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卷線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鼓轮
旋繞式卷線器(紡車輪)的部件示意圖:
1、拋線擋
2、(魚竿的)輪座
3、輪腳
4、搖柄
5、輪臂
6、逆止開關
7、線杯
8、魚線
9、卸力控制旋鈕

釣魚卷線器(英語:fishing reel)也稱漁線輪線輪釣魚輪等,古稱釣車,是一種釣魚時用來儲存和收放魚線捲筒漁具,通常安裝在魚竿上通過旋轉曲柄控制魚線的釋放長度和張力,主要用來捕捉游泳能力較強的魚類(鮭魚鱒魚鱸魚鯉魚狗魚或各類海魚)。捕捉小魚時則通常用手竿即可,不需要使用卷線器。[1]:63

歷史

[編輯]

中國

[編輯]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收藏的東漢畫像石,右下角的釣竿裝有輪狀裝置
南宋畫家馬遠在1195年的畫作《寒江獨釣圖》,畫中釣客使用的卷線器是目前被國際學界所承認的最早描述此類漁具的圖像記載

有關卷線器的最早文字記載來源於東漢列仙傳[2][3][4][5]中「陵陽子明」(西漢江油人竇子明,道教仙人)的故事裏提到的釣到白龍的「釣車」,而「車」字在古漢語中可與同義,說明最晚在東漢時期就有轉輪式漁具——用作卷拉繩索的轆轤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發明,到西漢時期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因此被借鑑用在漁具設計上並非不可能。唐代詩詞中也常有對「釣車」的描寫,比如詩人陸龜蒙和其好友皮日休在有關溪釣的詩詞(比如《漁具詩》)中都常常提及「釣魚輪」和「角柄孤輪」。宋代詩詞中也是如此,比如黃庭堅《題花光畫山水》中的「花光寺下對雲沙,欲把輕舟小釣車」、李新《漁父曲》中的「黃蓑老翁守釣車,賣魚得錢還酒家」、楊萬里《過寶應縣新開湖》中的「兩雙釣船相對行,釣車自轉不須縈」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更是在《洞天游錄》(雖可能是清人冒名的偽作)中描寫:「江上一蓑,釣為樂事。釣用輪竿,竿用紫竹,輪不欲大,竿不宜長,但絲長則可釣耳。」

目前國際公認的有關卷線器的最早圖像記錄是由漢學家李約瑟考察的,來自於南宋畫家馬遠(1160–1225)的名畫《寒江獨釣圖》(在火燒圓明園後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圖中一個坐在舢舨上的宋人手持一個很明顯裝有線輪的魚竿[6]。南宋嘉定年間出版的《天竺靈簽》一書中也配有兩幅木刻版畫展示了卷線器的使用[6]。另一個有關卷線器的圖像是元代畫家吳鎮(1280–1354)在至正年間的畫作《漁父圖》[6]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類書三才圖會》更是詳細的圖示了當時卷線器的轆轤滑輪機構[6]。以上圖畫是1651年以前能找到與卷線器有關的唯一五處圖像證據中的四個[6],剩下的一個是來自於13世紀的一本亞美尼亞羊皮紙福音書中較為模糊的圖像[6]

英格蘭

[編輯]
1651年出版的《釣魚的藝術》(The Art of Angling)是第一本提到卷線器的英文書籍

第一本有關捕魚的英文書是1496年的《用鈎捕魚的專著》(The Treatyse of Fysshynge with an Angle[7]),但書中並沒有提及卷線器。1651年的《釣魚的藝術》(The Art of Angling)一書中首次用英文提到了一種原始的卷線器[8]。而卷線器也是大約在1650年左右飛蠅釣開始在貴族階層盛行的時候出現在英格蘭[9]

18世紀漁業變得商業化,魚竿和漁具在服飾店都有銷售。自從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許多手工藝人都搬到了雷迪奇,使得當地在1730年代開始變成了一個漁具製造中心。1761年,赫特福德郡人阿尼西母·烏斯頓森(Onesimus Ustonson,1736~1783)開了製造店,而他的公司在之後的一個世紀都是市場領軍者,他自己也從喬治四世開始的連續三任國王那裏都獲得了皇家認證。有人曾將發明卷線器的頭銜贈與烏斯頓森,但他其實只是第一個用廣告銷售卷線器的人——他最早的一份廣告是1768年的一個標題為「至所有釣魚愛好者」的交易卡,包含了一整個清單的漁具。他所銷售的早期增倍卷線器十分短粗,而且黃銅齒輪經常磨損。

