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历史
跆拳道历史受到朝鲜悠久历史文化所影响[1][2],所以具有浓厚的朝鲜文化色彩[3][4][5]。在古代,朝鲜的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空闲时则以猎杀动物为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发展了一套强身健体、临危的时候用来自我防御的武术。这种经过时间慢慢磨练出来的武术成为了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成为了古代跆拳道的雏型[6]。体育史学家研究历史文物(例如是古籍及古代壁画)时发现跆拳道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跆跟有关系[7][8][9]。其根源甚至可以追寻到古代的徒手搏击。
“跆拳道”一词,是1955年由崔泓熙创造。 在南韩大邱市成立,其中“跆”指踢击、“拳”指拳击,“道”则是代表道行、自己对礼仪的修练[10]。1966年,国际跆拳道联合会(ITF)在南韩成立,并由韩国人崔泓熙担任主席[11]。1972年,大韩跆拳道协会的中央道场韩国国技院开始动工。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盟(WTF)在南韩首尔成立,金云龙当选为主席。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盟成为了国际体育联合会的成员,令跆拳道运动得到更多人的认识。五年后,国际奥委会(IOC)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盟。2000年,悉尼奥运会将跆拳道列入正式竞赛项目;在成为奥运会项目前,跆拳道曾成为世界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三国及高丽时代的萌发
[编辑]跆拳道一般均声称起源于三国及高丽时代,但按古籍等记载的内容,1955年前均没有关于“跆拳道”的记载。因此也有一说指跆拳道是由创办人崔泓熙参考朝鲜的古武术而自创的武术[12]。其中一个跟跆拳道声称的起源吻合,而且同样使用脚部的武术(但实际上两者有不少不同之处),是现称跆跟的“脚戏”。
朝鲜的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及百济三个国家为了争夺领土,引发了战争。朝鲜人在这段期间创立了“脚戏”,并迅速发展[13]。在新罗时代,一个青年武团以“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身有择”的宗旨,组织了一批青年人一起切磋花郎道,为统治三国为一体而打定了根基。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历代国王都大力推广武技,要求全国人民也要去学习射箭、骑马及“脚戏”等武技。而于918年统一朝鲜半岛的国家——高丽则常常要军队进行“手搏”、“脚戏”,并规定为军队的必修项目之一。据《高丽史》描述,手搏和脚戏是高丽人最喜爱的运动。考古学家们则在高丽的皇家墓穴中发现一些类似跆拳道的壁画;在新罗时代的石窟中则有些守门佛像和金刚力士像表现出跆拳道的姿势;新罗史册里更有关于跆拳道的技巧及方法等的记载[14];在百济王朝的史书里也有纪录状似跆拳道武术对打的教学[15]。而在古籍《同济大学》亦曾说道:“Taekwondo is the basis of martial art, enabling one to build strength by using the hand and foot freely and training arms and legs as well as the body to adaptable to any critical situations,”(跆拳道是武术的基础,从其训练手和脚在任何危急情况下都能适应及自由地运用)[16]。
朝鲜王朝的传承
[编辑]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新王朝重文轻武,跆拳道在官方的眼中并无重要的地位,但在民间却不受影响,依然旺盛。同时,朝鲜王朝的军队依然以“手搏”及“跆跟”作为选择士兵的要点;如果想考获武官之地位,则需在竞技中使用“手搏”及“跆跟”打倒三人或以上方为合格。1790年,由李德懋将军、朴齐家和白东修三人完成《武艺图谱通志》,此书详述并图解韩国武术的动作及多种武器的使用。
根据李朝末期美术学书籍《海东竹枝》所记载,关于脚术(Taekgyeon)的记录如下:“古代风俗中之脚术即意为两人对立伸腿将对方击倒。列三等,最次者踢到对方腿部,稍强者踢到对方肩部,最优者可踢至对方头顶。古人凭此艺洗清冤仇,或决斗赢得美人。”[17]。由此可见,跆拳道的雏形在很久以前已经开始发展,其规则亦跟现代之跆拳道规则大同小异。
日占期的冲撞
[编辑]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36年并在当地成立了殖民政府,一度禁止所有含有朝鲜文化色彩的活动;在这段期间,就连韩文也不能使用[13];当然,跆拳道也被包括在内,这令它几乎一度灭绝。跆拳道为了适存,融合了日本和中国武术的元素,增添入了不少文化色彩,得到了充实的发展,并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独立,社会面貌亦改观,自卫术复兴,许多在异国的人民也相续回到朝鲜,同时也将各国的武术文化融合在跆拳道里,与之形成一体,慢慢成为了现代跆拳道的雏型[18]。
