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Vanished user 1929210/存檔/大中華地區的左派和右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中國,左派右派二詞的含義與國際上的理解完全不同。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

[編輯]

共產主義話語體系的左派、右派指的背離列寧斯大林主義的流派。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指出共產主義左派是「原則上」反對妥協,不論什麼妥協都一概加以反對的派別。斯大林指出:「『右傾』或『左傾』的概念目前在我國是黨的概念,更確切地說,是黨內的概念。『右傾分子』或『左傾分子』就是離開真正黨的路線而傾向於這一或那一方面的人。」[1]蘇維埃政權初期反對列寧的政治路線的「左派共產黨人」集團包括布哈林奧辛斯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等人,對待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教條主義態度、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學說的實質,使「左派」採取了冒險主義的、托洛茨基的關於必須依靠「革命戰爭」來「推進」解放的、反帝的進程的論點。[2]左傾和右傾都是非無產階級思想。[3]

1929年,彭述之陳獨秀等人結成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被開除出黨。共產黨的右派即修正主義者或右傾機會主義。[4]

1959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通過《關於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和《為保衛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鬥爭》的決議。[5]

1964年,蘇聯指出在1960年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以後,「左傾」機會主義,教條主義越來越成為共產主義運動內部意識形態鬥爭的首要課題。中共領導的左傾機會主義活動之所以特別危險。[6]

1968年劉少奇因右傾機會主義被「永遠開除出黨」。

1975年毛澤東發表了《打招呼的講話要點》一文,正式將鄧小平的舉動定性為「這是一股右傾翻案風」。

中國共產黨認為國民黨內站在民主主義上代表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這些最大多數民眾的利益與思想而反對封建勢力者是左派。代表地主劣紳土豪等封建勢力的利益與思想的分子是右派。[7]左派的成分是工人、農民及知識階級的急進分子;右派的成分是軍人、官僚、政客、資本家。[8]

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時代,是一個極左派政黨,這在鎮反三反五反土地改革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可以反映。所以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前,還包括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的幾年內,右派有同情、相信或支持資本主義、反對暴力革命、進而反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的意思,雖然這種意向不一定很強烈。相反,左派則是代表工人農民的利益、支持徹底革命、支持輸出革命,等等。由於右派一度被普遍認為是反動的、消極的,一些政治鬥爭失敗的「極左派」,如「四人幫」,也曾經被定性為「形左實右」。

1957年,中國共產黨發起「反右運動」,從此一些人有了「右派」這個政治身份。右派是指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社會主義改造、反對共產黨領導、蓄謀推翻某一部門或者某一基層單位的共產黨的領導的人。[9]「右派」和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合稱「黑五類」。 相反,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紅五類被認為是左派的中堅。1967年1月23日,按照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發出《關於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持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

1980年代之前中共的左、右派
左派 右派
革命派 走資派
自認為代表無產階級,即工農的利益 被左派認為同情、相信或支持資產階級的利益
建政之前主張暴力革命,拒絕任何妥協 建政之前主張和國民黨合作,議會鬥爭
一切歸公,支持人民公社大躍進 主張人民應享有部分私有財產和個人自由
政治上對政府無限忠誠、對領袖的指示無限服從、不允許任何反對和質疑 容許不同意見者,主張社會主義下的言論和信仰自由、民主等
先前全面倒向蘇聯,後來宣揚抗蘇反美和自力更生 主張向歐美左派學習和借鑑
重點「抓革命」,時時刻刻不忘階級鬥爭,宣揚「敵人無處不在」 重點「促生產」,主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比如毛澤東、「四人幫」、康生陳伯達吳晗 比如王實味馬寅初劉少奇章伯鈞羅隆基彭文應儲安平陳仁炳林希翎束星北林昭張志新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

[編輯]

近年來,隨着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思維也有明顯變化,但是在政治上依舊處於傳統左派壟斷地位,只有在面對民族主義精神有略為右傾。

