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北朝資料彙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编辑]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一》:「太尉一人,秦官。 見月令。……宋、南齊、梁、陳皆有。後魏舊制有將軍即省,正光後幷置;北齊皆有,周無。」又載:「司徒一人,古官。……宋、南齊以來皆有之。 南齊司徒領天下州郡名數、戶口、簿籍。雖無常,亦立左右長史、左西掾屬、主簿、祭酒、司徒掾屬三十一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五人。 後魏有丞相即省,正光後乃幷置。」亦載:「司空一人,古官。……魏晉宋齊皆有之。 司空置掾屬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別有橋道掾,其餘張減之號,史缺無徵。自後漢以至隋,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參議大事。依後,齊立府僚,無其人則缺祭祀、行掃除,尋省府僚,唯後周異。」今據《魏書》、《北齊書》、《周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太尉

[编辑]

《魏書·卷二·太祖紀第二》載:「(天興元年)夏四月壬戌,進遵封常山王,南安公元順進封毗陵王,征虜將軍歷陽公穆崇為太尉,安南將軍鉅鹿公長孫嵩為司徒。」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太尉(386年-535年)
1 歷陽公[1] 穆崇 8年 398年-406年 魏道武帝
2 宜都公[2] 穆觀 2年 421年-423年 魏明元帝
3 北平宣王 長孫嵩 12年 425年-437年 魏太武帝
4 廣平公 張黎 1年 452年 南安王拓跋余
5 樂陵王 周忸 1年 452年 魏文成帝
6 漁陽莊王 尉眷 6年 457年-463年
7 太原王 乙渾 1年 465年 魏獻文帝
8 隴西宣王 源賀 8年 466年-474年 魏獻文帝
魏孝文帝
9 安樂厲王 拓跋長樂 1年 476年 魏孝文帝
10 東陽王[3] 元丕 15年 479年-494年
11 咸陽王[4] 元禧 6年 495年-501年 魏孝文帝
魏宣武帝
12 高陽文穆王 元雍 8年 507年-515年 魏宣武帝
魏孝明帝
13 清河文獻王 元懌 5年 515年-520年 魏孝明帝
14 汝南文宣王 元悅 3年 520年-523年
15 京兆王[5] 元继 1年 525年
16 汝南文宣王 元悅 1年 526年
17 安定縣公 皇甫度 1年 527年-528年 魏孝明帝
女嬰皇帝元氏
魏幼主
18 上黨武昭王 元天穆 1年 528年-529年 魏孝莊帝
19 城陽文獻王 元徽 1年 529年
20 丹陽王 蕭贊 1年 529年-530年
21 常山王 爾朱度律 2年 530年-532年 長廣王元曄
魏節閔帝
22 馮翊公[6] 長孫稚 1年 532年 魏節閔帝
23 南陽王[7] 元寶炬 1年 532年-533年 魏孝武帝
24 趙郡孝懿王 元谌 1年 533年
25 燕郡王 賀拔允 1年 533年-534年
東魏太尉(534年-550年)
1 咸陽王[8] 元坦 1年 534年-535年 魏孝靜帝
2 西河文靖王[9] 元悰 1年 535年
3 廣平文懿公 高盛 1年 535年-536年
4 河西郡公 万俟普 4年 537年-541年
5 彭城王[10] 元韶 1年 541年-542年
6 廣陽文獻王[11] 元湛 2年 542年-544年
7 濟陰王[12] 元暉業 3年 544年-547年
8 襄城王[13] 元旭 1年 547年-548年
9 清河郡公[14] 高岳 2年 548年-550年
西魏太尉(535年-557年)
1 安定昭定公 念賢 1年 535年 魏文帝
2 安德郡公 梁覽 2年 535年-537年
3 廣平王[15] 元贊 6年 537年-543年
4 趙郡公[16] 李弼 5年 543年-548年
5 隴西襄公[17] 李虎 5年 548年-549年
北齊太尉(550年-577年)
1 陳留王 彭乐 1年 550年-551年 齊文宣帝
2 須昌文明公 司馬子如 3年 551年-554年
3 安湘郡公 陸法和 3年 555年-558年
4 長樂王[18] 尉粲 1年 558年-559年 齊文宣帝
齊廢帝
5 長廣王[19] 高湛 1年 559年-560年 齊廢帝
6 平陽靖翼王 高淹 1年 560年
7 長樂王[18] 尉粲 1年 561年 齊孝昭帝
8 博陵文簡王 高濟 1年 561年-562年 齊武成帝
9 任城王 高湝 2年 562年-564年
10 咸陽王[20] 斛律光 1年 564年-565年
11 東安武恭王 婁叡 1年 565年-566年 齊後主
12 馮翊文昭王 高潤 1年 566年-567年
13 趙郡王 高叡 567年-569年
14 武安王 徐顯秀 1年 569年-570年
15 蘭陵忠武王 高長恭 1年 571年-572年
16 衛菩薩 1年 572年-573年
17 安德王 高延宗 573年-576年
北周無太尉。
年贈

