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咏春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咏春拳
咏春拳
咏春拳宗师叶问与徒弟李小龙练习黐手。
使用武器八斩刀, 六点半棍
创立国 大清
主要技术打击、诱捕技、武器使用

咏春拳近代新兴及流行中国武术叶问于1949年代从中国大陆移居香港,是首位以咏春为门派授课的师傅,并且于1968年成立咏春联谊会(后改称咏春体育会)。1970年代起,叶问亲授[1]徒孙梁挺师傅率先将咏春拳传授至德国,并且以香港为基地发扬至全世界。

咏春拳以实战理论为主,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脱离了传统五行八卦象形神意玄学、非科学性质或近似哲学的解释。前辈进而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的训练系统,由第一套拳小念头的单纯静态气功及一摊三伏的部拉筋动作开始,直至意念反应全身总体运动为止。咏春拳除可用于实战上攻防,及至其训练黐手阶段,由于是练习自然反应,不会硬套重复招式,因此更会培养练习者的兴趣。故此,咏春拳可以在擂台比赛应用,训练亦可以作长期健身运动[2]香港警察学院廉政公署训练营等纪律部队的常规武术训练以自卫术为主,亦包含咏春拳元素。此外,部份航空公司在训练空中服务员保安内容时,亦加入咏春拳技巧。

传说

[编辑]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其间或因个人学识不足而多所短缺;又因为清末迄今的政权变更,引致有关人物虽要使用化名;加上期间的反清天地会宣传少林故事章回小说所影响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经过若干年后,今日的传说与当年的事实必然有其差距[3]

依据最早使用咏春拳名称的一代名师叶问[4]所述: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脚。咏春年满15时,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来逼婚。大凉山白鹤观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比丘尼五枚师太携咏春返山,授以武艺。咏春技成后返家击败土霸。咏春婚后将武艺传予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再传予梁桂兰,梁桂兰再传予黄华宝。黄华宝为栖身“红船”之粤剧演员,与曾获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禅师教授六点半棍的同袍梁二娣为伍。两人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尽得所学,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后梁二娣将技法传予佛山名医梁赞[5][6][7]

叶问长子叶准根据佛山永春拳彭南陈述及研究,提出与父亲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间,湖北艺人张五擅长摊手粤剧做手),人称“摊手五”。因故从北京流亡至佛山,组织红花会馆,教授戏曲及武艺。其拳术已经初具咏春拳的章法,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等人的努力,咏春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术,至梁赞始发扬光大[3]

历史

[编辑]

1948年由笔名“我是山人”的陈劲先生,根据梁赞比武事绩改编写成及在佛山出版了“佛山赞先生”。陈劲于49年后来到香港,50-60年代于晶报撰写武术小说,包括重新编撰“佛山赞先生”。

梁赞

[编辑]

梁赞(1826至1901年),原名梁德荣广东鹤山古劳人,享寿75岁,

叶问于1950年代来到香港后,香港报纸亦连载有《佛山赞先生》的武侠小说,“赞先生”被尊称为“咏春拳王”。传人有人称“找钱华”之陈华顺

梁德荣,广东鹤山古劳人,在古劳出生。他承继了父亲位于佛山筷子街经营中医及跌打医馆后订名为荣生堂[8]。“杏济堂”及“赞生堂”等名称,为陈劲所创作。

梁赞18岁时先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钦州蛇形洪拳。后梁二娣将梁赞引荐到亦师亦友之黄华宝〈四川梅花拳咏春〉门下。黄华宝亦是鹤山人,与赞是同乡。黄华宝将咏春拳秘密传授与梁赞。并告诫不可以将此拳公开发扬;否则违背祖师等语。

梁德荣(赞先生)约于1870年至1890年,在荣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从此奠下咏春拳的良好基石。

梁赞年花甲后,由于长子梁春早逝,次子梁璧成为了其医术及武学的继承人。那时梁璧已经离开佛山去了香港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荣生堂交托与陈华顺,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顺为杏坛人,故小说佛山赞作者又称此时的医馆为杏济堂

梁璧(1845-1911年),自小追随父亲习拳(比陈华顺早20多年),后到香港与朋友经营绸缎店,1909至1911年传技于叶问。他应该是对咏春之历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为理解的传人。日后对叶问影响最大。

陈华顺

[编辑]

陈华顺(1849年-1913年),享寿64岁。顺德马宁杏坛人,顺德出生,后居佛山,以“兑换银钱”(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身材高大,臂力惊人。他知道梁赞(佛山赞先生)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自观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陈华顺于1904年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约于61岁(1907年左右)收叶问为徒[9]

陈华顺于1904至1910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大师兄吴小鲁、二师兄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陈汝锦和封门弟子叶问等。

陈华顺在1910年后,因为中风的关系,隐居顺德马宁杏坛;佛山的跌打医馆,便交由陈汝棉负责。

陈华顺传人

[编辑]

陈汝棉

[编辑]

