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走向共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4.0.180.86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12:01 劇情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走向共和
海报
《走向共和》海报
类型電視連續劇
导演張黎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集数68
片尾曲年轻的向往 (宋祖英主唱)
制作
制作人罗浩刘文武冯骥程春丽
播出日期2003年—

走向共和》是中國大陸一部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六十集(内容等同于海外68集版《满清末代王朝》),但中国大陆地区观众只能看到五十九集。由張黎執導。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10月8日在北京开机拍摄[1],2003年出品。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廿年間的中國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庚子後新政預備立憲丁未政潮孫中山革命起義宋教仁案與二次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史事。敘事主要圍繞以下六位主角發展: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該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次後即被停止重播[2],其影碟仍被允许发行。該劇第59集中,孫文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時被刪剪。2003年,該劇在臺灣由緯來綜合台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綫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3][4][5]。传言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播出該劇時刪除了一些情節[6][7](如第59集末尾孙文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雖然事實上央视在播出的时候确实播放了最后孙文的演讲,但是只播放了部分内容而刪減了許多孫文痛批專制的部分,甚至被許多文章認為是在諷諭目前中共當權者;而整部戲裡在中國被删减了许多民主憲政發展的镜头,完整版在台灣的「滿清末代王朝」始可見全貌。除此之外海外未刪減正體中文版的「走向共和」亦也可見全貌。

劇情

慈禧太后要修頤和園風光的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籌得的款項全都“捐”給慈禧修園子了,只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退出政治舞臺。 甲午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榮祿聽從李鴻章建議,讓袁世凱小站練兵,而袁世凱卻暗地裡經營其政治資本……

甲午戰爭後,慈禧進駐頤和園享其清福,聲言歸政於光緒,但軍政實權仍掌控於其手中,光緒與康黨維新變法不過百日,而維新最大的障礙,卻是陳腐不堪的舊勢力,在新舊勢力衝突後,慈禧重新執政,而光緒則被幽禁深宮…… 逃亡在外的康黨,假借“衣帶詔”哄得外國干預中國內政,慈禧惱羞成怒,竟同時向世界列強宣戰……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回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回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隊,以應付清軍不得駐軍的條約規定,且在慈禧回鑾過程中倍加殷勤,於是袁世凱深得慈禧器重,在慈禧晚年,袁世凱辦洋務行新政,大有王莽之風……

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攝政,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由於清軍精銳皆聽命於袁世凱,朝廷只得再次啟用袁世凱;袁世凱重組內閣掌握軍政大權,借平亂之名掏空清廷壯大自己,當時的北洋軍隊無論在軍隊數量或訓練裝備,都遠勝於南方革命聯軍,形勢頗似當年曹操挾天子領百萬南征之時…… 袁想奪權又懼怕篡位之名,於是製造輿論與南方議和,此舉不但造成清廷惶恐,也造成南方聯軍戰和分歧,由於袁也是漢人,加上其軍事實力與政治聲望,終於竊國據位當上了大總統……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凱封建軍閥政客面目,引發二次革命…… 革命失敗,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之後袁世凱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最後竟復辟當皇帝;袁世凱稱帝舉國鼎沸,各地紛紛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下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勳又借機復辟。孫中山發表言論,反對張勳復辟,民主時代即將來臨……

演員

主演

角色 演員 備註
慈禧太后 呂中 晚清實際的掌權者。
李鴻章 王冰 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文华殿大学士淮軍領袖,洋务派领袖。
袁世凱 孫淳 清朝駐朝鮮大使,甲午戰爭後出任新軍督辦,武昌起義後被推為內閣總理,促成清帝遜位並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其後意欲稱帝而籌建中華帝國
孫文 馬少驊 革命黨領袖,締創中華民國,任職臨時大總統,後為中國國民黨總理。

清朝

內廷

角色 演員 備註
光緒皇帝 李光潔 清朝第11任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銳意維新,惜有志難伸。
隆裕皇后 姜楠 光绪帝皇后,宣統朝垂簾聽政,中國最後一位太后。
珍妃 阿斯茹 光绪帝寵妃。
宣統帝 王培文 清朝末代皇帝。
李蓮英 李永貴 慈禧時代的太監總管。
小德張 馬小寧 隆裕時代的太監總管。

