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V字手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
1943年於唐寧街10號官邸前做出V字手勢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V字手勢

V字手勢Emoji,又稱「剪刀手」),手勢的做法除食指中指豎起外其他手指向手心彎曲。通常,手心向內或外並無區別,但手心向內的手勢在某些西方國家有侮辱的含義。

英國首相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帶起V字手勢的風潮。他以V字手勢代表勝利(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V」,所以又名勝利手勢[1][2]

V字手勢在美國1960年代的反越戰時期,「要愛,不要戰爭遊行中亦被用作表達和平,所以V字手勢亦可以有和平的意思。故又稱和平手勢

用途

[編輯]
歌手蕾哈娜以V字手勢傳遞和平資訊

V字手勢的含意會因手的位置而改變。V字手勢在不同位置下的含意:

  • 若手背朝向作手勢者(即手掌朝外),那麼它可以指:
  • 若手掌朝向作手勢者(即手背朝外),那麼這個V字手勢就是一種侮辱。這種用法主要限於澳大利亞愛爾蘭新西蘭南非英國[4]
  • V字手勢在不同的移動方式下的含意:
    • 彎曲雙手的手指和手掌:表示引號的意思[5]
    • 作手勢者的食指和中指指向自己的眼睛,然後再轉身用食指指著別人:表示「我正在監視你」[6]
    • 將V字手勢由手掌朝外轉至手掌朝內:美國手語中的序數詞「第二」[7]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韓國等地對V字手勢的使用

[編輯]

早在約1400年前未有任何相機和智能電話拍照時代的唐朝貞觀之治年間,一位曾追隨唐太宗的武將的磚室墓壁畫中的人物便有作出V字剪刀手手勢[8]除了唐朝貞觀年間出現舉V手勢的璧畫外,尚有在北魏時期開始建做並於唐初完成的龍門石窟。[9]

現今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韓國、日本等地,V字手勢是人與人之間拍照時最受歡迎的手勢,年輕一代尤其常用,多被用於非正式或正式的情境中[10][11]。在臺灣、香港、大陸、韓國、日本,V字手勢通常沒有和平或侮辱的意思;一些人似乎傾向認為此種手勢的意思為「勝利」或「吔」[12](多數舉V手勢是代表自己感到快樂或者覺得舉V字手勢拍照是可愛的象徵),手掌朝內或手掌朝外的舉V手勢都很常見。

日本的V字手勢

[編輯]
2007年時在鎌倉一群比出V字手勢的女生。

手掌朝外的V字手勢在日本經常用於非正式場合的拍照中,尤其年輕人間更是如此。一說認為這習俗是受197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美國花式溜冰選手珍妮特‧琳恩(Janet Lynn)的影響而來的,當時珍妮特‧琳恩在進行自由滑冰的階段(free-skate period)的時候曾一度滑倒,但即便她坐在冰塊上,她依舊繼續保持着微笑。雖然最後珍妮特‧琳恩得到第三名,但她開朗的努力行徑,卻引起了許多日本人的共鳴,琳恩在一夜之間成了日本的外國偶像。做為和平主義運動者,琳恩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經常比出V字手勢。儘管在二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的期間,日本人就已知此V字手勢,但一些日本人認為琳恩是導致V字手勢自1970年代起在日本開始流行的原因[13]

另近來在日本動漫的一些創作中,左右手同時比出V字手勢的動作有時會與「啊嘿顏」扯上關係[14]

表示勝利或自由的V字手勢

[編輯]
1941年8月以字母「V」表示勝利的挪威郵票
英國首相丘吉爾揮舞著V字手勢

於1941年1月14日,前比利時司法部長和英國廣播公司比利時法語廣播頻道總監維克多於廣播中建議比利時人使用「V」字表達勝利(法語victoire)和自由(荷蘭語:'vrijheid)來號召人們對抗納粹德國。在廣播中,維克多說「佔領者在無限重複地看着這相同的標誌,[將會]意識到自己已被包圍,四周被一群巨大的人民環繞着,他們熱切地等待着敵人第一個軟弱的時刻,期待着敵人的第一次失敗。」。事實上,在維克多廣播數周後,比利時、荷蘭及北部法國均出現了很多「V」字記號[15]

在這一成功的鼓舞下,英國廣播公司設置了「V代表勝利」計劃,並要求助理新聞編輯道格拉斯·里奇成為計劃主管。里奇建議使用聲音莫爾斯電碼廣播「V」字,並利用擁有相同節奏的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頭段作為呼號呼號錄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貝多芬也是德國人,並且其標題「命運交響曲」暗示了納粹德國的命運已被註定——就是滅亡[15][16]。英國廣播公司亦建議人們使用維克多建議的V字手勢代替「V」字記號[17]

到了1941年7月,使用「V」字的風氣已經傳播至整個德國佔領區中。於7月19日,溫斯頓·丘吉爾在一次演講中批准了「V代表勝利」計劃[18]。自此,丘吉爾便開始使用V字手勢。起初,丘吉爾的V字手勢是手背朝外的[19],後來才改為手背朝內[20]。但在戰後的政治生涯中,丘吉爾卻常以「反V」來侮辱政敵[21]。其他盟國領導人都跟隨丘吉爾使用V字手勢。自1942年起,夏爾·戴高樂都會在每次演講前擺出V字手勢,直至1969年為止[22]

越南戰爭:勝利與和平

[編輯]
美國總統尼克遜於1974年8月9日辭職離開白宮時擺出V字手勢

V字手勢被抗議美國不停止越南戰爭的遊行人仕使用,並且用來象徵和平。因為當時的嬉皮士不時使用此手勢並呼叫「和平」,因此V字手勢成為了一個普遍的和平象徵標誌[13]

