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敘利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阿拉伯文)
格言:وحدة ، حرية ، اشتراكية  (阿拉伯文)
「統一、自由、社會主義」
國歌:حُمَاةَ الدِّيَار
(《衛國戰士》)
深綠色:敘利亞實際控制區域
淺綠色:敘利亞宣稱主權但未實際控制的哈塔伊省大部分地區與戈蘭高地
首都
暨最大城市
大馬士革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官方文字阿拉伯文
族群
阿拉伯人
庫爾德人
敘利亞人
宗教
伊斯蘭教
敘利亞基督教
東正教
政治體制單一制
半總統制共和制
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一黨專政
法律體系歐陸法系伊斯蘭教法混合
政府人民議會
• 總統
巴沙爾·阿塞德
• 總理
侯賽因·阿爾努斯
現役軍人150,000人(第32名
成立
• 宣佈從法國獨立
1945年10月24日
• 正式成立
1946年4月17日
面積
• 總計
183,885平方公里(第89名
• 水域率
1.1%
人口
• 2023年估計
22,933,531[1]第59名
• 密度
118.3人/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第70名
GDPPPP2016年估計
• 總計
1220億美元[2]第102名
• 人均
5,000美元[3]第139名
GDP(國際匯率)2015年估計
• 總計
736億美元(第68名
• 人均
1,600美元第149名
貨幣敘利亞鎊SYP
時區UTC+3
• 曆法
公曆
行駛方位右側通行
電話區號963
ISO 3166碼SYR
中央銀行敘利亞中央銀行
人類發展指數0.549[5](第154名)
國家象徵敘利亞國旗
地理最高點黑門山(2,814米)
最長河流幼發拉底河
最大湖泊阿塞德湖
海岸線196公里(世界第142名
互聯網頂級域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羅馬化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稱敘利亞(阿拉伯語:‎سوريا‎‎,羅馬化Sūriyā),位於西亞地中海東岸,屬於中東阿拉伯國家,首都大馬士革。敘國北部與土耳其接壤,東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和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佈獨立,1946年4月7日被聯合國及世界各國認可為正式獨立國家,現任總統巴沙爾·阿塞德。由於內戰的持續進行,目前已四分五裂,被多個政權或武裝團體所控制,主要有被國際承認的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政府、敘利亞反對派(伊德利卜省的多個武裝組織)、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臨時政府北部和東部敘利亞自治行政區(原北敘利亞民主聯邦)等。

目前內戰局勢: 紅色敘利亞政府黃色北敘利亞民主聯邦敘利亞民主力量),灰色伊斯蘭國白色沙姆解放組織綠色敘利亞反對派
更詳細的地圖見敘利亞內戰詳細地圖英語Template:Syrian Civil War detailed map

語源

[編輯]

敘利亞(阿拉伯語:سوريا‎,羅馬化Sūriyā)一詞起源於公元前八世紀安那托利亞語族盧維語Sura/i,及其古希臘語衍生詞Σύριοι, SýrioiΣύροι, Sýroi,此二詞都源自Aššūrāyu(Assyria,亞述)一詞[6][7]。不過,自塞琉古帝國時期(323–150 BC)起,敘利亞一詞也用來指黎凡特地區。從此以後,希臘人美索不達米亞亞述人和黎凡特的亞蘭人不加區別,都視之為敘利亞人[8][9]

主流的學術意見強烈支持敘利亞和亞述是同源詞,最終來自阿卡德語Aššur亞述古城Aššur的城名,或奉祀神明Ashur (god)英語Ashur (god)的神名)一詞[10]。敘利亞的希臘語表現形式與Çineköy碑銘英語Çineköy inscription(位於古代奇里乞亞王國)腓尼基語的表現形式(ʾšr "Assur", ʾšrym "Assyrians")相符,開頭皆無A字首,確證了兩者同源的意見[11]。其他的學術意見參見條目:敘利亞的名稱英語Name of Syria