王公大臣

角色 演員 備註
奕訢 鄭天庸 恭亲王,领班军机大臣總理衙門大臣。
奕譞 錢學格 醇親王,海军衙门总理大臣。
醇王福晉 王瑞虹 劇中將她與載灃生母劉佳氏合併為一人。
奕劻 徐敏 慶親王,清末首任內閣總理
載灃 高田昊
佟乐(少年)
嗣醇親王,宣統朝攝政王溥儀生父。
載振 姚潤昊 慶親王之子,典型的紈絝子弟。
載澤 郝柏傑 镇国公,改革派、立憲派人物。
榮祿 戈治均 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張之洞 廖丙炎 湖廣總督,洋务派领袖,漢陽鐵廠創辦人。
翁同龢 張炬 光绪帝师,戶部尚書兼军机大臣。
閻敬銘 尚印泉 戶部尚書,因諫阻慈禧重修圓明園而遭罷職。
瞿鸿禨 鄭天庸 军机大臣。
徐桐 王洪濤 体仁阁大学士,晚清守舊派的代表人物。
徐承煜
徐桐之子,與其父一樣守舊。
丁汝昌 王明智 北洋水師提督
劉步蟾 張原榮 定遠艦管帶
林泰曾 魏德山 鎮遠艦管帶。
鄧世昌 蘇茂 致遠艦管帶。
林永升 楊增元 經遠艦管帶。
方伯謙 洪宗義 濟遠艦管帶。
鐵良 賈一平 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
良弼 金華 清末立憲派大臣,宗社黨首領,後遭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
剛毅 趙順增 清末軍機大臣,甲午戰爭的主戰派,反對戊戌變法,亦為義和團事件禍首之一。
毓賢 徐家忠 義和團事件禍首之一。
廕昌 宋濤 清末陆军大臣。
端方 劉國光 湖南巡撫,立憲派人物。
瑞澂 吳爾甫 清末湖廣總督,因鎮壓革命不力,狼狽而逃。
盛宣懷 溫海波 工部左侍郎,清末實業家。
張謇 劉偉明 清末狀元,主張「實業救國」。
岑春煊 胡龍吟 甘肅布政使、郵傳部尚書,奕劻及袁世凱的對頭。
孫家鼐 曾靜 光緒帝師,甲午戰爭的主和派。
譚鍾麟 賈韻彤 清末兩廣總督,任內鎮壓第一次廣州起義
蔣士瑆 劉義 彈劾奕劻存鉅款於外國銀行的御史。
朱寶奎 高玉慶 清末郵政、鐵路管理官員。
江春霖 魏德山 監察御史,多次彈劾袁世凱。
趙啟霖 賈兆冀 監察御史,因彈劾楊翠喜案而聲名大噪。
王照 劉禹佟 禮部主事,支持戊戌變法。
吳毓鼎 董丹軍 瞿鴻禨的學生,原型惲毓鼎
辜鴻銘 田小潔 張之洞幕僚,學貫中西,堪稱清末怪傑。
恩銘 張孟星 安徽巡撫,任內大力推行新政,後遭下屬徐錫麟行刺致死。
程德全 曹琨其 清末江蘇巡撫,辛亥革命爆發後,宣布江蘇獨立,並自任都督。
伍廷芳 吳爾甫 李鴻章幕僚,首位取得外國律師資格的華人。
馬三俊 韓英群 淮軍舊部,因違反軍紀而被袁世凱處死。

維新派

角色 演員 備註
譚嗣同 随抒扬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 柴銘洋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深秀 任明生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楊銳 袁世龍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有溥 許承璋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劉光第 徐寶國 清末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有為 孫寧 维新派领袖,主導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組建保皇会,反对革命。
梁啟超 張含 康有為弟子,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之一。

