特维耶维奇·格列波夫 | 波雅尔 科洛姆纳、姆岑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州长 利佩茨克、诺沃西利等地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1608年8月16日 (作为叔伊斯基皇朝官员据三州独立) |
1611年4月7日 (姆岑斯克被第一民兵攻陷,投降后加入第一民兵) |
|
库拉金家族 | 伊凡·谢苗诺维奇·库拉金 | 波雅尔 斯摩棱斯克州长 沃罗涅日、谢尔多布斯克等地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1611年5月11日 (因为不满齐格蒙特三世的政策从七波雅尔独立) |
1611年5月16日 (反叛被镇压,被俘押往华沙) |
反叛仅五日即被若乌凯夫斯基率军平定 |
沃尔孔斯基家族 | 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沃尔孔斯基 | 博罗夫斯克督军 雷利斯克和奥廖尔等地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1610年2月6日 (作为叔伊斯基皇朝官员就职) |
1610年8月10日 (博罗夫斯克被图希诺阵营攻陷,领袖战死) |
在叔伊斯基皇朝灭亡后,孤军在博罗夫斯克围城战面对伪德米特里二世与波兰雇佣兵围城时兵败战死 |
格里戈里·康斯坦丁诺维奇·沃尔孔斯基 | 布良斯克州长(1606-1608) 博洛霍沃州长(1608-1614) 雷利斯克和奥廖尔等地地主(基于血统继承) |
1610年8月10日 (兄长战死无嗣,基于血统继承) |
1611年12月3日 (加盟第二民兵) |
1610年—1611年4月作为七波雅尔政权臣下,但事实上不进贡不服役 | |
雅罗斯拉夫尔军 | 博格丹·伊凡诺维奇·苏图波夫 | 雅罗斯拉夫尔州长 | 1608年10月 (作为图希诺阵营官员就职) |
1609年4月7日 (被叔伊斯基皇朝将领尼基塔·维舍斯拉夫采夫攻灭,兵败被俘) |
|
尼基塔·维舍斯拉夫采夫 | 1609年4月7日 (作为叔伊斯基皇朝官员就职) |
1610年5月11日 (加入扎赖斯克军,让位于督军伊凡·沃伦斯基) |
|||
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军 | 达维德·瓦西里耶维奇·热列布佐夫 | 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督军 | 1610年4月30日 (独立) |
1611年5月2日 (兵败被波兰雇佣兵亚历山大·尤泽夫·利索夫斯基所杀) |
|
图拉军 | 菲利波·伊凡诺维奇·帕什科夫 | 图拉督军 | 1606年10月 (响应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叛乱,叛离叔伊斯基皇朝) |
1607年6月6日 (领袖兵败战死) |
|
布图林军 | 米哈伊尔·马特维耶维奇·布图林 | 无 | 1611年7月22日 (第一民兵瓦解而独立) |
1611年11月 (加盟第二民兵,取消独立) |
|
伊兹梅洛夫军 | 阿尔特米·瓦西里耶维奇·伊兹梅洛夫 | 无 | 1610年7月30日 (逃出首都莫斯科募兵) |
1611年4月26日 (领袖兵败被波兰将领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所俘) |
|
捷利亚特夫斯基军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捷利亚特夫斯基 | 无 | 1607年2月 (叛离叔伊斯基皇朝) |
1612年初 (被七波雅尔政府灭亡,领袖下场有争议) |
|
塞夫留克人 | 无统一领袖 | 具体领袖未知 | 1606年10月 (响应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叛乱) |
1607年中 (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斯科平-叔伊斯基率军平定,民族瓦解) |
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民族,过着如罗姆人一样的迁居生活,除了信仰正教也祟拜异教,受到莫斯科人歧视。 |
俄罗斯北部地区地方势力 | |||||
莫罗佐夫家族 | 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莫罗佐夫 (宗家家主,患有精神病) 瓦西里·彼得罗维奇·莫罗佐夫 (格多夫支系家主,摄政宗家) |
波雅尔 普斯科夫、格多夫等地地主 |
1605年 (响应伪德米特里一世起兵反戈东诺夫) |
1610年8月 (表示支持七波雅尔政府,表面上取消独立,但不进贡不服役) 或 1611年8月6日 (被波兰将领若乌凯夫斯基在莫斯科战役歼灭主要部队而投降) |
|
科尔托夫斯基军 | 伊凡·亚历山德罗维奇·科尔托夫斯基 | 大卢基督军 (瓦西里四世封,因辖地沦陷未就任) |
1608年7月23日 (从叔伊斯基皇朝独立) |