陈汝棉(1884年—1942年)为陈华顺的独生子。其父在他8-9岁时,便教他咏春拳。由于陈汝棉在13-4岁时,脾气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别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称号,貔貅即是顽皮的意思。陈汝棉与邻村昌教乡的一个年老花洪拳教头黎三兴女儿黎好(妙显)结婚。陈华顺晚年中风,返回顺德故乡;佛山的跌打医馆,便交由陈汝棉负责。

陈汝棉育有3子,即陈家燊、陈家廉及陈家齐。随习父系拳术外,亦加上母系的大展手,一字剑及双刀拆棍等洪家技巧[10]。所传弟子中除其三子外,较为知名者有南海人招就和甘绍才。

陈汝棉在1932年迁往广西梧州设馆,名“佛镇陈馆”。教授“少林永春拳[11]。于1942年离世。

吴仲素

[编辑]

吴仲素父于佛山开设缸瓦店,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随后(约1904年后)将缸瓦店交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兄小鲁一同受托于陈华顺,成为陈华顺首两名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当时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

两年后(约1906年)追随陈华顺租用叶氏桑园大祠堂设医馆并授徒。直至3年后(约1909年)陈华顺轻微中风,自觉年老回乡养病。

吴仲素迁到普君墟线香街开设医馆并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学。

30年代,姚氏鸦片烟馆礼聘阮济云睇场,其弟阮奇山及烟馆太子姚才得以学习其蛇形拳术近10年[1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皇军南下前,阮济云1939年到越南,烟馆由吴氏接任睇场[a],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机会学习咏春拳。及后,吴仲素到香港,姚才曾两度请得其师公郭宝全到佛山加以指导。

据说战时,吴仲素曾在香港筲箕湾设馆,但时间甚短。和平后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养。

叶问

[编辑]

叶问(1893年-1972年)本是佛山世家子弟,后习艺于陈华顺。1950年,于香港发扬咏春拳[7]。传人有梁相(梁相弟子包括:江强[启蒙师父为骆耀后受业于梁相]、郑传勋、郭强中医、梁锦棠、布建华、吴华森、陈春保和梁冠等。)、骆耀[13]袁九会徐尚田古生招允黄淳梁梁挺唐祖志何金铭(澳门)、卢文锦(台湾)、李小龙(美国)、梅柄华(又名余有显,美国)、梅逸(美国)、长子叶准和次子叶正等,他们都遵照其遗志,把咏春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故叶问为发扬咏春拳至全世界再记一功。其中弟子之一的李小龙更以咏春拳作为武术基础,发展出截拳道

梁博俦起、梁兰桂黄华宝皆没有设立武馆之习惯。梁赞在医馆中教习,陈华顺在缸瓦店内授拳,吴仲素在俱乐部中,传授咏春拳术。

咏春体育会

[编辑]

叶问于1966倡议其弟子组成咏春联谊会(后改称咏春体育会),得到邓生探长同僚彭锦发蓝贤发经济上支持及于弥敦道创立,1968年向香港警务处注册成立社团,为最早注册的国术团体[14]。第一个训练班由梁挺主持。咏春联谊会后来迁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会址,1974年正式以咏春体育会名称注册成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叶问两名儿子于父亲离世前数月开办叶问体育会

坐马

[编辑]

咏春拳之坐马为二字拑羊马,而小念头之开马即为二字拑羊马,主要练习股四头肌腓肠肌腿部肌肉,以达致身体平衡。于坐马期间,配合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法,可锻炼腹直肌外斜肌躯干肌肉(气沉丹田)及身体上其他随意肌之硬气功,亦可自然舒气,练习软气功,做到心无杂念,冥站随意之轻松精神状态。

基本坐马

[编辑]

正身马,侧身马,子午马。

小念头

[编辑]

小念头咏春拳的第一套套路,属于初级套路,一共分为三节,小念头意为念头正终生正

全套拳由开马〈二字拑羊马〉 起,至全套完结,除手部动作外,全身都不动。习功者必须保持头要正,身要正,马要正。全身其他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整套共计108个动作,故又名“一百零八点手”。除了练习手部动作标准位置之外,亦练习桩马稳定,腿部和手部肌肉伸展运动,增强手腕与膊胳关节的活动范围,使“肘底力”有所加强。最理想达至有效地运用“六合力”﹑又称“六节骨发力”。即是由脚眼﹑膝﹑腰﹑肩﹑肘(肘底力)和腕六个关节共同发出的力量。

练习小念头,不必使用拙力。徐尚田师父认为小脑是控制肌肉协调,关节活动以及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为此特别注重小脑的开发。

小念头第一节

[编辑]
  • “二字拑羊马”>“下交叉耕手”>“上交叉耕手”>“收拳”。
  • “日字冲拳”>“一摊三伏”>“横掌”(贴身)>“正掌”>“摊手”>“圈手”>“收拳”。(左手完成后,由“日字冲拳”开始右手重复一次)

(“一摊三伏”次序:“摊手”>“圈手”>“护手”>“伏手”>“枕手”﹑共5种手法)

小念头第二节

[编辑]