在歷史上,「敘利亞地區」的範圍比「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大得多,是指黎凡特沙姆地區(亞拉姆語ܒܥܠ ܫܡܝܢ‎,羅馬化:Ba'al Šamem直譯Lord of Heaven(s)),也包括了現今的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1946年4月17日敘利亞共和國法屬敘利亞託管地)徹底擺脫法國的託管正式獨立。

歷史

[編輯]

敘利亞目前最早的先民遺址可追溯至公元前八十萬年前. 該國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發源地之一,在成為羅馬帝國疆域以前曾經經歷腓尼基赫梯米坦尼王國亞述古巴比倫古埃及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和繼後的塞琉古帝國各個帝國時期。

633年以前,敘利亞是基督教的發祥地和傳播中心;後阿拉伯帝國中東地區的擴張,7世紀到16世紀初葉一直是伊斯蘭教傳播中心之一,後成為法蒂瑪王朝阿尤布王朝馬木留克王朝的一部分,蒙古第三次西征於此地擊敗了阿尤布王朝,後伊兒汗國大馬士革馬木留克王朝擊敗,蒙古勢力退出敘利亞,被埃及統治;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和十字軍的東征,後來鄂圖曼土耳其擊敗馬木留克王朝,於到1516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18世紀法國侵入,法國宣稱其為保護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法國委任統治;1945年10月從法國宣佈獨立,但直到1946年正式獨立前一直有外國軍隊駐紮。[12]

1958年2月1日,敘利亞和埃及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聯)。1961年9月28日,敘利亞脫離阿聯,並重新建立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執政至今。1967年以阿戰爭敘利亞戈蘭高地以色列佔領。1970年,哈菲茲·阿塞德領導「糾正運動」,取得政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和敘利亞政府的領導層發生了變動,阿塞德家族統治至今。1976年,敘利亞開始駐軍黎巴嫩;在敘利亞內戰爆發前的幾年間,敘利亞和以色列關於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問題舉行了多次和平會談。

2000年6月9日,掌權30年的哈菲茲·阿塞德去世,其次子巴沙爾·阿塞德接任總統,7月17日就職。2005年4月26日,敘利亞遵照聯合國決議,自黎巴嫩撤軍,結束近三十年的直接干預。2007年5月27日,敘利亞就巴沙爾·阿塞德繼續第二個為期7年的總統任期問題舉行全民公決[13]結果以97.62%確認他獲得第二個總統任期,任期至2014年。[14]

2011年1月26日,中東地區多國接連爆發阿拉伯之春運動,敘利亞亦開始出現反政府示威活動,但被政府軍鎮壓[15],但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敘利亞內戰至今。2014年,巴沙爾·阿塞德再次成功連任總統。2015年5月,伊斯蘭國組織利用敘利亞內戰之際陸續佔領敘利亞領土,雖然後來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勢力大減,但敘利亞各方的軍閥割據情況仍然持續至今。目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曾奪取的領土已被敘利亞政府軍、反政府武裝、庫爾德人組織奪取。[16]持續進行的敘利亞內戰與伊斯蘭國餘波,導致20多萬人死亡,約80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超過500萬敘利亞人逃到國外成為難民[17][18][19],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一批難民潮[20][21]

行政區劃

[編輯]

敘利亞全國劃分為14個一級行政區即13省(Muhafazat)和大馬士革市;

  1. 德拉,1967年以阿戰爭後部分地區以色列佔領
  2. 代爾祖爾
  3. 大馬士革
  4. 阿勒頗
  5. 哈馬
  6. 哈塞克
  7. 霍姆斯,1961年分阿勒頗省置
  8. 伊德利卜
  9. 拉塔基亞
  10. 庫奈特拉,1967年分大馬士革省置,1967年以阿戰爭後以色列佔領部分地區
  11. 拉卡
  12. 蘇韋達
  13. 塔爾圖斯,1972年分拉塔基亞省置
  14. 大馬士革市