現在的左派已經和左派不同,而左中帶右,他們強調大政府國家主義,而右派則主張實現憲政民主、市場經濟化,保護私有制等等。可是,左右的區分也常常是具體、相對和變化的。至於政治上的右派,幾乎是不存在地,而且同時被消音的還有強力主張當年保守的政策,這謝極端左派指那些反對或質疑市場經濟私有制,堅持原教旨的共產主義和毛澤東晚年思想的保守派人士,這些基本教義派則根本反對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憧憬毛澤東時代。

中國共產黨內既有主張左的(如鄧力群),也有主張右的(如李銳),但主持工作的通常被認為是保持穩定的平衡派。很多人認為:像主張資本家入共產黨、自認為代表「先進的生產力」等只是中共黨內的一些認識或分歧,並非左右之主張。

2002年5月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一次小型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王緝思對於全世界的政治光譜做出如下解釋:「維護現存的資本主義秩序,維護西方主導、親資本的就是右;主張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經濟危機,對壟斷加以限制,發展中國家加強對西方侵蝕的抵禦,就至少可以稱作中間偏左。」這一解釋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當然亦有持不同看法的人。

不過中國的左右因為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而產生一定與西方不同的變化。因此會出現左反而變右的相反情況,為求簡單,將維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支持革新後新中國的人定義為右派,而多黨民主、自由化、經濟改革、復興傳統中國的人視為左派。

1980年代之後中共的左、右派
左派 右派
實際是右傾的保守派,但不同於西方右派 實際是左傾的改革派,類似西方的自由左派與某些溫和右派
支持私有化,但主張市場經濟的計劃性 推崇私有化,主張改革市場經濟
支持國企私有化以反壟斷、中小企業創業協助等、最終建立民族企業,強調社會主義福利政府的存在。 改革國企分散化來合理競爭、與大型國際公司合作、最終建立跨國中企,建立社會主義的自由政府。
保守派,如:李先念陳雲王震薄一波鄧力群汪東興胡喬木,或「新左派」如崔之元胡鞍鋼等。 改革派,如:胡耀邦趙紫陽姚監復鮑彤吳國光陳一諮程曉農,而黨外改革派,更深入了政治體制的部分
讚揚中華文化,但僅為革新後予以保留的風俗,主張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並以此為鑑,支持政府對文化的改革。 傳頌中華傳統文化與華裔血緣、方言、信仰等,從傳統文化做一定延伸,復興風俗與文化,否定人為的改革成果與干涉。

香港

[編輯]

香港的左、右派意義不一定等同普遍認同的左、右派,有時甚至會與普遍的定義完全相反。自從香港主權移交後,更難以用經濟取向區別左、右派。

在香港傳統「左派」過去一般被形容為親中共的社會團體,「右派」一般被形容為親英國美國中華民國(親中國國民黨)的社會團體。這個定義大約可追溯至1960年代,當時香港正受文化大革命風潮的影響帶動,不少支持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工人紛紛製造騷亂及暴動,各地製造土製炸彈,另外當時的有部分左派的大學生對這些工人表示同情,並信奉馬克思主義,對當時的港英政府不滿,故此他們就被稱為左派。

1997年香港回歸後,有些商人為了獲得在中國大陸的商業利益,他們的政治立場趨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左派等於親中共」的概念已經深入民心,故此即使自由黨在經濟取向採取親資本主義經濟自由主義態度,自身也標明是右派政黨,仍然被部分市民稱為「左派」,但多定義他們為建制派一員。現時「左派」一般用來形容民建聯工聯會等傳統政黨,他們堅定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持大部分政府的政策,即使政府部分社會政策被認為損害勞工權益(如剝奪工人的集體談判權全民退休保障等),「左派」仍然支持有關政策,不過他們基本上在民生議題上偏向左派,也關注婦女議題。至於泛民主派,部分支持者基於反共而支持泛民,偏向自由主義。不少泛民的支持者在社會民生議題上偏向左派,如工人的集體談判權全民退休保障環境保護女權LGBT權利等。