18世紀後葉,現代設計的卷線器開始出現在英格蘭,主要流行的型號是所謂的「諾丁漢型」。當時的卷線器是一個自由放線的寬筒,主要用來讓魚餌可以隨着水流漂游。在1880年代,漁具設計開始改進,新式木料製作的飛蠅釣竿和取代了馬毛的制魚線讓人可以將毛鈎逆風拋出,並且大大增加了拋線距離。負面效果是更長的魚線也更容易被纏亂,為此幫助線杯收放魚線的導線器被發明了出來[10]。紡織業大亨阿爾伯特·伊林沃思(Albert Illingworth,1865~1942)在1905年申請了一個固定線杯設計的專利,也就是現代旋繞卷線器的雛形[10]

美國

[編輯]

用齒輪將轉速增倍的卷線器在英國並沒有獲得青睞,但是在美國市場卻大獲成功。肯塔基州的鐘表匠喬治·施耐德(George W. Snyder,1780~1841)首次在1810年將老式的增倍卷線器改進了成了拋餌卷線器,這也是第一款由美國人發明的卷線器設計[11]。施耐德最早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鱸釣需求製作卷線器,但之後也開始為俱樂部的同僚和其他愛好者製作[12]。因為當時沒有專利商標保護,施耐德的卷線器很快就被許多商家仿製,並且在美國東北部新興的工廠中以遠少於手工製作的成本和時間進行批量生產。而廉價漁具在市面上的出現,使得美國社會各個階層都開始將釣魚作為興趣愛好[13]

佛蒙特州人查爾斯·奧維斯(Charles F. Orvis,1831–1915)在1874年設計並發行了一種新式卷線器,被漁具歷史學家吉姆·布朗(Jim Brown)稱作是「美式卷線器設計的基準」(benchmark of American reel design[14][15]。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現代為飛蠅釣專用的卷線器。奧維斯於1856年創建的公司至今仍是漁具和戶外用品製造業的名牌。

類別

[編輯]
紡車輪
旋拋輪
扳旋輪
中軸輪
側拋輪
鼓輪
水滴輪

根據其用來纏繞魚線的線杯(spool)是否可以轉動,卷線器分為定杯型fixed spool)和轉杯型rotary spool)兩種。定杯型卷線器的線杯除了少許縱向活動以外基本上是固定的,而魚線被其它旋轉機制拉扯圍着縱軸纏繞;轉杯型卷線器主要依賴線杯自身的旋轉將魚線卷繞,是圍着橫軸纏繞[1]:63

定杯卷線器

[編輯]

紡車輪

[編輯]

旋繞式卷線器簡稱旋繞輪spinning reel),在漢語圈也稱紡車輪(其實這是誤稱,因為這種卷線器的運作方式其實不像紡車而更像紡錘,真正形似紡車的是中軸輪)。紡車輪是一種開放式設計的卷線器,也是最常見的定杯卷線器,線杯除了有少量前後伸縮來保證纏線均勻外沒有任何旋轉,運作時由一個曲柄驅動旋轉的半圓弧形線擋(bail)拉扯着魚線纏繞在線杯上,在拋餌時將線擋扳開就可以讓魚線自然鬆脫放出,不會出現回沖纏線的情況。這種卷線器通常配合直柄竿使用,安裝在魚竿握柄的底面,因為不需要抗衡重力導致的魚竿縱旋,所以使用起來較為舒適,是現今最受歡迎的卷線器之一。

紡車輪的轉柄通常可以隨時拆下換到另一側,因此無論左撇右撇、使用習慣都能適用,而操作簡單、手感平滑,非常適合初學者上手。缺點是拋線時的距離和精準度並不出色,而且一些剛度較高的魚線在從線杯上鬆脫後仍會帶有形狀記憶因而產生螺旋狀的環套,時常會出現纏絆線擋的情況。[1]:63

封閉輪

[編輯]

