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刺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刺刺菜
刺莧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莧科 Amaranthaceae
屬: 莧屬 Amaranthus
種:
刺莧 A. spinosus
二名法
Amaranthus spinosus

刺莧學名Amaranthus spinosus[1],又名竻莧菜(嶺南採藥錄)、勒莧菜(廣東),是一種野生莧菜,屬莧科莧屬,可以食用,但在許多地區都是入侵物種

形態

[編輯]
  • 一年生直立草本,多分枝。
  • 莖有稜,常帶有紫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
  • 葉卵形或菱狀卵形,兩端漸狹,中脈背面突出;葉基深入葉柄,彷如葉柄有翼,葉柄基部有兩根銳刺,針刺的基部扁平。
  • 下為團塊狀,雌花簇生於葉腋;上為長穗狀,雄花集為頂生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為綠白色。

分佈

[編輯]

刺莧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但現在已被引入世界各地,有些時候甚至在被引入地當做毒草來對待。在亞洲的稻米種植業中是危害極大的一種雜草。[2]

除去原產地以外,刺莧還分布在印度日本台灣島菲律賓中南半島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河南雲南江蘇浙江廣東四川貴州陝西安徽湖南湖北廣西江西等地,生長於海拔350米至1,500米的地區,喜生長在乾燥荒地,及園圃的雜草。

食用

[編輯]
Phat phak khom是一道以刺莧嫩芽炒出來的泰國菜

在非洲,刺莧和同屬的其他幾種植物一樣屬於珍貴的食用植物[3]。在泰國菜中,刺莧做出來的一道菜被稱作phak khom泰語ผักขม),在泰米爾語中被叫做mullik keerai,梵語中則是tanduliyaka。菲律賓人也會用刺莧來做菜,他們將其稱為kulitis。在迪維希語中,刺莧的葉子被稱為massaagu馬爾地夫的人們數個世代以來都用於食物[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innaeus, C. von, 1753-05-01Species plantarum.
  2. ^ Caton, B. P.; M. Mortimer, J. E. Hill. A practical field guide to weeds of rice in Asia.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4: 20–21 [2014-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2). 
  3. ^ Grubben, G.J.H. & Denton, O.A. (2004) Plant Resources of Tropical Africa 2. Vegetables. PROTA Foundation, Wageningen; Backhuys, Leiden; CTA, Wageningen.
  4. ^ Xavier Romero-Frias, The Maldive Islanders, A Study of the Popular Culture of an Ancient Ocean Kingdom. Barcelona 1999, ISBN 978-84-7254-801-5
  • 昆明植物研究所. 刺苋. 《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