香港前區議員梁安琪曾在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論壇上,指責對手社民連陶君行身為泛民主派一員卻自稱左派,陶君行便解釋國際間多數以經濟取向而非政治立場定義左右派。

台灣

[編輯]

目前在台灣選舉中並沒有強調左右之分(重心着於統獨之分),而是在泛藍泛綠兩大陣營。

泛藍陣營包括中國國民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政治理念上支持兩岸政治融合及將來走向統一;泛綠陣營包括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台灣團結聯盟建國黨等,政治理念上支持台灣主體性、本土化及將來走向獨立,不過除了泛藍及泛綠兩大陣營外,還有其他第三勢力的政黨,如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民國黨等。

至於台灣的左派政黨,政綱上列明支持環境保護女權LGBT權利勞工權益的綠黨社民黨和以勞工權益為訴求的勞動黨,可以算是左派政黨,不過影響力有限。目前僅綠黨在桃園市新竹縣的議會各佔有一席、勞動黨新竹縣議會佔有一席,其他左翼勢力皆未在任何地方議會或立法院佔有席次。若把時代力量也算為左派政黨,則是左派在2016年首度立法院取得議席。不過台灣團結聯盟也自稱為中間偏左的政黨,而民進黨雖然在經濟上採取自由主義,主張開放的社會經濟,經濟上加強與美國日本等合作,以減少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而黨內不少派系的立場本身也支持環境保護主義(如反核)、女性主義及LGBT權利等,但並未有明確的政綱定調有關立場。

早期原因為台灣從日治時代中華民國政府解嚴前都長期以反共宣傳教育為主,因此在經濟及政治的意識形態上,國民黨皆被定義為右派。但事實上,國民黨並非純右派政黨。在過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國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宣傳為中國的右派代表,不過不少國民黨的政策也有左派影子,比如有條件的支持土地改革;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民生主張即包括「平均地權[10]、「節制資本」,甚至說過「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11]」;到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國民黨基於鞏固在台灣的管治需要,在台灣進行全面的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的成功,令國民黨解決了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又緩和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令國民黨在台灣的管治地位得以鞏固,而國民黨在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執政時期,雖然以反共為主軸,但經濟政策上大部分由政府主導及管制,並非全然為自由市場,經濟上主要吸納美國日本的資金,以防中國大陸實行經濟滲透。國民黨在2000年後主張全面對中國大陸開放,加強兩岸經濟互動,以此為主軸。因此並不能完全說國民黨是純右派政黨,也許比較精確的描述是中間偏右。

此外,自從解嚴以後,民間已有不少社會運動,其中不少所走的路線大多與左翼路線類似。不少民間團體透過政黨向政府施加壓力,過去在1990年代,民進黨作為主要的反對黨,政治勢力比較偏弱,因此民間團體主要籍民進黨來進行社會運動。但民進黨執政後,部分民間團體轉而獨立抗爭,減少對民進黨的依賴。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第280頁
  2. ^ 1965年1月20日《人民日報》轉載蘇聯《共產黨人》雜誌第十八期(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付印)以《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小資產階級的「革命主義」》為題,以《弗·伊·列寧反對「左傾」機會主義的鬥爭史片斷》
  3. ^ 論黨內鬥爭
  4. ^ 事情正在起變化
  5. ^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
  6. ^ 1964年2月3日人民日報《看,蘇共領導所謂「停止公開論戰」的把戲!》
  7. ^ 關於國民黨左派問題議決案
  8. ^ 對於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
  9. ^ 中共中央關於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
  10. ^ 具體措施有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
  11. ^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

參見

[編輯]

Category:意識形態 Category:文革名詞 Category:亞洲政治 Category:大中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