小念头之第二除了当中的一部份动作手法与小念头之第一节大致相同之外,亦新增了“耕手”和“横掌”两种动作。

  • “四方按掌”(“四方按掌”次序:“左按掌”>“右按掌”>“后双按掌”>“前双接掌”)
  • “双拦手”>“左右拂手”>“双拦手”>“双抌手”>“双摊手”>“双窒手”>“双标指”>“前按掌”>“双顶手”>“收拳”。

小念头第三节

[编辑]

由首两节发展起来的实用手法。

  • “挑手”>“埋肘”>“底掌”>“圈手”>“收拳”。(左手完成后,右手重复一次)
  • “抌手”>“耕手”>“抌手”>“圈手”>“铲下巴底横掌”>“圈手”>“收拳”。(左手完成后,右手重复一次)
  • “膀手”>“摊手”>“铲下巴底反掌”>“摊手”>“收拳”。(左手完成后,右手重复一次)

寻桥

[编辑]

注:(沉桥)为大陆支流使用的名称。

寻桥咏春拳的第二套套路,属于中级套路,一共分为三节,寻桥意为寻找桥梁,由于与对方之间接触双手就如桥梁,寻找对方桥手。

用以练习步法及撑脚,配合之前所学习的手法,可以寻找敌人的桥手(不仅仅是寻找,更是破桥过桥占桥)。

寻桥第一节

[编辑]

1.1 预备式 1.2 立正抱拳 1.3 二字拑羊马 1.4 下交叉耕手

1.5 上交叉耕手 1.6 收拳 1.7 左日字冲拳 1.8 左摊手

1.9 左圈手、收拳 1.10 右日字冲拳 1.11 摊手圈手收拳 1.12 正身穿桥

1.13 左栏手45转马 1.14 右180度转马 1.15 左180度转马 1.16 右180度转马

1.17 双外伏手 1.18 双摊手 1.19 三托手(左) 1.20 三托手(右) 1.21 三托手(左)

1.22 三正掌(左) 1.23 三正掌(右) 1.24 三正掌(左) 1.25 转身左横拦手

1.26 拦手 1.27 侧身膀手 1.28 横拦手转侧身膀手(第二次) 1.29 横拦手转侧身膀手(第三次)

1.30 左拦手冲拳 1.31 正身右横拂手 1.32 窒手 1.33 枕手

1.34 正身穿手 1.35 圈手、收拳 1.36 正身穿桥 1.37 45转马栏手四次(右、左、右、左)

1.38 双外伏手 1.39 双摊手 1.40 三托手(右、左、右) 1.41 三正掌(右、左、右)

1.42 转身右横拦手 1.43 右横拦手转侧身膀手 (三次) 1.44 右拦手冲拳 1.45 正身右横拂手

1.46 窒手 1.47 枕手 1.48 正身穿手 1.49 圈手、收拳

寻桥第二节

[编辑]

2.1 转身左拦手 2.2 左拦手直踢腿 2.3 侧身迫步膀手 2.4 交叉手姿势

2.5 侧身迫步膀手第1次 2.6 交叉手姿势 2.7 侧身迫步膀手第2次 2.7 侧身迫步膀手第3次

2.9 侧身左抽拳 2.10 正身右枕手 2.11 摊手圈手收拳 2.12 转身右拦手

2.13 右拦手直踢腿 2.14 侧身迫步膀手 2.15 交叉手姿势 2.16 侧身迫步膀手第2次

2.17 侧身迫步膀手第3次 2.18 侧身右抽拳 2.19 正身左枕手 2.20 摊手圈手收拳

寻桥第三节

[编辑]

3.1 左转身 3.2 左直撑腿 3.3迫步双低膀 3.4 双摊手

3.5迫步双低膀第一次 3.6迫步双低膀第二次 3.7迫步双低膀第三次 3.8 并步双问手

3.9双窒手、双正掌 3.10 双摊手 3.11 双圈手收拳 3.12 转身右直撑腿

3.13 迫步双低膀 3.14 双摊手 3.15迫步双低膀第一次 3.16迫步双低膀第二次

3.17迫步双低膀第三次 3.18 并步双问手 3.19双窒手、双正掌 3.20 双摊手

3.21 双圈手收拳 3.22 45度斜撑腿 3.23 左拍手 3.24 右拍手

3.25 左拍手 3.26 左日字冲拳 3.27 右日字冲拳 3.28 左日字冲拳

3.29 摊手 3.30 圈手收拳

标指

[编辑]

标指咏春拳的第三套套路,亦是最后一套,属于高级套路,一共分为两节,标指禅理标月之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在战斗时要眼光放远,它是打与被打的辩证法思想。另一说标指是以开马后第一个动作命名。标指是品格良好及功夫水平达到标准之入门子弟才可得到师父传授。标指主攻,步手身全。标指圈脚之后,练习脚法。(手不出门)

标指不出门

[编辑]

由于早期咏春拳不是公开授拳,即使徒弟学了一段长时间,若果徒弟的功夫及品行未达至一定水平,师父也不会随便把“标指”传授给你,有‘标指不出门’之语,加上“标指”是咏春拳的高级套路,所以总会给人留有一种神秘色彩。