封閉式卷線器簡稱封閉輪,在英語中也稱旋拋輪spincast reel或spincaster),因為常常被用在射魚用的複合弓上,在中國大陸也稱射魚輪。這種卷線器和紡車輪的纏線原理相似,但是線杯隱藏在一個外殼內,殼內有一個代替線擋的針,外殼前方有一個蓋子,蓋上有一個可以用來軌導魚線釋放的小洞,用押鍵的操作就可以收放釣線。與紡車輪不同,這種卷線器像水滴輪一樣通常配合槍柄竿安裝在握柄頂面,外形輕便緊湊、操作簡單,對(特別是年輕的)初學者十分友好,所以在漢語圈中也稱兒童輪。其缺點是容量有限、拋投距離短、不適用粗大的母線,而且內部容易積累魚線回收時帶進去的水分和雜質導致積垢和生鏽。

扳旋輪

[編輯]

下旋式卷線器(underpin reel)是封閉輪的一個變種,像紡車輪一樣懸掛在魚竿握柄底面,重心較低因此也更佳舒適,並且可以兼容幾乎所有的直柄竿。在使用時,釣者會像用紡車輪一樣用持竿手的食指鈎住魚線,然後放開一個放線扳杆進行拋餌,並且可以在魚餌到達預定距離後通過扳杆停止出線。因為擁有這種扳機機制,下旋輪也稱扳旋輪(triggerspin reel)。

轉杯卷線器

[編輯]

轉杯卷線器主要分單軸雙軸兩類:

  • 單軸卷線器就是中軸輪,構造和傳統的絞盤相似,曲柄和線杯共用同一轉軸,轉數比例為1:1,因此也稱單動輪single-action reel),因為直徑較大通常安裝在魚竿握柄的底面;
  • 雙軸卷線器的曲柄和線杯分屬由齒輪聯接的兩個轉軸,可以通過齒數比例產生高於一倍的轉速比,因此也稱增倍輪multiplier reel[16]。這類卷線器通常安裝在魚竿握柄的頂面,使用者在拋線時可以用拇指直接按觸線杯用摩擦力干涉其旋轉。雙軸輪的傳統設計是曲柄裝在右側,右撇子釣者在拋線後將魚竿倒旋以便用左手搖柄,現在則通常會換手(右手拋竿後換到左手持竿,改用右手搖柄)或者乾脆使用曲柄在左側的「左撇」設計。

中軸輪

[編輯]

中軸輪centerpin reel)是最古老的一種卷線器,旋柄和線杯同軸(有時候乾脆就是直接裝在線杯外框上的手柄),通常安裝在魚竿握柄最後端的底面,需要卸力放線時需要釣者手動向外扯線。中軸輪因為是「直驅」設計,旋柄和線杯的轉速同比,使得收線操作更加細微,適合拋收比較輕的魚餌,特別是使用毛餌的飛蠅釣,因此也稱飛蠅輪fly reel)。

側拋輪

[編輯]

側拋輪sidecast reel)是中軸輪的一個變種,主要區別在於其輪腳部位有一個能讓整個線輪水平旋轉90°的機構。在拋線時,使用者用手扳轉側拋輪,使得線杯的中軸與魚竿平行,然後魚線可以像紡車輪一樣從側緣滑脫釋放;當需要收線時,使用者將線輪扳轉回起始位置(線杯軸線與魚竿垂直),然後收線的運作和中軸輪完全一致。這種設計的優點是放線順滑,不像普通的中軸輪那樣需要事先用手扯線然後才能拋投;缺點是拋線和收線之前都必須額外完成一個用手扳旋的動作。

側拋輪主要是澳大利亞人的發明,最著名的品牌是1920年在布里斯班建廠的漁具製造商Alvey Reels,主要市場是昆士蘭新南威爾斯地區的淡水和鹹水釣魚群體,通常用於海釣磯釣。市面上最常見的側拋輪的線杯直徑一般在6—7英寸(150—180毫米),配合12—16英尺(3.7—4.9米)的海釣竿使用。

鼓輪

[編輯]

傳統輪conventional reel)因為外形酷似圓柱形滾筒,在漢語圈也稱鼓輪,主要分為按照收線時的曳力調節機制分為星輪(star drag)和搬杆(lever drag)兩種。小型的鼓輪可以像水滴輪一樣,但大型的鼓輪因為拋投起來比較吃力,通常是直接放線扔入水中隨波漂蕩用來拖捕大型游釣魚深海魚,所配用的魚竿也通常是長度較短、調性較慢、強度較高的船釣竿,因此也稱拖釣輪trolling reel)。有些鼓輪為了方便釣手估算出線量,還會額外配裝一個測線器(line counter)。

