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Georges Smiley/沙盒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原兵工厂乃是晋系军阀主政时期在山西太原投资建立的兵工企业,该厂建立于1927年,其前身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场。

发展沿革

[编辑]

背景

[编辑]

清朝末期的近代化尝试

[编辑]

两次鸦片战争均告失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帝国形势危如累卵,两宫太后和朝中一派大臣均认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方能富国强兵,使帝国延续。咸丰十一年一月十一日,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之《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获准,是为洋务运动之始。

洋务运动时期,大清帝国在各地开办厂矿,创立近代陆海军,并选派优秀学子出洋深造。虽然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覆灭破产,但是中国近代化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不前。甲午战后,清政府接受洋员君士坦丁·冯·汉纳根之建议,命其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配合,在天津马场编练新军,开中国军事近代化之肇端。次年改派袁世凯接替专任津芦铁路督办的胡燏棻,番号亦从“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与此同时,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亦在湖北创立了自强军[1],各地督抚一面依照上谕裁汰旧有绿营,一面编练新式陆军,时任山西巡抚胡聘之亦在省内编练新军,巩固省防[2]

建立采用西式枪炮的近代军队,势必会扩大清帝国对军火的需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一月,清廷谕令山西等内地省份,就地方情形筹办军火制造局厂。同年三月,山西巡抚胡聘之上奏清廷,请求“委购洋枪机器等项,即拟创立局厂,自行仿照”[3]。清廷准奏后,胡聘之委派候补道徐桂芬为总办,王曾彦为提调,拨付库银480两,定名为山西机器局。又上奏准拨“整顿归化关税长收赢余银五万余两”,作为开办经费[4]。该局购买太原北门外柏树园内千佛寺的庙地38亩作为厂址,建造厂房22间,后派候补知县王曾奇从英国福公司天津洋行购进35马力蒸汽机1台、切削车床9部,并设立翻砂、熟铁、木样、虎钳、铜帽以及锅炉等工房[5]。是为山西军事工业之滥觞。

山西机器局起初以修理枪械为主,兼造大刀、戈、矛、洋鼓、洋号等,但设备条件简陋,生产效率低下,质量很难保证。1899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清廷诏令各地军火工厂制造新式武器,山西上奏称机器局已制造出18毫米步枪。事实上是由英国福公司提供全部金属部件,机器局仅负责制造木托和组装,打上“晋局庚子年造”标签。这种步枪每次只装一发子弹,又称“独子快枪”。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经过太原,山西机器局奉旨为护驾卫队马玉昆部修理枪械,并把损坏的枪支修饰一新。因此,慈禧太后奖励监工陶庆春“团龙马褂”,提任总办徐桂芬调迁,其余官员均获封赏,山西机器局由此出名[5]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山西机器局占地47亩,建有机器厂、木样厂、熟铁厂、翻砂厂、铜帽厂、皮件厂、铜炉房、化铜房等生产厂房。有管理人员10余人,工匠少时100余人,多时200余人,机器设备30余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山西机器局曾向国外买炮管和零部件,自行配置炮架,装配后膛炮两门,因质量不合要求,后停止配造。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山西机器局仍以修理枪械为主,自制枪机、击针、节套等零部件,供修配用。还制造马步枪、快枪等,但产量并不大[5]

晋系军阀

[编辑]

清宣统三年九月九日(公元1911年10月29日)凌晨,山西新军在阎锡山等军官的带领下发动起义,枪杀时任山西巡抚陆钟琦、其子陆光熙以及新军协统谭振德,山西宣布独立,阎锡山出任都督。但在时任新建陆军第三镇统制的曹锟率部攻入娘子关后,革命军分撤南北,直到清帝逊位后方才重掌山西。南北和议后,袁世凯宣称山西并非起义省份,不许阎锡山返回太原,在孙中山强烈坚持之后才让步,阎氏终于就任山西都督。为了保全山西,阎锡山一面支持北洋政府,巩固自己在晋军中的权力,一面开始筹备山西军工事业。[6]

阎锡山早年曾先后在山西武备学堂、日本东京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在留学日本期间,阎氏有感于日本近代化的成就,决心效仿日本[7],主张“采取军国主义,以备战而止战,以强兵而睦邻。至因国际权利不得已而决裂,实有战胜他国之资格”[8]。阎锡山先后三次扩编晋军[9],对军火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着力发展由清帝国遗留下来的太原机器局。

山西修械所

[编辑]

1912年7月,在给陆军部的电报中,阎锡山称“山西制造军火之局,仅止本司管辖之机器局一处,现驻地点,即在省垣北门外旧日之柏树园。自前清开办以来,因经费支絀,仅购十四马力之小汽机一付,普通车床十余部,而制造枪枝、子弹等机器,尚未置全,以故枪炮等件只能修理,未能制造。每日所造器具,惟洋鼓、洋号、官刀、马刀及一切军械零星杂件,月需薪工杂支及购料经费银,约一千七百余两”[10]。由于山西机器局并不能量产枪炮,1914年,阎锡山将山西机器局改名山西修械所,归山西军械局管辖。1918年,阎锡山设立山西铜元局,通过铸币来缓解财政困境。

