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旨禅
蔡旨禅 蔡罔甘 | |
---|---|
出生 | 日本台湾总督府澎湖厅妈宫街 | 1900年4月28日
逝世 | 1958年4月21日 中华民国台湾省澎湖县马公镇(今马公市) | (57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00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58年) |
民族 | 台湾汉族(闽南裔) |
教育程度 | 厦门美术专科学校肄业 |
职业 | 诗人、汉文先生、画家 |
信仰 | 斋教先天道、大乘佛教 |
蔡旨禅 |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蔡旨禪 |
全罗 | Chhòa Chí-siân |
蔡旨禅(1900年4月28日—1958年4月21日),本名罔甘,道号明慧,台湾澎湖人。[1]为活跃于日治时期的女性汉文诗人、澎湖有史以来首位女性汉文先生,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与先天道信徒。她于大正十二年(1923)至昭和十年(1935)年间,积极从事击钵征诗、斋堂教师以及作品发表等。其事迹屡屡刊登在《台南新报》、《台湾日日新报》、《诗报》、《藻香文艺》以及《南瀛佛教》等报章杂志,更名列于《澎湖县志》、《新竹市志》与《文化志》等地方志当中。
生平
[编辑]诞生传说
[编辑]蔡旨禅的父母分别为蔡梗与蔡黄招,夫妻俩以花生油、酿制酱料为业,但由于多年之后仍无子嗣,因而收养一子蔡阵(又名蔡朝阵,曾捐款予鼎湾开帝殿)。至于蔡旨禅本人的出世,于《澎湖县志》中有著如下所引述之极具宗教色彩的记载:
蔡旨禅,讳罔甘,道号明慧,澎湖县马公镇长安里人。父名梗,母黄氏招,祷于观世音菩萨而孕生,赋性贞淑,天资聪颖,自幼与群儿异,或绣凤或涂鸦,不事嬉游,九岁则长斋绣佛。
— 《澎湖县志 · 人物志》
九岁时的蔡旨禅便已下定决心“长斋绣佛”,并且于其诗作〈誓志〉中更阐发了自己欲尽孝道以及忠贞不嫁的决心[2]。当时台北名士叶友石亦撰诗相赠,以彰显其孝行,传为美谈[3]。
求学历程
[编辑]西元1923年,蔡旨禅成为陈锡如的门下学生。蒙陈氏收录门下,蔡旨禅撰诗、词各一表达心中喜悦[4][5]。在名师的栽培指导之下,蔡旨禅于1924年开始参与西瀛吟社的征诗,立刻以〈澎湖文石〉一诗拔得头筹、获得肯定(见本条目作品赏析);诗坛出现巾帼女才,当时消息曾刊载于《台湾日日新报》[6],而同样身为澎湖人的颜其硕也曾撰诗三首赞誉她的此般事迹[7]。除了写诗作赋之外,蔡旨禅亦凭借自身的才华,努力习得了“书画”的技艺,并且曾于一新会二周年的祝贺宴会上,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然而,蔡旨禅欲更上层楼,因此请托林献堂帮忙选择前往深造的中国的美术学校;林献堂则建议她先跟随新竹香山的陈进学习绘画,再前往深造、接受专业的训练。在雾峰林家的资助下,蔡旨禅于西元1934年5月20日前往厦门美术学校就读。独自离乡背井,蔡旨禅亦写有数首诗作,纪录留学中国的点点滴滴。其中,台语与厦门话同属闽南语的分支,两者在语法、语汇以及腔调上都极度地相似,使得蔡旨禅不由得于其诗作中阐发了面对“乡音”的澎派心境[8]。
授业生涯
[编辑]澎湖澄源堂
[编辑]1924年4月起,蔡旨禅开始于澎湖澄源堂从事汉文塾师的工作,成为澎湖百年以来首位女性汉文先生。《台南新报》第7963号“澎湖信通”栏刊有其〈巾帼设帐〉的新闻消息:
马公街西町澄源斋堂。蔡氏旨禅,自幼长斋绣佛,系陈锡如是高足女弟子。工画能文而书法犹为劲秀,彼郡人士多有持扇奉笺,托人求其书写者。本月设帐于澄源斋堂,教授汉文。女生及门受业者,计十馀人。该氏每日午后二时必至留鸿轩听讲,四时方面堂授课。故湖海老人,调赠一联云:“进作留鸿轩弟子,退为澄源堂先生。”盖纪实也,澎湖百年来,以巾帼为汉文先生者,当以此为嚆矢。
— 《台南新报》第7963号,大正13年(1924)4月23日,“澎湖信通”,〈巾帼设帐〉。
蔡旨禅一方面至留鸿轩听讲学习,另一方面又于澄源堂设帐开课;她也在此时参与了诗社的交际活动,结交文人雅士、相互切磋琢磨,其知名度也逐渐传至本岛。当时《台湾日日新报》将其与高雄的蔡月华以及王淑宽并称赞誉为“工韵语,品端庄”[9]。蔡旨禅因此于不久后受聘至本岛继续担任塾师。
彰化平权轩
