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澳聖真寶殿

座標23°33′54″N 119°35′04″E / 23.564965°N 119.584525°E / 23.564965; 119.58452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澳聖真寶殿
基本資訊
位置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12號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關聖帝君(文衡聖君)
慈濟真君(感天大帝
例祭主神:農曆六月廿四
副神:農曆三月十五
開基一新社鄉紳
建立時間結社成立: 清朝 咸豐三年(1853年)
鸞堂成立: 清朝 光緒17年(1891年)
廟宇設立: 日治臺灣 明治35年(1902年)
地圖
地圖

文澳聖真寶殿,原名許真君廟[1],主祀文衡帝君(關聖帝君),副祀慈濟真君(感天大帝,俗名許遜),為澎湖縣馬公市區一新社聖真寶殿的分支。澎湖媽宮鄉紳一新社成員因躲避乙未戰爭的戰火暫駐文澳開辦的鸞堂,並於明治35年(1902年)設立廟宇[2],廟宇名稱各取主副祀神稱謂一字合成,即「聖真寶殿」。[3][4]

沿革

[編輯]

「一新社」原名「普勸社」,咸豐三年(1853年)由澎湖媽宮鄉紳組成,司職以三綱五常、忠孝仁義之故事教誨百姓,並培訓能以沙盤木筆、請神降鸞示事的「鸞手」,以指點迷津、濟世救民為徵。[2]

光緒11年(1885年)清法戰爭(西仔反澎湖之役後改稱「一新社」,沿用迄今。[5]光緒17年(1891年)一新社社員在媽宮開辦「樂善堂」,商借媽宮街的育嬰堂供奉「文衡帝君」、「慈濟真君」與「 三教祖師」牌位,發展初期僅有設壇,並無獨立的廟宇。[2][4]

1895年,乙未戰禍起,媽宮遭逢兵燹,一新社人員將樂善堂中供奉的牌位遷移至文澳區域,並在文澳民宅內持續設壇濟世,往後亦成文澳地區建造聖真寶殿的契機。[2]而一新社在進入台灣日治時代以後,儼然成為澎湖地區十分知名鸞手培訓中心,澎湖各地許多廟宇中兼設鸞堂(又稱善堂),多拜一新社長期活動之功。[6]

文澳聖真寶殿於明治35年(1902年)成立廟宇,一新社成員多復返馬公市區扶鸞,一度暫借澄源堂場所設壇[4];明治44年(1911年),一新社另立廟宇於今惠民醫院南鄰,可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逢盟軍炸毀,待當一新社成員吳克文另覓新址,解決土地糾紛後,終於順利闢建廟宇,已是中華民國55年(1966年)。[5]

1966年落成於市區光復里的廟宇亦稱作「聖真寶殿」,為了與原本的聖真寶殿區隔,乃多以「一新社聖真寶殿」稱之。與此同時,自1902年起便設於文澳聖真寶殿的鸞堂「樂善堂」,也一併回歸一新社聖真寶殿使用,文澳聖真寶殿遂迎來文澳祖師廟內的「登岸社禮善堂」,做為其鸞堂堂號。[2]

圖輯

[編輯]

廟宇原無四垂亭,乃因1993年文澳祖師廟整修時曾駐蹕行館於文澳聖真寶殿,將原本祖師廟的四垂亭移架於此。[7]文澳聖真寶殿位於文澳祖師廟文澳城隍廟東側,廟宇規模雖狹小不甚起眼,但廟中彩繪與壁畫十分精緻,出於國寶大師黃友謙手筆,斑斕可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重建落成碑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吳克文撰於1978年。
  2. ^ 2.0 2.1 2.2 2.3 2.4 許玉河. 聖真寶殿.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中文(臺灣)). 
  3. ^ 澎湖縣馬公市一新社關聖帝君. 三、主祀神及配祀神. 2018-05-19 [2018-05-27]. 
  4. ^ 4.0 4.1 4.2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48.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 
  5. ^ 5.0 5.1 許玉河. 一新社.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6. ^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二.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51–54.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 
  7. ^ 〈文澳祖師廟重建碑記〉,甘村吉撰於1987年。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

23°33′54″N 119°35′04″E / 23.564965°N 119.584525°E / 23.564965; 119.58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