为避免日本军火输入中国加剧中国内战态势[11],1919年5月5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协同英、法、日、俄等国公使对北洋政府发出照会,正式宣布对中国实行军火禁运:

为照会事:各国大臣顾及中国南北现时尚未统一之情,深以为倘将来仍由外洋运送军火进入华境。则不能不致长乱之结果。兹派遣公使驻扎中华之各友邦均坚拟对于能重滋战端之情事或举动不予赞成,以故各国大臣嘱向贵政府声明如下:英、日(按指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葡、美、俄、巴西、法、日本诸国政府曾允於中国各处所承认之统一政府成立以前,确行取缔其各本国人民,令其不能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装运及输入中国境内,且在此期间并禁止将已经签订之合同未曾履行之军火交付。此办法荷兰、丹、比、意各国大臣均为赞成,唯须俟奉本各国政府训令始能声明其各本国政府之同意与否也。各国大臣亦希望中国政府方面,必停发所有准运一切军械及各等军火进口之护照,并令知海关绝对禁止此项货物运入,以符以上办法为盼。须至照会者。[12]

鉴于进口军火困难重重,1920年,阎锡山将山西修械所与铜元局合并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该厂由商震担任总办,李蒙淑任厂长,开始下设铜元、化炼、总务三科,后增设电汽科,除原先的军械修理外,亦开始尝试生产子弹、机枪和手榴弹。1921年,赴上海陆军部国营军器工厂订购能日产子弹一万枚的子弹机一套,后经育才机器厂仿造,弹药产量翻番,能够生产装填六五步枪、七九步枪和冲锋枪的子弹[6]

1921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的组织机构重新作了调整,原总务科取消,其所属各股直隶于总办、厂长;铜元科改为机械科,管理铜元制造、军器修配、动力供给;化炼科仍旧;另设一枪弹科,管理制造各种弹药事宜。同时又设立了罐头分厂,生产专供各部队行军时食用的食品罐头,以提高部队行军作战能力。

1923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再度改组,取消总办,将全厂共划为三科,三科所属的生产车间均改为厂,科下委任若干主任,分别管理各个分厂。第一科分管机械、电汽、锻工及新设置的大炮、机关枪等分厂;第二科管新设置的枪弹、炸弹、炮弹、无烟弹、炸药、硝酸等分厂;第三科管熔铸、炼铜、罐头等分厂。铜元局则直属厂长。

1924年,阎锡山又设立了飞机厂,仿造飞机,直属于厂长,后因费用昂贵、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办,转产日式38机关枪。虽然试制飞机失败,但阎锡山还是通过奉系军阀购置飞机若干。1925年又筹办了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各自独立经营,不属于军人工艺实习厂管辖。1926年,阎锡山又将无烟药厂、硝酸厂、炸药厂划出军人工艺实习厂外,另组建了山西火药厂独立办理生产,委张恺为厂长,成功仿造硝酸铵炸药(即“恺字炸药”)。火药厂直隶督军署。后又添压钢弹设备,与同壳厂合名水压厂,并增设压药厂。

成立

[编辑]

1927年1月,阎锡山改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为太原兵工厂,废除总办和厂长制,设工务、核计、检验、采运、验收、稽查六处。其中,工务处管工作、人事、工资,辖有大炮、炮弹、步枪、枪弹、冲锋枪、机械、机关枪、炸弹、锻工、木样、熔炼、压铜壳、压药、电汽、双用引信、罐头、飞机等十七厂及绘图室和医疗室;核计处管材料保管、出纳,辖有炼铜、提铅两厂及各种材料仓库;检验处管成品检查、验收,处长张振威,辖有技工队一队,士兵约二百余人,办理检验各项枪械弹药等事宜;采运处管机料采买、运输;验收处验收采运处所购机料;稽查处管员工风纪,辖稽查及缉探若干人,并节制卫队一营。至此,太原兵工厂已有机器3800部,工人15000名,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六五步枪、六五机关枪、冲锋机关枪、自来得手枪、一七式手枪、一六式 105 毫米山炮、一八式 88 毫米野炮、七九机关枪、六五步枪子弹、冲锋枪子弹、一三式75毫米高炸力开花全弹、两用高炸力开花弹、一四式75毫米野炮、钢质高炸力开花全弹、120毫米重炮假引信全弹、一六式 105 毫米重炮低炸力开花全弹、假引信全弹、75 毫米迫击炮弹、150 毫米迫击炮弹、手榴弹、手雷、滚雷、地雷等”[13]。成立当年,月产量已经能达到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枝、机枪15挺、冲锋枪900枝、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9]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中正于六月呈请设“裁兵善后委员会”,南京方面开始制订国军编遣计划,阎锡山为与之相配合,再度将太原兵工厂改回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但是内部编制沿用旧制,军火产量有增无减。同年,1928 年,太原兵工厂仿制三八年步枪,口径6.5毫米,管长76.9厘米,全长 128 厘米,重3.9千克,表尺射程2900 米。除此之外,又在德国M1896式7.63毫米毛瑟手枪的基础上,改进制造出一种“一七式”的大威力战斗手枪,主要的改进有口径由7.63毫米加大到.45英寸,可与该厂仿制的美国M1921式汤姆森冲锋枪弹药通用,枪长由288毫米加长到295毫米,枪管长138毫米,枪重1.8千克,采用10发固定弹仓,可用毛瑟步枪弹夹供弹,该枪在毛瑟手枪中口径最大,加工精良,但是生产量较少,不足万支。

