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阴八十一日: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578985s留言 | 贡献
博文非可靠來源
578985s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江阴八十一日'''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满清]]的[[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或“'''江阴九九之禍'''”(九乘以九,即八十一)。后全城殉國,无一人投降<ref>[http://unn.people.com.cn/n/2012/0702/c80078-18425763.html 江阴历史沿革] 人民网</ref><ref>徐华根,《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文史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f>。
'''江阴八十一日'''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满清]]的[[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或“'''江阴九九之禍'''”(九乘以九,即八十一)。后全城殉國,无一人投降<ref>{{cite news|title=江阴历史沿革|url=http://unn.people.com.cn/n/2012/0702/c80078-18425763.html|accessdate=2015-11-17|publisher=人民网|date=2012-07-0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020001035/http://unn.people.com.cn/n/2012/0702/c80078-18425763.html|archivedate=2012-10-20}}</ref><ref>徐华根,《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文史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f>。


== 过程 ==
== 过程 ==

2015年11月17日 (二) 13:53的版本

江阴八十一日1645年江阴人民为抵制满清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或“江阴九九之禍”(九乘以九,即八十一)。后全城殉國,无一人投降[1][2]

过程

1645年夏,在满清大军南下的过程中江阴降清。就在这个时候,清朝派出了一个投降清朝的前明官吏方亨继任为江阴新的知县。方亨依照清朝惯例,颁布了剃发令

这样一来迅速激起了民众的反感,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江阴人民请愿保留发式和衣冠。方亨却竟然破口大骂,众人大怒,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暂停所议。

此后,方亨召集当地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表示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大的事情了,方亨说:“只剩下剃髮了。”众人道:“髮可不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髮决不可剃!我中国男儿岂可失身!!”。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就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看到江阴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结果,这封密信被江阴百姓搜获,于是在闰六月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陈明遇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阎应元迎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江阴不过是一座小小的要塞,全城仅九万多人。被百姓们推举为守城统帅的阎应元既无在扬州抵抗清朝军队的一品大学士史可法的十万大军,又无在嘉定抵抗清朝军队的三品通政使侯峒曾的地位显赫,但他居然应全城百姓重托,担当起了九万平民百姓的指挥官。

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分守四门。

结果

在江阴被围困的八十一天当中。十万江阴百姓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夷大炮,血战孤城,击毙清军七万五千余人,包括亲王三名,大将军十八名。最后城破,屠城,江阴百姓九万七千余人无一投降,男女老少纷纷與滿人血战到底,力不能战者尽皆投井自尽,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英勇悲壮[3],全城仅老幼53人藏于古塔中幸存。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评价

阎应元领导的江阴百姓,面对强敌,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兵数万人,重挫了清兵锐气,钳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阎应元曾于江阴东门城楼题联曰:

  • 崇祯江阴县志》中记载评价:“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 纪连海:“因为扬州十日史可法带领正规军打的,是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斗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这是你政府的职责;但江阴八十一日就不同,这是一个城市里的普通百姓自发的抗争,在一个退休的典史(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阎应元的指挥下,抱定牺牲的决心与几十万清军作战,全城九万多百姓最后仅存50余人。我认为像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故事渗透了我的思想和理念,虽然从现在来看,那时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些人(江阴百姓)才是民族的脊梁[4]

参考文献

  1. ^ 江阴历史沿革. 人民网. 2012-07-02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2. ^ 徐华根,《明末江阴守城纪事·江阴文史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 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照耀”江阴古今 人民网
  4. ^ “盲人”纪连海单口相声说历史 中国经济网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