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學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2月3日) |
心理學 |
---|
心理物理學[1][2](英語:psychophysics)或稱精神物理學,是研究感官認知(心理量)和物理刺激(物理量)之間定量關係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即「以科學方法研究刺激與感覺之間的關係」[3] 。
心理物理學也指應用於研究感知系統的一般方法。它的現代應用極大的依賴於閾值測量[4] ,理想觀察者分析以及信號檢測理論[5]。
歷史
[編輯]心理物理學的主要方法和理論成型於古斯塔夫·費希納186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物理學綱要》。他創造了「心理物理學」這一術語用以描述他在物理刺激與意識間關係的研究成果。作為一名哲學家,費希納希望能發展出一種能夠將物質與意識相聯繫的方法。他受到了德國哲學家E.H.韋伯於1830年代初所得到的關於觸覺的實驗結果的啟發。韋伯所做出的工作以及威廉·馮特所建立的第一個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一道構成了心理學作為科學的基礎。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存档副本.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存档副本.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9).
- ^ Gescheider G. 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3r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ix. ISBN 0-8058-2281-X.
- ^ Boff KR, Kaufman L, Thomas JP (編). Handbook of percep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Vol. I. Sensory processes and percep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 Gescheider G. Chapter 5: The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Psychophysics: the fundamentals 3r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ISBN 0-8058-2281-X.
這是一篇與心理學及精神疾病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