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摩西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下埃及歌珊 |
逝世 |
摩西(希伯來語:מֹשֶׁה);天主教按照拉丁文譯作梅瑟,唐代景教譯作牟世法王,伊斯兰教稱作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中,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 聖經最初的五卷經文——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除申命記末段外都是摩西寫的,因此被稱爲摩西五經。 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是由其所書寫。[1][2][3][4]
依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耶和華之命,率领受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迦南。十一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信上帝會幫助他們到底,又不接受摩西的领导,在西奈半島上的逃亡生活遠不如埃及,且事實上西奈半島亦由古埃及統治,历經40多年的艰难跋涉(有指是是避免和迦南各族正面衝突,另外迦南已有很多強大po o p受非利士人阻攔),才進入應許之地。晚年居住的西奈半島是路徑上經過的土地,不是有其他民族居住,就是土地貧瘠缺水,難以長久定居。
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与摩西爭鬧,摩西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用杖打水,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过約旦河與以色列人同進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在西奈半島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單一民族,成為集政治、宗教、民族、神权、政权于一身的猶太教。
聖經記載
[编辑]家庭背景和杀婴事件
[编辑]摩西一来到人世,死亡的阴影就笼罩着他。他的族人本来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家乡闹饥荒,祖宗雅各就带着家人移居埃及。几十年来,以色列人过着安乐的日子,跟埃及人互不相干。可惜好景不常,祸患将至。聖經记载说:“有位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興起,統治了埃及。他對自己的人民說:「看,以色列子民,比我們又多又強。來,我們要用智謀對付他們,免得他們繁盛起來,一遇戰爭,就去與我們的敵人聯合,攻擊我們,然後離開此地。」”埃及人想出“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来的收生婆杀掉所有男婴,控制他们的人口。[5]但收生婆勇抗王命,以色列人继续增多。法老于是訓令:“凡希伯來人所生的男嬰,你們應把他丟在尼羅河裡。”[6]
那时,利未支派的一对夫妇生下一个儿子,見这个儿子俊美。他们宁愿冒险把儿子匿藏,也不肯交出来给法老处死。
三个月后,孩子再也藏不住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摩西的父母决计由摩西的母親將婴孩放进一个用蒲草筐子做的箱子里,塗上瀝青和石漆,放在尼罗河邊的蘆葦叢中。[7]
贵为王室成员
[编辑]约基别没有听其自然,任凭机遇决定儿子的将来。她把箱子“搁在尼罗河边的芦苇丛中”,也许法老的女儿常常到河边沐浴,约基别希望箱子会在这里被人发现。[8][9]法老的女儿很快就发现芦苇丛中的箱子。“她打开箱子,看到了孩子,见男孩正在哭。她说:‘这是个希伯来人的孩子。’虽然这样,她还是怜悯孩子。”埃及公主决定收养他。他亲生父母原本给他起的名字,已不为人知了。今天,普天下人只知道他养母给他取名为摩西。[10][11]
埃及人相信,只有慈悲为怀、广行善事的人,死后才可进入天堂。关于埃及公主收养摩西的事,考古学家霍伊塞·蒂尔斯利评论:“埃及妇女获得了跟男子平等的地位。至少理论上说来,她们在法律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机会。……妇女有权收养子女。”古代纸莎草纸收养子女文件,记载一个埃及妇女收养了自己的奴隶。至于雇用摩西的母亲做乳母,《综合圣经辞典》说:“雇用摩西的生母来乳养他,跟美索不达米亚人收养子女的合约安排相似。”[12]
根据圣经,摩西的姐姐米利暗聪明机智,安排了由摩西的生母约基别来乳养他。约基别敬畏上帝,所以把真相告诉了摩西。在古代,孩子的哺乳期通常长达几年,所以约基别有充分时间教导摩西认识“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13]这个良好的根基,日后证明对摩西大有帮助,因为他做了法老女儿的儿子之后,“就学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謂摩西在埃塞俄比亚战役中晋升为将领,圣经則说摩西“说话做事都大有能力”。[14][15]
到40岁的时候,生長在宮廷的摩西已在等候担当更高位的要职。只要他效忠法老,錦繡前程就垂手可得。可是,这时却发生了一件事,改写了他的一生。
逃到米甸
[编辑]一天,摩西“看见一个埃及人打他的希伯来弟兄”。摩西看见一个以色列同胞受人殴打,命悬一线,他的抉择叫人大感意外。(希伯来书11:24,25中记载他“不肯称为法老女儿的儿子,宁愿选择与上帝的子民同受虐待”。[16]