民國

北洋政府

角色 演員 備註
黎元洪 蔡偉 副總統,袁死後繼任大總統。
徐世昌 鄭玉 袁世凱盟友,北洋政府國務卿
唐紹儀 王宇 首任國務總理
趙秉鈞 李屹 第三任國務總理,宋教仁案的嫌疑人。
王士珍 王迎奇 「北洋三杰」之一,北洋政府陸軍總長,馮國璋當政時被委為內閣總理。
段祺瑞 馬侖 「北洋三杰」之一,北洋政府皖系首領,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後為臨時執政
馮國璋 姚崗 「北洋三杰」之一,北洋政府直系首領,黎元洪辭職後任代理總統。
曹錕 郭宏傑 北洋政府直系首領,以賄選得任大總統而受世人所譏。
張勳 楊光華 北洋軍閥,丁巳復辟的策動者。
楊度 陳康 立憲派人士,袁世凱幕僚,組織籌安會推動洪憲帝制。
楊士琦 王暉 袁世凱幕僚,支持洪憲帝制。
曹汝霖 營灃 清末留學生,袁世凱親信。
程壁光 劉超 北洋政府海軍總長。
蔡廷幹 孫亮 北洋政府海軍將領。
蔡鍔 楊猛 雲南都督,發動護國戰爭討袁。
袁克定 苗強 袁世凱長子,以順天時報之名偽造輿論欺矇其父。
袁克文 蔣一銘 袁世凱次子。
段芝貴 國文學 北洋政府軍事將領,以坤伶楊翠喜行賄載振而謀官。
孟恩遠 郭明翰 北洋政府軍事將領,原沈玉英妓院的狎司
應桂馨 楊俊勇 江蘇巡查總長,刺殺宋教仁的主兇。

革命黨

角色 演員 備註
黃興 李傳纓 與孫文並肩的民主革命家。
宋教仁 喬立生 中國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之一,倡導責任內閣制,積極推行憲政的政治家。
陳少白 劉仲元 興中會的組織人之一。
楊衢雲 脫一然 興中會領袖,後被清廷暗殺。
陸皓東 鄭春雨 孫文同鄉,於廣州起義時犧牲。
鄭士良 王敬禹 興中會成員,後被清廷暗殺。
程蔚南 鄭强 孫文同鄉,創辦《檀山新報》鼓吹革命。
宋慶齡 石佳麗 孫文的妻子。
蔡元培
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外國

角色 演員 備註
明治天皇 矢野浩二 日本第122代天皇。
伊藤博文 平田康之日语平田康之 日本首任內閣總理大臣。
伊東祐亨 中村文平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陸奧宗光 桑名湧 日本外務大臣。
小村壽太郎 神谷秀澄 日本駐華公使,代表日本簽訂《辛丑條約》。
西鄉從道 星野晃 日本海軍大臣。
福澤諭吉 小林龍夫 日本學者,提倡《脫亞論》。
梅屋庄吉 河源啟明 孫文的日本友人。
野村 三浦研一 日本海軍陸戰隊將軍。
純子 市川亞沙子 野村的女友,為捐資購買軍艦而出賣初夜。
瓦德西 瑞内 八國聯軍總司令。
莫理逊 曹操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
老罗斯福 漢斯 美國總統。

其他

角色 演員 備註
徐錫麟 翟雲鵬 革命黨人,安慶起義敗後從容赴義。
張振武 周波 武昌起義首義者之一。
李光昭 馬維福 欲藉修園工程大發橫財的投機份子。
沈玉英 韓再芬 袁世凱大姨太,妓戶出身。
楊翠喜 唐禾香 清末民初名伶。
孫眉 米國強 孫文長兄,傾家蕩產資助其弟的革命事業。
譚氏 孫少麗 孫眉之妻。
宋嘉澍 王傳海 宋慶齡之父,清末傳教士,鼎力金援革命活動。
王阿發 洪宗義 宋教仁遇刺案的線人。
羅文 趙立新 參議院議員。
田沫 柳淵 民國時報記者。