中原大战

[编辑]

1930年5月11日,中央军先发制人,沿陇海线西北军晋军发动全面进攻。但是面对有大量铁甲列车和骑兵部队的西北军和装备大量火炮的晋军,缺乏重武器的中央军伤亡惨重。陇海路方向,孙良诚吉洪昌所部正面击败陈诚津浦路方向,傅作义所部晋军与石友三配合击溃韩复榘;仅在京汉路方向,中央军能够与西北军相持。在此期间,太原兵工厂为晋军和西北军提供了大量的枪炮弹药,阎锡山对于西北军给予了大量的军饷和械弹的援助,“令军需监部拨冯五十万,现券各半,为本月协饷,并发步枪弹二十万,手榴弹两千,将陆续运郑”[14]

中原大战爆发后,太原兵工厂的枪炮及弹药产量达到了最高峰。国民政府总司令参谋部对于太原兵工厂的状况记录道:“太原兵工厂山炮、重机关枪皆能制造,其冲锋机关枪及手榴弹尤称利器,步枪虽能制造,但出品量甚微,能供补充,冲锋机关枪制造精良,实为近战利器。太原兵工厂每月可出子弹250万粒,步枪不详,炮十数门,轻机关枪600枝,自来得枪400枝,刻以材料不足,除赶造子弹步枪外,余暂停工。迫击炮及炮弹制造量甚多,其炮弹之杀伤力较汉阳造者为大。”[15]

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两日后,东北军南下攻入北平。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阎氏日日本方面的协助下出逃天津。西北军、晋绥军均由担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改编,晋绥军14个军40余师压缩为4个军8个师:

  • 华北陆军第4军 商震
    • 第3师 杨效欧
    • 第4师 冯鹏翥
  • 华北陆军第5军 徐永昌
    • 第5师 孙楚
    • 第6师 杨澄源
  • 华北陆军第6军 杨爱源
    • 第7师 王靖国
    • 第8师 杨耀芳
  • 华北陆军第7军 傅作义
    • 第9师李生达
    • 第10师 傅作义兼

太原兵工厂所产武器装备列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清史稿》 卷一百三十二. 二十一年,依克唐阿编定奉天省炮兵三哨,合原有之防军为五营,又以效力猎户二千人编为四营。是年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十三营于江南,器械训练,悉仿欧洲。 
  2. ^ 《清史稿》 卷一百三十二. 胡聘之以东、直、秦、豫各省皆有防军,支饷自数十万至百万不等,而山西省屏蔽畿疆,仅有练军五千人,乃增练新军,固西路之防。 
  3. ^ 《清实录》 卷四一六. 山西巡撫胡聘之奏,委購洋槍機器等項,即擬創立局廠,自行仿造,下所司知之。 
  4. ^ 《清史稿》 卷一百四十. 二十四年,山西巡抚胡聘之以山西省向无机器制造局,亟宜筹办。因派员赴天津向洋商定购制造枪炮各种机件,并酌建厂屋,雇集工匠,仿洋式自行制造。在省城北关外择地建厂。因山西僻在内地,非通商口岸,凡办料募匠等事,用费极昂,即以归化城关税盈馀之款拨用。 
  5. ^ 5.0 5.1 5.2 山西机器局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www.zgbk.com. [2023-07-27]. 
  6. ^ 6.0 6.1 徐春慧. 阎锡山与山西军火工业.东北师范大学,2011.
  7. ^ 张全盛; 徐婕. 论阎锡山的《军国主义谭》. 晋阳学刊. 1994, 1994 (03): 91-94. 
  8. ^ 阎锡山. 《军国主义谈》. 1915. 
  9. ^ 9.0 9.1 关伟. 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武汉大学,2017.
  10. ^ 张侠等. 《北洋陆军史料》.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 405. 
  11. ^ 陈存恭. 《列强对中国的军火禁运,民国八年—十八年》. 列强对中国禁运军火的发端(民国八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3: 332. 
  12. ^ 外交档:禁运军械来华案,辰字第五三八七号
  13. ^ 山西史志研究院编. 《山西通志》 1. 中华书局. 1999: 305. 
  14. ^ 《阎拨冯军饷五十万》.《兴华》,第27卷27期,1930年7月23日:34.
  15. ^ 《兵器概况》,1930年,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全宗号787,案卷号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