主要城市

[編輯]
敘利亞大城市分佈地圖

以下是該國人口最多的13個省會級城市:

城市 阿拉伯文 省份 人口
塔爾圖斯 طرطوس 塔爾圖斯省 93,054
拉塔基亞 اللاذقية 拉塔基亞省 554,000
大馬士革 دمشق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省
1,600,000
阿勒頗 حلب 阿勒頗省 1,700,000
霍姆斯 حمص 霍姆斯省 1,033,000
哈馬 حماة 哈馬省 410,000
伊德利卜 ادلب 伊德利卜省 55,000
蘇韋達 السويداء 蘇韋達省 87,000
德拉 درعا 德拉省 75,000
庫奈特拉 القنيطرة 庫奈特拉省 37,000
代爾祖爾 دير الزور 代爾祖爾省 133,000
哈塞克 الحسكة 哈塞克省 82,000
拉卡 الرقة 拉卡省 188,000

地理

[編輯]
敘利亞的衛星照片。國界是後來加上的

敘利亞全國面積有185,180平方公里(包括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為鄰,西與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領土大部分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的高原[22]

全國可分為四個地帶:

  1. 西部山地和位於兩座山脈之間的山間縱谷,包括海拔2,841米的全國最高峰、位於西南部的謝赫山
  2. 西北部地中海沿岸平原,有長183公里的海岸線,是全國少數比較青綠的地方;
  3. 東部內陸的高原;
  4. 東南敘利亞沙漠

敘利亞的氣候乾燥,全國有五分之三的地區全年降雨量少於25厘米,這主要歸因於高山的阻擋。沿海和北部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南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肥沃的土地是國家最重要的天然資源,國家由1980年代開始,透過資助灌溉計劃,不斷開拓國內可耕種的土地。位於東北部的"Al Jazira"及南部的"Hawran"都是重要的農業地區。

東部的幼發拉底河是全國最重要的河流,它貫穿東部國境,然後經伊拉克注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流域的15個國家被譽為是「文明的搖籃」。西部縱谷有阿西河土耳其傾注入地中海。

位於國家西南部的首都大馬士革與及北部的阿勒頗霍姆斯都是敘利亞的重要城市。其他主要城市都位於海岸。

人口

[編輯]

居民1669.3萬[23](2019年),阿拉伯化的敘利亞人約佔90%,其它主要為庫爾德人亞述人(含古阿拉米人的後裔),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穆斯林佔全國總人口近90%,另外還有基督教等;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廣泛使用法語英語,其他民族語言有庫爾德語亞美尼亞語阿拉米語土耳其語

宗教

[編輯]
敘利亞的一座清真寺

當今的敘利亞是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穆斯林大約佔總人口的90%,其中遜尼派佔總人口約70%,[24]什葉派各支派佔總人口接近20%。什葉派其中又分為阿拉維派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等。

敘利亞的基督教歷史非常悠久,敘利亞曾經一度是基督教國家。而新興的伊斯蘭教開始佔據統治地位後,長達一千多年間仍有大量敘利亞人信仰基督教。近一個世紀以來,由於戰亂、移民國外及生育率較低等原因,基督徒人口不斷大量流失,所佔國內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目前基督徒只佔敘利亞國內總人口的10%,政府把當地的基督教派列為國家保護對象。敘利亞的部分基督徒聚集區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語

另外敘利亞還有一些雅茲迪德魯茲教徒和少量猶太人

敘利亞宗教
教派 百分比
伊斯蘭教遜尼派
70%
伊斯蘭教阿拉維派
12%
基督教
10%
德魯茲教
4%
其他/無宗教
4%

軍事

[編輯]