1611年6月 (因为波兰将领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率军北伐,加入莫罗佐夫家族) |
|
特鲁别茨科伊家族 —谢尔普霍夫支系 |
德米特里·特罗菲莫维奇·特鲁别茨科伊 | 波雅尔 原射击军军长 |
1608年6月25日 (叛离叔伊斯基皇朝) |
1611年6月30日 (组建第二届全俄缙绅会议政府) |
与特鲁别茨科伊宗家敌对 1606年—1608年作为叔伊斯基皇朝臣下 1608年—1611年作为图希诺政权臣下 1611年加入第一民兵 与第一民兵领袖普罗科皮·彼得罗维奇·利亚普诺夫不和,因此另立政府 |
西伯利亚地方势力 | |||||
托博尔斯克督军府 |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戈利岑 | 托博尔斯克督军 | 1603年4月5日 (作为戈东诺夫王朝官员就职) |
1606年1月 (被召回莫斯科) |
俄罗斯政府在西伯利亚的最高代表 通常兼辖皇领秋明的督军,行政上属于喀山总督府辖下 西伯利亚三大督军之一 下辖尤格拉、鄂木斯克、和托木斯克等督军府 1608年8月后沦为橡皮图章,督军府实权由托扬掌控, |
罗曼·费奥多罗维奇·特罗埃库罗夫 | 1606年1月 (作为伪德米特里一世政府官员就职) |
1608年3月 (兵败被被阿普拉欣汗所杀) | |||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萨尔蒂科夫 | 1608年8月 (托扬拥戴登位) |
1608年10月 (任内病逝) | |||
伊凡·米哈伊洛维奇·卡捷列夫-罗斯托夫斯基 | 1609年2月 (作为叔伊斯基王朝政府官员就职,托扬拥戴登位) |
1612年6月 (取消独立,加盟第二屆全俄缙绅会议) | |||
科德公国/ 阿拉切夫家族 |
安娜·普蒂耶娃(Анна Пуртеева) (代幼主瓦西里·阿拉切夫摄政) |
科德公国摄政太后 | 1609年7月 (夫阿列克谢逝) |
1610年9月 (王公母子被三叔米哈伊尔弑杀) |
|
米哈伊尔·阿拉切夫 | 科德王公 | 1610年9月 (弑杀嫂姪夺位) |
1612年7月 (加盟第二屆全俄缙绅会议) |
在米哈伊尔·康定斯基败亡前发动兵变夺取公位,其动机尚无定论 | |
奥布多尔斯克公国 | 瓦西里·奥布多尔斯基 | 奥布多尔斯克王公 | 1606年 (继父位) |
1609年 (不服从米哈伊尔·康定斯基,兵败被俘,斩首) |
|
利亚宾公国 | 沙特罗夫·利亚宾斯基 | 利亚宾王公 | 1605年 (继父位) |
1607年 (科德王公阿列克谢·阿拉切夫攻陷其领地,兵败被俘,斩首) |
|
别洛戈尔斯克公国 | 塔希尔·萨马罗夫 | 别洛戈尔斯克王公 | 不明 | 1609年 (米哈伊尔·康定斯基下令抓捕斩首) |
|
尤格拉督军府 |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康定斯基 | 尤格拉督军 | 1606年4月 (就职) |
1610年9月 (兵败被托扬军俘虏,磔死) |
混乱时期西北西伯利亚主要地方势力 西伯利亚三大督军之一 叔伊斯基皇朝表亲 安德烈·马特维耶维奇·沃伊科夫被瓦西里四世赐自尽后,成为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实际领袖 因为施政苛暴不得民心,托扬下令以长柄刀磔死以平民愤 |
康迪亚公国 | 康迪亚王公 | 1602年 (继父位) | |||
斯蒂科 (拥戴前王公米哈伊尔·康定斯基之子瓦西里为王公) |
康迪亚米尔扎 | 1611年10月 (乘托扬西征时独立) |
1612年5月 (兵败被托扬军俘虏,斩首) |
托扬因为瓦西里·康定斯基兄弟尚幼,不予追究 | |
秋明领地 | 谢苗·阿蒂亚科夫 | 秋明督军 | 1610年8月15日 (作为七波雅尔政府官员就职) |
1610年10月 (兵败被托扬军俘虏,投降托扬军) |
托扬军夺取原为皇室领地的秋明后,发展成为新的根据地 |
西伯利亚汗国复国军 | 阿里·伊本·库楚姆 | 自称西伯利亚汗 | 1600年 (起兵反抗戈东诺夫皇朝,但很快被打败) 1606年6月 (再次起兵反抗) |
1607年4月 (在第一次秋明战役中兵败被托扬军俘虏,投降被囚) |
|
喀山及周边地区 | |||||
巴什基里亚 | 库尔楚克·尤纳耶夫 | 首席酋长 | 1610年9月 (不承认瓦西里四世为沙皇而独立) |
1613年3月 (承认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取消独立) |
土地横跨乌拉尔山脉 库楚汗义子,在鞑靼人中有良好名声 将孙女嫁给托扬之子,形成姻亲同盟 尽力维持巴什基里亚地区的和平,并未卷入战争 |
阿法纳西·伊凡诺维奇·弗拉谢耶夫 (Афанас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ласьев) |
乌法督军 | 俄罗斯驻巴什基里亚军政代表 原地方官员,1605年驱逐原督军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纳古伊登位 尊重并维持了巴什基尔世袭法 |
相關作品
影視
歌劇
