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韋鳴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韋鳴恩勳爵 閣下
The Rt Hon. The Lord Wei
個人資料
出生 (1977-01-19) 1977年1月19日47歲)
 英國英格蘭赫特福德郡屈福特
國籍 英國
政黨保守黨 (英國) 保守與統一黨
母校牛津大學耶穌學院
職業商業顧問、社會企業工作者

韋鳴恩男爵(英語:Nathanael Ming-Yan Wei, Baron Wei,1977年1月19日),英文名簡稱「Nat Wei」,英國華裔商業顧問社會企業工作者,具保守黨背景。本身任職麥健時公司顧問的他,在2002年起投身社會工作,先後參與創立以教為先未來領袖沙夫茨伯里夥伴團等慈善組織和智庫。在2010年5月,他獲英揆卡麥隆委任為政府顧問,成為聯合政府的智囊,專門就由政府推動的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使他被外界稱為「大社會先生」(Mr. Big Society);在任僅一年後,他在2011年5月宣佈辭職。

韋鳴恩在2010年6月獲英國皇室冊封為終身貴族,以保守黨員身份晉身上議院,使他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曾秋坤勳爵後,英國歷史上第三位華人終身貴族。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韋鳴恩祖籍珠海[1]客家人後代,[2]1977年1月19日生於英國赫特福德郡屈福特,是英國華人第二代,父母在1970年代初從香港移民,其中父親曾於基督教佈道團任職。[3] 韋鳴恩幼年曾暫居倫敦,後來遷居米爾頓凱恩斯[3]復與家人定居倫敦。中學畢業後,他考入牛津大學耶穌學院,主修現代語言德文,1999年取得文學士學位畢業。[4]

社會工作生涯

[編輯]

大學畢業後,韋鳴恩在1999年至2002年於麥健時公司任職顧問,擅長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和風險投資[4] 他除了在英國以外,亦曾獲派往亞洲美國非洲等地工作。[5] 在2002年,他毅然放棄自己的工作,投身社會事業,並與在麥健時公司共事的一位朋友魏道慈(Brett Wigdortz)成立名為以教為先(Teach First)的慈善團體,專門招募頂尖大學畢業生,到英國各大城市較落後的舊區學校任職教師,幫助貧窮學生成材。[5]

在以教為先工作三年後,韋鳴恩在2005年12月加入無保留援助兒童基金會(Absolute Return for Kids,簡稱ARK),這個慈善團體受到對沖基金支持,旨在從健康、教育和福利等方面改善兒童的生活,韋鳴恩透過自己在公益創投等方面的經驗,出任基金會的新計劃發展部主管,後來又任創投總監。[5] 另一方面,在得到基金會的支持下,韋鳴恩在2006年3月創立名為未來領袖的慈善教育組織,在舊區的中學學校發掘具備領袖潛質的教師,通過為期兩年的管理訓練,讓他們具條件出任中學校長,以加強舊區的競爭力。[5]

Press Release: General statement in response to Nat Wei’s nomination to House of Lords and appointment as advisor to the Government on Big Society

除了未來領袖外,他還在2006年3月創立沙夫茨伯里夥伴團(Shaftesbury Partnership),這個類似智庫的社會企業以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社會改革家第七代沙夫茨伯里伯爵(1801年-1885年)命名,主力從房屋、就業、醫療等各方面出謀獻策,推動社會改革。透過沙夫茨伯里夥伴團,他還參與成立挑戰網絡(The Challenge Network),該網絡推動進一步建立公民社會,以及提供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程。[6] 另外,韋鳴恩也是青年基金會(Young Foundation)院士。[7]

大社會計劃

[編輯]

在2010年5月18日,新任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首相卡麥隆在一個宣佈推動大社會計劃(Big Society)的場合上,在教育、醫療、人事招募和政策策劃等方面皆具備經驗的韋鳴恩,[4] 獲委任為不受薪的政府顧問,以智囊身份專門就大社會計劃提供意見,並在內閣廳的公民社會廳工作。[5][6]

所謂的大社會計劃,是聯合政府構思的一個公民社會概念,目的在於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政策,由政府下放更多權力到社區,讓國民在自己的地方社區擁有更大的自決權。[3] 此外,政府亦會下放更多權力到地方政府和議會,並會進一步鼓勵慈善團體、社會企業等組織在社區事務上有更大程度的參與。同時間,為增加政府透明度,政府會公開更多內部資料,讓國民更容易地取得這些資料。[3] 這一系列政策的統籌和提供意見的任務,落到韋鳴恩的身上,使他被傳媒稱為「大社會先生」(Mr. Big Society)。[8]

