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多利亚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多利亚湖
Lake Victoria
维多利亚湖的日落景致
类型热带淡水湖
属于肯亚乌干达坦尚尼亚
主要流入卡盖拉河
主要流出白尼罗河
集水面积184,000平方公里
最大长度337公里
最大宽度250公里
表面积68,800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40公尺
最大深度83公尺
水体体积2,750立方公里
岸长13,440公里
表面海拔1,133公尺
定居点基苏木姆万扎布科巴恩德培
位置
地图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维多利亚湖(英语:Lake Victoria)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面积68,870平方公里,仅次于苏必略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淡水湖。

如果依含水量来比较,维多利亚湖共有2760立方公里的淡水量,排名世界第七。维多利亚湖的水源主要来自直接降雨及数千条的小溪流。流进维多利亚湖的河流中,最大的是卡盖拉河,由维多利亚湖的西岸进入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湖是白尼罗河(世界最长河尼罗河支流)的源头,由维多利亚湖北岸的金贾流进白尼罗河[1]

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区,由非洲三国:肯亚坦桑尼亚乌干达所拥有,目前这三国在维多利亚湖畔都有不错的观光业发展。

维多利亚湖湖域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北最长有337公里,东西最宽有240公里,整个湖岸线长约有3220公里,海拔1134公尺,平均水深40公尺(已知的最深处有82公尺),为非洲最大的内陆渔场[2]

维多利亚湖得名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是由欧洲人中第一个找到维多利亚湖的约翰·汉宁·斯皮克所命名,他于1859年在和理查·波顿寻找尼罗河源头时发现[3][4]

地质史

[编辑]
维多利亚湖的空照图
维多利亚湖与东非大裂谷

维多利亚湖的地质史经过了许多变化,从目前较浅的情形,演变为可能会形成比现在小很多的湖[5]。由维多利亚湖底下采集的岩芯样本得知从维多利亚湖形成后,至少干涸了三次[6]。干涸周期可能和第四纪冰河时期造成的全球降水减少有关[6]。维多利亚湖曾在17,300年前干涸,在14,700年前又开始重新进水。以地质学的观点来看,维多利亚湖相当年轻,当时是因往西流的水道被上流流下的大型岩石塞住所形成[6]

维多利亚湖的地质史也可能造成其以慈鲷为特征的戏剧化生态,正如非洲大湖地区的其他湖泊一様[7],不过有些研究者质疑此观点,认为若有相关证据,维多利亚湖应该会较小、较浅、较混浊,盐度也较高,和现今维多利亚湖物种可适应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8]

维多利亚湖水位不深,河流的进水量有限,而且相较其体积而言,其表面积较大,都使维多利亚湖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发现史

[编辑]

关于维多利亚湖的最早记载来自往来非洲内地的阿拉伯商人,他们到处奔波,寻找黄金象牙奴隶等商品。1160年代,一张名为Al Adrisi的地图就明确标明了维多利亚湖的准确位置,并将其标为尼罗河的源头。

1858年,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成为看见维多利亚湖的第一个欧洲人,当时他正同同伴理查德·伯顿为英国殖民当局寻找尼罗河的源头,并探索战略资源。斯皮克一看见如此宽广的水面即认定他找到了尼罗河之源,他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命名了此湖。伯顿当时正因病在更南的坦噶尼喀湖畔休养,听到斯皮克宣布此湖为其个人发现时怒不可遏。两人公开决裂,引发的争吵不仅限于学术界,更引起了各位探险家的关注,因为他们想证实或者否认斯皮克的论断。

著名的英国传教士兼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后来在探险中偏向西方过多而误入了刚果河流域,因此未能证实斯皮克的发现。最终美国探险家亨利·莫顿·斯坦利确认了斯皮克的发现,并做了环湖考察。在湖的北岸他发现了利庞大瀑布。据说在此次探险中他在坦噶尼喀湖边的营地碰见了病馁的大卫·利文斯敦,他对利文斯敦说的第一句话“阁下就是利文斯敦博士么?”(Dr. Livingstone, I presume?)后来颇为出名。

生态和社会影响

[编辑]
维多利亚湖周围人口密度

维多利亚湖周边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的周边遍布着城镇村落,对于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来说,湖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现在维多利亚湖的生态系统相当糟糕。自1950年代起,尼罗河鲈鱼被引入湖中,原意是想增加湖区渔业的产出。但是这种鲈鱼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数百种当地特产物种自此灭绝。更糟的是,本来不错的鲈鱼产量后来也急剧下降。不过正因为这些尼罗河鲈鱼被过渡捕捞,一些特产物种反倒开始回升。