司徒

[编辑]

《魏書·卷二·太祖紀第二》載:「(天興元年)夏四月壬戌,進遵封常山王,南安公元順進封毗陵王,征虜將軍歷陽公穆崇為太尉,安南將軍鉅鹿公長孫嵩為司徒。」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司徒(386年-535年)
1 鉅鹿公[21] 長孫嵩 27年 398年-425年 魏道武帝
魏明元帝
魏太武帝
2 平陽王 長孫翰 5年 425年-430年 魏太武帝
3 東郡公 崔浩 19年 431年-450年
4 建興公 古弼 1年 452年 南安王拓跋余
魏文成帝
5 平原簡王 陸麗 13年 452年-465年 魏文成帝
6 東安克王 劉尼 5年 465年-470年 魏獻文帝
7 宜都王 拓跋目辰 1年 476年-477年 魏孝文帝
8 樂平戾王 拓跋丕 2年 477年-479年
9 魏郡王 陳建 6年 479年-485年
10 淮南靖王 元他 3年 485年-488年
11 淮陽王[22] 尉元 3年 489年-492年
12 長樂元懿公 冯诞 3年 492年-495年
13 彭城武宣王[23] 元勰 1年 499年 魏孝文帝
魏宣武帝
14 1年 500年-501年 魏宣武帝
15 北海平王[24] 元详 2年 502年-504年
16 廣陽懿烈王 元嘉 2年 509年-511年
17 高肇 512年-515年 魏宣武帝
魏孝明帝
18 清河文獻王 元懌 1年 515年 魏孝明帝
19 廣平武穆王[25] 元懷 2年 515年-517年
20 秦文宣公 胡國珍 1年 517年-518年
21 任城文宣王 元澄 1年 519年
22 京兆王[5] 元继 1年 520年-521年
21 光平文宣侯 崔光 1年 521年-522年
22 丹陽王 蕭贊 1年 525年-526年
23 安定縣公 皇甫度 1年 527年
24 楊椿 1年 528年 魏孝莊帝
25 城陽文獻王 元徽 1年 528年-529年
26 濮陽孝懿公 李延寔 1年 529年
27 丹陽王 蕭贊 1年 529年
28 馮翊公[26] 长孙稚 1年 529年-530年
29 臨淮文穆王 元彧 1年 530年
30 博陵郡王 爾朱彥伯 1年 531年 魏節閔帝
31 清河文宣王 元亶 2年 532年-534年 魏孝武帝
東魏司徒(534年-550年)
1 廣平文懿公 高盛 1年 534年-535年 魏孝靜帝
2 京兆忠武公 高昂 3年 535年-538年
3 咸陽郡公 孙腾 3年 539年-542年
4 平原郡公[27] 高隆之 2年 542年-544年
5 濮陽武公[28] 婁昭 1年 544年-545年
6 [29] 侯景 2年 545年-547年
7 安德郡公[30] 韓軌 547年-549年
汨陽郡公[31] 彭樂 1年 549年-550年
西魏司徒(535年-557年)
1 常山文宣公 斛斯椿 1年 535年 魏文帝
2 廣平王[32] 元贊 1年 535年
3 [33] 万俟洛 1年 535年-536年
4 陳郡公 李叔仁 1年 536年-537年
5 長樂孝定公 王盟 4年 538年-542年
6 高仲密 543年-547年
7大 廣陵容王 元欣 5年 550年-555年 魏文帝
魏廢帝
魏恭帝
8大 趙郡公[34] 李弼 1年 556年-557年 魏恭帝
北齊司徒(550年-577年)
1 河東郡王 潘樂 5年 550年-555年 齊文宣帝
2 長樂王[18] 尉粲 3年 555年-558年
3 長廣王[35] 高湛 1年 558年-559年 齊文宣帝
齊廢帝
4 靈武縣公[36] 段韶 2年 559年-560年 齊廢帝
5 平秦王 高歸彥 2年 560年-562年 齊廢帝
齊孝昭帝
齊武成帝
6 任城王 高湝 1年 562年 齊武成帝
7 東安武恭王 婁叡 2年 562年-564年
8 咸陽王[37] 斛律光 1年 564年
9 馮翊文昭王 高潤 1年 565年-566年 齊後主
10 韩祖念 1年 566年-567年
11 東平王[38] 高儼 1年 567年-568年
12 南陽王 高綽 1年 568年-570年
13 廣寧王 高孝珩 1年 570年-571年
14 1年 571年-572年
15 安德王 高延宗 1年 572年-573年
16 淮陰王 高阿那肱 1年 573年
17 武興王 高普 1年 573年-575年
18 宜陽王 赵彦深 1年 575年-576年
19 齊昌王 莫多婁敬顯 1年 576年-577年 齊後主
齊幼主
北周大司徒(557年-581年)
1 趙武公 李弼 1年 557年 周孝閔帝
2 梁莊閔公 侯莫陈崇 4年 559年-563年 周明帝
周武帝
3 南安郡公 楊荐 1年 564年 周武帝
4 許穆公 宇文貴 1年 564年-565年
5 衛國公[39] 宇文直 2年 572年-574年
6 杞國公 宇文亮 2年 577年-578年 周武帝
周宣帝
7 薛國公 長孫覽 1年 578年-579年 周宣帝
8 安平郡公[40] 于翼 1年 579年 周宣帝
周靜帝
9 杞國公 宇文椿 1年 580年-581年 周靜帝
10 郢國公 王谊 1年 581年
年贈

