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秦始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14.42.30.188對話2011年6月20日 (一) 19:20 登上王位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
統治前246年 - 前210年秦曆七月丙寅日
安葬
秦始皇陵(今西安市臨潼區下河村)
年號
諡號
[1]
政權秦朝
父親秦莊襄王
母親帝太后趙姬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名,又稱趙政[2][3]嬴政[4]。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經秦滅六國之戰統一中國開創秦朝,成為中國首位皇帝,於13歲即王位,先後鏟除嫪毐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秦朝的建立對2000年的中國封建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生平

身世

秦王政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在趙國邯鄲,「名為政,姓趙氏」。 據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記載,秦王政是秦莊襄王子楚與趙姬所生。但司馬遷. 呂不韋列傳. 史記. [-61]. 記載,始皇帝是呂不韋的私生子

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採用「遠交近攻」戰略,將近攻的對象選定為鄰國韓國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公子異人(又名子楚,即秦莊襄王),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宗室地位並不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為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一來異人變為安國君之嗣子,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昇。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後九月,秦昭襄王薨,享年75歲。安國君即位,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子楚被立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一年,正式稱王後僅僅三天便駕崩了,享年54歲。隨後太子楚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相邦、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後便駕崩了,享年35歲。

在莊王三年(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寶座,即秦王政[5]。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秦王政剷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秦王政的弟弟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王太后趙姬通姦。隨着秦王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為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結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勢力。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兵變,攻向蘄年宮。秦王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禁軍,打敗叛軍。嫪毐轉取咸陽宮,那裏也早佈置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被俘虜。秦王政將五花大綁的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三族族誅,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秦王政隨後把太后禁錮至雍城萯陽宮。

秦王政隨後以失職為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流放巴蜀。兩年後,秦王政送給呂不韋一封指責的書,呂不韋自認不免,於是服毒自殺。至此,秦王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為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統一中國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剷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秦王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嬴成蒙武內史騰蒙恬等人,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頓弱

秦王政親理國事之前,採用韓國鄭國建議,大興土木修建鄭國渠。《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多,灌溉農田280多萬。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巴蜀漢中、關中就此全部建成。在鄭國渠完工的那一年,秦王政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秦滅六國之戰

從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十八年(前229年),秦王政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秦滅六國之戰發動之後,秦國於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滅;十九年(前228年)滅;二十二年(前225年)滅;二十四年(前223年)滅;二十五年(前222年)滅;二十六年(前221年)滅。具體過程如下:

  •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十七年(前230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韓國的領土也成為秦國的潁川郡
  •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十八年(前229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於秦軍。次年,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二十二年(前225年),魏國都城被秦軍攻破,魏國滅亡。二十三年(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二十五年(前222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同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齊王建聽從秦使的話,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歷時十年,秦王政掃滅六國,基本統一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集權統治

始皇帝(秦小篆前220年)

秦王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秦王政改變歷來的帝王稱號,創立「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威信。秦王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故決定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為了維護皇帝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有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皇帝的命稱「」,其他人稱其為「陛下」,令稱「」,印章稱「」,所說的話稱「」,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製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為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歷史上的分封制,認為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係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裏。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裏。秦始皇支持並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為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評估官吏之表現,以及鼓勵開闢荒地,鼓勵私田制以增加國家收入。比如,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指示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今天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可以閱讀這些2000多年前的秦簡,因為中國繼承的就是秦的文字。除了漢字的統一,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這些對於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將六國之間原有的城牆拆除,疏通護城河,稱為「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及據險作亂。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銅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因為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為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於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於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丞相李斯認為這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保留關於農業、技術、卜筮和醫藥的書籍。除了博士官所職,天下敢私藏詩、書、百家語的人,都命令守、尉將其藏書燒掉。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這一政策從前213年一直執行到前206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保存於皇家圖書館,直到西楚霸王項羽攻破咸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 「坑術士」,焚書的第二年,即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術士(方術之士)私逃,且逃前誹謗皇帝,下令御史審訊在咸陽的術士。諸生相互告發,最後有四百餘名術士在當時秦首都咸陽被坑殺的事件(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6]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以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平百越。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閩中四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主要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同時也為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他興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國民帶去了繁重的徭役負擔。