另一个影响到本地生态的问题是原产于美洲热带的入侵物种水葫芦。这些水生植物是聚集而生,影响了交通,捕鱼,水力发电和生活饮水。1995年,90%的乌干达沿岸都被这种植物阻塞。由于机械和化学办法似乎都不起作用,人们只好培育一种以水葫芦为食的象鼻虫(Neochetina eichhorniae)并放到湖内,再加上1997年及1998年圣婴现象带来高水位,以及大风及强降雨破坏此植物,以及水质、优养化改善等因素,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若上述控制措施持续的话,水葫芦会继续的减少[9]

维多利亚湖的污染情形也很严重,主要是来自流进湖内的未处理污水,其中包括工业及生活的废水,以及来自农场的肥料及化学物质。维多利亚湖盆地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乡村地区,其沿岸有许多城市及乡村,其中的工厂直接排放废水到维多利亚湖,而其中的都市也排放未处理污水到进入维多利亚湖的河中,因此造成维多利亚湖的优氧化,更有助于水葫芦的入侵[10]

纳鲁巴尔大坝

[编辑]
位在恩杰鲁英语Njeru纳鲁巴尔水力发电厂英语Nalubaale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在位于乌干达金贾的地方是维多利亚湖的唯一流出口,白尼罗河在此形成。12000年前,一个天然的石堰形成。1952年,英国的工程师炸开石堰,并计算维多利亚湖水流,设法保持原有水平,称为协议曲线(agreed curve),最大体积流率依维多利亚湖的水位而定,体积流率范围在300至1700立方公尺每秒英语Cubic metre per second

2002年,乌干达政府在世界银行的协助下,在此建立第二座水电站Kiira 水力发电厂英语Kiira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2006年,维多利亚湖水位达到80年低位,住在肯亚奈洛比的独立水文学家Daniel Kull计算发现乌干达释放的水量是之前协议值的两倍[11],是造成维多利亚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交通

[编辑]

自1900年代起,维多利亚湖渡轮英语Lake Victoria ferries成为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之间的重要交通工具。湖畔主要港口有基苏木姆万扎布科巴恩德培贝尔港金贾。在1963年肯尼亚独立之前,最快,数量最多的渡轮维多利亚MV英语MV Victoria (1959)属于英国皇家邮轮。在1966年时开始有MV Uhuru英语MV UhuruMV Umoja英语MV Umoja,也开始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间的火车渡轮。1996年5月21日MV Bukoba英语MV Bukoba渡轮在维多利亚湖沉没,死亡人数在八百到一千人之间[12],是非洲最大的水上灾害之一。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vanden Bossche, J.-P.; Bernacsek, G. M. Source Book for the Inland Fishery Resources of Africa, Issue 18, Volume 1. Food & Agriculture Org. (United Nations). 1990: 291 [29 December 2013]. ISBN 92-5-1029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2. ^ Kim Geheb. The Regulators and the regulated: fisheries management, options and dynamics in Kenya's Lake Victoria Fishery (Ph.D.论文). University of Sussex. 1997 [201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3. ^ Dalya Alberge. How feud wrecked the reputation of explorer who discovered Nile's source. The Observer (The Guardian). 11 September 2011 [29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3). 
  4. ^ Moorehead, Alan. Part One: Chapters 1-7. The White Nile. Harper & Row. 1960 [29 December 2013]. ISBN 0-06-095639-9. 
  5. ^ C. F. Hickling. Tropical Inland Fisheries. London: Longmans. 1961. 
  6. ^ 6.0 6.1 6.2 John Reader. Afric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1: 227–228. ISBN 0-7922-7681-7. 
  7. ^ Christian Sturmbauer, Sanja Baric, Walter Salzburger, Lukas Rüber & Erik Verheyen. Lake level fluctuations synchronize genetic divergences of cichlid fishes in African lakes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8: 144–154. PMID 11158373. doi:10.1093/oxfordjournals.molbev.a00378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6). 
  8. ^ J. C. Stager & T. C. Johnson. The late Pleistocene desiccation of Lake Victoria and the origin of its endemic biota. Hydrobiologia. 2008, 596 (1): 5–16. doi:10.1007/s10750-007-9158-2. 
  9. ^ Crisman, T. L., Chapman, Lauren J., Chapman, Colin A., & Kaufman, Les S. (2003). Conserv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frican fresh waters.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0. ^ Water Hyacinth Re-invades Lake Victoria. Image of the Dat (NASA). February 21, 2007 [201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0). 
  11. ^ Fred Pearce. Uganda pulls plug on Lake Victoria. New Scientist. 9 February 2006, 2538: 12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12. ^ Arai Shin-Ichi. Lake Victoria tragedy, Tanzania in May 21. Arai's Zanzibar, Tanzania Page. Arai Shin-Ichi. 1996-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