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浡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南渤利

南浡里(Lambri),13世紀至15世紀蘇門答臘島西的一小國,《爪哇史頌》作Lamuri,《馬可波羅遊記》作Lambri,宋代諸蕃志》作蘭無里、《島夷志略》作喃誣哩、《瀛涯勝覽》作南浡里、《西洋番國志》作南巫里

南浡里國,東接黎代,西與北臨大海,海中有帽山(今韋島),山之西是南浡里海;國南邊是山,山之南又臨海。15世紀初,南浡里全國僅千餘戶,信奉伊斯蘭教,國王也信奉伊斯蘭教。國王居所用大木架高三四丈,樓下放牛羊等牲口[1]。明永樂七年(1409年)南浡里王曾率領臣下數十人,隨鄭和寶船到京師,進貢降真香等物品[2]

16世紀中葉,南浡里改名為亞齊,在今印尼亞齊區,亞齊河口哥打拉賈(Kutaraja)[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 馬歡著 萬明校注 明鈔本 《瀛涯勝覽·南浡里》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2. ^ (明)黃省曾著 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南浡里》 中華書局 ISBN 7-101-02029-1
  3. ^ J.V.G Mills tr Ma Huan Ying-yai Sheng-lai p124 ISBN 974-8496-78-3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南巫里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南渤利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出自《明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