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蕎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Buckwheat
蕎麥
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植物誌》 (1885),
Fagopyrum esculentum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蓼科 Polygonaceae
屬: 蕎麥屬 Fagopyrum
種:
蕎麥 F. esculentum
二名法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英語Conrad Moench
異名[1]
  • Polygonum fagopyrum L. 1753
  • Fagopyrum cereale Raf.
  • Fagopyrum dryandrii Fenzl
  • Fagopyrum emarginatum (Roth) Meisn. 1840
  • Fagopyrum emarginatum Moench 1802
  • Fagopyrum fagopyrum (L.) H.Karst., invalid tautonym
  • Fagopyrum polygonum Macloskie
  • Fagopyrum sagittatum Gilib.
  • Fagopyrum sarracenicum Dumort.
  • Fagopyrum vulgare Hill ex Druce 1913
  • Fagopyrum vulgare T.Nees 1853
  • Polygonum emarginatum Roth
蕎麥植株

蕎麥學名Fagopyrum esculentum,英語:buckwheat)亦作普通蕎麥(common buckwheat)[2][3]以跟其他同屬物種區別[4],是蓼科蕎麥屬植物,也有人將其分入蓼屬,它是一種雙子葉植物

普通蕎麥和同屬的苦蕎麥F. tataricum Gaertn)、金蕎麥F. dibotrys H.Hara),在漢語與英語均稱「」(wheat),且都可作糧食,但與其他糧食作物不同的是,它們不屬於禾本科。蕎麥是從小野蕎麥Fagopyrum leptopodum)演化出來的,野生蕎麥是一種藤本植物,而栽種的蕎麥亞種卻是直立的。

蕎麥種子呈三角形,被硬殼所包裹,去殼後可磨麵食用。

種植

[編輯]

蕎麥苦蕎麥一般認爲起源於中國,尤其是西南部的四川雲南西藏交界的地區,因爲甜蕎和苦蕎的近緣野生種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5]然而通過化石和微化石(主要是花粉)硏究,發現最早可信的栽培甜蕎出現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中國北部黃土高原地區。蕎麥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已傳到歐亞大陸各地,可能是通過喜馬拉雅山南麓向西傳到高加索地區及歐洲[6]

蕎麥

蕎麥生長期短,可以在貧瘠的酸性土壤中生長,不需要過多的養分和素,但需要有充足的分,下種晚,在比較涼爽的氣候下開花。所以可以在受水災以後作為補種,也可以作為綠肥、飼料或防止水土流失的覆蓋植物。

普通蕎麥占全世界種植蕎麥的90%以上,主要種植蕎麥的國家有俄羅斯中國日本波蘭加拿大巴西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種植蕎麥在近些年已經銳減,1918年有4000平方千米,到1964年僅剩下200平方千米。

利用

[編輯]

食用

[編輯]
臺灣臺中市大雅區的蕎麥田

蕎麥麵粉小麥麵粉顏色較深,法國人用於做黑麵包日本人做蕎麥麵朝鮮人做一種涼糕波蘭人直接用未磨的去皮種子做,此外歐洲人還用來做粥或做澱粉使增稠。

日本蕎麥麵條(信州蕎麥)

發酵的蕎麥麵俄羅斯人做烙餡餅,法國人做小薄餅,有一種類似蘑菇的味道。

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高寒山區居住的彝族居民將蕎麥當作主食之一。彝族居民將蕎麥區分為「甜蕎」(彝文:ꈿꐎ)和「苦蕎」(彝文:ꈵꆈ)兩類,「甜蕎」大致相當於中國大陸和日本等地普遍種稙的各類品種,而「苦蕎」則是適應當地高寒氣候的特殊品種。雖然「苦蕎」有一定的苦味,但彝族人民向來非常喜愛。在彝語北部方言地區,一般婚禮上都會準備蕎餅,當地漢族人稱之為「蕎粑粑」。據說必備蕎餅的原因是當地彝語方言裡「蕎麥」和「思念」諧音(當地彝語稱「蕎麥」為[ŋgɤ˧],而「思念」的發音則為[ŋgɤ˧]或[ŋgu˧])。

蕎麥還是一種蜜源植物。但蕎麥的莖有毒,食用會造成蕎麥中毒症,皮膚會對陽光過敏,尤其是淺色的牲畜和膚色淺的人反應更強烈,但其嫩芽無毒且營養豐富,芽菜族群食用它們的嫩芽「蕎麥苗」。

種皮

[編輯]

蕎麥種皮可以用於填充枕頭和坐墊,蕎麥皮比較堅固,不傳熱和反射熱。尤其對那些對羽毛過敏的人,蕎麥皮枕頭比羽絨枕頭要好,所以蕎麥皮也作為一種商品買賣。現在正在研究蕎麥皮枕頭對人類健康的益處。

近些年來用蕎麥取代其他糧食來釀造啤酒,可以降低啤酒中的含糖蛋白量,生產「無糖蛋白啤酒」,適合對糖蛋白敏感的,患乳糜瀉的人飲用。

冰淇淋

[編輯]

近年來有一些手工冰淇淋店,模仿一般冰淇淋的口感,使用蕎麥製作出不含乳製品的蕎麥冰淇淋,零膽固醇熱量較低,全素可食,屬一種獨特的冰品。

飲品

將苦蕎進行加工後,可作為茶來飲用,被稱為「苦蕎茶」。味微苦,但十分香濃且廉價,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小型餐廳中極受歡迎。

參考資料

[編輯]
  • 糧食作物手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amania, A.B. 1998. "Diversity of Major Cultivated Plants Domesticated in the Near East".[1]
  • Mazza, G. 1992. Buckwheat (Fagopyrum esculentum), the crop and its importance, p. 534-539. In: R. MacRae (ed.). Encyclopedia of food science, food technology and nutrition. Academic Press Ltd., London.
  • Mazza, G. 1993. Storage, Processing, and Quality Aspects of Buckwheat Seed, p. 251-255. In: J. Janick and J.E. Simon (eds.), New crops. Wiley, New York.
  • Marshall, H.G. and Y. Pomeranz. 1982. Buckwheat description, breeding,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p. 157-212 In: Y. Pomeranz (ed.). Advances in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er. Assoc. Cereal Chem., St. Paul, MN.
  • McGregor, S.E. 1976. Insect Pollination Of Cultivated Crop Plants, chap. 9 Crop Plants and Exotic Plants.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s found on the website of the Carl Hayden Be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Plant List: A Working List of All Plant Species. [3 Octo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2). 
  2. ^ Wang, Ya; Nie, Zihan; Ma, Tingjun. The Effects of Plasma-Activated Water Treatment on the Growth of Tartary Buckwheat Sprout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2022-02-24, 9: 849615. ISSN 2296-861X. PMC 8908094可免費查閱. PMID 35284468. doi:10.3389/fnut.2022.849615可免費查閱. 
  3. ^ USDA GRIN Taxonomy. [16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 廖宜倫; 陳裕星; 林雲康; 陳鐶斌. 蕎麥芸香苷之研究.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一○一年專題討論專集 (PDF).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 87–96 [2016-08-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年8月15日) (中文(繁體)). 
  5. ^ Ohnishi, Ohmi. On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buckwheat (PDF).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Prague. 2004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5). 
  6. ^ Hunt, Harriet V.; Shang, Xue; Jone, Martin K. Buckwheat: a crop from outside the major Chinese domestication centres? A review of the archaeobotanical, palyn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18, 27 (3): 493–506 [2017-12-02]. doi:10.1007/s00334-017-064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植物名實圖考·蕎麥》,出自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