收视情况

《走向共和》首播前,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这部投资4100多万元、首播时长达59集的电视剧寄予厚望,期盼创造收视率新高。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该剧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在首播的播出安排上还为该剧做了便于推高收视率的特殊安排。[8]但是,2003年《走向共和》在CCTV-1黄金时段首播时,收视率很低,远远不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预期。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走向共和》在CCTV-1开播时,全国收视率仅为3.1%,之后略有增长。[9]中国中央电视台对CCTV-1黄金时段电视剧平均收视率的要求是达到5.29%的标准,《走向共和》未能达标。[10]而CCTV-1黄金时段以往播出的热门电视剧,例如1994年的《三国演义》首播时全国收视率高达46.7%。[11]2003年CCTV-1黄金时段共播出25部电视剧,排在前三名的是21集的《荣誉》9.12%、23集的《军歌嘹亮》8.97%、20集的《公安局长》7.84%,其他均在2.81%-7.26%之间,5%以下的有13部(包括《走向共和》)。[10]

《走向共和》收视率虽然不高,但却在舆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其惨淡的收视率极不相称。这主要得益于该剧的收视群体。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该剧首播的收视群体呈现“三高”的特点,即“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学历体现在78%观众的学历在大学以上,高收入体现在观众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人民币以上,高年龄体现在观众年龄主要介于30岁至49岁之间,且以中年男性观众居多。因此该剧的收视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的中年男性观众,其他观众对该剧缺乏热情。该剧也是那几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中,这种“三高”特点最强烈的电视剧。[9]