水滴輪

[編輯]

拋線輪casting reel)在英語圈中也稱拋餌輪baitcaster),是在傳統鼓輪的基礎上加有一個左右返復保證卷線均勻的導線器(line guide)然後用後方的按板控制放線。因為改善拋投性能的需求,現代設計的線規通常較為前置,使整個魚輪的側面輪廓呈水滴形,在漢語圈也稱水滴輪。這種卷線器至少在17世紀中期就已經存在,但是真正被業餘垂釣者廣泛使用則要等到1870年代[17]。因為能夠獲得的拋餌距離無與倫比,而且可以比紡車輪更精確的控制拋線距離,所以是現今最受歡迎的卷線器之一。水滴輪的優點是拋投精度可控、收線迅速有力;缺點是拋線時如果放線的速度慢過線杯的轉速,就會出現已脫離線杯但卻來不及離開線輪的魚線發生松套並被線杯的慣性扯回輪內亂纏一團的反甩(backlash)現象——英語圈俗稱「鳥窩」(bird's nest),漢語俗稱「炸線」或「炒粉」——特別在拋投在空氣中減速較快的輕餌的時候。為了防止發生炸線,水滴輪通常都設計有可調節的「剎車」(brake)系統來限制線杯的轉速,通常的機制有線杯張力(spool tension,在中國大陸也俗稱「機械剎車」)、離心剎車(centrifugal braking)和磁力剎車(magnetic braking)三種設計,而一些現代產品時常會採用結合了兩種以上剎車原理的混合式設計。

機械原理

[編輯]

捲筒機構

[編輯]

直驅式

[編輯]

直驅式線輪(direct-drive reel)的旋柄和線杯直接相聯,拋線或魚咬鈎扯線時旋柄會隨着魚線被拉出而轉動,如果魚的游速很快甚至會打疼釣魚者的手。傳統的飛蠅輪都是這種設計。

防逆式

[編輯]

防逆式線輪(anti-reverse reel)可以在轉柄不動時仍允許放線,甚至在收線時讓線杯放線防止拉力過載。拋餌輪和許多現代飛蠅輪都是這種設計,傳統是用一個棘爪控制的齒輪。現在常用的「瞬間防逆轉」(Instant Anti-Reverse,簡稱IAR)系統使用單向離合軸承或離心卡銷來限制轉柄只做單向運動。

拖力機構

[編輯]

卷線器的拖力(drag)系統通過對線杯/線擋施加可變的軸向壓力來控制其與內部齒輪組之間的摩擦力,以便調節旋轉收線時能夠施加在魚線上的最大張力。在魚線張力低於拖力設置的時候,線杯/線擋和齒輪組之間保持轉動同步;一旦拉力超值,兩者之間的靜摩擦力被克服,線杯/線擋和齒輪組就會出現轉動差速轉動,通常活動狀態也從主動纏線改變為有阻力的被動逆轉放線。這種對拖力設置上限的設計這樣可以防止魚線因為應力過大而發生斷線,能夠在魚劇烈掙扎、意外出現魚鈎掛底或釣者無意間用力過猛時減少損失漁具的不必要風險。一些現代設計的卷線器內還會裝有拖力響片(drag clicker)——即所謂的「卸力報警」,可以在拖力過載導致線杯被迫逆轉放線時發出「噠噠」聲響來提醒使用者。卷線器提供的拖力設置配合魚竿的彎曲彈力和魚線自身的彈性拉力,再結合上恰當的溜魚技巧,可以增加整個釣具系統的綜合應力極限,使得釣魚者可以穩妥的將用力掙扎的大魚耗累並逐步拉近。

拖力系統的機械原理通常是用一系列與線杯/線擋同軸的摩擦圓盤——即所謂的「拖力墊圈」(drag washer),相鄰的墊圈之間通過旋轉差速貢獻部分摩擦力,多個疊加排列的墊圈被施以壓力後就可以將摩擦力串聯起來。拖力墊圈使用的摩擦材料在過去是皮革,而現在通常是金屬特氟龍碳纖維或者其它聚合物相滑動,墊片之間經常會塗有潤滑脂防止接觸面出現抱死,運作時也會產生摩擦生熱,如果是用來捕捉較強壯的大魚則需要使用更抗熱的材料。一個設計和做工優秀的拖力系統所提供的拖力必須是一致、可靠和平滑的。除此之外,拖力系統需要提供的最大拉力也要考慮魚線的抗暴強度和目標魚掙扎(包括游泳、跳躍和擺甩)時的行為力,因此也需要釣魚者通過個人經驗進行適時的調整,避免拉力瞬間過大或過小。