武器:前蘇聯時代研發的坦克、自走炮飛毛腿導彈米格-23(敘利亞的米格-23在2002年曾擊落22架以色列的無人偵察機)。

兵種有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部隊。現役部隊的人數為20萬,預備役為160萬人。正規職業軍人中95%是阿塞德家族所屬的阿拉維派,而軍官中的阿拉維派更是佔98%。敘利亞共和國衛隊和第四機械裝甲部隊是敘利亞的精銳部隊,幾乎全部由阿拉維派組成,並且都由總統巴沙爾的弟弟馬赫爾·阿塞德親自領導指揮。這樣的組成結構目的是確保軍隊對總統家族的絕對效忠。至2015年敘利亞政府軍因內戰耗損已由原本的30萬正規軍,降至15萬正規軍。

俄羅斯一直是敘利亞最大的武器供應國,敘利亞也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唯一重要盟友[25][26][27][28]

敘利亞全國劃分為四大軍區。[29]

文化

[編輯]

由於戰亂,敘利亞東北部地區至少18幅壁畫被盜。這一批壁畫以描繪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為主要內容,異常珍貴。此外,另有敘利亞中部哈馬省一家博物館館藏的一座亞拉姆人鍍金青銅雕像被盜。敘利亞文化部長盧巴納·穆沙韋表示,敘利亞擁有大約1萬多處考古遺蹟,如何在戰火中保護這些遺蹟,對於文化部而言是個難題。[30]

經濟

[編輯]
荷姆斯煉油廠

敘利亞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經濟來源主要是農業、石油、加工業和旅遊業。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施行了經濟改革:宣佈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對大的私人企業工業實行國有化、國家對所有的銀行保險公司和對外貿易進行監督、公佈關於工人參與國營企業利潤分配的法令、實行土地改革。

敘利亞從1960年代後期在其東北地區油田開採重質油,80年代早期,在東部發現了輕質油。1995年石油產量達到每日60萬桶,後逐年遞減,2007年日產42.5萬桶,出口20萬桶。但是不多的石油正面臨枯竭的境況。2013年,敘利亞已經由石油出口國變成進口國。敘利亞蘊藏一定數量的天然氣,每日開採2,200萬立方米。敘利亞農產品出口棉花水果

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連年的制裁和內戰使敘利亞經濟陷入了負增長。房屋道路、電網和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原油產量急劇下降[31],服務業也受到衝擊,社會經濟陷入了蕭條。

外交

[編輯]

敘利亞阿塞德政府

[編輯]

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政府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伊斯蘭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目前,敘利亞政府與80多個國家建交。

全國聯盟政府

[編輯]

2012年11月12日,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巴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阿曼)宣佈承認全國聯盟為敘利亞人民唯一合法代表,終止對巴沙爾·阿塞德政府的認可。 [32]隨後,阿拉伯國家聯盟(除了阿爾及利亞伊拉克黎巴嫩)也承認全國聯盟是敘利亞人民唯一合法代表。[33]

北約國家土耳其美國英國法國是全國聯盟的支持者。[33]2012年11月11日,美國政府發表新聞聲明,祝賀全國聯盟的建立,新聞稱「我們期待支持全國聯合政府,因為它將終結敘利亞巴沙爾·阿塞德政府的血腥統治,開始和平、公正、民主的未來。」[34]它還重申美國承諾的人道主義和非致命的援助,讚賞卡塔爾在會議中發揮的作用。[34]

11月13日,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在記者會上宣佈承認全國聯盟作為「敘利亞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和「民主敘利亞未來的臨時政府」,並呼籲所有歐洲國家也這樣做,法國是第一個承認全國聯盟為敘利亞唯一合法代表的歐洲國家。