现代跆拳道的诞生
[编辑]国际跆拳道联盟创始人崔泓熙先生在幼年时已曾跟随书法名师学习,并掌握到古典武道如何运用。青年时则因为完成学业至日本学习,他不止完成学业,还学习了琉球传统武术空手道,更考得了二段。1945年8月15日随著朝鲜的解放,崔将军在汉城与其他人创建了韩国军队。同时他开始了新的武道研究,即是今日的跆拳道[19] 。
1955年4月11日,“跆拳道”经过韩国各界著名人士组成的名称制定委员会,包括崔泓熙少将(韩国第三军管区司令),李亨根陆军上将(陆军参谋总长),国会副议长,著名武馆馆长[20]等提出了各自所构思的名称。之后透过不记名投票,跆拳道一词正式诞生,其中“跆”指踢击、“拳”指拳击,“道”则是代表道行、自己对礼仪的修练[10]。
在四年后,跆拳道更被带到其他国家,崔泓熙更率领了军队中最优秀的十九名成员,访问了越南和台湾,这令跆拳道得以在各国有所发展。韩国出兵越南期间,曾任大韩跆手道协会创会首届会长的驻越韩国军司令官蔡命新中将,亦表示跆拳道的推广可作为战术的延伸,并于1965年创立越南跆拳道协会(월남태권도협회)。军需参谋禹忠林(우종림)中校在猛虎师驻屯地向南越政府军、警察、学校和平民教授跆拳道[21]。
近代状况
[编辑]1966年,国际跆拳道联盟(International Taekwondo Federation)在韩成立,并由崔泓熙担任主席[11]。1972年,大韩跆拳道协会的中央道场韩国国技院开始动工。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联盟在汉城(即今首尔)成立,金云龙当选为主席。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盟成为了国际体育联合会的成员,令跆拳道运动得多更多人的认识。5年后,国际奥委会(IOC)正式承认了世界跆拳道联盟。跆拳道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为示范项目,并于1992年的巴塞隆拿奥运会开始进行公开竞赛,但其成绩并不计入奖牌榜。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将跆拳道列入正式竞赛项目,令跆拳道再往国际化的舞台踏上多一步;。随著时代不断地变化,跆拳道将会不断地发展、延伸下去。亦因为跆拳道的训练不受时间、空间、经费之限制,可随时随地展开训练,韩国人自小即接受训练,在学校、社会及军中更是盛行[22]。跆拳道的兴起、蓬勃发展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崔泓熙在各国积极宣传跆拳道,更重要的是因为它集合了各国武术的精髓、民族精神及道德修养,使跆拳道得以在各国有良好的发展[23][24][17]。
在各地的发展简史
[编辑]中国大陆的发展
[编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不同的武术门派。而崔泓熙(现代跆拳道创始人)早就认同中国是宣扬跆拳道的好地方。故此,他在1986年6月随著国际跆拳道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并跟当时的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交谈;此外团中亦有派人到中国各地(包括北京、西安和济南等)进行跆拳道表演,这些活动都令跆拳道得到一个重大的帮助。随此之后,崔泓熙将军及国际跆拳道联盟的高级师范们多次亲自到访中国,向中国学生教授跆拳道的知识。虽然这些方案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中国政府有关方面领导人的经济务实决策等各种客观原因,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5]。
1999年初期,国际跆拳道联盟正式于中国成立了分部,助长中国跆拳道方面的发展,并由王伟先生作为中国地区总部的代表。到了现在,跆拳道已在中国大众化。而在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跆拳道比赛中亦取得共三面金牌,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26][27]。
台湾的发展
[编辑]1966年,中华民国国防部长蒋经国组团到了大韩民国参访军队的战技训练,而当时的大韩民国国军把跆拳道列为必修的课程。蒋经国看到后认为这个观念很不错,便于一年后成立“陆战队莒拳班”,聘请了一班韩籍教官来训练,并以莒光之名,将其定名为“莒拳”,列入三军战技必修训练课程。其“莒拳”之名定义为“争取民主、自由,促进世界大同的义务与责任”。自此跆拳道开始在台湾发展[28]。
1973年,国军运动大会将跆拳道首次列为比赛项目。并于同年成立中华民国跆拳道协会,将跆拳道这项有益身心的运动推广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助跆拳道于台湾的发展。后来,台湾的跆拳道发展得很迅速,在民间有不少跆拳道的训练班,显示其普及性;台湾于历届奥运会共获两金一银两铜,在金牌榜排名第三;这些事亦为台湾的跆拳道刻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9]。目前,台湾各地到处也屹立著跆拳道的道馆,各级学校也成立了跆拳道的社团,使其成为青年男女最热爱的武术运动之一[30][17]。
参考资料
[编辑]- ^ (英文)Kukkiwon: Taekwondo History. [2008-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0).
