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Vanished user 1929210/存檔/大中華地區的左派和右派
在中國,左派和右派二詞的含義與國際上的理解完全不同。
中国大陆(改革開放前)
[编辑]共产主义话语体系的左派、右派指的背离列宁斯大林主义的流派。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指出共产主义左派是“原则上”反对妥协,不论什么妥协都一概加以反对的派别。斯大林指出:“‘右倾’或‘左倾’的概念目前在我国是党的概念,更确切地说,是党内的概念。‘右倾分子’或‘左倾分子’就是离开真正党的路线而倾向于这一或那一方面的人。”[1]苏维埃政权初期反对列宁的政治路线的“左派共产党人”集团包括布哈林、奥辛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人,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的实质,使“左派”采取了冒险主义的、托洛茨基的关于必须依靠“革命战争”来“推进”解放的、反帝的进程的论点。[2]左倾和右倾都是非无产阶级思想。[3]
1929年,彭述之同陈独秀等人结成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被开除出党。共产党的右派即修正主义者或右倾机会主义。[4]
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和《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5]
1964年,苏联指出在1960年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以后,“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越来越成为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首要课题。中共领导的左倾机会主义活动之所以特别危险。[6]
1968年刘少奇因右倾机会主义被“永远开除出党”。
1975年毛泽东发表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一文,正式将邓小平的举动定性为“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
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内站在民主主义上代表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些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与思想而反对封建势力者是左派。代表地主劣绅土豪等封建势力的利益与思想的分子是右派。[7]左派的成分是工人、农民及知识阶级的急进分子;右派的成分是军人、官僚、政客、资本家。[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毛澤東時代,是一个極左派政黨,這在鎮反、三反、五反、土地改革、反右運動、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可以反映。所以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还包括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几年内,右派有同情、相信或支持资本主义、反对暴力革命、进而反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的意思,虽然这种意向不一定很强烈。相反,左派则是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支持彻底革命、支持输出革命,等等。由于右派一度被普遍认为是反动的、消极的,一些政治斗争失败的“极左派”,如“四人帮”,也曾经被定性为“形左实右”。
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运动”,从此一些人有了“右派”这个政治身份。右派是指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社会主义改造、反对共产党领导、蓄谋推翻某一部门或者某一基层单位的共产党的领导的人。[9]“右派”和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合称“黑五类”。 相反,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等红五类被认为是左派的中坚。1967年1月23日,按照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
左派 | 右派 |
---|---|
革命派 | 走資派 |
自认为代表无产阶级,即工农的利益 | 被左派认为同情、相信或支持资产阶级的利益 |
建政之前主张暴力革命,拒绝任何妥协 | 建政之前主张和国民党合作,议会斗争 |
一切归公,支持人民公社、大跃进 | 主张人民应享有部分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 |
政治上对政府无限忠诚、对领袖的指示无限服从、不允许任何反对和质疑 | 容許不同意見者,主张社會主義下的言论和信仰自由、民主等 |
先前全面倒向苏联,后来宣扬抗苏反美和自力更生 | 主张向欧美左派学习和借鉴 |
重点“抓革命”,时时刻刻不忘阶级斗争,宣扬“敌人无处不在” | 重点“促生产”,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比如毛泽东、“四人帮”、康生、陳伯達、吳晗 | 比如王实味、马寅初、刘少奇、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林希翎、束星北、林昭、張志新 |
中国大陆(改革開放後)
[编辑]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思维也有明显变化,但是在政治上依舊處於傳統左派壟斷地位,只有在面對民族主義精神有略為右傾。
现在的左派已經和左派不同,而左中帶右,他們強調大政府及國家主義,而右派则主张实现宪政民主、市场经济化,保护私有制等等。可是,左右的区分也常常是具体、相對和变化的。至於政治上的右派,幾乎是不存在地,而且同時被消音的還有強力主張當年保守的政策,這謝极端左派指那些反对或质疑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坚持原教旨的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晚年思想的保守派人士,這些基本教義派则根本反对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憧憬毛泽东时代。
中国共产党内既有主张左的(如邓力群),也有主张右的(如李锐),但主持工作的通常被认为是保持稳定的平衡派。很多人认为:像主张资本家入共产党、自认为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等只是中共党内的一些认识或分歧,并非左右之主张。
2002年5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一次小型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对于全世界的政治光谱做出如下解释:“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维护西方主导、亲资本的就是右;主张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经济危机,对垄断加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加强对西方侵蚀的抵御,就至少可以称作中间偏左。”这一解释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當然亦有持不同看法的人。