與此同時,卡梅倫亦宣佈委任韋鳴恩為上議院終身貴族,他在2010年6月3日獲得正式冊封,[9] 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曾秋坤勳爵外,英國歷史上歷來第三位華人上議院議員,但與之前的兩位不同,韋鳴恩是首位在上議院具政黨背景的議員,而非無黨籍中立議員。韋鳴恩獲冊封時,年僅33歲,是上議院內最年輕的議員,[8][10] 也是歷史上除雷德斯代爾勳爵(Lord Redesdale)外,獲封的最年輕終身貴族。不過,雷德斯代爾勳爵在2000年以年僅32歲半之齡獲冊封終身貴族前,本身已是上議院的世襲男爵。

韋鳴恩在2010年6月16日於上院議事廳首次發表演說,介紹了大社會計劃的具體內容。[3][11]

政府委任韋鳴恩到上院,是希望他能夠在議會內推動大社會計劃,然而,加入上院不足一年時間,韋鳴恩便於2011年5月24日宣佈辭任政府顧問的身份,但他表示會重新關注過往的慈善工作。[12]

在2011年4月2日,他獲中國鳳凰衛視頒發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公共事業領域大獎」。

家庭

[編輯]

韋鳴恩勳爵與妻子辛西雅(Cynthia)、及兩名兒子伊森(Ethan)和米卡(Micah)居於倫敦。[7]

經歷
  • 麥健時公司顧問
    (1999年-2002年)
  • 任職於以教為先
    (2002年-2005年)
  • 任職於無保留援助兒童基金會
    (2005年-2010年)
  • 沙夫茨伯里夥伴團夥伴
    (2006年-)
  • 政府顧問(大社會計劃)
    (2010年5月-2011年5月)
  • 上議院議員
    (2010年6月3日-)

榮譽

[編輯]
  • 在2010年6月3日,韋鳴恩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是第三位華人獲封英國貴族。其封邑為倫敦哈克尼自治鎮的肖爾迪奇。因此,其正式頭銜為韋鳴恩,倫敦哈克尼自治鎮肖爾迪奇的韋鳴恩男爵Nathanael Ming-Yan Wei, Baron Wei of Shoreditch in the London Borough of Hackney)。[13]
  • 在2015年,韋鳴恩成為了上議院歐盟內部事務小組委員[14]the House of Lords EU Internal Affairs Sub-Committee

相關條目

[編輯]

注腳

[編輯]
  1. ^ 〈英華人政治明星韋鳴恩:政府不必負全部社會責任〉,《環球時報》,2010年8月30日。
  2. ^ 〈33歲華人緣何一夜間成英國政壇新貴〉,《中國新聞網》,2010年6月25日。
  3. ^ 3.0 3.1 3.2 3.3 3.4 "Social Policy — Debate", House of Lords Hansard, 16 June 2010.
  4. ^ 4.0 4.1 4.2 "Nat Wei", The Shaftesbury Partnership, retrieved on 19 June 2010.
  5. ^ 5.0 5.1 5.2 5.3 5.4 "Nat Wei", The Young Foundation, retrieved on 19 June 2010.
  6. ^ 6.0 6.1 "Nat Wei nominated to House of Lords and appointed as advisor to the Government on Big Society", The Shaftesbury Partnership, 19 May 2010.
  7. ^ 7.0 7.1 "Nat Wei, Executive Chairman", The Big Society, retrieved on 19 June 2010.
  8. ^ 8.0 8.1 "The new faces at the House of Lords", The Independent, 29 May 2010.
  9. ^ "Introduction: Lord Wei", House of Lords Hansard, 3 June 2010.
  10. ^ "Introductions to the Lords", BBC Democracy Live, 3 June 2010.
  11. ^ "As it happened Lord Wei's first speech in the Lords", The Guardian Joe Public Blog, 16 June 2010.
  12. ^ "PM's Big Society tsar stands dow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24 May 2011.
  13. ^ "Issue 59437", London Gazette, 3 June 2010, p.1.
  14. ^ 存档副本. [2017-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