司空

[编辑]

《魏書·卷二·太祖紀第二》載:「(天興五年十一月)徵相州刺史庾岳為司空。」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司空(386年-535年)
1 西昌公 庾岳 5年 402年-407年 魏道武帝
年-年 魏明元帝
魏太武帝
南安王拓跋余
魏文成帝
魏獻文帝
魏孝文帝
魏宣武帝
魏孝明帝
魏孝莊帝
魏節閔帝
魏後廢帝
魏孝武帝
東魏司空(534年-550年)
年-年 魏孝靜帝
西魏司空(535年-557年)
年-年 魏文帝
魏廢帝
魏恭帝
北齊司空(550年-577年)
年-年 齊文宣帝
齊廢帝
齊孝昭帝
齊武成帝
齊後主
齊幼主
北周司空(557年-581年)
1 1年 557年 周孝閔帝
周明帝
周武帝
周宣帝
周靜帝
年贈
北魏
東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註釋

[编辑]
  1. ^ 後封安邑公,398年封宜都(丁)公。
  2. ^ 421年追封宜都(文成)王。
  3. ^ 496年廢為庶人。
  4. ^ 523年贈敷城王。
  5. ^ 5.0 5.1 525年改封江陽(武烈)王。
  6. ^ 入西魏封上黨(文宣)王。
  7. ^ 535年為西魏皇帝。
  8. ^ 入北齊封新豐縣公。
  9. ^ 襲封父親元昴爵位。
  10. ^ 入北齊降封彭城縣公。
  11. ^ 襲封父親元淵爵位。
  12. ^ 入北齊降封美陽縣公。
  13. ^ 入北齊降封襄城縣公。
  14. ^ 入北齊封清河(昭武)王。
  15. ^ 入北周降為廣平公。
  16. ^ 入北周封趙國公、魏國(武)公。
  17. ^ 入北周追封唐(襄)公,唐朝追尊為唐太祖。
  18. ^ 18.0 18.1 18.2 襲封父親尉景爵位。
  19. ^ 561年為北齊皇帝。
  20. ^ 繼承父親斛律金爵位。
  21. ^ 後封南平公、北平(宣)王。
  22. ^ 492年降封山陽(景桓)公。
  23. ^ 528年尊為魏文穆帝,531年削帝號,復為彭城(武宣)王。
  24. ^ 504年廢為庶人,508年追復爵位。
  25. ^ 533年尊為魏武穆帝。
  26. ^ 入西魏封上黨(文宣)王。
  27. ^ 入北齊贈陽夏王。
  28. ^ 入北齊封太原王。
  29. ^ 入西魏封上谷郡公,547年南梁封河南王,550年進封漢王,551年受禪為漢國皇帝。
  30. ^ 入北齊封安德(肅武)王。
  31. ^ 入北齊封陳留王。
  32. ^ 入北周降為廣平公。
  33. ^ 入東魏封建昌(武)郡公。
  34. ^ 入北周封趙國公、魏國(武)公。
  35. ^ 561年為北齊皇帝。
  36. ^ 567年封永昌郡公,571年封廣平(忠武)郡公。
  37. ^ 繼承父親斛律金爵位。
  38. ^ 569年改封瑯邪王,572年追封楚恭哀帝。
  39. ^ 574年進封衛(剌)王。
  40. ^ 580年進封任(穆)公。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萬斯同《歷代史表》

4:

[编辑]

5:北朝光祿勳、光祿卿列表

[编辑]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二》:「二曰光祿寺卿……後魏又置少卿。北齊曰光祿寺,置卿、少卿,兼掌諸膳食、帳幕、器物。」今據《魏書》、《北齊書》、《周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光祿勳

[编辑]

《魏書·卷十·孝莊紀第十》載:「(建義元年五月丁巳)以尚書右僕射元羅為東道大使,征東將軍、光祿勳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後聞。」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光祿勳(386年-535年)
高陽公[1] 安同 不詳 太武帝年間 魏太武帝
北新公[2] 賀泥 不詳 太武帝年間 魏太武帝
廣陵公[3] 樓伏連 不詳 449年前-? 魏太武帝
廣陽恭侯 谷質 449年贈
宜都王[4] 穆羆 不詳 孝文帝年間前 魏孝文帝
李彥 不詳 513年後-? 魏宣武帝
淮陰威侯 元麗 不詳 正始年間前 魏宣武帝
中山文莊王[5] 元熙 不詳 513年後 魏宣武帝
欒城伯[6] 王溫 不詳 孝明帝年間 魏孝明帝
[7] 元欣 不詳 ?-528年-? 魏孝莊帝
東魏光祿勳(534年-550年)
邢遜 546年贈
西魏光祿勳無考。
北齊、北周無光祿勳。

光祿卿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429年贈高陽(恭惠)王。
  2. ^ 襲封父親賀悅爵位。
  3. ^ 後進廣陵(恭)王。
  4. ^ 後降封魏郡公。
  5. ^ 襲封父親元英爵位。
  6. ^ 526年進欒城縣侯、武陽縣侯。
  7. ^ 528年封沛郡王,531年封淮陽王,532年襲廣陵(容)王。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6:北朝宗正卿、宗師中大夫列表

[编辑]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職官志第二》:「四曰宗正……後魏有宗正卿、少卿;北齊太宗正寺掌宗室屬籍、皇子、王國諸王、諸長公主家。後周有宗師中大夫,屬大冢宰。」今據《魏書》、《北齊書》、《周書》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宗正卿

[编辑]