摩西把那个埃及人杀了,藏在沙裡。[17]摩西杀死埃及人的消息传到法老耳中之后,他就被迫逃亡。他在米甸地定居下来,娶了遊牧民族祭司叶忒罗的女儿西坡拉为妻,育有兩子。
在接着的40年裡,他放牧度日,过着简朴的生活。(出埃及記2:23 過了許久,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因受奴役,就歎息哀號,他們的哀聲上達於神。)有一天,他放牧叶忒罗的羊群,把羊赶到何烈山附近。就在那裡,耶和华的天使在燃烧着的荆棘丛中显现。上帝吩咐摩西说,“把我的子民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但摩西驚訝之餘自觉不能胜任,就向上帝直言:“我算什么?我怎能去见法老,把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甚至把自身的缺点说出来,但上帝已指派他去领导以色列人。[18]
得救离开埃及
[编辑]摩西离开米甸后,就入宫晋见法老,要求他释放上帝的子民。由于法老心里刚硬,上帝就降下十场灾难,震撼埃及,然而只要灾祸一离去,法老就又反悔。终于在第十场灾难重击之下,埃及的一切头生的,包括人及家畜全都死去。法老對長男的死去悲痛欲绝,终于容许以色列人离去。(出埃及记5-13章)
不過法老故態復萌,再次后悔放走以色列人。于是听说以色列人就在旷野迷路时,从后追赶,要把以色列人捉回來。圣经中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红海,向海伸出手杖,红海便分开一条道路,摩西便带领以色列民行走这条路逃离埃及人的追捕。当埃及人入水时,耶和華就把红海的海水回复,使埃及人被淹死于紅海中。
死亡
[编辑]摩西死在摩押地、伯昆珥對面的谷中,只是至今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何在。[19]
史實性
[编辑]儘管這段傳奇的細節尚需要更充分的史料來佐證,但這時期希伯來人流入埃及卻大致符合史實[20]。在古埃及的歷史中,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中間有個「第二中間期」,約當在西元前十七和十六世紀時,埃及北部為西亞而來的喜克索斯人所佔領,建立起第十五王朝,埃及人則在南方的底比斯建立偏安的第十六王朝,並且臣服於喜克索斯人。埃及人在隨後的底比斯政權第十七王朝後期養精蓄銳,一舉發動對喜克索斯人的抗戰,最後反攻勝利、復興國家,建立統一的第十八王朝,並逐漸將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
喜克索斯人是閃族的一支,同為閃族的猶太人隨喜克索斯人及其他閃族游牧部落入侵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800至前1540年期间,亚洲西部说闪族语的人移居埃及。及古物学家詹姆斯·霍夫迈尔在《寄居埃及的以色列人》[21]一书中说:“考古学资料清楚表明,埃及是黎凡特人(来自西亞、靠近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外族)常去的国家,尤其在气候反常、发生旱灾的时候,黎凡特人就迁移到埃及去。),獲任第十五王朝的統治階層,後來尼羅河民族覺醒後也一同被逐出埃及。
《摩西的生平事迹》[22]说:“埃及一幅古墓壁画,经常被人复制,画中描写一群奴隶造泥砖时的情景,用笔工细,可作为以色列人曾在埃及受苦这个圣经记载的有力佐证。”
关于约基别用的箱子,圣经的描述也准确无误。经文说箱子是用纸莎草造的;纸莎草做箱子是很合适的,《库克(圣经评注)》[23]指出“埃及人常用纸莎草来造轻快的小舟”。
世系图
[编辑]根据七十士译本,摩西的世系图如下
根据希伯来语圣经,摩西的世系图如下
根据雅煞珥书,摩西的世系图如下
以摩西(梅瑟)為主題的電影
[编辑]- 《十诫》(1923年無聲电影,西塞·狄米爾(Cecil B. DeMille)執導)
- 《十诫》(1956年电影,西塞·狄米爾執導)
-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夢工廠1998年动画电影)
- 《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2007年3D动画电影)
- 《方舟展覽》(Ark Exhibition,Noah's Ark Theme Park, Ma Wan, Hong Kong 香港馬灣挪亞方舟主題公園)
-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2014年3D电影,雷利·史考特執導)
参考文献
[编辑]-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Archaeo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Miller II, Robert D. Illuminating Moses: A History of Reception from Exodus to the Renaissance. BRILL. 25 November 2013: 21 [2019-10-11]. ISBN 978-90-04-2585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Van Seters concluded,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Moses is a futile exercise. He now belongs only to legend."