不過中國的左右因為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而產生一定與西方不同的變化。因此會出現左反而變右的相反情況,為求簡單,將維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支持革新後新中國的人定義為右派,而多黨民主、自由化、經濟改革、復興傳統中國的人視為左派。
左派 | 右派 |
---|---|
實際是右傾的保守派,但不同於西方右派 | 實際是左傾的改革派,類似西方的自由左派與某些溫和右派 |
支持私有化,但主張市场经济的計畫性 | 推崇私有化,主张改革市场经济 |
支持國企私有化以反壟斷、中小企業創業協助等、最終建立民族企業,強調社會主義福利政府的存在。 | 改革國企分散化來合理競爭、與大型國際公司合作、最終建立跨國中企,建立社會主義的自由政府。 |
保守派,如:李先念、陳雲、王震、薄一波、邓力群、汪東興、胡喬木,或“新左派”如崔之元、胡鞍钢等。 | 改革派,如:胡耀邦、趙紫陽、姚監復、鮑彤、吳國光、陳一諮、程曉農,而黨外改革派,更深入了政治體制的部分 |
讚揚中華文化,但僅為革新後予以保留的風俗,主張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並以此為鑑,支持政府對文化的改革。 | 傳頌中華傳統文化與華裔血緣、方言、信仰等,從傳統文化做一定延伸,復興風俗與文化,否定人為的改革成果與干涉。 |
香港
[编辑]香港的左、右派意義不一定等同普遍認同的左、右派,有時甚至會與普遍的定義完全相反。自從香港主權移交後,更難以用經濟取向區別左、右派。
在香港傳統「左派」過去一般被形容為親中共的社會團體,「右派」一般被形容為親英國、美國或中華民國(親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這個定義大約可追溯至1960年代,當時香港正受文化大革命風潮的影響帶動,不少支持社會主義及中國共產黨的工人紛紛製造騷亂及暴動,各地製造土製炸彈,另外當時的有部分左派的大學生對這些工人表示同情,並信奉馬克思主義,對當時的港英政府不滿,故此他們就被稱為左派。
1997年香港回歸後,有些商人為了獲得在中國大陸的商業利益,他們的政治立場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左派等於親中共」的概念已經深入民心,故此即使自由黨在經濟取向採取親資本主義及經濟自由主義態度,自身也標明是右派政黨,仍然被部分市民稱為「左派」,但多定義他們為建制派一員。現時「左派」一般用來形容民建聯及工聯會等傳統政黨,他們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持大部分政府的政策,即使政府部分社會政策被認為損害勞工權益(如剝奪工人的集體談判權、全民退休保障等),「左派」仍然支持有關政策,不過他們基本上在民生議題上偏向左派,也關注婦女議題。至於泛民主派,部分支持者基於反共而支持泛民,偏向自由主義。不少泛民的支持者在社會民生議題上偏向左派,如工人的集體談判權、全民退休保障、環境保護、女權、LGBT權利等。
香港前區議員梁安琪曾在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論壇上,指責對手社民連陶君行身為泛民主派一員卻自稱左派,陶君行便解釋國際間多數以經濟取向而非政治立場定義左右派。
台灣
[编辑]目前在台灣選舉中並沒有強調左右之分(重心著於統獨之分),而是在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
泛藍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政治理念上支持兩岸政治融合及將來走向統一;泛綠陣營包括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建國黨等,政治理念上支持台灣主體性、本土化及將來走向獨立,不過除了泛藍及泛綠兩大陣營外,還有其他第三勢力的政黨,如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和民國黨等。
至於台灣的左派政黨,政綱上列明支持環境保護、女權、LGBT權利、勞工權益的綠黨、社民黨和以勞工權益為訴求的勞動黨,可以算是左派政黨,不過影響力有限。目前僅綠黨在桃園市和新竹縣的議會各佔有一席、勞動黨在新竹縣議會佔有一席,其他左翼勢力皆未在任何地方議會或立法院佔有席次。若把時代力量也算為左派政黨,則是左派在2016年首度立法院取得議席。不過台灣團結聯盟也自稱為中間偏左的政黨,而民進黨雖然在經濟上採取自由主義,主張開放的社會經濟,經濟上加強與美國及日本等合作,以減少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而黨內不少派系的立場本身也支持環境保護主義(如反核)、女性主義及LGBT權利等,但並未有明確的政綱定調有關立場。
早期原因為台灣從日治時代到中華民國政府解嚴前都長期以反共宣傳教育為主,因此在經濟及政治的意識形態上,國民黨皆被定義為右派。但事實上,國民黨並非純右派政黨。在過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國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宣傳為中國的右派代表,不過不少國民黨的政策也有左派影子,比如有條件的支持土地改革;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民生主張即包括「平均地權」[10]、「節制資本」,甚至說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1]」;到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國民黨基於鞏固在台灣的管治需要,在台灣進行全面的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的成功,令國民黨解決了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又緩和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令國民黨在台灣的管治地位得以鞏固,而國民黨在蔣中正、蔣經國及李登輝執政時期,雖然以反共為主軸,但經濟政策上大部分由政府主導及管制,並非全然為自由市場,經濟上主要吸納美國及日本的資金,以防中國大陸實行經濟滲透。國民黨在2000年後主張全面對中國大陸開放,加強兩岸經濟互動,以此為主軸。因此並不能完全說國民黨是純右派政黨,也許比較精確的描述是中間偏右。
此外,自從解嚴以後,民間已有不少社會運動,其中不少所走的路線大多與左翼路線類似。不少民間團體透過政黨向政府施加壓力,過去在1990年代,民進黨作為主要的反對黨,政治勢力比較偏弱,因此民間團體主要籍民進黨來進行社會運動。但民進黨執政後,部分民間團體轉而獨立抗爭,減少對民進黨的依賴。
参考文献
[编辑]- ^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第280页
- ^ 196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第十八期(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付印)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主义”》为题,以《弗·伊·列宁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史片断》
- ^ 论党内斗争
- ^ 事情正在起变化
- ^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 1964年2月3日人民日报《看,苏共领导所谓“停止公开论战”的把戏!》
- ^ 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议决案
- ^ 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
- ^ 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
- ^ 具體措施有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
- ^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