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听我心声
《细听我心声》 | |
---|---|
作者 | 请详见下文 |
类型 | 征文比赛的得奖作品 |
系列 | 融合教育系列 |
语言 | 中文 |
主题 | 聋人及弱听学生过往求学的经历及 家长陪伴聋童的经验 |
发行信息 | |
封面设计 | 邱丽珠小姐 陈凯燕小姐 |
出版机构 | 香港慈善机构“龙耳” |
出版时间 | 2010年 |
出版地点 | 香港 |
媒介 | 网上免费下载 |
页数 | 44 |
《细听我心声》一书收录了香港慈善机构“龙耳”于2010年举办的征文比赛的得奖作品,目的是透过举办征文比赛,推广融合教育的理念,以聋人及弱听学生过往求学的经历作借鉴,令社会大众知道更多聋人及弱听人士的心声[1]。是次征文比赛也邀请聋童家长参加,让他们分享陪伴聋童的经历和对他们的期望。
这次征文比赛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李菁聋健共融基金》的资助,亦得到《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的支持。
《细听我心声》于2010年由龙耳推出网上版本,供读者于网上免费下载。
比赛形式
[编辑]比赛分为中学组及公开组。中学组的对象以就读中学的聋人及弱听学生为主,以自身经验,写在融合教育或特殊学校所面对的困难,或写如何去克服社交及求学的困难等。而公开组的对象会以已毕业的聋人及弱听人士及其家长为主,鼓励他们透过文章,表达他们过往在学校或陪伴子女在主流学校的心路历程。
各得奖参赛者希望透过他们的过往求学及陪伴聋童的经验,给教育界人士、学校校长、老师、同学以及聋人及弱听学生的家长,都能借他们过往求学的经验,给他们能加深了解聋人及弱听人士在求学所面对的困难,消除对聋人及弱听人士的误解,以期望将来他们能给予聋人及弱听学生更好的协助,达致聋人及弱听学生融入主流学校的共融理念。
评审委员会
[编辑]由社会贤达、学者及从事与聋人及弱听人士相关的工作人士担任,包括︰
中学组
|
公开组
|
目录
[编辑]标题 | 作者 | 页数 | 节录 |
序 | |||
我的半听世界 | 司徒世伟 | 10 | "如果说聋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声音的电视画面,那么,弱听的世界便是有少许声音的电视画面,没有字幕的辅助,根本不知电视的旁白内容。" |
我对融合教育的感想 | 陈凯燕 | 12 | |
听不到的心声 | 陈焯颕 | 14 | "戴助听器就是你戴眼镜一样……没有助听器,的确是听不到声音啊!没有眼镜,看不清楚前方的路,不也同样没有安全感!" |
回顾过往融合教育之历程 | 俞斌 | 16 | |
评审委员会的评语 | |||
中学组得奖作品 |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冠军) |
潘莉翎 (圣公会林护纪念中学) |
19 | 以文艺笔触写出心声,情感丰富,文笔流畅,用字精炼,耐读,在听不到或是不被“听到”心声是痛苦,但作者从黑暗处找到光明,是一篇文笔感性的文章。 |
我在聋校的日子 (亚军) |
冯芷筠 (真铎学校) |
21 | 平实而情深,从文章可见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内容积极,热爱母校之情跃然纸上。 |
静听我心声 (季军) |
黄雪花 (路德会 启聋学校) |
22 | 简洁、精要,从母亲关顾的生活琐事反映出母爱对聋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从小到大所面对的困难,却没有放弃自己! |
静听我心声 (优异奖) |
黄家俊 (真铎学校) |
23 | 使人鼻子一酸的文章,细诉那种被歧视、被冷漠对待的经历。但依然努力反思,奋斗和勇敢面对将来! |
我在聋校的日子 (优异奖) |
颜浩星 (真铎学校) |
24 | 结构完整,文笔流畅,以几件个别事例勾划出校园的生活,淡然可喜。 |
静听我心声 (优异奖) |
徐红 (路德会 启聋学校) |
25 | 清晰阐述聋人面对的困难,文章点出有关助听机对聋童效能的问题,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
我在聋校的日子 (优异奖) |
张永贤 (真铎学校) |
26 | 简约扼要的反映出聋校学习生活的特色。 |
我在聋校的日子 (优异奖) |
曾惠君 (真铎学校) |
27 | 文章紧扣主题,但可多着笔于聋人的经历。 |
公开组得奖作品 | |||
我在学的日子 (冠军) |
莫彦 | 28 | 体察到家庭及主流教育的成果,努力向上,正面积极,不屈服于生理缺憾,懂感恩,令人感动。 |
我在学的日子 (亚军) |
Dora Lee | 30 | 正面积极,内容很清楚描述出克服过程及努力,英文书写能力很高,把挑战化为力量,加倍努力,一定成功。 |
给孩子的信 (季军) |
邱佩怡 | 33 | 一篇感动人心的文章,感到母爱的伟大,父母积极面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一个好好发挥的机会。 |
与弱听孩子走过的日子 (优异奖) |
曾维州 | 35 | 很高兴这位父亲能有一位虽听觉障碍,但努力不懈而又成功融入社会的儿子,父母为孩子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
过着不平凡的读书日子 (优异奖) |
黄澄海 | 37 | 有层次表达读书的困难,写出老师与同学协助是宝贵的资源。 |
我在学的日子 (优异奖) |
余炜琳 | 39 | 坦诚的描写学习紧张的心路历程,可幸得到家人的爱护及支持,希望这位同学不要屈服于困难,努力去超越自己。 |
我在学的日子 (优异奖) |
张真美 | 41 | 积极克服每一个阶段所遇到的困难,激励自己达至学业成功。 |
我在学的日子 (优异奖) |
