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特提斯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新特提斯洋
二亿年前的三叠纪盘古大陆分裂成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第一)特提斯海开始出现,是特提斯洋的前身

特提斯洋(Tethys Ocean,希腊语Τηθύς Tēthús)又名古地中海,是个中生代时期的海洋,位于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之间。

其前身是寒武纪早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形成于晚三叠世,持续到约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1]副特提斯洋形成于晚侏罗世,在渐新世(3400万年前)被隔离开来,到上新世(500万年前)之后基本干涸。[2]欧洲与西亚的地中海黑海里海都是副特提斯洋的遗迹。 [1]

过去理论

[编辑]

1885年,奥地利地质学家Melchior Neumayr从中生代海洋沉积物及其分布推断出特提斯洋的存在,并命名为“中央地中海”(Zentrales Mittelmeer)[3]。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休斯(Eduard Suess)根据阿尔卑斯山脉非洲化石纪录, 提出过去在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之间,曾有个浅内海存在,并将其命名为特提斯海(Tethys Sea),以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忒堤斯为名[4]。后来提出的板块构造论,推翻了休斯的许多假设,并将特提斯海改为特提斯洋(Tethys Ocean)。但是,休斯的特提斯海概念仍有其正确处,并在当时引起相当大的关注,因此休斯仍被认为是特提斯海与特提斯洋的发现者。

现代理论

[编辑]

埃迪卡拉纪(6亿年前)到泥盆纪(3.6亿年前),存在着原特提斯洋,北面是波罗的大陆劳伦西亚大陆,南边是冈瓦纳大陆

志留纪(4.4亿年前)到侏罗纪,古特提斯洋存在于匈奴超地体和冈瓦纳大陆之间。在4亿年的时间里,大陆地体不断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向北迁移,在北半球形成了亚洲。[5]

三叠纪

[编辑]
2.49亿年前的特提斯洋

约在2.5亿年前的晚二叠纪盘古大陆南部(后来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缘出现一道裂谷,辛梅利亚大陆开始分裂,古特提斯洋的南边开始出现新的海洋。在接下来的6,000万年间,辛梅利亚板块与盘古大陆分离,往北方移动,使古特提斯洋往盘古大陆北部(劳亚大陆)的东南缘缩小。盘古大陆南部与辛梅利亚大陆(现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西藏中南半岛马来亚)之间出现新海洋-特提斯洋,取代原本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侏罗纪

[编辑]

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辛梅利亚大陆与盘古大陆北部(后来的劳亚大陆)碰撞、接合,并形成隐没带,称为特提斯海沟海平面上升,特提斯洋延伸入西边的欧洲,形成了第一特提斯海。同一时期盘古大陆分裂为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大西洋开始出现。由于南北美洲仍与冈瓦纳大陆(的剩余部分)和劳亚大陆连接,所以特提斯洋是环绕地球的大洋带的一部分,大约位于北纬30°和赤道之间。因此早白垩世洋流与今日截然不同。

晚白垩世

[编辑]
1亿年前的特提斯洋

在侏㑩纪与白垩纪期间(约一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非洲印度往北离开,穿越特提斯洋,印度洋开始出现。

新生代

[编辑]

特提斯洋的四周都有陆块推进着,在1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特提斯洋缩减为特提斯海道(Tethys Seaway),或称第二特提斯海。 现今印度印尼、印度洋等区域,过去曾被特提斯洋覆盖者。现今的地中海是西特提斯洋的残馀部份,而黑海里海、与咸海则是副特提斯海的残馀部份。特提斯洋的海底,大部分隐没到辛梅利亚大陆与劳亚大陆之下。休斯等地理学家喜马拉雅山脉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个地区过去是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印度大陆与基梅里大陆碰撞,使海底上升。欧洲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也有类似的证据,显示非洲板块造成阿尔卑斯山脉