- ^ Nahm, Andrew,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 Kore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Holly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1988, ISBN 1565910702
- ^ (英文)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ekwondo. The Korea Taekwondo Association (KT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0).
- ^ (英文)Comparing Styles of Taekwondo, Taekkyon and Karate(Video). TaekwondoBible.com. [200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4).
- ^ 良品. 跆拳道. 台湾: 万里机构. 2007年7月1日: 1–5. ISBN 978-962-14-3583-5 (中文(繁体)).[永久失效链接]
- ^ (中文)跆拳道歷史. 香港青少年发展计划. 港青会.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 ^ (英文)跆拳道历史背景.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ekwondo. Korea Taekwondo Association(KTA).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6).
- ^ (英文)跆拳道歷史. Taekwondo in Ancient Times. Kukkiwon.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0).
- ^ (中文)跆拳歷史. Taekkyeon. 韩国炫动之旅.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 ^ 10.0 10.1 (英文) THE HISTORY OF TAEKWONDO. A Report for Recommendation Black Belt Testing 1994. Glen R. Morris. [2008-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 ^ 11.0 11.1 (中文)跆拳道歷史. China I.T.F.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2).
- ^ (中文)歪曲的跆拳道歷史. China I.T.F.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 ^ 13.0 13.1 (英文)Tae Kwon Do:Yesterday and Today. Taekwondo Junkie.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 ^ (中文)跆拳道歷史. 大众健康. 中华康网. 2007-05-15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4).
- ^ (中文)跆拳道歷史.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英文)Ancient Times. WTF. 世界跆拳道联盟.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5).
- ^ 17.0 17.1 17.2 跆拳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之探讨-汪茂钧(龙华科技大学体育室)[失效链接]
- ^ (中文)奧運會跆拳道歷史概況. 奥运专题. S2PK 游戏网.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 ^ (英文)Park, S. W. (1993): About the author. In H. H. Choi: Taekwon-Do: The Korean art of self-defence, 3rd ed. (Vol. 1, pp. 241–274). Mississauga: International Taekwon-Do Federation.
- ^ 簡介. 跆拳道史. 永和跆拳道欧志豪韩国国技院捌段师范. [2009-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駐越 韓國軍)跆拳道敎官團通史.[永久失效链接]
- ^ (中文) 丛津滋(1978):纪效新书的传统与近代跆拳道发展。中华跆拳道季刊,中华跆拳道协会印行,36-40页。
- ^ (中文) 高谊、陈立人(1998):跟专家练跆拳道。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中文) 刘宏伟、关铁云(2001):跆拳道。台北市:国家出版社。
- ^ (中文) 跆拳道在中國的引進和發展. 中国跆拳道协会. 2004-05-08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 ^ (英文)(法文)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国际奥委会.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5).
- ^ (中文)南韓高手指點中國跆拳道. 世界新闻报. 2007-10-26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1).
- ^ (中文)跆拳道在台灣.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 ^ (中文)雅典奧運/26日頒出15金 台灣跆拳道雙金風光十足. 今日新闻 Now News. 2004-08-27 [200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5).
- ^ (中文) 汪茂钧(1995):跆拳道。台北市:政治作战学校,171-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