这是因为如果要把“标指”练得好,首先要有“小念头”的基础,才能到“寻桥”的沉实稳重,有了“寻桥”的沉实稳重,才能练好“标指”,而三者又互相牵连,互相帮助,所以在套路练习中,必须根据“小念头”→“寻桥”→“标指”顺序,一步一步练习才能把“咏春拳”的潇洒表现出来。

另外,根据叶准师傅(咏春拳叶问宗师之长子)讲述,从前师父通常认为徒弟有能力自立门户收徒之时,于徒弟离开前才传授“标指”,但其父叶问认为徒弟离开前才传授“标指”并不科学,原因是徒弟未必能掌握“标指”,所以叶问宗师教拳时通常会提早传授。

标指第一节

[编辑]

多种标指独有手法。

标指第二节

[编辑]

多种标指独有手法。

黐手

[编辑]

黐手是咏春拳双人对炼方法之一,用以练习攻击防守反应;更加是接近应用的互动练习。最终练习至应用之手法〈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更深一层的作用,是在提升自身内力。经由手腕接触互动,可以协调肌肉平衡,及身体重心的稳定性。[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单黐手

[编辑]

重复三个动作,一方“伏”>“窒(疾)”>“打”,另一方“摊”>“掌”>“膀”。

双黐手

[编辑]

一手为“伏”,另一手为“摊”>“膀”。即一方之左手为“伏”时,对应对方之右手“摊”>“膀”。

木人桩法

[编辑]

木人桩法共八节116式,练习器材为以木材制造之木人桩,有桩手及桩脚之设置。容许少量活动(弹性)。当作模拟敌人练习。锻炼手部接触部分之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之灵活性。

木人桩法全套八节

[编辑]
  • 上桩

在木人桩前开“二字拑羊马”

  • 第一节

1,右手起正门,开试如小念头2,三星连环捶3,左撑掌右槌4,右撑掌左直捶5,左摊掌右槌6,右扣手底掌7 ,左内手钉8,右手手直捶

  • 第二节

9,左扣手底掌10,左手手右直槌11,双拉手起钉脚12,左扣手底掌13,右扣手底掌14 ,左扣手铲内腮15,右扣手铲外肋16,左扣手底掌

  • 第三节

17,右败步左面掌18,左​​入马扑翼掌19,左执手右手手20,右扣手左直捶21,左扣手底掌22,右扣手铲内腮23,左扣手铲外腮24,右扣手底掌

  • 第四节

25,左败步右面掌26,右入马扑翼掌27,右执手左切手28,左扣手右直捶29,右扣手底掌30,摊右手内吞左桥化败马摊左手外吞左桥,扎打31,右扣手底掌32,摊左手内吞右桥化败马摊左手外吞右桥,扎打

  • 第五节

33,左扣手底掌34,右扣手底掌35,左猎手右铲底桥36,右摊手左直37,左破中右正掌(三次)38,右猎手左铲底桥39,左摊手右直捶40,右破中左正掌(三次)

  • 第六节

41,右右揆捶42,右扣手37掌43,破中冲捶(三次)44,起左膀揆捶45,左扣手底掌46,破中冲捶(三次)47,左猎手铲桥48,右扣手铲内腮

  • 第七节

49,破中冲捶(三次)50,右猎手面桥51,左扣手铲内腮52,破中冲捶(三次)53,左猎手右偷弹右横钉脚54,右扣手底掌55,右猎手左偷弹左横钉脚56,右扣手底掌

  • 第八节

57,右破中冲捶(三次)58,左猎手走右马批右59,右外耕手60,破中冲捶(三次)61,右猎手走左马批右睁62,左外耕手63,破中冲捶(三次)64,右三品掌65,左三品掌

六点半棍法

[编辑]

六点半棍法即南拳单头棍七法。六点半棍法使用“四平马”,研习六点半棍法可增加臂膀之力及标马稳定。 咏春拳虽是女子创拳,习惯运用短桥窄马,发挥贴身短打之寸劲威力。然而,由于百馀年来咏春拳传承中,男子往往居多数,且习练者愈来愈多,于是,经由众多咏春前辈们“以拳易棍”的改良发展,拳法和兵器训练中也加人了许多北派长桥大马的发力动作。因此,“六点半棍”中的大多数动作,都属于长桥大马的练习法门。

简言之,咏春“六点半棍”,基本以四平马,虚步等为主要马步,配合步法的进退变化,以“枪,圈,挑,拨,抽,弹,半遮” (也有流派称为“枪,杀,割,弹,钉,挑,遮”或“吞,吐,浮,沉,标,封,半”,名称虽异,拳理相通)七大心法要诀运棍,来完成全套棍法的演练。   凡习咏春“六点半棍”棍法者,除了熟练掌握此七大棍法要诀外,还须用十二尺或十三尺长的昆典木(较重较实)或白蜡杆(韧性较强)制成长棍来练习,以腕劲带棍,以腰为主宰,打出六点半棍法,方能练成非凡的内劲发力。

