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纳德·萨克斯
利奥纳德·萨克斯 | |
---|---|
出生 | 待查 美国 |
职业 | 美国心理学家和家庭医生 |
利奥纳德·萨克斯(Leonard Sax)是一位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和家庭医生。 他以三本心理学混和亲子教养建议的书籍知名,这三本书分别是《养男育女调不同》(Why Gender Matters)、《浮萍男孩》(Boys Adrift)与《棉花糖女孩》(Girls on the Edge)。他也是单性公共教育协会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
萨克斯强调男女性别有所差异,而且主张教育也需提供不同环境,此看法目前有正面与反面的争议[1]。透过萨克斯自己在网站的说法,他之所以写作《浮萍男孩》与《棉花糖女孩》这两本书,主要是为了提醒大众现今男孩与女孩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萨克斯描述“有越来越多的女孩与过去不同,充满了焦虑,抑郁和疲累的心态,能告诉你她们的行动,但却很难告诉你她们对自己的认同感”此外,他也描述了“有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但从学校脱节,也从现实世界脱节,现今的男孩越来越多地受到电子游戏的影响,缺乏动机,宁可待在安逸的虚拟世界观看漂亮女孩图片,却缺乏主动追求的经验”[2]。
生平
[编辑]萨克斯于1980年自麻省理工学院获生物学优异学士学位。1986年,他在宾州大学修完了合并硕博士的学程后,正式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他在兰开斯特总医院(Lancaster General Hospital)完成3年的实习工作。1990年,他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开设了一家名为普尔斯维尔家庭医学(Poolesville Family Practice)的诊所,提供家庭医疗相关谘询。他在2008年春天退休,不再从事医疗开业行为。[3]
论点与书评
[编辑]萨克斯的三本书皆以许多强调性别差异的心理学实验佐证,并辅以当今社会与过去社会的差异来加强他的论点。特别的是,他也会提及自己在家医诊所接受病人谘询的经历,和各种家长的故事来使读者理解他的主张,也就是男孩与女孩有天生的差异,教养也应该考虑这样天生的差异而提供适当的环境。
《时代杂志》在2005年3月7日曾将萨克斯的主张引述到封面故事中,主张“近日性别差异已开始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认为男女都应该接受同样平等教育方式的人,也许需要开始听听萨克斯的看法,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有不同之处,环境必须依据这些不同之处来改变,而非企图不断减少或限制其差异”[4]。2006年6月11日,纽约时报的大卫·布鲁克(David Brooks)专栏中也评论了萨克斯博士的第一本书《养男育女调不同》提供大众“一个关于男性女性大脑差异的清晰指南”。[5]
2007年12月,萨克斯博士出版名为《浮萍男孩》的第二本书。从学校教育男孩的方式可能造成男孩的学习动机低落,一直谈到电玩,过动症药物与环境雌激素造成的影响,并在最后提供五个解决办法的建议。该书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完成了论文引用和内容审查。审查评论该书是“有力和令人信服地提出论述”并“提供卓越和翔实的参考资料和信息”。[6]
《棉花糖女孩》书中则描述现代女孩的四个现象,例如过度的以“看起来怎样”取代了“对自己的探索”,且和同伴在网路世界过度连结,造成“网路泡泡”现象(Cyberbubble:意指虚拟的密封小团体现象),并缺乏与自己内在的连结,以及过度的聚焦与偏执,忽视了生活全面的平衡等,最后三章提供具体的解决方式与建议。此书出版后则被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定位为“为家长和教师的必备读物...论述现今青少女发展最发人深省的书本之一”[7],同一时期,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艾默理大学教授马克·布赫连(Mark Bauerlein)在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审查本书时亦表示“家有女孩与青少女的家长适读”[8]。书目杂志(Booklist)也称该书为“有说服力的,引人入胜。充满全面且发人深省的呼吁,可帮助这一代的年轻女性发展出更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她们成人之路更为广阔”[9]。2011年1月,大西洋杂志则评论该书是“描述美国女孩与青少女现况最全面的一本书”[10]。
演说
[编辑]萨克斯受过许多知名英语媒体采访,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2005年2月,2007年7月美国节目《今日秀》(The Today Shows)采访。当时由马特·劳厄尔(Matt Lauer)采访他关于男孩丧失动机的原因与内容,同时也是该周时代杂志封面的主题[11]。阿尔·罗克尔〈AI Roker〉则是采访关于《养男育女调不同》书中内容[12]。2008年1月,萨克思接受加拿大全国广播的采访[13]。澳洲《今日秀》主持人洁西卡·罗〈Jessica Rowe〉也访谈过他[14],2008年5月,纽西兰的媒体Channel One则是采访关于单性公共教育政策建议的主题[15] 。英国的泰唔士报曾以整版专题讨论萨克斯的主张[16]。每日邮报则在2008年1月采用另一篇萨克斯的文章[17] 。
2010年5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节目《美国早晨》以《棉花糖女孩》作为专题并邀请萨克斯进行演说,讨论社群媒体与简讯沟通对现代青少女造成的改变[18] 。该月则又以“学校内过动症药物滥用现象”邀请萨克斯再作为来宾发表意见[19]。同月纽西兰也采访萨客斯一起讨论今日女孩的网路过度连结现象[20]。
争议