在使用紡車輪、封閉輪和使用星輪設計的傳統增速輪的時候,通常推薦的初始設定是將拖力調節成魚線斷裂張力的1/3到1/2之間。比如,如果魚線的強度指標是20英磅力(89牛頓),那麼拖力上限就應該設成7—10英磅力(31—44牛頓)。如果使用的是扳杆設計的拖力系統,通常會將「開」的設置拖力定為1/3。

旋繞式卷線器

[編輯]

旋繞式卷線器可以有前後兩種拖力調節系統。前置拖力設在線杯前端,是所有型號的標準配置,結構相對簡單,與其它拖力系統一樣都是通過壓緊增加轉軸的摩擦力,所產生的拉力通常更高也更一致。後置拖力也俗稱「供餌器」(baitfeeder),是少數型號額外附加的配置,通常配合一個自動彈開的扳杆使用,製造商設計的最高拉力值一般也不會超過10英磅力(44牛頓)。而且後置拖力的機械結構較為複雜,精度和平滑度也不如前置拖力,一般只用來應對魚剛剛咬鈎瞬間突然施加在魚線上的拉力,在釣魚者開始主動收線時就會解除。

拋線式卷線器

[編輯]

傳統輪和水滴輪通常使用的拖力系統分為由星輪和扳杆調節的兩種設計。星輪拖力最為常見,機械結構也更簡單可靠,主要是用一個與旋柄同軸的星狀旋盤來上緊並增加驅動機構的摩擦力,同時配有一個能夠暫時讓驅動機構斷離線杯的扳鈕以便讓線杯能在拋線和放線調整時無阻力自由旋轉。

扳杆拖力使用凸輪機構來增減施加在線杯阻力墊圈上的壓力,大多數使用幾個預設的設置,比如「咬鈎」(strike,拉力強度相對較弱以防脫鈎)、「全力」(full,最大強度的拉力)和「自由轉杯」(freespool,無拉力,用來拋餌)。扳杆拖力設計的優點是使用起來更省事,而且因為直接施力在線杯上,所用的墊圈也更大,產生的拉力也可以更大更平滑;缺點是在自由放線時可能會因為拖力機構沒能完全斷離線杯而造成殘餘阻力。

剎車機構

[編輯]

在拋投時,末端漁具(魚餌和魚鈎)會因為空氣阻力的影響而減速,從而降低魚線飛離魚輪的速度。這種出線減速現象在拋投截面密度較低、氣動外形較差的輕餌時尤為明顯。如果是使用轉杯輪(通常是水滴輪)進行拋投,因為線杯的轉動減速往往要比魚輪的出線減速慢,這就造成了已經從線杯上鬆脫的魚線因為無法及時穿過導線規離開魚輪而在輪內產生滯後。這些滯後的線起初只是形成少許鬆脫的弧段隨着線杯一起旋轉,但隨着滯線越來越多,這些懸浮的線套變得越來越長也越來越多,直至它們發生亂纏並徹底絞住線杯轉動為止。這種現象稱作「反甩」(backlash),因為線套纏絞後會變成十分混亂的一團很難解開,因此也稱「炸線」或「炒粉」,在英語圈中也稱「鳥窩」(bird's nest)。

現代設計的水滴輪通常會有所謂的「剎車」(braking)系統,用來降低拋投時的線杯轉速來保證線杯脫線不會快於魚輪放線,雖然這樣會犧牲一些拋投距離,但也會大大降低反甩炸線的幾率。現代設計的魚輪通常會結合幾種不同原理的剎車設計來達到最佳的介入效果。同時,水滴輪的使用者也被要求會使用「指控」(用拇指輕按線杯表面產生可變的摩擦力)來進行手動的線杯減速。

線杯張力

[編輯]

線杯張力(spool tension)在漢語圈也俗稱「機械剎車」,是一個與線杯同軸的旋鈕,在上緊時會增加線杯旋轉時受到的摩擦力,使得線杯減速加快。這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剎車機制,優點是簡單可靠,但缺點是產生的摩擦力會影響放線,而且剎車力呈線性,並不會適應不同線杯轉速下的剎車需求。