《魏書·卷十·孝莊紀第十》載:「(永安三年)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將軍、大鴻臚卿元寶炬為南陽王,大宗正卿、汝陽縣開國公元脩為平陽王,通直散騎常侍、龍驤將軍、新陽縣開國伯元誕為昌樂王。」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宗正卿(386年-535年)
東平公 拓跋娥清日语娥清 不詳 太武帝年間 魏太武帝
魏縣宣侯 杜銓日语杜銓 不詳 太武帝年間 魏太武帝
南平安王 拓跋霄 不詳 孝文帝年間 魏孝文帝
中山獻武王 元英 不詳 孝文帝年間 魏孝文帝
東光靈侯 高祐日语高祐 不詳 497年後 魏孝文帝
淮陰威侯 元麗 不詳 正始年間前 魏宣武帝
廣平王[1] 元匡 不詳 宣武帝年間 魏宣武帝
廣平王[1] 元匡 不詳 宣武帝年間 魏宣武帝
[2] 元樹 不詳 宣武帝年間 魏宣武帝
章武武莊王 元融 不詳 孝明帝年間 魏孝明帝
[3] 李世哲 不詳 孝明帝年間 魏孝明帝
[4] 元羅 不詳 孝莊帝年間前
[5] 元頊 不詳 孝莊帝年間前
[6] 元諶 不詳 孝莊帝年間前
北海王[7] 元顥 不詳 528年前
東燕縣男 元汎略 不詳 528年前
汝陽縣公[8] 元修 1年 528年 魏孝莊帝
南陽王[9] 元寶炬 1年 530年 魏孝莊帝
東魏宗正卿(534年-550年)
咸陽王[10] 元坦 不詳 孝靜帝年間 魏孝靜帝
臨淮王 元孝友 不詳 537年-? 魏孝靜帝
元壽 不詳 元象年間 魏孝靜帝
西魏宗正卿無考。
北齊宗正卿(550年-577年)
[11] 高德政 不詳 天保年間 齊文宣帝
趙郡王 高叡 不詳 武成帝年間 齊武成帝
趙郡王 高叡 不詳 武成帝年間 齊武成帝
北周無宗正卿。

宗師中大夫

[编辑]

《周書·卷十·列傳第二》載:「(宇文)冑少而孤貧,頗有乾略。……授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邵公。尋除宗師中大夫……」

序次 爵位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皇帝
北魏、東魏、西魏、北齊無宗師中大夫。
北周宗師中大夫(557年-581年)
永昌郡公[12] 宇文椿 不詳 保定年間 周武帝
大寧郡公[13] 宇文興 不詳 565年-? 周武帝
邵國公[14] 宇文冑 不詳 天和年間 周武帝
杞國公 宇文亮 不詳 天和年間 周武帝
[15] 宇文孝伯 不詳 建德年間 周武帝

註釋

[编辑]
  1. ^ 1.0 1.1 519年削爵,孝昌年間追復廣平王,又改封濟南王。
  2. ^ 509年南梁封魏郡王、鄴王。
  3. ^ 後封衞國子。
  4. ^ 536年南梁封東郡王、江陽王、西秦王,西魏封江陽王、固道郡公,入北周降封韓國公。
  5. ^ 後封平樂縣開國公、東海王。
  6. ^ 後封上蔡縣開國公、魏郡王、趙郡(孝懿)王。
  7. ^ 528年南梁封魏王,孝武帝年間追復北海王。
  8. ^ 530年封平陽王,532年為北魏皇帝。
  9. ^ 535年為西魏皇帝。
  10. ^ 入北齊封新豐縣公。
  11. ^ 後封藍田(康)公。
  12. ^ 580年封杞國公。
  13. ^ 565年襲虞(靖)公。
  14. ^ 襲封父親宇文什肥爵位。
  15. ^ 576年封廣陵郡公。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萬斯同《歷代史表》