秦朝最為著名建築當屬萬里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長城的首要作用是利用烽火台預警。但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又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守備胡人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軍事工程。為了修建長城,秦國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7] ,施工又多在蠻荒偏遠之地,民夫死者不計其數,據《史記》所述,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此外,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舊有長城接駁為一體。

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秦棧道及秦直道。這之中秦直道最為著名,它從帝都咸陽城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里,堪稱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秦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跡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蹟依舊清晰可見[8]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於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至前215年(始皇帝三十二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珠江水系的灕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9]。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9](虛數,表明人數眾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數,一說當時總人口不過30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10]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上描述說,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9]。 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 僅是完成地基而已[11][12][13]。至於阿房宮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

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9]

秦始皇的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9]。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為陸地,滿布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9]。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9]

逝世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駕崩,終年50歲。秦始皇是在沙丘城暴死的,這是明確的史實,然而有不少人認為秦始皇是被謀殺的,因為他的身體一直沒有大病,而當時趙高卻勾結了李斯等人,這也成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的謎團。 秦始皇本紀這一段的記述 : 出遊,"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去世,"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始皇去世於三十八年,西元前209年,也是秦二世元年。

秦始皇本作書命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軍太子扶蘇送葬,並繼嗣位。但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偽造遺立胡亥為皇帝,是為秦二世,並賜死扶蘇公子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王子嬰元年(前206年)十月,秦始皇駕崩後4年,劉邦帝都咸陽,秦朝滅亡。

皇后

後世學者認為,秦王政仍保留一個未滅的周封諸侯國-衛國。直至秦二世,才下令將其解國。最初,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任秦宰相後,必也為保衛自己家鄉衛國而努力。當呂不韋失勢,被流放而自殺的同時,至秦王政群掃六合一統天下,卻始終未動及衛國,直至秦二世。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原因必然是連繫着秦始皇的皇后身分的歷史之謎,也就是說,秦王政的皇后(或王后)很可能出自姬姓衛國公族,而公子扶蘇有可能為衛國來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秦二世胡亥一定要廢掉衛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矯詔殺死其兄扶蘇後,翦除東方起義軍利用扶蘇和其外戚衛國的影響上的威脅。[8]

子女

秦始皇子女記載於史書的約有28位(見孫楷著《秦會要》卷一),名字見於史書的有長子扶蘇 、少子胡亥(第十八子 ,見前)、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相關事件和民間傳說

燕太子丹曾以金錢美色賄賂俠士荊軻,指使其暗殺秦王。荊軻假裝獻燕督亢之地圖於秦王,實際將匕首暗藏於地圖之內。荊軻在秦王面前把一捲地圖慢慢打開,一一講解,「圖窮匕現」。但秦王躲避及時,荊軻最終失敗,被秦武士斬殺。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是荊軻好友。後來,因為高漸離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表演。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發,於是秦始皇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秦王聽其擊築着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並以身殉。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

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范杞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里尋夫,但發現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於是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

始皇曾獎勵一位守節不嫁的貴婦人巴寡婦清,開了後來以「貞潔」為名壓迫婦女的先例[來源請求]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一起行刺秦始皇,據說他們是用120斤的大鐵椎,但大鐵椎砸在了另一輛車上,行刺未能成功。後來,張良成為漢太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六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瀛洲(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秦氏為其後代,但被後代學者懷疑。