[编辑]一位宾州大学语言学和电脑科学教授,马克·利伯曼(Mark Liberman)曾经针对萨克斯的第一本书《养男育女调不同》,提出质疑,在利伯曼教授的部落格-语言学日志(Language Log)上声称[21] ,萨克斯引用关于性别问题实验结果的部份出了严重的错误,也就是这些关于男生女生听力,视力,以及情绪和语言之间等性别差异的实验,在设计当初,可能因年代久远,有某些并没有使用公正的方法,但萨克斯完全没有提及这些[22],2011年,萨克斯针对利伯曼教授的诸多疑点一一提出了回复,并承认,有些他引用的实验,可能是“过时或不准确”的,不过利伯曼教授之后并没有回应。萨克斯并透过书本的再版,修正或不引用这些有疑点的实验结果,该书在2005年出版,2007年和2009年都透过第三方审查进行修正[23][24] ,2010年10月,针对最有疑点的第十章节“男生女生听力天生不同”中,大幅“扩充,更新与纠正”其中引用的实验内容[25][26]。
萨克斯所主张的单性公共教育,也受到不少质疑。2008年,自由作家伊丽莎白·韦尔(Elizabeth Weil)在纽约时报杂志登出一篇长文,引用剑桥大学的迈克尔·杨格教授(Michael Younger),与宾州大学利伯曼教授的说法,一半针对单性公共教育,例如纽约市哈林区的女校青少女领导学校(Young Women’s Leadership School)[27],一半针对萨克斯的观点,提出警语“许多学者和先进机构往往会发现萨克斯的观点陈腐且令人发怒”。萨克斯对此文的回应是:“该文充满了不实的陈述与歪曲”[28]。
此外,2007年12月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也曾针对《浮萍男孩》一书提出正反面的审查结论,其中正面的是“该书在关于如何提高儿子学习动机,如何在电脑游戏中设立适当的限制,如何保护儿子减少心灵药物或环境雌激素威胁等章节,该书都强而有力提供家长切实可行的建议”负面的是“如何避免赖家王老五的出现(意指无心向学,赖在家里依靠爸妈的成年男子,可参看尼特族),则仅提供流行现象与读者意见,并未提供有效可佐证的学术论文,是该书最薄弱的一个章节”。
黛安·哈彭(Diane F. Halpern)的文章〈伪科学:谈单性公共教育〉(The Pseudoscience of Single-Sex Schooling)中也对萨克斯的单性教育分针与实践法,例如萨克斯主张:“不应直瞪视男孩子的眼睛”提出许多质疑。[29]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也质疑萨克斯收费高昂的顾问建议中,存在某些没有支持性的论点:例如“学校老师教育方法需男女有别,只因为女孩有更好的听力,更容易受到声响而分心,教师就应该对女孩子轻声细语。而男孩子听力较差,反而因为容易受到声响而提高注意力,教师就应该对男孩子提高声量。”以及“因男孩在压力下会有较好表现,女孩相反,所以教师在考试时最好男女有别,并给女孩子不受限的考试时间。女孩甚至应该在教室中将鞋子脱掉,因实验证明这对他们的思考更有帮助”还有“因男孩较容易对严格的权益纪律有反应,所以男孩可以被打屁股,反之,女孩不可”[30]。
萨克斯主张对男孩可施以体罚,也根本上违反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学术论文
[编辑]- 2010年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可能会产生内分泌干扰物。〉《健康展望期刊》,4月出版,NIH/NIEHS网站可取得完整文。[31]
- 2006年 〈六度分隔理论:教师需要了解最新关于性别差异的科学研究〉《教育曙光》,春季出版, 第190–200页。
- 2004年 〈妇女过动症的诊断与治疗〉《女性病人杂志》 。 29,第29-34页。
- 2003年 〈膳食磷(Dietary Phosphorus)对女孩不好,但并非也对男孩不好〉《食品与营养年度特刊》,英国伦敦,泰勒弗朗西斯出版社出版, 第158–168页。
- 2003年 〈是谁先建议过动症的诊断?关于家庭医生,儿科医生,儿童精神科医生的问卷研究〉《家庭医学年刊》。 1 第171-174页。(与Kathleen J. Kautz合著)
- 2003年 〈哲学家尼采之所以得到老年痴呆症的原因是?〉 《医学传记杂志》 。 11 第47-54页。
- 2002年 〈雌雄同体有多常见?〉《性别研究杂志》 。 39 ,第174-178页。
- 2002年 〈也许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 7月号:第444-445页。
- 2001年 〈医学研究所之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观察:磷是一个重要的观点〉 《美国营养学院杂志》。 20,第271-278页。
- 2001年 〈改造:使幼稚园不要危害小男孩的发展〉《男性与男子气魄心理学》。2 ,第3-12页。
- 1991年 〈时空一体化的特点,在内侧前脑束刺激的启动和奖赏效应〉《行为神经科学》。105,第884-900页。(与C. R. Gallistel合著)
- 1984年 〈悖论:自我刺激的时空集成〉《行为神经科学》。 98 ,第467-468页。
出版
[编辑]- 《养男育女调不同:大脑不同,学习型态不同,情绪表达方式不同,教养方法当然应该不同!》(Why Gender Matters)译者:洪兰,远流出版社出版,ISBN:9573257041,2006年1月1日。
- 《浮萍男孩:发现男生缺乏动机的因素,再造独立负责的男儿本色》(Boys Adrift)译者:洪兰,远流出版社出版,ISBN:9789573263128,2008年5月30日。
- 《棉花糖女孩:充实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灵,教养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Girls on the Edge)译者:洪兰,远流出版社出版,ISBN:9789573268062,2011年7月1日。
参考文献
[编辑]- 主要翻译自英语维基百科与三本著作的中文内容。
- ^ . More schools separate boys and girls; Research part of book, Why Gender Matters by Leonard Sax - 9/28/08 - Los Angeles-Southern California-LA Breaking News, Weather, Traffic, Sports - abc7.com. Abclocal.go.com.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1).