争议

慈禧的美化

对袁世凯的美化

其他美化和形象改变

劇中不合史實之處

  • 甲午戰爭後,孫文曾經想求見李鴻章,並寫了一篇文章先呈給李。李鴻章見寫得不錯就召見他,結果因為他一口廣東腔聽不下去,孫文于是立志革命。在電視劇當中,孫文向李鴻章宣傳革命,時間順序有錯誤。
  • 醇亲王奕譞去世时,珍妃说是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但是奕譞去世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因为公历是在1891年,所以农历也被增加一年。此外光绪还说两天后是奕譞的生日,但实际上奕譞出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 李光昭通过买木材而骗朝廷钱的案子实际发生在同治朝,且木材是计划用在曾一度上马的圆明园重修工程,並非颐和园工程。此案的确是在李鸿章的调查下水落石出,可是由于时间上的错位,整个事情和奕劻翁同龢李莲英小德张等没有关系。
  • 光绪给邓世昌的挽联“有公足壮海军威”变成“有公是壮海军威”,并且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变成“林文升”。
  • 清朝在馬關條約的割讓土地仍包括遼東半島,後經由三國干涉方能贖回,並非是因為李鴻章受到槍擊後的日方退讓。
  • 剧中慈禧向西方各国宣战时只宣战了八国(就是八国联军的八国),但实际上宣战了十一国(还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而且把奥匈帝国说成奥地利国。
  • 辛丑條約簽訂時奕劻沒有蓄鬚,史實中奕劻時年62歲,留著白色長髯。
  • 王照是礼部主事而非吏部主事。
  • 片中刚毅于1900年10月前往西安觐见慈禧和光绪,但刚毅死于山西侯马,并未到达西安。
  • 徐桐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自杀,而不是死于片中清政府惩办祸首的行动中。
  • 片中关于清末新政立宪的桥段中,提到英国当朝的仍是维多利亚女王,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即去世,当时的国王应该是爱德华七世
  • 片中陸皓東急於拿回青天白日旗而遭受槍擊,事實上陸皓東因篤信基督教,故奔回拿取聖經結果遭受清軍俘虜,最後被逮捕斬首示眾,而不是當場擊斃。
  • 1906年预备立宪时提到奕劻过五十大寿,似有重大出入,因为奕劻生于1838年。
  • 吳毓鼎的原型惲毓鼎與瞿鸿禨並無師生之誼,他參劾瞿的奏摺亦非瞿本人親書。
  • 片中早在北洋海军阅兵时,北洋海军官兵即唱响清国国歌《巩金瓯》,后来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时亦在美国主持的欢迎仪式上作为清国国歌奏响,而实际上此曲却是1911年才由清廷作为国歌颁布。此外,在这个仪式上使用的美国国旗也是错误的五十颗星版本,在当时,美国只有四十五个州,因此应该是四十五星旗。
  • 片中,光绪临死前对李莲英放了康熙登基时用过的曲子,但是实际上这首曲子是《巩金瓯》。
  • 片中孙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经营农场的兄长孙眉处居住很长时间,而实际上孙眉的农场在毛伊岛,不在檀香山。
  • 李鸿章遗疏举荐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庆亲王奕劻。
  • 片中于1906年、1908年出现光绪帝生母叶赫那拉·婉贞,而实际上,婉贞1896年就已经去世。
  • 片中,徐锡麟在安徽是坚定的立宪派,但实际上徐锡麟在1904年加入了光复会。此外片中把徐锡麟的安庆起义由早有预谋说成是听了立宪内幕后临时起意。
  • 片中于1907年镇南关起义时是绿营兵镇压,但实际上绿营1905年就被撤销。此外,在这次战役中还出现了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捷克式轻机枪1926年才开始生产。
  • 1912年隆裕太后下诏清室退位时称自己“四十寿辰”,而实际上隆裕出生于1868年,因此下召退位時年紀為44歲。
  • 片中,1912年孙中山到北京和袁世凯共商国是,期间中山先生与隆裕太后在养心殿有一段交谈。可是历史上,此二人从未谋面。1912年9月11日,隆裕太后派载沣代表她在那桐家花园设宴招待中山先生与黄兴陈其美,隆裕太后未曾前往。
  • 片中,赵秉钧被毒死。而据其孙赵纯佑的记忆和叙述,赵秉钧死于中风,属自然死亡。
  • 片中,赵秉钧离世在前,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后。而历史上,二次革命是1913年而赵秉钧于1914年去世。
  • 片中,宋教仁被描寫在開票會場結束後欲回家結果遭受多次槍擊失血致死,並且當時是黃興在場傾聽宋教仁遺言;實際上宋教仁是在上海火車站遭到挨一槍,而死前則是由于右任傾聽遺囑,而最後在醫院驗出槍子彈有劇毒是造成宋教仁不治身亡之因。
  • 片中,孙中山交給袁世凯的《建國方略》是孫文於1917年至1920年期間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訂本。分別是:《孫文學說》、《實業計畫》、《民權初步》。而袁世凯卒於1916年。
  • 张之洞1909年10月4日去世,片中把张之洞的死挪到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之间。
  • 片中提到眾議員的名額,每8萬選民選眾議員一人。根據《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國會分上下兩院: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員,22行省,每省各10名;內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設選舉會,分別選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學會選出8名;各地華僑選出6名。按法定名額,則參議員共有274人。”“眾議員的名額,則依各地區人口多寡定之。每80萬人口選眾議員一人,然每省至少有眾議員10人,人口不足800萬的小省份亦照選。唯蒙古、西藏、青海則參眾議員人數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隸(今河北)人口最多,有眾議員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龍江,各選眾議員10人。”
  • 片中袁世凯登基称帝的服饰不是龙袍、冕服,而是民国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装。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订的,但袁世凯应该穿十二章大总统级祭服,片中却穿成九章部长级祭服,这一点不如《建党伟业》中袁世凯祭天的衣服来的严谨求实。而且把袁世凯穿的那套祭服说成登基称帝的龙袍,显然违反历史。
  • 黎元洪並不如片中那般擁戴洪憲帝制
  • 片中严复是日本明治维新元勋伊藤博文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这取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历史上严复留学的时间与学校均与伊藤博文不相吻合。
  • 片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被改变,如丁汝昌刘步蟾都被去掉胡子,奕劻至少年轻了二十岁。
  • 片中,由于经费有限,所有官员都戴只有秋冬才戴的暖帽,剧中并没有出现春夏佩戴的凉帽。
  • 片中,载沣参与了由良弼组织的宗社党,并且许诺提供军火。但实际上载沣自从辞去摄政王後就不问政事,深居简出。
  • 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虚构的记者田沫找到的,明显的过于轻率。
  • 最后一集谈复辟的时候,载沣称要让康有为当军机大臣。实际上,军机处1911年5月就被撤销。并且当时小德张在场,但小德张在1913年隆裕太后死后就离开皇宫,迁居天津。
  • 最后孙文的关于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演说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编剧把孙文历来的观点做了一个整合,並痛陳只要在上位者之專制主義及專制思想仍存在,則復辟和專制制度之假共和仍會層出不窮,共和國的觀念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博愛之上,所以才出现了这个主權在民、五權分立之演讲鏡頭。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删除部分