7:南陳尚書列表

[编辑]
另見《二十五史補編》:4474、6597-6598
年代 吏部尚書 祠部尚書 度支尚書 左民尚書 都官尚書 五兵尚書 起部尚書
武帝永定元年
(557年)
謝哲 王瑒
武帝永定二年
(558年)
謝哲 沈眾
武帝永定三年
(559年)
袁樞
文帝天嘉元年
(560年)
袁樞 蕭睿 張種 到仲舉 蕭乾
王質
文帝天嘉二年
(561年)
袁樞 張種 到仲舉
文帝天嘉三年
(562年)
袁樞 沈君理 到仲舉
文帝天嘉四年
(563年)
袁樞 江總 徐陵
孔奐
文帝天嘉五年
(564年)
袁樞 孔奐
文帝天嘉六年
(565年)
袁樞 孔奐
文帝天嘉七年
  天康元年
(566年)
袁樞五月遷
徐陵五月任
孔奐
廢帝光大元年
(567年)
徐陵 周弘正
謝嘏
廢帝光大二年
(568年)
徐陵 謝嘏
宣帝太建元年
(569年)
徐陵五月遷
沈君理五月任
王勱
王瑒
陸繕
謝嘏 蕭濟
宣帝太建二年
(570年)
沈君理
宣帝太建三年
(571年)
沈君理 孔奐
宣帝太建四年
(572年)
沈君理 孔奐
宣帝太建五年
(573年)
沈君理正月遷
王瑒十月任
孔奐
蔡景歷守,卒
裴忌
宣帝太建六年
(574年)
王瑒十二月遷
孔奐十二月任
孔奐 毛喜
宣帝太建七年
(575年)
孔奐
宣帝太建八年
(576年)
孔奐
宣帝太建九年
(577年)
孔奐
袁憲
陳伯恭
宣帝太建十年
(578年)
袁憲 陳伯恭
宣帝太建十一年
(579年)
袁憲 陳伯恭
宣帝太建十二年
(580年)
袁憲
宣帝太建十三年
(581年)
袁憲正月遷
宗元饒
毛喜
宣帝太建十四年
(582年)
毛喜
後主至德元年
(583年)
毛喜
江總正月任
江總 陸瓊 周弘直 孫瑒
後主至德二年
(584年)
江總五月遷
陸瓊
孫瑒
後主至德三年
(585年)
陸瓊
謝伷八月任
孫瑒 謝伷
後主至德四年
(586年)
謝伷十月遷 孫瑒
後主禎明元年
(587年)
徐孝克 孫瑒
後主禎明二年
(588年)
蔡徵四月任
姚察十月任
姚察 蔡徵
後主禎明三年
(589年)
正月隋軍陷建康,陳亡
姚察 袁權