事实上,所谓六点半棍。指的是练习六个方向,角度的用棍方法和六种不同的发劲方式。当棍越长时,发劲越难练,习练者若能将周身筋骨之力轻易凝聚,瞬间发于棍端。则不仅棍劲十分强劲凌厉,锐不可当,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拳术发力中的松透弹劲。

总之,兵器不过是手臂的延长,六点半棍棍法除用于兵器对搏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修炼咏春“六合力”的秘练法门。习六点半棍时力从地起,发力在腰,前脚踩,后脚蹬,以足催身,以身催臂,臂催手,手催棍,合头,身,棍,四肢为一体。势猛力雄而灵活多变。以此棍法充分调动人体肩,肘,腕,胯,膝,足等部位协调发力的稳定性,柔韧性与穿透性,从而强化习拳者“六合发力”的功劲。 [15]

六点半棍法全套六点半

[编辑]
  • 第一点: 枪 (标、点)
  • 第二点: 挑 (摊)
  • 第三点: 钉
  • 第四点: 抽
  • 第五点: 弹
  • 第六点: 摊
  • 六点半: 拦

六点半钓鱼郎棍法

[编辑]

根据电影赞先生与找钱华桥段,其中有提及“六点半钓鱼郎棍法”,“六点半钓鱼郎棍法”使用“标指”的圈步开马。

六点半钓鱼郎棍法全套六点半

[编辑]
  • 第一点: 双子吹萧
  • 第二点: 天擒
  • 第三点: 地杀
  • 第四点: 猴子偷桃
  • 第五点: 右摭拦
  • 第六点: 左手翻
  • 六点半: 美人撑舟

[16]

八斩刀法

[编辑]

八斩刀为由八路(段)组成。

八斩刀法全套八节

[编辑]
  • 第一节: 膀刀
  • 第二节: 摊刀
  • 第三节: 枕刀
  • 第四节: 耕刀
  • 第五节: 滚刀
  • 第六节: 斩刀
  • 第七节: 割刀
  • 第八段: 㓥刀

体能训练

[编辑]

很多咏春拳修习者只著重于“形”,只练习到咏春拳套路的“外形”,忽略了沉肘、腰马等等腰马等等“内功”,到头来“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埸空”。另一方面,请切记要做好体能训练,如掌上压、拳上压、打沙包、跳绳等等强度训练。

练习器具

[编辑]
  • 木人桩:桩上有3支“倒品字形状”桩手,一支弓字桩脚,供练习者熟习拳法。
  • 八斩刀:比蝴蝶双刀短窄,仅仅长过手睁少许(包),护手有倒钩反上,刀锋前沿磨尖,利直刺;后沿及刀背较厚,利于斩削及枕栏。
  • 六点半棍:长12-13尺。
  • 挂墙沙包:与其他武术所指的悬吊式沙包不同,咏春拳所用之沙包为挂墙式。贴墙或吊包。
  • 八仙台,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8人。相传梁赞曾经以此桌来训练梁璧黐手。

主要分支

[编辑]

如今常见的咏春拳属于广东的梁赞(1826年-1901年)所传,咏春拳的风格主要以五地域来划分,分别是福州咏春拳,香港咏春拳,广州咏春拳,佛山咏春拳,古劳咏春拳(因为地域相同会相互影响,例如佛山的叶系跟香港的叶系有著明显的差异)[17]。另外,根据不同分类方式,不一定以地域划分咏春拳之流派,详情在本章节末说明。

福州

[编辑]

福州咏春拳

[编辑]

源流:五枚师太

咏春拳相传由福清南少林五枚师太创于明末清初,最早流传于福建沿海一带,后在广东、香港、云南等海内外各地广为流传。

该拳法是中国武学历史上稀有的专为女性所创的拳法之一,其拳理充分剖析女性弱点和特长,利用人体力学、杠杆结构,三角力学等原理,精确把握与利用空间,用己之长攻敌之短,快稳准狠、以弱胜强。

咏春拳尊五枚师太为始祖,至今仍完整保留了五枚师太创拳时的整体风格,几百年来从未失传。其传承严格按辈份区分,以拳路名称“小念头、寻桥、标指、刀、棍”排辈(如第二代是‘小’字辈,第三代是‘念’字辈,依次类推),迄今已传承到第9代‘刀’字辈。

2009年6月,咏春拳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该项目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

香港

[编辑]

香港咏春拳

[编辑]

源流: 陈华顺(叶问师父)/吴仲素(叶问授业师兄)/梁璧(叶问师叔)>叶问

香港咏春拳几乎全是叶系,叶系内各种分之差异颇大,最为著名的是讲手王黄淳梁所传的咏春拳分支(多用膀手转换攻防)。叶系的普遍特点是轻而快速,比佛山咏春拳更强调放松和控制。