11月20日,英國外交大臣夏偉林當天代表英國政府宣佈承認全國聯盟為代表敘利亞人民利益的唯一合法政權。

2013年3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外長會議上,全國聯盟獲准代表敘利亞人民擁有在該組織的合法席位。3月18日,敘利亞裔美國人加薩尼·希托當選為全國聯盟臨時政府總理。[35]不久後全國聯盟主席穆瓦茲·哈提卜表示,全國聯盟計劃代替巴沙爾政府目前在聯合國的代表席位,該言論計劃遭到俄羅斯當局的反對。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256》,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World Factbook. Syria. 2023-07-25 [202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2. ^ 世界銀行世界銀行數據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1年12月更新數據)
  3. ^ Data refer to the year 2009.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 Bank. Accessed on January 10, 2014.
  4.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09). 
  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09). 
  6. ^ Rollinger, Robert. The terms "Assyria" and "Syria" again.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2006, 65 (4): 284–287. ISSN 0022-2968. doi:10.1086/511103. 
  7. ^ Frye, R. N. Assyria and Syria: Synonym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992, 51 (4): 281–285 [2020-02-11]. doi:10.1086/3735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6). 
  8. ^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63, s:History of Herodotus/Book 7.
  9. ^ Joseph, John. Assyria and Syria: Synonyms? (PDF). 2008 [2020-02-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7-06). 
  10. ^ First proposed by Theodor Nöldeke in 1881; cf. Harper, Douglas. Syria.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November 2001 [13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6). 
  11. ^ Rollinger, Robert (2006). "The terms "Assyria" and "Syria" aga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65 (4): 284–287. doi:10.1086/511103.
  12. ^ 理事会委托委员会做出关于叙利亚和伊拉克边界研究的报告. World Digital Library. 1932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13. ^ 顧康,賈小華,敘利亞就總統連任問題舉行全民公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14. ^ 敘利亞全民公決確認巴沙爾獲得第二個總統任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15. ^ Syrian army tanks 'moving towards Hama'. BBC News. 2011年5月10日 [2015年5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2月17日) (英語). 
  16. ^ 央視-極端組織攻勢. [2015-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2). 
  17. ^ 「敘利亞軍機墜落叛軍控制區四人被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BBC中文網,2015/03/22
  18. ^ 敘利亞懶人包:2百萬逃至歐洲的難民悲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14/03/14
  19. ^ 敘利亞難民危機》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阿拉伯國家做了什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風傳媒,2015年9月6日
  20. ^ IS進逼要道 敘國數百萬人恐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灣蘋果日報,2015年9月7日
  21. ^ 联合国:冲突爆发以来叙利亚移民和难民超过500万人. 2017-03-30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22. ^ 存档副本. [2006-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08). 
  23. ^ المكتـــب المركـــزي للإحصـــــاء. cbssyr.sy. [2021-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24. ^ Syria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6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25. ^ SIPRI Arms Transfers Database.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8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5). 
  26. ^ Amos, Howard. News Analysis: Russia Damages Image in Arab Spring. The Moscow Times. 26 August 2011 [8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27. ^ Russian defense industry and arms trade: facts and figures (PDF). Centre for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pp 15. [8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20). 
  28. ^ Meyer, Henry. Assad Ouster Bid May Unleash‘Chaos in Mideast,’Russia Says. Bloomberg. 2011-09-07 [201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29. ^ 胡耀輝編;李向陽總主編,一帶一路系列叢書 一帶一路國別概覽 敘利亞,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9.12,第60頁
  30. ^ 叙利亚18幅壁画被盗 战火中如何保护遗迹成难题. [201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31. ^ Alex. Syria: Economic impact of the war's next stage. Global Risk Insights. 2019-01-10 [2021-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美國英語). 
  32. ^ GCC recognizes Syria’s new opposition bloc. Al Arabiya. 2012-11-12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33. ^ 33.0 33.1 Arab League recognizes Syria’s new opposition bloc. Al Arabiya News. 12 November 2012 [13 Nov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34. ^ 34.0 34.1 Toner, Mark C. 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Coalition for Syrian Revolutionary and Opposition Force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11-11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35. ^ Syrian opposition elects Hitto as provisional premier. Reuters. 18 March 2013 [1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9). 

外部連結

[編輯]
語源
政府
文化
經濟
新聞
城市與鄉鎮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