参考文献

[编辑]
  •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永定二年七月)甲辰,遣吏部尚書謝哲諭王琳。甲寅……詔中書令沈眾兼起部尚書……
  •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天嘉二年九月景〔丙〕辰)……丹陽尹沈君理為左民尚書,領步兵校尉。……(三年九月戊辰)以侍中、都官尚書到仲舉為尚書右僕射、丹陽尹。……(天嘉)五年春正月庚辰,以吏部尚書、領右軍將軍袁樞為丹陽尹。……(天嘉六年正月庚戌)丹陽尹袁樞為吏部尚書……
  •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天康元年五月)丁酉……吏部尚書袁樞為尚書左僕射……散騎常侍、御史中丞徐陵為吏部尚書。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太建元年正月)丁酉……度支尚書王勱為尚書右僕射……(五月)丁巳,以吏部尚書、領大著作徐陵為尚書右僕射,太子詹事、駙馬都尉沈君理為吏部尚書。……(太建)五年春正月癸酉……吏部尚書、駙馬都尉沈君理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十月)戊戌,以中書令王瑒為吏部尚書。……(六年十二月)戊戌,以吏部尚書王瑒為尚書右僕射,度支尚書孔奐為吏部尚書。……(十年七月)乙巳,以散騎常侍、兼吏部尚書袁憲為吏部尚書。……(十一年)冬十月甲戌,以安前將軍、祠部尚書晉安王伯恭為軍師將軍……十三年春正月壬午……吏部尚書袁憲為尚書右僕射……冬十月癸未,以散騎常侍、丹陽尹毛喜為吏部尚書……
  •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至德元年春正月壬寅……祠部尚書江總為吏部尚書。……(二年)夏五月戊子……吏部尚書江總為尚書僕射。……(三年春正月)庚午……守吏部尚書、領著作陸瓊為吏部尚書……(八月)己酉,以左民尚書謝伷為吏部尚書。……(四年)冬十月癸亥……吏部尚書謝伷為尚書僕射。……(禎明二年四月)戊午,以左民尚書蔡徵為吏部尚書。……(十月)辛丑,以度支尚書、領大著作姚察為吏部尚書。(三年正月甲申)……吏部尚書姚察、度支尚書袁權、前度支尚書王瑗、侍中王寬居省中。
  • 《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蔡景歷……太建五年……遷員外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復本封爵,入守度支尚書。……是歲,以疾卒官,時年六十。
  • 《陳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天嘉元年,徵(王勱)為侍中、都官尚書,未拜,復為中書令。遷太子詹事,行東宮事,侍中嵭如故。加金紫光祿大夫,領度支尚書。……袁敬……高宗即位……尋遷左民尚書,轉都官尚書,領豫州大中正。……永定二年,徵(袁樞)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天嘉元年,守吏部尚書。三年,即真。
  • 《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天嘉元年,文帝徵(馬樞)為度支尚書,辭不應命。
  • 《陳書·卷二十·列傳第十四》:到仲舉……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邑五百戶。三年,除都官尚書。
  • 《陳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謝哲……高祖受命,遷都官尚書、豫州大中正、吏部尚書。……蕭乾……世祖甚嘉之,超授五兵尚書。……謝嘏……光大元年……遷中書令、豫州大中正、都官尚書,領羽林監,中正如故。……張種……天嘉元年,除左民尚書。……高宗即位,重為都官尚書,領左驍騎將軍,遷中書令,驍騎、中正並如故。……孔奐……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尋為五兵尚書,常侍、中正如故。……太建三年,徵為度支尚書,領右軍將軍。……六年,遷吏部尚書。