又名叶问咏春拳或咏春拳-叶问宗支。

1998年是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协会特别出版了《中华武术图典》﹐编辑委员会皆为中国武术界知名人士﹐包括主编李杰(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其中169-171页﹐介绍由叶问传下﹐并从香港发展到世界各地的拳种为香港咏春拳﹐称叶问为此拳种的首传人。171页特别注明﹐李小龙以这种咏春拳为基础创立截拳道

实用咏春拳

[编辑]

源流: 叶问>黄淳梁>温鉴良

为香港咏春拳黄淳梁分支,为温鉴良师傅所创,以实用性及攻防兼备为目的。坊间多以“传统派”及“实用派”来划分。注:黄淳梁为李小龙之授业师兄。

广州

[编辑]

广州咏春拳

[编辑]

旧称蛇鹤/佛山/阮奇山咏春拳。越南咏春宗师阮济云之弟阮奇山经跟随永春名师冯少青

阮奇山亦曾经跟随学习吴仲素的咏春拳。阮奇山在当年的佛山咏春好手,与叶问,姚才并称为“咏春三雄”,为三雄之首。

阮济云与阮奇山两兄弟自少好武,其父重金聘钦州霍宝全(郭宝泉)教授蛇形拳老洪拳,尊罗晚恭(公)为师公。 从此,全心全意,精血苦练,一日千里,造诣极深。阮济云到越南被聘为南潘顺华人联盟总教头而离开佛山。

阮奇山后传岑能,岑能的后人尊阮奇山为宗师。 岑能尊张保为师父,北螳螂韦玉笙为师公后经张保推荐给阮奇山处学习拳术。岑能到广州发展才正式开创广州咏春拳传承至今。

阮济云咏春拳

[编辑]

阮济云(阮济公)是温行健的师傅及姚氏咏春拳一代宗师姚才的师傅。温行健师傅随家人旅居安南(越南)机缘巧合于安南海防市遇阮济云宗师,蒙宗师垂青列入门墙,随宗师学习咏春拳。 技成后返回广西,游历广州之际,把陈庆君收为入门弟子,将所学倾囊相授。至今阮济云咏春传至广州陈庆君师傅为现第三代传人,名为陈氏阮济云咏春拳。

陈师傅深得咏春精髓,以实战咏春著称,凡有人讲手必以亲身试手,无一不佩服其造诣深厚。陈庆君师傅在广州广收弟子,被越南分支弟子奉为寻根的正宗师傅。 阮济公在越南(南方现在的胡志明市)华人区最后收陆远开为弟子,咏春拳就这样得传到越南南方了。


旧称红船永春拳。冯小青(在1870年后,当时粤剧可以在广州恢复演出)在广州追随粤剧武生学习红船永春(前身为福建白鹤拳)。拳套只有一套小练头和散式。新锦在粤剧班中是黄华宝(1854年前在佛山粤剧演出之武生)的后辈。冯小青约于1920年在佛山去世,享寿72岁。

蛇鹤咏春拳

[编辑]

蛇鹤咏春拳为红船咏春拳的一个支脉,由红船武生大花面申锦传予罗悌云,再传技于其子罗定周。罗定周亦在国民政府时期为官,后移居香港,投身警界,其后转投文化事业。此技罗定周再传其子罗昭荣至今。蛇鹤咏春拳过往在传承方面,以父传子形式为主,及以个别小组形式低调地向外教授,但从不让小组间师兄弟们认识。

岑枝咏春拳

[编辑]

有关咏春拳的传承历史,每个支系都不同。但由于多数人比较少接触广州咏春,故在此简略交代广州咏春拳之传承。咏春拳由福建莆田南少林,少林庵五枚师太所创。五枚后来传苗顺,再传严二。严二再传其女严咏春,之后由严咏春传其夫婿梁博涛。因梁本身钟情粤剧,经常观赏红船戏班琼花会馆的演出而结识了黄华宝、梁二娣、陆锦(俗称“大花面锦“)、及高佬忠。以武会友因而将咏春拳传授予上述四位。黄、梁二人后来传梁赞(即陈华顺及叶问一系); 陆锦后传冯少青及霍保全; 霍保全则传拳于阮奇山(阮亦有一段时间于名捕头冯少青晚年时期习拳)。阮奇山后传岑能。岑能本是另一咏春拳师张保的弟子,后来阮奇山见他天分高,经张保引荐后便收为徒弟。岑能在1948年到广州开设医馆及武馆,将阮奇山所授之功夫发扬光大。岑能宗师于1989年创立了 “广州咏春拳会“,及后被称为“广州咏春拳之父“。现时岑能咏春的传人也遍布世界各地。

岑枝为岑能的叔父,岑枝派系为岑能宗支的一大支派。岑枝除了传授咏春外,亦将本身多年的洪拳技艺整合出一套咏春跟洪拳互动的练习,令徒弟能体会到咏春如何和外家拳法切磋互动。