作為侮辱的V字手勢

[編輯]
歌手羅比·威廉斯以手心向內的V字手勢作為侮辱。
美國演員史提夫·麥昆在因酒後駕車被捕後,於拍攝面部相片時舉起V字手勢

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通常會被視為和豎中指程度相等的侮辱。

蘇格蘭西部和澳大利亞,由手腕或肘部向上甩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被稱為「兩指敬禮」,是具侮辱性的[23]。而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在英格蘭早已有了具侮辱性的含意[24]。因此,在英國、愛爾蘭、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中,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均被限制使用[25]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經常被用來表示違抗、蔑視或嘲笑[26]

作為例子,於1990年11月1日,英國《太陽報》 頭版的一篇標題為「去你的,德洛爾」文章旁有一幅穿着印有英國國旗的袖口的手,而那隻手正做着手背朝向讀者的V字手勢。《太陽報》的目的是敦促讀者反對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因為他主張建立一個歐盟中央政府。這篇文章遭到很多讀者投訴,但是英國報業評議會以傳媒在不侵犯英國利益下可以濫俗為由,拒絕受理這些投訴[27][28]

來源

[編輯]

一個普遍的V字手勢起源傳說指出V字手勢源自英法百年戰爭阿金庫爾戰役的弓箭手。根據此故事指出,由於法國人鄙視英國弓箭手的低微,戰前宣稱說一旦抓住俘虜,會剁去他們的中指食指讓他們一輩子不能再張弓射箭。但後來英軍打敗了法軍,勝利後,英國人伸直中指食指,掌心向內,向法國俘虜示威,意思是:我們的手指頭是完整的[24][29][30]。然而,至今仍無證據顯示此事為真史——因當時法國人多將無利用價值的戰俘集體處決[31]

最早擁有確鑿證據顯示人們使用V字手勢作侮辱的年份為1901年。當時,一位來自英國羅賽罕工人向鏡頭擺出V字手勢,以表示自己不願意被攝錄[32]

表情圖標

[編輯]

U+270C

不同裝置上的表情圖標

Unicode:U+270C)是一個象徵和平手勢表情圖標[33],由食指和中指組成的V字手勢,但習慣上常稱為勝利之手,另外還帶有多種含義。

此外,✌在英國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冒犯的象徵,類似於豎中指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V for Victory: The History of the "V" Sign for Victory and Peace.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2. ^ Ronald A. Smith, Churchill: images of greatness, 1988, p. 31
  3. ^ Staff. American Manual Alphabet Ch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enter for Disability Information & Referral (CeDIR), Indiana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and Community at Indiana University
  4. ^ Eric Patridge, Tom Dalzell, Terry Victor. (2008.) The Concise New Partridge 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 Routledge, p. 683. ISBN 0-203-96211-7
  5. ^ Air quo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try on www.phrases.org.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Gary Mart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Se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L Universi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Cardinal and Ordinal numbers. [201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8. ^ 古人也会“剪刀手” 郭行墓壁画首次对外展出. 央視新聞. [2024-10-11] (中文). 
  9. ^ https://www.sohu.com/a/462508117_107908
  10. ^ 存档副本. [201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11. ^ http://3.bp.blogspot.com/-cHxqAN-RIUg/Tvk0RmJVaTI/AAAAAAAAD_k/N3VVQp77Sv4/s1600/jyj_photowall_black_suits_v_sign.jp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站在紅毯上的南韓男子團體JYJ的成員
  12. ^ 音:Yeah
  13. ^ 13.0 13.1 Staff. The Japanese Version (the Sign of Peace) ICONS. A portrait of England. Accessed 1 June 2008
  14. ^ 存档副本. [2014-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15. ^ 15.0 15.1 The V-campaign at the virtual radiomuseum
  16. ^ C. Sterling, 2003, Encyclopedia of Radio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page 359. at Google Book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7. ^ The V sign at BBC’s H2G2 website. Bbc.co.uk. 1990-11-01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5). 
  18. ^ Newswatch 1940s. news.bbc.co.uk. [27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8). 
  19. ^ Churchill outside Downing Street. Number-10.gov.uk.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9). 
  20. ^ Churchill's famous victory sign. Number-10.gov.uk.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3). 
  21. ^ Staff. The V Sig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British Postal Museum & Archive (BPMA).
  22. ^ Archive video of Charles de Gaulle's speech at the London Albert Hal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November 1942
  23. ^ Tony Keim "Long tradition of flipping the bir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urier Mail, 2008-11-18
  24. ^ 24.0 24.1 Staff Henry V, British Shakespeare Company
  25. ^ 。作為侮辱的V字手勢:
  26. ^ 違抗、蔑視或嘲笑:
  27. ^ Up Yours Delors. The Sun.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6). 
  28. ^ Wheeler, Brian. BBC NEWS | Politics | From two jags to two fingers. Newswww.bbc.net.uk. 2005-06-24 [201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29. ^ Glyn Harper Just the Answ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umni Magazine [Massey University] November 2002.
  30. ^ Agincourt: The King, the Campaign, the Battle Pub: Little, Brown. ISBN 978-0-316-72648-1 (UK). ISBN 978-0-316-01503-5 (U.S.: Agincourt: Henry V and the Battle That Made England (2006)). p. 284
  31. ^ David Wilton, Word Myths: Debunking Linguistic Urban Legen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537557-2.
  32. ^ Staff. The V sign, www.icons.org.uk.
  33. ^ Victory Hand. Emojipedia. [2019-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