[编辑]在澄源堂设帐教导汉文七个馀月后,蔡旨禅受聘并协同父母亲一起迁居彰化郡南郭庄福吉堂教授汉文。[10]本次受聘事件被当时的台湾社会认为是优秀女性的崛起以及男女平权的代表,因此受到大众注目。也正因为蔡氏努力追求并且实践男女平等,突破了传统汉人或者世界固有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她特别将其书馆命名为“平权轩”,以表达“女界振芳名”之理念。在她迁居彰化前赠别澎湖同窗的诗作中,充分表现了这项进步的思维与期许[11]。
雾峰林家
[编辑]蔡旨禅于1927年至雾峰林家担任女家眷的汉文教师,教授《幼学琼林》、《唐诗合解》等启蒙汉学。蔡氏与林献堂夫妇平时交情十分地好,并于1933年3月受邀参加一新会的周年活动,与蔡培火等知名人士一同吟咏祝贺诗词。1940年开始,林献堂开始计画邀请蔡旨禅加入栎社,她也于1947年1月16日与洪炎秋等十人正式成为栎社成员[12]。
新竹福林堂
[编辑]返乡与逝世
[编辑]由于故乡澎湖的澄源堂在1945年国民政府迁台后,遭到军人及军眷侵占。蔡旨禅不忍建物遭受破坏,遂与其兄蔡阵联手提起诉讼,辗转历时多年,直到1956年才终于讨回庙堂。[13]1957年,蔡旨禅重返澄源堂出任住持,可惜旷时未久,蔡旨禅便于1958年撒手人寰,继任住持由蔡旨禅侄女蔡静修(即蔡阵之女)接任。[14]
作品赏析
[编辑]
|
|
资料
[编辑]文献
[编辑]- 蔡旨禅女史的生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女性观 -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 《旨禅诗画集》诗作探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旨禅诗画集》书画探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旨禅诗画集》诗画的交互指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治时代台湾女性的故事——真实与虚构的交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备注
[编辑]- ^ 颜其硕、庄东,《澎湖县志 · 人物志》,72页。
- ^ 蔡旨禅,〈誓志〉:
“九龄矢志报亲恩,愿效北宫嚼菜根。
逐伴皈依犹乳臭,不同红紫竞芳芬。” - ^ 叶友石,〈赠蔡旨禅女士〉:
“禅心诗思本天真,福慧修来廿四春。
比似北宫贞孝女,不随流俗彻环瑱。” - ^ 蔡旨禅,〈喜晤锡如先生蒙录收门下赋此志感〉:
“公门桃李满庭隅,别有修桐十二株。
愧我飞飞帘外燕,也随鸾凤上高梧。” - ^ 蔡旨禅,〈敬呈留鸿夫子志感〉:
“烹经史,隐逸士,道学风流差可拟。郑康成,陶渊明,一生诗酒,遥遥两得名。
门前有柳兼桃李,花木春风都吹被。红粉生,白衣朋,泥中篱下,双双与有荣。” - ^ 《台湾日日新报》第8684号,1924年7月19日,〈西瀛特讯 · 重开击钵〉:“西瀛吟社……而前课题之〈澎湖文石〉,阳韵七绝,一元归之陈文石,说者谓名称其实,一元归之蔡氏指禅,说者谓女士获元,尤为仅见……”
- ^ 颜其硕,〈闻蔡旨禅女史斋堂振铎吟坛拔帜有感三首〉:
“青山如画映湖光,韵事传来喜若狂。多少须眉无气焰,娇蛙竟属状元郎。”
“峰鸿弟子一何贤,压倒座中白乐天。倘使当年生晋代,谢家咏絮有谁传?”
“描鸾刺凤寻常有,设帐传经自古稀。况是红颜空色相,如来座下久皈依。” - ^ 蔡旨禅,〈失题〉二首。见作品赏析。
- ^ 《台湾日日新报》第8707号,大正13年(1924)11月18日,“高雄特讯”〈春秋月旦〉:
“州下有女者三:一为旗后蔡天彰侄女蔡氏月华、一为凤山王兆雄胞姊王氏淑宽、一为澎湖蔡氏旨禅。该三氏均工韵语,品亦端重。……而王、蔡氏则自幼绣佛持斋、守不字之贞,诚女中之杰出云。” - ^ 《台南新报》第8172号(1924/11/18),5版,“澎湖特讯”,〈斋女修养〉。
- ^ 蔡旨禅,〈留别芸窗诸妹〉:
“华筵盛饯故人情,一唱骊歌别泪倾。
珍重吾侪须自爱,总期女界振芳名。” - ^ 洪炎秋、许文葵、周定山、连德贤、张焕珪、杨国喜、洪元煌、林攀龙、蔡旨禅、王达德等10人于1947年1月26日加入栎社。
- ^ Penghu.Info|澄源堂.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 ^ 张, 振崑. 《台灣的老齋堂》. 台北县: 远足文化. 2005: 183. ISBN 98676300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