離心剎車

[編輯]

離心剎車(centrifugal braking)設計的線杯末端呈放射狀裝有一系列由彈簧牽扯的摩擦部件(俗稱「剎車豆」),在線杯高速旋轉時,剎車豆會因為離心力而向外伸展,從而接觸並摩擦輪框內壁使得線杯減速,直到線杯轉速降低到能讓彈簧將剎車豆拉回為止。許多此類設計允許使用者將單個剎車豆暫時固定,使其不會接觸輪框,從而可以達到手動調節離心剎車力大小的目的。一些新式離心剎車設計則使用不同彈力的彈簧組互相配合,使得在不同轉速情況下摩擦部件會依次自動伸出和縮回。這種剎車系統的優點是在拋投初期(線杯轉速最快的時候)的介入效果非常明顯;缺點是在拋投後期魚餌和魚線呈指數性減速時的介入效果普遍不佳。

磁力剎車

[編輯]

磁力剎車(magnetic braking)設計使用楞次定律原理,讓線杯旋轉時因為金屬框架切割磁場場線從而產生反向的電磁阻力。這種系統的優點是完全不需要線杯與輪框內壁之間發生任何接觸,而且會在整個拋投過程中都提供隨線杯轉速而變的剎車力,而且可以通過調整磁場和金屬框之間的間距和力臂來調節介入效果;缺點是在拋投早期的介入效果普遍不如離心剎車明顯。

電子剎車

[編輯]

電子剎車(electronic braking)使用內配的集成電路監測線杯的轉速,並由蓄電池供電讓執行器產生預先設置好的阻力為線杯減速。一些新型的「智能魚輪」的電子剎車系統甚至可以通過藍牙技術與流動裝置上的應用程式進行無線數據交換,並可以根據不同的餌重、線徑和竿長等參數調節介入效果。電子剎車技術目前還只處在萌芽期,市面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型號使用,其中最著名的是禧瑪諾於2003年推出的Curado DC(意思是「Digital Control」),連續二十年是世界上唯一的電子剎車輪,直到2023年初達億瓦和卡斯丁分別宣發了IMZ Limitbreaker和iReel這兩款可以電子剎車輪。

操作

[編輯]

使用卷線器時,卷線器架在魚竿上靠近手肱或身體的一部分,可以減少手腕的疲勞,中指和無名指夾着卷線器的腳,食指扶着線框的邊緣,控制出線[1]:66

另見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 杜健鷹. 《新手垂钓完全攻略》.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22045966. 
  • 盛文林. 《实用钓鱼完全入门》. 北京市: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63933501. 
  • 金波; 盧德娥. 《生活百科全书:最新垂钓知识图鉴》. 武漢市: 武漢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070387. 
  • 王長工. 《钓鱼百技精解》. 金盾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826968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劉纓、張曉衡. 《垂钓绝招图解》. 海南省: 海南出版社. 1996. ISBN 7-80609-120-3. 
  2. ^ Birrell (1993), 185.
  3. ^ Hucker (1975), 206.
  4. ^ Ronan (1994), 41.
  5. ^ Temple (1986), 88.
  6. ^ 6.0 6.1 6.2 6.3 6.4 6.5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00 & PLATE CXLVII.
  7. ^ the Treatyse of Fyssgynge with an Angle. [2022-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8. ^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olume 7. Field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Corp. 1968. 
  9. ^ Fishing Tackle Chapter 3 (PDF). [2014-07-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18). 
  10. ^ 10.0 10.1 fishin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2-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11. ^ Andrew N. Herd. Fly Fish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201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12. ^ Henshall. James A., "Evolution of the 'Kentucky Reel'"
  13. ^ Land, Bill. ORCA, "Reel History". Accessed December 6, 2011. http://orcaonline.org/reel_history.htm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6-16.
  14. ^ Brown, Jim. A Treasury of Reels: The Fishing Reel Collectio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Fly Fishing. Manchester, Vermon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Fly Fishing, 1990.
  15. ^ Schullery, Paul. The Orvis Story: 150 Years of an American Sporting Tradition. Manchester, Vermont, The Orvis Company, Inc., 2006
  16. ^ Henshall 1881, p. 244. A multiplying reel uses a gear system to produce two or more revolutions of the central shaft (spool) for every revolution of the crank handle.
  17. ^ Henshall 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