- ^ William G. Dever. What Did the Biblical Writers Know and When Did They Know It?: What Archeology Can Tell Us About the Reality of Ancient Israel.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1: 99 [2019-10-11]. ISBN 978-0-8028-21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已忽略未知参数
|link=
(帮助) - ^ Avraham Faust. Israel's Exodus in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ext, Archaeology, Culture, and Geoscience. Springer. 2015: 476 [2019-10-11]. ISBN 978-3-319-0476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 ^ 参看出谷紀1:8-10,13,14节的记载
- ^ 参看出谷紀1:22的记载
- ^ 出谷紀2:3思高本翻譯
- ^ 参考《Cook’s Commentary》,“在古埃及, 到尼罗河沐浴是很平常的事。 埃及人崇拜尼罗河, 以为此河源自俄赛里斯神。 河水据称具有神奇力量, 能赐生命, 使万物繁殖。
- ^ 参看出埃及记2:2-4的记载
- ^ 学者为这个名字的语源争论不休。 在希伯来语, 摩西的意思是“从水里拿上来; 从水里获救”。 历史学家约瑟夫斯辨別摩西的名字其实由两个埃及词组成, 意思分别是“水”和“获救”。 今天, 有些学者也相信摩西的名字源自埃及语, 但意思很可能是“儿子”,舉例來說,拉美西斯的意思是拉之子,換言之摩西是不完整的名字,只取名字中的一個音節為名。 他们有这种看法, 是由于“摩西”这个名字的发音跟一些埃及名字相似。 既然没有人知道古希伯来语和古埃及语的正确发音,不過現代的科普特語有相似文字語發音,故这些理论纯属猜测而已。
- ^ 参看出埃及记2:5-10的记载
- ^ 参看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英语版
- ^ 参看出埃及记3:6的记载
- ^ 《Israel in Egypt》认为,“摩西在埃及王宫受栽培,這段敘述看来好像有人编故事似的。但细看新王国时期的宫廷,就不会对此断然加以否定。图特摩斯三世把亚洲西部附庸国的王子王孙,带到埃及去接受训练,学习埃及人的习俗。……所以,在埃及宫廷里, 外国君主的子女进进出出, 是等闲的事。”
- ^ 参看使徒行传7:22的记载
- ^ 引文来自希伯来书11:24,25
- ^ 参看出埃及记2:12的记载
- ^ 参看出埃及记3:1-4:20的记载
- ^ 参看申命記三十四5一6的记载,在世120年
- ^ 《失落的文明:猶太王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ISBN 7-5617-2427-6
- ^ Israel in Egypt,作者埃及学家James K. Hoffmeier
- ^ 参考《Moses—A Life》,英文
- ^ Cook’s Commentary,英文
延伸阅读
[编辑]- Asch, Sholem. Moses. New York: Putnam, 1958. ISBN 0742691373
- Assmann, Jan. Moses the Egyptian: 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674-58738-3.
- Barzel, Hillel. "Moses: Tragedy and Sublimity." In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of Biblical Narratives. Edited by Kenneth R.R. Gros Louis, with James S. Ackerman & Thayer S. Warshaw, 120–40.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4. ISBN 0-687-22131-5.
- Buber, Martin. Moses: The Revelation and the Covenant. New York: Harper, 1958.
- Card, Orson Scott. Stone Tables. Deseret Book Co., 1998. ISBN 1-57345-115-0.
- Chasidah, Yishai, Encyclopaedia of Biblical personalities: anthologized from the Talmud, Midrash and rabbinic writings, Shaar Press, Brooklyn, 2000
- Cohen, Joel. Moses: A Memoir.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2003. ISBN 0-8091-0558-6.
- Daiches, David. Moses: The Man and his Vision. New York: Praeger, 1975. ISBN 0-275-33740-5.
- Fast, Howard. Moses, Prince of Egypt. New York: Crown Pubs., 1958.
- Freud, Sigmund. Moses and Monotheism. New York: Vintage, 1967. ISBN 0-394-70014-7.
- Gjerman, Corey. Moses: The Father I Never Knew. Portland: Biblical Fantasticals, 2007. ISBN 978-1424171132.
- Halter, Marek. Zipporah, Wife of Moses. New York: Crown, 2005. ISBN 1400052793.
- Ingraham, J. H.. The Pillar of Fire: Or Israel in Bondage. New York: A.L. Burt, 1859. Reprinted Ann Arbor, Mich.: Scholarly Publishing Offi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06. ISBN 1425564917.
- Kirsch, Jonathan. Moses: A Life. New York: Ballantine, 1998. ISBN 0-345-41269-9.
- Kohn, Rebecca. Seven Days to the Sea: An Epic Novel of the Exodus. New York: Rugged Land, 2006. ISBN 1-59071-049-5.
- Lehman, S.M., rabbi Dr., (translator), Freedman, H., rabbi Dr., (ed.), Midrash Rabbah, 10 volumes, The Soncino Press, London, 1983
- Mann, Thomas. "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 In The Ten Commandments, 3–70.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43.
- Sandmel, Samuel. Alone Atop the Mountai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3. ISBN 0-385-03877-1.
- Southon, Arthur E. On Eagles' Wings. London: Cassell and Co., 1937. Reprint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54.
- Wiesel, Elie. “Moses: Portrait of a Leader.” In Messengers of God: Biblical Portraits & Legends, 174–21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6. ISBN 0-394-49740-6.
- Wildavsky, Aaron. Moses as Political Leader. Jerusalem: Shalem Press, 2005. ISBN 965-7052-31-9.
- Wilson, Dorothy Clarke. Prince of Egypt.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49
Hans Werding "Moses war Tutenchamun" ISBN 978-3-9803892-2-8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