阮奇山> 岑能> 岑枝所传的咏春拳同样有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法、六点半棍及二字拑阳刀等招式和套路,但其手法和劲力却极具特色。例如在拳形上,阮奇山咏春有独龙拳、偏身拳,以及拉马箭拳等,与其他支流有着明显分别。而最独特之处在于劲力运用方面,阮奇山咏春强调要逐步将拳打松,令全身六个大主要关节(即踝、膝、腰、膊、肘、腕)都可以随时开合,肌肉放松而拳头到最后一刻才握紧,这样才能够让拳快速有力,此为“松劲“。在手法上,广州咏春亦有专为搏击,从各套路及桩法中抽取精要而编制的“十二散式“。 广州咏春拳理中,首要基本讲求放松,不与对方斗力。当整体放松,身手步才能更灵活巧妙,反击的角度和落点才能更精准。独有的知觉训练,训练学者感应对手桥手上力流变动而作出反应。有了黐手近身攻防的能力后,学习者才会进级去练习离桥搏击。另外更有独特方法针对出拳的穿透性,集中性,抓住对手的指力腕力,以及桥手尺寸与韧性的器具训练。从各种基础上培养功力。 [19]

佛山

[编辑]

佛山主要两个流派,梁赞在佛山的传人陈华顺,再传陈汝棉吴仲素叶问姚才等名家。佛山叶系(叶问)与姚系(姚才),佛山叶系强调控桥压迫,特点为干脆利落。而姚系强调腕力与桥力,特点为迅猛,多用内门摊打,简单直接。

佛山咏春拳

[编辑]

依据佛山市博物馆研究人员的考证,咸丰四年(1854年)李文茂红巾军”起义,红船戏班子弟黄华宝梁二娣迁至佛山,咏春拳开始有文字记载。

蛇形咏春拳

[编辑]

源流: 吴仲素>姚才

叶问,阮奇山,姚才曾经跟随吴仲素学习拳术。姚才一脉衍为蛇形咏春拳。姚才(1890年 - 1956年)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近代武术家,咏春拳名师。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为师,在师傅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传授拳术,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往启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

刨花莲咏春拳

[编辑]

莫沛安亦在1970年代中的《新武侠》杂志介绍原为花洪箭拳的朱忠为刨花莲咏春拳。

刨花莲原名刘达生,又名刨花达。在佛山做刨木花之工作所以才有刨花达之称,又因达字草书似莲字所以又称为刨花莲。

刨花莲传人朱忠享年105岁于2005年仙逝。 所传下拳法套路有十套之多,兵器套路四套,木人桩法四套,刀桩棍桩各一。

古劳

[编辑]

偏身咏春拳

[编辑]

即古劳咏春拳、鹤山咏春拳、或全称古劳偏身咏春拳。古劳咏春为梁赞晚年所改良,特点为,多吃外门,走位灵活,多用肘法。在当时,对原本的拳术有一定的克制作用。更适合身矮手短的人。偏身咏春尊梁赞为师祖,王华三为宗师。王华三首徒林伯长(又名林兵),于日战时和阮济云一起于越南广东会馆传授拳术。根据中国“精武”2002年第9期文章,提到林兵为孙中山在南洋一带活动的近身保镖。

偏身咏春拳名称是由莫沛安在《新武侠》杂志介绍时出现,是为了分别叶问的佛山咏春拳与冯振的鹤山咏春拳的不同之处。鹤山咏春拳名称为冯振早期在香港教授咏春拳时所称。

偏身咏春拳现在分有22式散手与12路。 22式散手为广州冯辉廉传的咏春拳。

(冯振亲述事迹) 台湾第一位古劳咏春传人是在抗日战争中冯振教授一位战友,可能之后这名战友随国民党入驻台湾。但未有记载及详细身份。 冯炎良师傅于2017年11月22日因病在家中逝世。 (偏身咏春传人也是冯炎良宗师 唯一台湾弟子) 有记载佢当今古劳咏春辈分最高者冯炎良大师证实,第一位至古劳的台湾武师,为台湾的咏春师傅 施明杰 施明杰师傅也是叶问第三代传人佢于2013年底只身一人前往古劳,尔后一头栽进古劳偏身咏春的世界里千里迢迢勤学而进得真传,后习得正宗的偏身咏春拳期能造福台湾的武术爱好者。

其他

[编辑]

佛家永春内功拳

[编辑]

又名蛇形永春内功拳。阮济云安南河内所传出—蛇形永春,永春内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阮奇山之兄长,追随师父钦州郭宝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冯小青(红船永春,当时年届70)等。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红船永春拳路外,还有小练头,寻桥及标指等套路[20]

总汇咏春拳

[编辑]

咏春拳注重实效,拳理自然科学,合乎人体力学三角几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条件来学习。加上中国传统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随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发展之有利条件。

现在很多广识专业,亦加入原咏春之原理或动作,将自身之动作招式增修。

咏春拳十大派别

[编辑]

根据不同分类方式,不一定以地域划分咏春拳之流派,所以不以地域划分的情况下,在派别名称前加上地域名称以咨识别。下述为大陆网站(个人图书馆)[下称"大陆网站"]列出的""咏春拳十大派别""。括号内为以地域划分情况下的归类。