陈伟基 | 42 | 虽有听觉障碍,仍然拥有积极进取精神,很喜欢“积极装备自己的决心及斗志”的句子,同学你要继续努力。 |
注:优异奖排名不分先后
资料来源:龙耳 - 《细听我心声》征文比赛得奖作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社会的反应
[编辑]自从《细听我心声》的书刊推出后,引起社会上很大的回响,此书刊获教育局常任秘书长委任的一个委员会 -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上载其网页。
《声空奇遇》征文比赛
[编辑]由于反应热烈,“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和“龙耳”于2011年再度合作,再次举办《声空奇遇》征文比赛,希望借着一系列的活动宣扬共融讯息,透过文字让社会大众了解聋人及弱听人士的心声,鼓励社会大众以积极正面的文字,勉励聋人及弱听人士活出积极及精彩的人生,为社会大众与聋人及弱听人士创造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机会。
《声空奇遇》的书刊于2011年由《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推出网上版本,供读者于网上免费下载。
学术评审团
[编辑]由社会贤达、狮子会代表及从事与聋人及弱听人士相关的工作者担任评审团,包括︰
中学组
|
公开组
|
《声空奇遇》目录
[编辑]标题 | 作者 | 引用《细听我心声》的文章 |
中学组得奖作品 | ||
“静听我心声 – 风雨中,我的独白”读后感 (冠军) |
袁敏琪 (沙田培英中学)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即使无声,依旧美丽 (亚军) |
黄家忻 (宝血会上智英文书院)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寄予同声空下的你 (季军) |
钟凯玲 (东华三院吕润财纪念中学) |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静听我心声 – 风雨中,我的独白”读后感 (优异奖) |
麦锦顺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 陈震夏中学)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我在学的日子》读后感 (优异奖) |
许思琪 (培英中学) |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静听我心声 – 黄雪花》读后感 (优异奖) |
陈喆 (深培中学) |
静听我心声(黄雪花著) |
宁静世界里的笑声 (优异奖) |
陈咏淳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 陈震夏中学) |
静听我心声(黄雪花著) |
《风雨中,我的独白!》读后感 (优异奖) |
杨纯嘉 (乐善堂余近卿中学)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心的聆听 (优异奖) |
郑文怡 (东莞工商总会刘百乐中学)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我在学的日子》读后感 (优异奖) |
邓绰雅 (东华三院吕润财纪念中学) |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公开组得奖作品 | ||
《静听我心声-风雨中,我的独白!》读后感 (冠军) |
范美欣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给孩子的信》读后感 (亚军) |
郭绿华 | 给孩子的信(邱佩怡著) |
静听‧烟雨下,生命的情歌 (季军) |
马翠媚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听.不听.听不到---读风雨中,我的独白有感 (优异奖) |
王妍菲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激励自己 (优异奖) |
王洁仪 |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给一位伟大母亲的回信 (优异奖) |
林苑芝 | 给孩子的信(邱佩怡著) |
凡间天使 (优异奖) |
冼燕珊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我在聋校的日子(冯芷筠著) 静听我心声(黄雪花著)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平常便是尊重 (优异奖) |
郭志强 | 我在学的日子(莫彦著) |
读后感:雨中的花儿 (优异奖) |
陈善盈 | 静听我心声- 风雨中, 我的独白! (潘莉翎著) |
静听我心声 黄雪花 之读后感 (优异奖) |
叶英华 | 静听我心声(黄雪花著) |
注:优异奖排名不分先后
资料来源: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 - 《声空奇遇》征文比赛得奖作品
【用心听 聋健共融】通识教材套
[编辑]在2013年,龙耳制作【用心听 聋健共融】通识教材套,希望透过结合聋人及弱听人士生活经验、社会机构的服务经验及社会诸事百态以梳理出聋人及弱听社群生活上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透过资料的整理,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社群的特征及生活文化,从而培养出公民视野,推动社会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