《走向共和》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和中国内地发行影碟的版本都只有59集,但在香港发行的版本中有60集。通过比较,前49集基本没有出入。后11集删剪较多,变成10集。港版第53集中主要描写宋教仁被暗杀的情节,几乎整集被删。最后一集中,孙中山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也有部分删剪。内地版本却以字幕的形式增加了从张勋复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内容。在香港及大陸的刪減版造成觀眾對某些劇情不知其來龍去脈,而台灣以《满清末代王朝》之名播出本剧,共有68集,劇情一刀未剪,反而較能呈現本劇清晰的脈絡。

《走向共和》于2003年在央视1台播出时,最后一集并未如期(2003年5月19日)播放,而是由电视剧《书香门第》替播,此后亦未复播[來源請求]

外部連結

注释

  1. ^ 方屏. 历史大片《走向共和》撩起面纱. 当代电视, 2001(14):8-8.
  2. ^ 从禁播《走向共和》看中国权力斗争美国之音
  3. ^ 李文海. 《走向共和》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历史观点”?.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03(6):44-47.
  4. ^ 方闻.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走向共和》及其引起的反响述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5):4-25.
  5. ^ 萧功秦. 从《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看历史范式的转换[J. 探索与争鸣, 2003, 1(6):26-27.]
  6. ^ 钱乘旦. 谈谈大众历史教育的偏失.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03(8):5-9.
  7. ^ 影象中的“社会记忆”变迁--《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8. ^ 三大悬念决定《走向共和》走向高收视率. 东方网. 2003-04-15. 
  9. ^ 9.0 9.1 《走向共和》观众“三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 新浪. 2003-05-19. 
  10. ^ 10.0 10.1 何延锋. 从电视剧《星火》取得高收视率谈起. 中国电视2007年第9期. 
  11. ^ 94版三国演义走红柬埔寨 民众家里供奉关公. 网易. 2016-02-26. 
  12. ^ 《走向共和》为慈禧翻案? 专家、观众各执己见
  13. ^ 韩振宇. 《走向共和》是翻案剧吗. 出版参考, 2003(17):6-8.
  14. ^ 雷颐. 复杂瞬昧的《走向共和》. 粤海风, 2003(4):42-43.
  15. ^ 殷越. 不要以人性去说明历史--对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一点看法.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5):26-30.
  16. ^ 张磊, 张苹. 青史凭谁定是非?——《走向共和》电视系列剧观后. 源流, 2003(8).
  17. ^ 梁柱. 评电视剧《走向共和》——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历史的颠倒.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4):8-11.
  18. ^ 叶梓. 评电视剧《走向共和》——要害就在历史观.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4):18-21.
  19. ^ 王健. 《走向共和》是否美化了李鸿章. 领导科学, 2003(13):56.
  20. ^ 王玉祥. 今日之“赵冠林戴”. 海内与海外, 2007(6):71-71.
  21. ^ 姜剑. 《走向共和》的邮史硬伤. 上海集邮, 2003(8):40-40.
  22. ^ 张玮. 质疑《走向共和》[J. 电影, 2003(7):4-6.]
  23. ^ 姜鸣文. 《走向共和》的硬伤.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03(7):48-48.
  24. ^ 张海鹏. 是一部历史政论剧,而不是历史正剧——关于历史剧《走向共和》的零星感想.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03(6):47-49.
  25. ^ 张海鹏. 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宣扬什么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