上述以地域划分咏春拳之流派中,佛山咏春拳并没有并列,原因是佛山咏春拳主要两个流派,佛山叶系(叶问)之后在香港开宗立派,发展出下述(一)香港咏春拳,而姚系(姚才)一脉衍为下述(七)蛇形咏春拳,在派别名称前加上地域名称,又名佛山蛇形咏春拳。

(一) 香港咏春拳

(二) 广州咏春拳

(三) 蛇鹤咏春拳 (此流派是红船咏春拳的一个支脉,但根据大陆网站将蛇鹤咏春拳红船咏春拳并列。)(此流派与蛇形咏春拳是2个流派,不要混淆。)

(四) 实用咏春拳 (此流派是香港咏春拳的一个支脉,但根据大陆网站将实用咏春拳香港咏春拳并列。)

(五) 红船咏春拳 (此流派是广州咏春拳的一个支脉,但根据大陆网站将红船咏春拳广州咏春拳并列。)

(六) 佛家永春内功拳 (即蛇形永春内功拳。)

(七) 蛇形咏春拳 (此流派属于佛山咏春拳,如上所述,在派别名称前加上地域名称以咨识别,因此又名佛山蛇形咏春拳。)(此流派与蛇鹤咏春拳是2个流派,不要混淆。)

(八) 古劳咏春拳 (又名偏身咏春拳,如上所述,在派别名称前加上地域名称以咨识别,因此又名古劳偏身咏春拳。)

(九) 刨花莲咏春拳 (此流派属于佛山咏春拳的一种。)

(十) 总汇咏春拳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睇场”指顾场子,维持现场秩序,工作类似于保安,但有时会兼任活动负责人,负责出面处理重大事务及纠纷。

注释

[编辑]

参考注释

[编辑]
  1. ^ 《咏春族谱》,《Genealogy of the Wing Tsun Family》,咏春体育会编制,Wing Tsun Athletic Association。
  2. ^ 《咏春八卦拳》 良仕出版 1992年 第35页
  3. ^ 3.0 3.1 叶准,〈有关咏春源流之探讨〉,1990年发表于《咏春族谱》,刊载于叶问、卢德安、彭耀钧合著之《叶问·咏春》,汇智出版,2009年5月增订版,第180-183页
  4. ^ 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2-10/13/content_501519487.htm,《岭海群雄·佛山咏春拳》“念佛山人”许凱如著,“我是山人”陈劲所补充。在此书的最后一回,有较多的篇幅是讲述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以及叶问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的事迹。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估计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叶问还健在,年纪约为50岁。因此书中所述的内容,可信程度还是较高的。[永久失效链接]
  5. ^ 彭纪宁等,〈咏春三百载〉,《首页>>羊城晚报>>佛山新闻》,金羊網,2006-07-19.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9). 
  6. ^ 〈擬組織詠春堂聯誼會小啟〉(附原始手稿影像),《詠春源流》,詠春學社官網.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4). 
  7. ^ 7.0 7.1 起于严咏春 衍于梁赞 盛于叶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日报》2013年10月11日
  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e100c0101f11r.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直以来坊间传说都将赞先生开办的药房称为赞生堂或杏济堂,其实均属误传,梁赞的后人都清楚地记得该药房由梁赞经营时名为“荣生堂”。
  9. ^ 《咏春拳》 韩广玖 P.2 陈华顺 广东科技出版社
  10. ^ 《咏春拳》 韩广玖 P.3 陈家燊 广东科技出版社
  11. ^ 《咏春拳》 韩广玖 P.2-3 陈汝棉 广东科技出版社
  12. ^ http://www.hkwingchununion.org/history-zh/foshan-yaoca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幼师承……阮济云习技足十年……。及后,阮济云欲往安南(即越南)……带姚才拜吴仲素之门深造…………。及后,姚才曾两度请得广西钦州郭宝全(阮济云师父)到佛山…………加以指导
  13. ^ [骆师傅于1950年代在深水埗海坛街饭店工会内跟随叶问学习咏春,是叶问最早期弟子之一。骆耀追随左右作为“随师游”。于1961年,骆耀于深水埗基隆街设馆授徒,于1966年迁馆至上海街现址至今。于1996年,香港警察中国武术会成立,骆耀经过会长的诚意邀请,答允于警察体育会再次公开授徒。]
  14. ^ 咏春体育会成立四十二周年志庆。星岛地区报,2009年11月6日,P4
  15. ^ 存档副本. [201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16.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vn5nhN-ZM&index=18&list=PLvrOSKGoHVy7Hj6WA-BCcz_MKPFu-YFWm&t=110s
  17. ^ 存档副本. [2018-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 
  18. ^ 咏春拳. [201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19. ^ sumjee.com.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20. ^ 又名永春佛家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1). 

参考书籍

[编辑]
  • 《咏春族谱》,咏春体育会,1990年,编审委员会由骆耀、徐尚田、黄淳梁、梁挺、叶正、萧煜民、叶贤、陈暖林、谭鸿勋、林文学等组成。
  • 梁挺,《咏春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