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孝陵 (越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命帝孝陵寶城的正面

孝陵越南語Hiếu lăng孝陵),俗稱明命陵越南語Lăng Minh Mạng陵明命),是越南阮朝第二代皇帝明命帝的陵墓,位於順化市香壽社境內的孝山(原名錦雞山)上。

明命帝生前便開始選擇自己的墓地。他派黎文德去勘察風水,並將地處順化以南12公里、香江之傍的錦雞山(Cẩm Kê)規劃為自己未來的墓地,不過他一直未開工建設。直到1840年的時候,才由裴公宣張登桂設計圖紙,正式開始修建墓地,並將錦雞山改名為孝山。

1841年明命帝逝世的時候,孝陵並未完工,不過地宮已經修建完成。紹治帝將明命帝葬入地宮,並派謝光巨何維藩阮知方組織了一萬人加緊修建,直到1843年完工。

特色

[編輯]

整體陵墓背山向水,後有孝山、金風山,前有香川,以西北-東南方向,呈一直線的中心軸,分別有門、神道、前庭、碑亭;接著是寢域,由顯德門、崇恩殿(重檐疊屋:二棟相連的建築),及東陪殿、西陪殿組成。泓澤門後,有橋相連明樓,通過通明正直橋、度過新月湖,則至寶城,寶城下有玄宮。與其他順化皇陵相較,最特別的是唯一沒有皇后和家族陪葬的墓。[1]

孝陵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明代皇陵的基本配置為:一中軸線上,直線配置陵寢,靠山面谷地。[2]越南阮朝的七個皇陵也一致擁有和明代相同的特色為靠山面谷地,建築類型也幾乎一致,皆有陵門、大紅門、碑亭、石像生、寢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但只有孝陵遵照與中國明代皇陵「直線狀配置型」的配置,完全皆有寢殿、陵墓的直線配置。

明命帝在世期間,積極學習中國明清文化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他以儒教精神為基盤,清朝制度為典範,完成中央集權的君主獨裁政治。[3]並模仿中國明清的典例、制度,如設內閣、機密院、科舉制度,另外,也尊崇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廣設文廟,他自己也說過不曾沒讀過漢唐元明諸史,[4]可見其對於中國文化的熟悉與學習。在宮城建築上,他更於明命三年(1822年),「命宮城塗黃色為紫禁城」[5], 直接使用中國北京紫禁城之名稱,因而有「明命帝時期的阮朝是小中國,首都順化是小北京」[6]的說法。在陵寢制度上,他尊崇中國皇陵設置也是極有可能,尤其其陵寢名為「孝陵」,亦與明代朱元璋皇陵名稱相同。

不過,雖然在整體配置與命名上學習了中國文化,孝陵中的崇恩殿仍保有了越南傳統木結構建築的「重檐疊屋」(平行兩棟相連、雙屋脊的建築),而不模仿中國的木構建築,和明命帝生前所住順化皇城的太和殿建築結構相同。就像即使他欲學習中國的典律、禮節,亦仍不完全追隨中國,仍遵照原本越南世代過節的風俗。[7]反映了他生前在積極追求中國文化的正統中,仍帶有對自我文化價值的肯定及企圖超越的信心,其陵寢反映了他生前的思想、文化。

注釋

[編輯]
  1. ^ Phan Thanh Hải, 西村昌也; 新江俊彥. フエ・阮朝期の皇族の陵墓について. 周縁の文化交渉學シリーズ3 『陵墓からみた東アジア諸國の位相―朝鮮王陵とその周縁』. 2011-12-31: 138. 
  2. ^ 李乾朗. 帝王的國度. 台北: 遠流. 2007: 82–89. ISBN 9789573262282. 
  3. ^ 片倉穰. ベトナムの歴史と東アジア. 杉山書店. 1977: 92. 
  4. ^ 竹田龍兒, 陳鳳林譯. 越南阮朝初期與清朝的文化往來—文物制度的移植. 東南亞縱橫. 1991, 3: 31. 
  5. ^ 張登桂等奉敕修. 大南寔錄. 東京: 慶應義塾大學語學硏究社. 1961: 1603. 
  6. ^ 片倉穰. ベトナムの歴史と東アジア. 杉山書店. 1977: 92. 
  7. ^ 竹田龍兒, 陳鳳林譯. 越南阮朝初期與清朝的文化往來—文物制度的移植. 東南亞縱橫. 1991, 3: 31. 禮部要求過長至節以替代端陽節,明命帝認為因北朝地氣極寒,等行冬至禮生出陽氣,我朝在南方世代過端陽節的風俗不能改變 

參考文獻

[編輯]
  • 竹田龍兒, 陳鳳林譯. 越南阮朝初期與清朝的文化往來—文物制度的移植. 東南亞縱橫. 1991, 3: 31–34. 
  • 游明謙. 越南阮朝明命皇帝的哲學思想. 東南亞縱橫. 1999, 3: 54–59. 
  • Phan Thanh Hải, 西村昌也; 新江俊彥. フエ・阮朝期の皇族の陵墓について. 周縁の文化交渉學シリーズ3 『陵墓からみた東アジア諸國の位相―朝鮮王陵とその周縁』. 2011-12-31: 129–153. 
  • 黃蘭翔. 越南傳統聚落、宗教建築與宮殿. 台北: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 2008. ISBN 9789860164312. 
  • Nguỹên, Bá Đang. Traditional Vietnamese architecture. Vîẹt Nam: Th́ê gíơi publishers. 2004. ISBN 60477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