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齒龍屬
果齒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
| |
---|---|
果齒龍的復原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
屬: | †果齒龍屬 Fruitadens Butler et al., 2010 |
模式種 | |
哈嘉果齒龍 Fruitadens haagarorum Butler et al., 2010
|
果齒龍屬(屬名:Fruitadens,意為「弗魯塔的牙齒」)又名夫魯塔齒龍或弗魯塔齒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提通階。目前已發現四個個體的部分顱骨與骨骼,分別屬於不同的生長階段。
果齒龍是已知最小型的鳥臀目恐龍,成年個體的身長估計為65到75公分,體重估計為0.5到0.75公斤。果齒龍被推測為雜食性恐龍,也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畸齒龍科恐龍之一。
發現歷史
[編輯]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的George Callison博士展開一項挖掘活動,他們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弗魯塔市(Fruita)的一處土地展開挖掘,此地屬於美國內政部管理。果齒龍的化石發現於莫里遜組Brushy Basin段的砂岩層。該地層的年代可追溯至1億5030萬年前到1億5020萬年前,相當於提通階早期[1]。
最初,這些小型化石被認為是種法布爾龍科恐龍,類似棘齒龍[2];棘齒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在當時,法布爾龍科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的集合群,而棘齒龍被歸類於法布爾龍科(現已重新歸類於畸齒龍科)。自從被發現以來,這些小型化石沒有被正式研究過,只在數個研究中被簡略地提到,通常被認為是棘齒龍的近親,或是棘齒龍屬的一個新種[3][4][5][6]。在2009年,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等人研究、敘述這些小型化石,並命名為果齒龍,正式發表論文是在2010年。模式種是哈嘉果齒龍(F. haagarorum),屬名意為「弗魯塔牙齒」,以化石發現地的弗魯塔市(Fruita)為名;種名是以Paul Haaga Jr.家族為名,他們對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的創辦,曾作出許多支援與貢獻[7]。
特徵
[編輯]果齒龍的正模標本(編號LACM 115747)包含:不完整的頜部、多節脊椎、以及部分後肢,是個接近成年的個體。目前已發現三副其他標本。編號LACM 115727標本,也是個接近成年的個體,包含多節脊椎、後肢,體型接近正模標本,死亡年齡大約是五歲。編號LACM 120478標本是個幼年個體,包含肱骨、大部分左後肢,死亡年齡大約是二歲。編號LACM 128258標本也是個幼年個體,包含部分頜部、多節脊椎。根據估計,體型最大的標本身長65到75公分,體重約為0.5到0.75公斤。果齒龍是已知體型最小的鳥臀目恐龍。棘齒龍與天宇龍是果齒龍的近親,他們的體型相當,但目前無法得知柵齒龍與天宇龍的化石的死亡年齡[7]。
果齒龍有許多類似畸齒龍的特徵,前肢短、脛骨長。果齒龍的上頜具有大型犬齒形牙齒,與下頜齒列的空隙互相咬合。棘齒龍的上頜,並不具有大型犬齒形牙齒。與其他畸齒龍科不同,果齒龍的犬齒形牙齒前方,有一顆小型棒狀牙齒,並具有牙齒生長替換的跡象。果齒龍的後肢骨頭中空,這點與許多小型獸腳類恐龍相同。果齒龍的親緣關係較接近畸齒龍,而與年代相近的棘齒龍關係較遠[7]。
古生態學與古生物學
[編輯]果齒龍的四副化石,發現於莫里遜組的Brushy Basin段的底層,該地層是個砂岩層,過去是個氾濫平原。在弗魯塔市的相同年代地層,還發現了蝸牛、蛤蜊、龍蝦、不同的昆蟲(根據足跡化石鑑定)、肺魚類的角齒魚(Ceratodus)、輻鰭魚類、烏龜(Glyptops)、喙頭蜥目的Eilenodon與Opisthias、數種蜥蜴、一種鱷形類,以及哺乳類的Fruitafossor、Glirodon、原尖獸(Priacodon)。該地也常發現零散的恐龍化石[1]。
果齒龍可能是二足恐龍,並擅於奔跑,並被推論可能是種雜食性恐龍。果齒龍與棘齒龍、天宇龍都是晚期的畸齒龍科恐龍,與侏羅紀早期的畸齒龍相比,上述三者的頜部較不特化,因此被認為食性寬度愈寬,是種廣食性動物[7]。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研究果齒龍的頭顱骨,發現牠們以特定植物為食,可能還有昆蟲、無脊椎動物[8]。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英文)Butler, Richard J.; Galton, Peter M.; Porro, Laura B.; Chiappe, Luis M.; Henderson, D. M.; and Erickson, Gregory M.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o "Lower limits of ornithischian dinosaur body size inferred from a new Upper Jurassic heterodontosaurid from North Americ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0 [2009-11-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 ^ (英文)Glut, Donald F. The New Dinosaur Dictionary. Secaucus, NJ: Citadel Press. 1982: 280. ISBN 0-8065-0782-9.
- ^ (英文)Callison, George; and Quimby, Helen M. Tiny dinosaurs: are they fully grow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84, 3 (4): 200–209.
- ^ (英文)Callison, George. Fruita: a place for wee fossils. Averett, W. R. (ed.) (編). Paleontology and Geology of the Dinosaur Triangle: Guidebook for 1987 Field Trip. Grand Junction, Colorado: Museum of Western Colorado. 1987: 91–96.
- ^ (英文)Galton, Peter M. Teeth of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mostly Ornithopoda)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Carpenter, Kenneth (ed.) (編). Horns and Beaks: Ceratopsian 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47. ISBN 0-253-34817-X.
- ^ (英文)Foster, John.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7. ISBN 978-0-253-34870-8. OCLC 77830875.
- ^ 7.0 7.1 7.2 7.3 (英文)Butler, Richard J.; Galton, Peter M.; Porro, Laura B.; Chiappe, Luis M.; Henderson, D. M.; and Erickson, Gregory M. Lower limits of ornithischian dinosaur body size inferred from a new Upper Jurassic heterodontosaurid from North America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0. doi:10.1098/rspb.2009.1494.
- ^ Butler, R. J.; Porro, L. B.; Galton, P. M.; Chiappe, L. M. (2012). Farke, Andrew A. ed. "Anatomy and Cranial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the Small-Bodied Dinosaur Fruitadens haagarorum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the USA". PLoS ONE 7 (4): e31556.doi:10.1371/journal.pone.0031556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化石出土後30多年,新的迷你恐龍被命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BC新聞
- (中文)美國發現罕見"迷你恐龍" 體長70厘米體重1.8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