  • 《陳書·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七》:沈君理……世祖嗣位,徵為侍中,遷守左民尚書,未拜……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書……太建元年,服闋,除太子詹事,行東宮事,遷吏部尚書。……王瑒……永定元年,遷守五兵尚書。……高宗即位,太建元年,復除侍中,領左驍騎將軍。遷度支尚書……除吏部尚書,常侍如故。……陸繕……太建初,遷度支尚書、侍中、太子詹事,行東宮事,領揚州大中正。
  • 《陳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八》:周弘正……廢帝嗣位,領都官尚書,總知五禮事。……(周)弘直……至德元年……遷都官尚書。……袁憲……(太建)九年,秩滿,除散騎常侍,兼吏部尚書,尋而為真。……及高宗不豫,憲與吏部尚書毛喜俱受顧命。
  • 《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裴忌……(太建)五年,轉都官尚書。……孫瑒……後主嗣位,復除通直散騎常侍,兼起部尚書。尋除中護軍,復爵邑,入為度支尚書,領步兵校尉。俄加散騎常侍,遷侍中、祠部尚書。……又為五兵尚書,領右軍將軍,侍中如故。……及卒,尚書令江總為其志銘,後主又題銘後四十字,遣左民尚書蔡徵宣敕就宅鐫之。
  • 《陳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二十》:徐陵……(天嘉)四年,遷五兵尚書,領大著作。……天康元年,遷吏部尚書,領大著作。……禎明元年,(徐孝克)入為都官尚書。
  • 《陳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江總……(天嘉四年)遷左民尚書,轉太子詹事,中正如故……復為左民尚書,領左軍將軍,未拜,又以公事免。……後主即位,除祠部尚書,又領左驍騎將軍,參掌選事。轉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姚察……(後主)又遣度支尚書王瑗宣旨,重加慰喻(姚察),令從晚食。……拜散騎常侍,尋授度支尚書,旬月遷吏部尚書,領著作並如故。
  • 《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天嘉元年七月丙辰)……乃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于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于太社。……後主嘗幸吏部尚書蔡徵宅……晉安王伯恭字肅之……(太建)九年,入為安前將軍、祠部尚書。
  • 《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宗元饒……歷左民尚書、右衛將軍、領前將軍,遷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四。……毛喜……太建三年,丁母憂去職……服闋,加散騎常侍、五兵尚書,參掌選事。十三年,授散騎常侍、丹陽尹。遷吏部尚書,常侍如故。……蔡徵……至德二年……尋授左民尚書,與僕射江總知撰五禮事。後主器其材幹,任寄日重,遷吏部尚書、安右將軍,每十日一往東宮,於太子前論述古今得喪及當時政務。
  • 《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蕭濟……太建初,入為五兵尚書……尋授度支尚書,領羽林監。……遷祠部尚書,加給事中,復為金紫光祿大夫。未拜而卒,時年六十六。……陸瓊……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俄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掌詔誥,并判廷尉、建康二獄事。
  • 《大唐故博州刺史王君墓誌銘并序》:公諱約……祖琰,陳中書侍郎,御史中丞,都官尚書。
  • 萬斯同《歷代史表·陳將相大臣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