- 《伊凡·蘇薩寧》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书籍
- http://dlib.rsl.ru/viewer/0100381496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Каргалов В.В, Московские воеводы XVI—XVII вв., М. 2002
- Кобрин В. Б..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 утраченны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и IX —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91. — С. 163—185.
- Солодкин Я. Г. «О двух спорных вопросах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публицистики кануна и времени Смуты» //Древняя Русь. Вопросы медиевистики. 2008. № 1 (31). С. 83-94.
- Валишевский К. Ф.,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1905.
- Флоря Б. Н. Польско-литовская интервенция в России и рус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М., 2005.
- Молочников А.М. Смоленские стрелецкие приказы и их руководители в 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 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дел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и источники. — 2012. — Т. III. — С. 321-369. <http://www.milhist.info/2012/12/19/molochnikov> (19.12.2012)
- Dunning, Chester S.L. Russia's First Civil War: The Time of Trouble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Romanov Dynas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nn State Press, 2001 ISBN 0-271-02074-1
外部連結
- http://www.vostlit.info/Texts/rus11/Budilo/text3.phtml?id=20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Инструкция благородному Самуилу Грушецкому, секретарю его королев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посланнику при светлейшем гороле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Испанского и обеих Индий, данная в Варшаве, в 10-й день апреля месяца, 1612 г. // Иностранные сочинения и акты относящиеся до России, собранные К. М. Оболенским. — Ч. 3. — М., 1848. — С. I—II, 1-7 (2-я паг.).
- «Беседы о Смутном времени» на радио «Голос России».
- ^ 1.0 1.1 1.2 1.3 1.4 1.5 Time of Troubles | Russian histor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英语).
- ^ Алексеев Ю. Г. 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допетровской России.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ега Абышко. 2019: 143. ISBN 978-5-60416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