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毀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正面評價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根據史書記載,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八百國,西周後期還有二百國左右,春秋時期一百幾十國,戰國後期形成「七雄」。這些國中之國書不同文、幣不同形、度不同尺、權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風。而秦始皇則前無古人地在中國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的大一統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15]。從秦以後,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源於秦人,中國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中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無不打有秦始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自此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秦始皇在政治制度的最大創建是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一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尺、權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幣同形)。他還試圖統一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於手段過於暴力而沒有完成(統一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於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古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古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製度和文化上的建設和統一[16],才使得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歷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歷史基礎。有人[誰?]認為,中國雖然經歷過長期的內亂分裂,不同地區的語言也差別很大,卻一直擁有同樣的文化,並且在數次分裂後又一次次地統一,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了文字。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古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16]。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為,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來源請求]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

總之,秦始皇一生併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堪稱「千古一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歷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

歷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17]

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創始人和前領導人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也是甚高,他說:「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一些人罵了幾千年。……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在某些場合,毛澤東甚至說他自己就是「馬克思加秦始皇」。但毛澤東對於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說過:「秦始皇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後,喪失了進取方面,志得意滿,耽於佚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這也是完全正義的。」

鍾澈在評價歷代帝王時說: 世界歷史上,開創龐大帝國的帝王之中,排名沒有比得上秦始皇的,因為無論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居魯士、古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古羅馬帝國的凱撒,他們的帝國早已不存在了,對世界的影響遠無法與秦始皇相比。其實,即使他們在位時,其對帝國統一性的重組也遠遠小於秦始皇[18][1]

面對始皇暴虐的批評,也有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因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藉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產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19]

秦政暴虐嚴苛,百姓為暴秦奴役生活悽苦在始皇帝之時尤甚,這在歷史上並沒什麼異議;對秦朝或秦始皇的正面評價主要集中在「統一」和「集權」對後世的意義上。「統一」和「集權」對維護穩定十分重要,但卻使阻止了社會的自我完善的過程使社會變革非常困難,往往要到最後靠暴力手段消滅舊的統治集團來建立新的統治集團。但由於「統一」、「集權」的觀念根深蒂固,新的統治集團很快又會重蹈舊集團的覆轍。導致華夏文明出現明顯的盛衰周期。在對秦始皇作正面評價之時不能忽略他設計的這種制度的缺陷。

負面評價

秦始皇被某些人評價為專制獨裁、橫徵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的君主,成為中國文化中代表暴君的符號。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14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啟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中央集權統治,許多人認為是始皇之過。[來源請求]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大爆發的情況自秦之後滅跡。秦朝以高度組織化的政府機構來管理人民和資源,而且使用嚴酷的刑罰來保證政令的實行(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要被全部處死是陳勝吳廣率民夫揭竿起事的直接原因)。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秦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20]。從現在考古發現的阿房宮遺址以及秦皇陵來看,當年佔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物資來滿足秦始皇的個人虛榮感。但另一方面,一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交融。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於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防衛基準界線,[21],始皇仍遣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22]。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23]。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秦始皇滅六國過程中將所滅國家宮女充實到自己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衤復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下令將宮中沒有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在秦始皇下葬後又關閉墓門囚禁了工匠(《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由以上兩段可想知給秦始皇殉葬的宮女和工匠真正是「不計其數」。執行的是秦二世,焉知不是秦始皇的意思?另外,目前考古發現秦皇陵大量分佈有陪葬坑、殉葬坑、從葬坑。從陪葬坑裏發掘了珍禽異獸坑和銅車馬坑,通體彩繪並裝飾有大量的金銀,製作相當華麗精美。殉葬墓里的殉葬者有男有女,是被殺戮後一齊掩埋的。從葬坑排列密集有序,坑裏埋有跪坐的陶俑和馬骨,大約是宮廷的馬廄和養馬的僕役。秦政暴虐可見一斑。

歷代文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不乏其人,例如:

  •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紀年

秦始皇帝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西元 前246年 前245年 前244年 前243年 前242年 前241年 前240年 前239年 前238年 前237年
干支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秦始皇帝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西元 前236年 前235年 前234年 前233年 前232年 前231年 前230年 前229年 前228年 前227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秦始皇帝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西元 前226年 前225年 前224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前221年 前220年 前219年 前218年 前217年
干支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秦始皇帝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西元 前216年 前215年 前214年 前213年 前212年 前211年 前210年
干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家庭

祖先

父母

其他

后妃

無考

子女

  • 長子扶蘇
  • 六子(名字失考,被戮死於杜)
  • 十二子(名字失考,被戮死於咸陽)
  • 公子高(準備逃跑,又恐家屬被殺,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准其請求)
  • 公子將閭(與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殺)
  • 公子將閭三昆弟(與將閭一起自殺)
  • 十八子胡亥(又說是第二十五子,據說是少子)
  • 上焦村墓葬中一座墓的埋葬者稱「榮祿」,據考很可能是秦始皇被殺的兒子[24]

  • 十名女兒,皆稱公主,但封號與姓名、出生順序等不詳(皆被矺死於杜)[25]
  • 上焦村墓葬中一座墓的埋葬者稱「陰嫚」,據考很可能是秦始皇被殺的女兒[26]

參看

與秦始皇相關的文藝影劇作品

參考文獻

  1. ^ 秦王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2. ^ 司馬遷. 秦本紀. 史記. [-61]. 「秦之先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唐代《史記索隱》引《世本》謂「生於趙,故曰趙政」。)
  3. ^ 光明日報。趙正書。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06/1950326.shtml 書中稱秦始皇和秦二世為「秦王趙正(政)」、「秦王胡亥」
  4. ^ 司馬遷. 孝武本紀. 史記. [-61]. 「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5. ^ 司馬遷. 楚世家. 史記. [-61]. 「...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政立。」
  6. ^ CCTV,《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第三一集》
  7. ^ 後漢書·地理志》
  8. ^ 8.0 8.1 岳南:《考古中國——秦始皇兵馬俑發現記》 ISBN 978-7-5443-1795-5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司馬遷. 秦始皇本紀. 史記. [-61]. 
  10. ^ 《三輔黃圖》
  11. ^ 劉慶柱。觀念中的歷史與歷史的真實——阿房宮遺址考古發現的再思考。《文史知識》2004年 12期8-11 頁
  12. ^ 段清波,阿房宮:一座想像中的宮殿,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5,6。
  13. ^ 楊東宇,段清波. 阿房宮概念與阿房宮考古。 《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51頁-56頁。
  14. ^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2005年2月,6-10 ISBN 7108004496
  15. ^ 羅茲·墨菲,亞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10月,134-140 ISBN 7807000929
  16. ^ 16.0 16.1 《羅馬帝國衰亡史》(美)愛德華·吉本 ISBN 7100019044
  17.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18. ^ 《影響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新世界出版社
  19. ^ 《世界偉人傳記-秦始皇》,北方出版社,ISBN 538530878/9787538530872
  20. ^ 《漢書·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21. ^ 司馬遷. 匈奴列傳. 史記. [-61]. 
  22. ^ 《古文辭類纂·賈君房罷珠對》
  23. ^ 漢書·西域傳》
  24. ^ 秦始皇與子嬰地下「相伴」?
  25. ^ 資治通鑑/卷007二世皇帝元年(壬辰,西元前二○九年)》:「......於是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
  26. ^ 上焦村陪葬墓

外部連結

秦始皇
出生於:前259年逝世於:前210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秦莊襄王
嬴異人
秦國君主
前246年—前221年
繼任:
無,秦滅六國
前任:
秦朝皇帝
前221年—前210年
繼任:
秦二世皇帝
嬴胡亥
前任:
秦莊襄王
韓王安
趙王遷
代王嘉
魏王假
楚王負芻
燕王喜
齊王建
東周:周赧王
中國君主
前221年—前210年

Template:Link 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