- ^ http://www.leonardsax.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July 31, 2010.
- ^ Leonard Sax MD PhD. [2010-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4).
- ^ Ripley, Amanda. Who Says A Woman Can't Be Einstein? - TIME. Time.com. 2005-02-27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1).
- ^ "David Brooks". The Gender Gap at School. "New York Times".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 ^ Lyon, M. E. JAMA - Boys Adrift: The Five Factors Driving the Growing Epidemic of Unmotivated Boys and Underachieving Young Men, December 12, 2007, Lyon 298 (22): 2684.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ama-assn.org): 2684. [2008-12-29]. doi:10.1001/jama.298.22.26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5).
- ^
- ^ 存档副本. [201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6).
- ^ This quote is from the amazon.com web page, http://www.amazon.com/dp/0465015611 accessed July 31, 2010.
- ^ This comment is found in Caitlin Flanagan's review, p. 90 of the January/February 2011 print edition, online at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1/01/the-hazards-of-duke/8328/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January 9, 2011.
- ^ Boys Adrift. Boysadrift.com.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Why Gender Matters. Whygendermatters.com.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 CBC Radio | The Current | Whole Show Blow-by-Blow. Cbc.ca.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0).
- ^ Single-sex schools - ninemsn Video. Video.msn.com.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1).
- ^ Monday May 5, 2008 | BREAKFAST. Tvnz.co.nz.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 ^ Frean, Alexandra. Boys, brains and toxic lessons - Times Online. London: Timesonline.co.uk. 2008-01-23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2).
- ^ Boys need to be taught separately from the age of five, says expert | Mail Online. London: Dailymail.co.uk. 2008-01-23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5).
- ^ Monday May 10, 2010 | American Morning. CNN.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 ^ Friday August 20, 2010 | American Morning. CNN.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5).
- ^ Friday August 6, 2010 | BREAKFAST. Tvnz.co.nz. [201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 ^ Liberman, Mark. Language Log: Interview: The new fashion for biological determinism. Itre.cis.upenn.edu. 2008-08-10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4).
- ^ Liberman, Mark. Language Log » Liberman on Sax on Liberman on Sax on hearing. Languagelog.ldc.upenn.edu.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9). and Liberman, Mark. Language Log » Retinal sex and sexual rhetoric. Languagelog.ldc.upenn.edu.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9). and Liberman, Mark. Language Log: Are men emotional children?. Itre.cis.upenn.edu. 2006-06-24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9).
- ^ Correspondence. NASSPE via Internet Archive. March 10, 2008 [February 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3月10日).
- ^ Updates and Corrections to Why Gender Matters. Leonard Sax via Internet Archive. May 11, 2011 [February 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 ^ Why Gender Matters web site, accessed March 26 2011, http://www.whygendermatters.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ax, Leonard. Sex Differences in Hearing (PDF). Advances in Gender and Education (Montgomery Center for Research in Child & Adolescent Development). 2010, 2 [February 8,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2月6日).
- ^ Weil, Elizabeth. Single-Sex Public Education - Children and Youth - Schools - Gender -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2008-03-02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 ^ Leonard, Sax. New York Times article full of "distortions and misrepresentations". Singlesexschools.org.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 ^ Halpern, Diane; Lise Eliot, Rebecca S. Bigler, Richard A. Fabes, Laura D. Hanish, Janet Hyde, Lynn S. Liben, Carol Lynn Martin. The Pseudoscience of Single-Sex Schooling. Science. September 2011, 333 [201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 ^ Bohm, Allie. Single-Sex Education Will Not "Save" Minority Boys.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February 8, 2012 [9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0).
- ^ Sax, Leonar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May Yield Endocrine Disruptor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9, 118 (4): 445–8 [2012-08-15]. PMC 2854718 . PMID 20368129. doi:10.1289/ehp.0901253. (原始内容 (free access)存档于201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