古生物学家而言,特提斯洋非常重要,因为特提斯洋的周围有许多陆棚,可在这些昔日陆棚发现栖息于海洋、沼泽、河口的许多生物化石,可研究长时间的生物变化。

原特提斯洋(Proto-Tethys Ocean)是随着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从盘古大陆分裂而产生的大洋。寒武纪时期,原特提斯洋不断扩张,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期间,海洋最为宽广。海洋位于西部的西伯利亚和东部的冈瓦纳之间。晚志留世时期,华北和华南从冈瓦纳向北移动,海洋开始萎缩。最终随着华北克拉通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拼贴到一起,原特提斯洋最终闭合,此时古特提斯洋开始扩张。

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Ocean)初始裂开于奥陶纪晚期(450Ma),伴随着匈奴块体的分裂,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志留纪晚期(420Ma)华北、华南板块分别自冈瓦纳大陆分离,使得古特提斯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泥盆纪时期,古特提斯洋的北界开始发生俯冲,洋壳开始俯冲到劳亚大陆南部之下,此后古特提斯洋开始了长期的俯冲演化。

新特提斯洋(Neo-Tethys Ocean):大约2.5亿年前,在三叠纪时期, 在冈瓦纳大陆北侧大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裂谷,最终裂解出了Cimmerian板块,随之在古特提斯洋的南端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海洋,这个大洋就是在地质史上赫赫有名的新特提斯洋。 三叠纪早期随着Cimmerian板块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开, 新特提斯洋开始出现

在接下来的60Ma,Cimmerian板块在洋脊扩张的影响下,持续向东北向推移,使得古特提斯洋的范围不断缩小。最终在侏罗纪(150Ma)时期随着辛梅利亚(Cimmerian)块体向北行进,古特提斯洋最终闭合,其海洋地壳侵入至板块下方。

新特提斯洋的消亡

[编辑]

中-晚白垩世(距今100Ma)时,冈瓦纳大陆破裂为不同的板块,南美洲与非洲板块分开,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开始向北移动,使得新特提斯洋的范围开始缩小。最终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拼贴在一起,新特提斯洋主体消亡。

相关名词与海域

[编辑]

许多网路上的特提斯海,其实指的是特提斯洋,反之亦然。但有些网站将侏㑩纪时期出现的大西洋,与特提斯海混淆。

特提斯洋的西部,称为西特提斯洋(Western Tethys Ocean)、阿尔卑特提斯海(Alpine Tethys Ocean)、特提斯海。黑海、里海、咸海被认为是它们的残馀部份,但黑海有可能是更古老的古特提斯洋的遗迹。但西特提斯洋并非单一个开放性海洋,而是分布者火山岛微大陆。西特提斯洋的东部分布者瓦莱洋皮埃蒙特-利古里亚洋,以亚伯兰板块伊比利亚板块阿普利亚板块上的陆块为界。中生代时期的海平面很高,各大陆的许多部分成为浅海。在新生代时期,欧洲中部与东部被副特提斯洋(Paratethys)覆盖着。副特提斯海又称潘诺尼亚海(Pannonian Sea),这个海域在中新世末期消失,成为独立的内海,并在更新世干涸,成为陆地。

特提斯洋的东部,则被称为东特提斯洋(Eastern Tethys Ocean)。

随者相关理论的提出,科学家们将特提斯一词,用在更古老的相似海洋上。古特提斯洋,出现在4.4亿年前的志留纪,位在匈奴超地体与盘古大陆南部(之后的南界先后为冈瓦纳大陆、基梅里大陆)之间,在侏㑩纪时期消失。原特提斯洋出现在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消失,位在波罗地大陆与盘古大陆北部、南部之间。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有时会与瑞克洋产生混淆,瑞克洋存在于志留纪,在上述两个海洋的西方,波罗地大陆、阿瓦隆尼亚大陆、盘古大陆南部之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Tethys Sea | Definition, Location, & Fac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英语). 
  2. ^ Stampfli, Gérard. 155 Ma - Late Oxfordian (an. M25) (PDF). University of Lausanne.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13). 
  3. ^ Neumayr, Melchior. Die geographische Verbreitung der Juraformation. K.K. Hof- und Staatsdruckerei. 1885 [202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0). 
  4. ^ Suess, E. Are ocean depths permanent?. Natural Science: A Monthly Review of Scientific Progress 2. London. 1893: 180–187 [6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0). 
  5. ^ Metcalfe 2013,Introduction, p. 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